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二离垢地】

诸菩萨闻此 最胜微妙地 其心尽清净 一切皆欢喜 
皆从于座起 踊住虚空中 普散上妙华 同时共称赞 
善哉金刚藏 大智无畏者 善说于此地 菩萨所行法 
解脱月菩萨 知衆心清净 乐闻第二地 所有诸行相 
即请金刚藏 大慧愿演说 佛子皆乐闻 所住第二地

诸位菩萨听了金刚藏菩萨说欢喜地这个法门,最胜微妙欢喜地的法门,所有的菩萨心里都清净了,一点妄想也没有,只存一个欢喜心。所有菩萨都从他本座站起来,踊身到虚空,用最好的鲜花,散花供养金刚藏菩萨,同时共同称赞金刚藏菩萨说:「好啊!金刚藏菩萨!您真是一位大智慧者,毫无畏惧的菩萨!您善于说这欢喜地的法门,它是所有菩萨修行的法门。」这时有位解脱月菩萨,知道大家的心都清净了。第一地说完,大家还希望听第二地的法。第二地应如何修行?是怎样的境界?这种法门修得什么果位?都希望知道。解脱月菩萨即刻就请求金刚藏菩萨说:「大智慧者啊!我们大家还愿意您继续演说十地法的第二地。诸位佛的弟子及大菩萨们,都欢喜听第二地的形相及境界,也都愿意继续修行第二地这个法门。」

这儿顺便谈一谈守戒与犯戒的问题: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行,你却不愿意向前求进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为不需别人教,自己就会做。修行这条路,听起来很美丽,并且有数不尽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来,却又长又遥远,随时随地都会碰上荆棘与虎狼,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难走通的。就说守戒吧,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错误的人却很少。戒要守得清净,实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佛涅槃时说:「以戒为师。」又有句话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该一心守净戒。」但怎样守法呢?首先要做到无自私心,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遵守佛弟子应守的规矩和应做的事情。不怕艰难困苦,不应该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贪图名闻利养,持守著清净戒律精进修行。假若该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为。

我们修道的人要随时廻光反照,自己检讨反省、警惕,有过速改,继续坚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发现浮囊有小洞,便应立刻修补。若抱著得过且过的态度,小洞变大洞,浮囊就会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著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大家提高警觉,守戒清净的戒行。那么护持戒行的神,也会时刻跟随你左右,保护你平安稳健的走在这修行大道上。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慙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衆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衆生。何况于他起衆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诸位菩萨及解脱月菩萨说完前面的偈颂。这时金刚藏菩萨就对解脱月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已经修行证得欢喜地的果位,欲想继续修行第二地的法门,便应当生出十种深心。甚么是十种的深心?

㈠正直心:就是心要直,不弯曲。所谓「直心是道场」,正直不邪,没有邪知邪见。直是不弯曲,对人没有任何的欺诈。

㈡柔软心:菩萨的心要柔软,不要刚强。刚强的心便不柔软。

㈢堪能心:堪能忍受一切,即使不能忍受的也要忍受。

正直心:是布施。柔软心,是持戒。堪能心,是忍辱,就是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持的戒也要持,无论怎样也不能犯戒。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比丘,穿著红色的衣服,去到一位冶金师傅的家里,冶金师傅正在为国王镶一种价值很昂贵的宝珠。那位比丘走后,冶金师傅忽然发现少了一颗珠子,便怀疑是那比丘偷走了。其实这比丘知道珠子在那儿,因为比丘穿的是红色的衣服,映在珠子的光上,使宝珠变得像一团肉一样。这时有隻鹅走进来,以为是肉,便衔起来一口吞了下去。为了保存鹅的性命,所以他没有辩白。冶金师傅急了,拿起棒子把比丘打得遍体鳞伤,血流满地。鹅闻到血腥味,便跑了进来。冶金师傅没有注意鹅,一棒就把鹅也打死了。这时比丘便说:「你不必打我了,我告诉你珠子在何处!」冶金师傅说:「你早该说出来的,这里只有你我两人,要不是你偷还有谁?」比丘说:「我没有偷你的珠子,刚才我不说,是怕你杀害这隻鹅,现在鹅已被你打死,我便告诉你珠子在牠的肚子里。你若不相信,大可剖开牠的肚子,看后便知道。」冶金师傅剖开鹅肚,果然看到了宝珠。冶金师傅将此因缘,禀报国王。国王听了非常敬重这位比丘,把他请到宫里供养。这便叫堪能心。」

