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不违仁的弟子

仁,就是一种利人的思想,就是一个种子,也就是做人的根本。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出自《论语.雍也第六》之五

这个“仁”就是一种利人的思想,就是一个种子,也就是做人的根本,人人应该有的种性。

仁,在孔子来讲叫“仁”,在佛教来讲就是“佛性”。因为孔子那时不能说佛性,不能说反迷归觉、明心见性,所以只说一个“仁”字。这“仁”和“性”就相近了,就是那个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根本能力,“仁”也就是那个“能”。我们人都是从这个“能”生出来的,这个“能”生出来的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可叫“能”,也可以叫“仁”。

现在讲能源,我们人也有个能源。不单是人的能源,一切畜生的能源都是从这儿来的。不过经过化学工厂的化验,就有的做人,有的做畜生,有的就去做饿鬼,也有的去做佛、菩萨,这都是从这个“能”来的。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仙生佛生圣人,无论什么都是从这个能的力量生出来的。例如说:“你能不能啊?”“能。”

“你能生吗?”“能。”

“你能死吗?”“能。”

所以我们人就是能生能死,这个根本的“能”,我们若懂了,那就是个“仁”。既然我们做人是从“能”这儿来的,那我们还要把“能”扩充圆满了。怎么扩充圆满呢?就要修。我们这个“能”是有“能”,但只是一点点,就好像法界之中的一粒微尘那么多。可是这一粒微尘,能变成充满法界,若把它扩充到充满法界的境界上,这就是圆满大觉。

这个“能”是那个“性”,也就是个“戒”。戒,说的就是善种子,善的种子就是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那个能力。所以这一点各位要明白,我们返本还原,就是把我们这一点点的“能”,变成尽虚空遍法界的“能”。这样就是返本还原,又和本来那个“能”合而为一了。

“能”是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那种能力。无论讲神、讲什么,都是在这“能”里头包括着。这个“能”是个“性”,现在新名词说的“能源”,也就是这个。不过若说“能”,一般人都容易懂;说“性”,一般人就不容易懂。其实“能”就是“性”,可是“能”已经落于一个名词了;“性”呢,是连个名词都没有,你说它是个“性”,那还有个字可以代表,其实它是无形无相、无言说相、无文字相,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三月”不是一年只三个月,或者每三个月。而颜回不仅是三月能这样,并且是再继续三月、再继续三月……,他始终都是保持在这个“仁”上。他能有这么长的时间不间断“不违仁”,也就是不间断、不忘记、不违背、不离开这个仁,他守住这个仁,和仁合而为一。

怎么证明颜回是这样呢?因为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谁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不改其乐”。不像我们现在一般人,吃得饱饱的,睡得好好的,完了又哭、又喊、又吵、又闹,怨天尤人。不是这样的,这样就是没有“仁”了,没有人性、没有人味了,所以才在那地方妒忌、障碍、无明、烦恼。

因为颜回“三月不违仁”,就能平平静静,能有行所无事那种很超然的态度,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万物同体了,“仁”就是这个样子。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余这些人,或者一天有一次仁,或者一个月有一次仁,或者一天有几秒钟有个仁,甚至于连一秒钟也不到仁上,都是有的。所以若一天有一秒钟居住到仁上,那已经就不错了。

说:“那讲来讲去、这个仁究竟是怎么样的?也居住到……?”其实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就是个“仁”。若能做到这个样就是仁,不能这样就不是仁。各位想一想,你们天天有多长的时间,在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上?所以天天能这样,天天就是在这个大自然里头生活着;天天若不这样,那你就是在那地方无事找事干。


── 一九八六年九月三十日.于万佛圣城妙语堂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