另一件公案:话说有几位比丘,在郊外碰到一群土匪,把他们洗劫一空,连衣服也被剥光。强盗怕他们去报告国王,便想杀他们灭口。但其中一位土匪说:「不要杀他们,比丘们持戒不杀生,就连草木也不伤害。我们把他们绑在草地上,让他们自己饿死。」于是土匪把比丘们绑在草地上便跑了。其中一位老比丘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应该认命,料想前世我们曾打劫别人财物,伤人性命,所以今生才遇此果报。大家都要忍耐点啊!」到了晚上,蚂蚁蛀虫都来咬他们,咬得大家全身都起很大的包,又痛又痒。老比丘又说:「大家忍耐点吧!不要生瞋恨心。你们看龙,牠就是在修道时生了瞋恨心,所以才堕入龙身。我们现在虽然遭此难,但不要生瞋恨心,免得像龙,龙必须等待忘了瞋恨心的时候,才能捨掉龙身,再去修行。」愈说虫愈多,晚间更听到狼噑虎啸,使人胆颤心惊,一直等到天明,国王出来打猎,他远远看到一群裸体的比丘,还以为是禽兽。近一点再看,又以为是妖怪,再近一点看看,问清楚前因后果,才知道是几位比丘被土匪洗劫,因持戒的关係,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伤害草木。国王听后马上对这几位比丘说道:「在我的国内有如此修道的比丘真是难得!」乃亲自为比丘们解除綑缚,对这几位比丘极为恭敬,并请他们到宫中接受供养。

各位:我们听到这故事中的诸位比丘被别人用草绑住,他们宁愿饿死和被虫咬死也不破戒,这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精神,不能持的戒也能持的坚定心,才是佛门中真正的僧宝,这便叫堪能心。

㈣调伏心:不要儘说调伏别人,要知自己更难调伏。你愈是想修道,它愈是多打妄想。你想清净吧,染汚心却又来了,衆生的心实在不容易调伏。若能把刚强心和不听话的心调伏,那才是真功夫。

㈤寂静心:寂静心并不是指环境外面的寂静,而是指心内无一切声音,这样自然寂静。

㈥纯善心:纯善心就是心里没有一种恶的念头。

㈦不杂心:就是心里没有其他杂乱念头。

㈧无顾恋心:譬如你布施了东西,事后绝不懊悔。

㈨广心:宽广的心。

㈩大心:没有比这更大的心了。

菩萨要有以上十种深心,依它修行,才能得入第二地,离一切尘垢。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住离垢地的时候,自性远离一切杀生的境界,连刀杖之类能伤害生命的器具,都不预备,不蓄存。菩萨的心里,对谁也没有怨恨,常常生大惭大愧的心。甚么叫仁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绝不加诸别人身上;譬如自己不愿被人压迫,就不去压迫别人。自己不愿被人骂,就不骂别人,这就叫仁恕心。仁,是对人慈悲;恕,是原谅别人。无论谁有过错,都可以原谅。具足仁爱的心和忠恕的心,对一切衆生(包括一切有血气有生命的衆生),应该常常生出有利于他们的慈悲心,顾念的心。像这样修行的菩萨,他不愿意用恶心,令一切衆生,生出烦恼。因为他已认清他们只是衆生,既是衆生,他又怎会以很重的恶心来杀害他们呢?他们是衆生,就应对他们有仁恕慈悲的心,而不能以重恶的心来杀害他们。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馀资生之具。

第二地——离垢地,也就是自性清净地,亦即本来没有染汚的自性。在这种境界上,自性离一切染汚法,乃至于举心动念,都是清净的,没有染汚。动一念染汚心,那就是不清净。华严经上所讲的道理,都是每个人日用平常所不离的法。不单华严经如是,就是每部经都没有脱离我们日常行为动作的轨范。如果经典所说的道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相当的关係,这种经典佛是不会说的。佛所说的经典,就是为著要帮助每一个人能过良好正常和很有规律的生活。所以佛说一切的法门,讲一切的经义,都是指引我们向正途前进。可是还要我们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们只晓得有经典而不依照经义去修行,就是天天听经,听到八万大劫这么久也等于没有听一样。我们单是听了还不够,如果听时打瞌睡,听著听著就睡著了,那不就是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吗?我常对大家说,听经时,不论是谁,首先便是不要睡觉;如果睡了,有眼也不能见,有耳也不能听,可是仍有人不遵守。第二是不要作梦,在梦中把华严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任由各人的异性朋友走进梦境中;梦醒时,还不断追寻梦中的境界。如此,经讲得再好,对你也是没有受用。如果不入睡,不作梦,听了经总可得点益处,回到家里还可细细思索,领会经中的法味,这样才会受益不浅。

性字的意思,如三字经上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不是佛经,是中国小孩子启蒙时必读的一本书,美国人是不知道的,就是现代的中国年轻人,也很少有人读过。现在我将上面所说的几句话对你们解释一下: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也有人说性本恶)。后来经过环境的变迁以及长久的薰习,渐渐远离本性。假若不及早教导他,本性善的也会变为性恶了。教导的方法,应该著重专一的教育,循循善诱,因才施教。如今美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听其本性之自然发展,不加管教;好像植树,任由它自然生长,结果枝藤蔓生,使得主干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当然谈不上做栋樑了。美国目前很多青年变为嬉皮,这便是不教育的结果。

性不偷盗的意思,是说菩萨在本性上所持的便是不盗戒。不单是在有形方面不犯戒,就是在无形方面也不犯戒。换言之,在有形能见到的事上不犯戒,乃至于见不到的,自己亦不曾觉察到的事情,也不犯戒。这就是在本性内没有偷盗的种子。比如做馒头,做麵包,如果麵粉里不放发酵的酵母,麵就不能发起来。酵母就是种子,有了种子,便可将麵发起来,做成馒头和麵包。那个种子,便正如这个「盗」字。心里没有盗的种子,便不会发生盗的行为。盗,就是偷盗。不问而自取就是偷盗,未经主人的允许,也没有当著主人的面便将东西拿过来,这也是偷盗。你以为别人没有看见,可是在自性上就有了染汚,没有离垢,这地便不清净,汚浊了,犯了盗戒。

菩萨对于自己的财产,内财如头目脑髓,外财如国城妻子,常能够知足,所谓「知足常乐」。为什么人会偷呢?就因为不知足,有贪心,没有能知止。知足常乐,知足就不辱,知止就不殆。常能知足,就不会犯法,也不会被人看不起而受侮辱。古人说:「知足不辱」其意就是说能满足现状的人,是不会受到外人侮辱的。知止不殆,就是若无贪心,则甚么危险也不会有。殆,就是危险之意。又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怎样才配称为菩萨呢?菩萨和人一样,不过他的思想行为和凡人不同(他时刻想著利益别人教化衆生)。他不自私、不自利、不为己谋。不管自己如何生活,死后又如何安排后事,而且菩萨绝不会服毒轻生。他生而无生,死而无死,只是为所有人类服务,什么事情对人类有益,他就去做。若对人类有害,他就不做。菩萨并不是怎样的有神通。神通只是自然的感应(但他绝没有依仗神通而横行无忌为所欲为。)人为什么没有神通?因为人若有了神通,便仗著它去危害别人,逞强凌弱。这不叫神通,简直是恶鬼!一心要别人受恶报。菩萨不是这样的,不管人听不听他的教导,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施教。他亦不会因为人不听教化而施以惩罚,令人受苦。

菩萨对一切衆生都是慈恕的,慈能予乐,恕就是原谅他人。衆生的有过错,菩萨总是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地教化他,没有使衆生明白道理,因此衆生才会造业。菩萨时常反求诸己,迴光返照。不像衆生老是觉得别人不对,这是因为衆生的心是向外照,而菩萨的心是向内照的缘故。

不欲侵损:菩萨不想利益自己而侵损他人。假若财物是属于别人的(他总是想到,这是别人的东西,从不想佔为己有),他绝不侵佔别人的利益,就是再名贵,甚至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菩萨也不会贪心。没有贪心,就不会偷盗。如果贪得无厌,贪心太大,便生盗心。乃至于一草一木,不是别人送的也不敢取。一草一木一叶,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更贵重的东西呢!你们不要学现在一般的美国学生,在学校里做老鼠。这句话怎么讲呢?我想大家都曾经做过学生,大概也都懂。学校里有一个公用的雪柜,是给学生摆放带来的食物。前面有人放进去,后面跟著就有人取出吃掉。这种行为,就如老鼠,这是他们不知盗戒的重要。「一芥不以与人,一芥不以取诸人」,这种廉洁而自爱的行为,他们不明白。学生们在学校里,看见吃的东西,常不分彼此,他主观上认定你的就是我的,而我的可不是你的。这是与戒律不相符合。乃至一草一叶,不是别人送的,也不能要。像这杯橙汁,如不是别人供养的,我就不喝。虽然是小问题,如果小的问题都不能清净,那还能谈大的吗?所以修道,就应该在微尘处著手;积很多微尘,便可成山,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持戒要有不持自持的精神,修行要有不修自修的功夫。外表看来不持戒,而实际持戒严谨;看来不修行,但却是真修行。

在我们金山圣寺和国际译经院中,你儘管说没有修行,光打妄想,也比一般在家人好得多。在家人所行所做,都是在种偷盗的因,将来要受偷盗的果。我们在这儿所行所做,虽然有些习气和小毛病,还没有完全改善,但是因为接近佛的道场,我们会一天比一天更明白,即使一草一叶一芥子都不能随便盗取,何况其他资生的东西呢?我们这里不论大人小孩,都能负起责任,辛勤工作,这样才是合情理的。

性不邪婬。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前面所讲的杀戒与盗戒,菩萨在最细微的地方,亦谨慎守持,丝毫不犯,对于婬戒,更是视为特别重要。在自性里虽然具有婬业,可是它不邪婬。邪婬就是非法的婬欲,非道德的行为。婬欲是怎样产生的?是因贪心而起。贪财贪色,都是由于贪心,若无贪心,婬欲之念也没有了。所以说婬欲之念也是从贪而来。贪就使人不辨是非,不知黑白。在十二因缘法来讲,这便叫无明。男欢女爱,便是根本无明,人们常溺于爱欲,而不能自主,不知道原因,这就是无明的魔力。有了无明就发生性行为,所以说无明缘行。无明生起,接著就有行为,这便是诱导人往死路走的邪力。人是从色欲而生,终因色欲而死。从染汚的地方来,仍旧向染汚的地方去。这种不明不白的力量,令人有种种罪业行为,然后便有了识。因识而有名色,有了色质,然后便生出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后有了触觉,因触觉而生受用。受用中有舒适之感,便有了爱欲心。有了爱欲跟著就有取,取便是执著,一切都想据为已有。因有,便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循环不断浮沉于六道轮迴之中。如果灭了无明,一切便按著顺序灭下去。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没有光明。如果有了智慧的光明,便不会被无明所染,便可转染汚法为清净法。转,说起来很容易,可说易如反掌。烦恼即菩提,转烦恼为菩提也是这个意思,人们为什么有烦恼?就是有贪欲心、自私心、自利心的缘故。因不能如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自己的贪心,便生烦恼。这也是「我见」太深的原因,尤以邪见与欲念,更是作祟。人如断了欲,便无烦恼了。

性不邪婬,就是在自性中,根本没有婬欲的念头。菩萨对于自己的妻妾,都没有婬欲心,能知足,因为他知道修行,必须「断欲去爱」,他能不被爱欲所动摇,虽处在妻妾群中,不为染汚的境界所转移。不求他妻,于自己的妻子尚且无贪欲之心,又怎会对别人的妻妾起邪念呢?至于有家长保护的女子,或亲戚族人中已凭媒文定的闺女,或为家族法律所保护的少女,以及所有的女性,他都不会生出贪染的思想,何况那种不合道德的行为,他更不会去做的。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菩萨何以能不邪婬呢?因为菩萨有真正的定力,他能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他的定力具足,不会被任何美色所动摇。所谓「一善一切善,一真一切真。」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所以他也不会妄语了。妄语的动机,是因为自己得不到某种利益,才想用妄语欺骗别人。或者为了逃避对自己有所不利的,怕受损害,明知打妄语是不对,还是打妄语。菩萨没有这种自私心、自利心、为我心,菩萨对一切的好事凡是有利益的,都施赠他人;一切不好的,无利益的便自己承受,所以他不需要打妄语。因为他的心里,根本没有妄语的因,也没妄语的缘,更不会造妄语的业。

菩萨是常作实语,说真实话的。在凡夫眼中,菩萨不打妄语,是有点儿愚、笨、痴,但在佛的心中,菩萨是最好的弟子。佛常称菩萨为善男子,有大智慧的好人。愚痴与智慧,是以看法而决定其差别。世俗凡夫所认为的智慧,那是凡夫智慧。佛所指的智慧,就是大智慧的圣人。弥勒菩萨自称老拙,意思是又老、又笨、又愚痴的人。孔子对颜回有几句赞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对颜回说话,他从来不违背我的,总是回答好或是,真像一个傻子。可是当退而省其私时,这句可以解释为当他处理事情时,我说的话,句句他都能发挥它的作用。颜回嘛!一点也不愚痴。古语说「大智若愚」。说真实的话,不说假话欺骗人。应当说的话,便说;不应当说的话便不说,当说时要说,不当说时不说。甚至在睡梦中,也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或诳说自己的功劳,若根本没有打妄语的存心,那里还会故意的打妄语呢!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衆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菩萨在自性中,没有两边搬弄是非的习性。菩萨对于衆生,没有挑拨离间,使人不和气的坏心眼,也不会有讨厌和残害衆生的心思,只有利益衆生的慈悲心。不会捏造甲方说乙方的坏话,而对乙方搬弄是非。也不随便把乙方讲甲方的话,向甲方说。这样就是两舌,破坏了甲乙两方的和气,使生烦恼。没有做过这种破坏别人和气的事情,便千万不要做。如果曾经有这种行为的,就不要再做了,应该改过自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菩萨不念旧恶,不爱搬弄是非使人失和,更不会因为别人失和而幸灾乐祸,不故意造谣生事,无中生有,说些流言蜚语,挑拨离间。不说有伤和气的话,不管是真有其事,或是不实的谣言,总以化解是非,调和气氛为本。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麤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捨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修菩萨行的菩萨,在自性的性分里面,不会有恶口。如像毒害语:以不合礼仪的态度,说话像毒药一样;伤害别人的话,或像毒箭一样,令人听了气结不已。麤犷语:强词夺理野蛮的言语。苦他语:说出的话教人听了心中非常苦恼。令他瞋恨语:说出的话,令人听了,立刻起瞋恨之意。现前语:在别人面前说是说非。不现前语:在别人背后说是说非。鄙恶语:说话很卑鄙又恶毒,令人听了不顺耳。庸贱语:说话很庸俗低贱,一点价值也没有。不可乐闻语:说的话令人都不喜欢听。闻者不悦语:说出的话别人听后便不高兴。瞋忿语:所说的话令人听后便发脾气,生大瞋恨心。如火烧心语:所说的话令人听后如火烧心那样的难过。怨结语:所说的话令人听了,永远在心里生一种仇怨。热恼语:令人听了,便生烦恼的言语。不可爱语:说出的话,没有人喜欢听。不可乐语:说的尽是不能令人高兴快乐的话。能坏自身他身语:说话既伤害自己,又不利人,那就是损人不利己的话。像这些话,都属于恶口,都是造恶业,都应该捨离。应该常常说有意义的话,像雨水能润泽植物一样的话。柔软语:很柔和的语气。悦意语:令人听了很欣悦的。可乐闻语:令人听了很快乐的。闻者喜悦语:令听者特别欢喜的。善入人心语:说的都是善意的话,令人听了有甜入心底的感觉。风雅典则语:说话很风趣而文雅,很清高,令人听了也喜欢学习,可作语言的典则。多人爱乐语:说出的话使很多听到的人有和乐亲切的感觉。多人悦乐语:所说的话能使很多听到的人有欢悦快乐的同感。身心踊悦语:令人听了身心快乐,高兴得跳起来,心中生大欢喜。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菩萨自性内连恶口的性分都没有,更不会有绮语。绮语就是说不正当的邪话,使人听了,容易堕入染汚中。菩萨三业清净,不会说言辞不正的话。菩萨说话时,他是很谨慎的考虑清楚,经过仔细想后,觉得正确才说出。时语:该说的时候才说,不应该说话的时候,他是不会说的。实语:若有人对佛法不明白,或有疑难请问菩萨,他总是切切实实毫不虚妄的解释清楚,也从不打妄语。义语:说话句句都有内容,有正确的义趣,不说无谓多馀的话。法语:说合于佛法的话。菩萨教化衆生,一定是用这三种语——实、义、法。顺道理语:教化衆生守持戒律,必须令衆生通情达理,对他们赏罚分明,并使他们明白凡做事情必须顺理而行才能有成就。巧调伏语:菩萨教化衆生,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折摄合宜,衆生才能调伏。随时筹量决定语:菩萨随时注意使衆生欢喜,衆生若有功德,儘量赞扬;若有过失,则好言规劝。仔细观察决不失时,总是恰到好处。菩萨们即使在最高兴的时候,也是非常稳重自如,不会随便嬉笑或胡言乱语,又那里会故意说那些乱七八糟的无谓话呢?

性不贪欲。菩萨 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性不贪欲:菩萨三业皆清净,三毒断除,不但一切恶业都没有,也早己脱离贪欲。对于身外的财物,如贵重物件,他都不起贪念。别人所有的资生用物,他更不会生贪心佔有,既不愿据一切为己有,便什么也不需要求取了。

性离瞋恚。菩萨于一切衆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祐益。

修菩萨道的菩萨,自性里离开了瞋恚,瞋是瞋恨,恚是忿怒。这些修菩萨道,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对于所有九法界的衆生,恒起慈心,时时刻刻都生起一种慈悲的心肠,令衆生得一切安乐。利益心:常想到给衆生一切利益。哀愍心:对衆生生出一种可怜的心,愍念一切衆生,随时帮助他们。欢喜心:菩萨的心,时刻都是欢喜的,没有一点忧愁。和润心:菩萨的心对一切衆生,都是和气的、润泽的,所以一切衆生都欢喜他。摄受心:能摄受那些发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指引他们修行进入菩提大道。菩萨永远捨除了这种瞋恨人的心、怨害人的心,和令人生起烦恼的心,总是常常想到顺行仁慈祐益:仁爱一切衆生,慈愍一切衆生,帮助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

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又离邪见:菩萨他时刻都在正知正见中,远离一切的邪知邪见,常住在八正道里。不行占卜:菩萨从不用占卜来决定事情,预测吉凶。学佛的人。可研读易经,懂得占卜的学问,但不必事事以占卜而决定行止。古人说:「君子问祸不问福」,这意思是说:正知正见的人,他只关心大衆的灾祸,从不为个人求侥倖的意外之财。菩萨不理会自己有否灾难,逆来顺受,所以他不需要占卜问卦。不取恶戒:菩萨也不受持那些外道的牛戒、狗戒,妄求非分升天。心见正直:菩萨的心正、见正,所以说「直心是道场」。无诳无谄:菩萨不妄求名利,或欺骗别人贪取财物,也不攀附权势,博取虚名。他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至诚和绝对的信心,永远不生怀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一切衆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捨衆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他们是尊重和保护十善业道,并严谨守持善戒,从不懈怠间断。他又思念一切衆生,为什么会堕到三恶道呢?都是因为多行十不善业的缘故啊!所以我应当修行十善业道的正法行门,又劝其他衆生修行十善业。为什么呢?假若连自己都不能言行一致,确实修行十善业道的正法行门,而叫其他衆生修习,这是行不通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些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凡人多作十不善业,就是种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因,所以受生到恶道;反之,多行十善业道,就是种受生人间、天上,或有顶天(最高的天)处的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上品二字,是指修行十善业道的三乘,如声闻、独觉、菩萨这三乘各自用功不同而言。这种修善业的行门,是以智慧修习的。但有心较狭劣的修行人,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因畏惧三界的痛苦,缺少大悲心的缘故,他只求自度而捨弃衆生。这是指那些从听闻讲经说法而开悟的,这样就成了声闻乘,证得罗汉果位。又有修十善业道而护持得非常清净,可以不必跟从他人的教导,便觉悟了,可是大悲方便却没有圆满。从修十善业道中,只明白了悟较深的因缘法,及因果循环的道理,这样的修行者,就成了独觉乘。

又有修上品十善业的,修持得无上清净,善心广大,利益衆生。发无量大乘心,具足悲愍衆生的慈悲心。用四摄法,方便摄受发菩提心的衆生。发大愿心,永远不捨一切衆生,并方便教化他们而求得如诸佛的大智慧。清净修习十地法门和诸度万行,这样的行者便成就了菩萨的广大行。 总结以上这些最上的十善业道,因各自修习功德不一,成就也自不相同。一切种智都清净,乃至证得佛的十力和四无畏,一切佛所说的法门,都修习成就。所以我现在应该平等修习十善业道,使一切的善因都自在成熟,断除一切的习气而具足清净。像这些方便法门,是修菩萨行,和要实行菩萨道的菩萨们,应当学习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衆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衆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衆大苦聚。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萨行,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得到离垢地的果位后,又作如是观想:这种十不善的业报,最严重的就是堕地狱,中等的就做畜生,稍次的便做饿鬼。在这十种不善业中,第一是杀生的罪报;衆生因杀生,堕地狱道中。地狱有千万种,不单只有一个,而是分门别类,随罪业而显现,入其中受果报。畜生也有百千万种,因种种不同罪业,各自承受不同苦报。饿鬼也有百千万种。假使造了十恶业,堕入三恶道,受完三恶道应受的罪报后,如生到人间,就得二种应得的果报。若好杀生的,虽得人身,假若不是短命便是夭折,二者就是病不离身,受病痛的折磨。

若犯偷盗罪的;如生到人间,也要得两种果报。一者终身贫穷,因为他曾偷盗别人的财物,使别人受到贫苦之故。二者共财不得自在,不能自己有财富,必须与人共谋,若合伙求财,也不能有主权,要受人控制,得不到自由自在的受用。若邪婬之罪;邪婬是不正当或违背法律的性行为。即非己妻而用某种手段引诱他人妻,或用强暴凌辱他人妻,而达到性行为的满足,这都是犯下了邪婬的罪恶。古谚云:「万恶婬为首,死路不可走」,意思是在万般的罪恶中,以邪婬为罪魁祸首,我们千万不要去犯邪婬的罪。犯此罪恶,是自找死路。犯上这罪,死后堕三恶道中,受完一切罪报后,如生人间,要得两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因为他曾使别人的妻子不贞良,今生也要受自己妻子不贞良的果报。二者得不到如意的眷属,总是眷属不和,没有幸福。

若妄语之罪;也令衆生堕三恶道。在三恶道中把应得的罪报受毕后,如生到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常常被别人诽谤,就是常受指责。二者因往昔爱打妄语,欺骗别人,所以这生就常被别人欺骗和诽谤。若两舌之罪;也令衆生,堕到三恶道受苦,受毕应受的罪报后,若生到人间,也会得两种果报。一者眷属不和睦或常分离。二者亲族衆人中,大多相貌丑恶,少有俊秀而且多成怨敌。恶口之罪;就是喜欢对人恶言恶语,出口伤人,刻薄寡情,不给别人留馀地。这种人死后,堕到三恶道中。受完应得的罪报后,如生人间,也要得两种果报。一者常受别人恶言恶语,开口就与人争论,甚至发生诉讼。二者受人恼害。若绮语之罪;就是爱说邪话,挑逗引诱人做不正当的事情,导致不正当的思想。说话尖酸刻薄或讽刺,也是邪恶罪行,死后也会堕入三恶道中。受毕苦报后,如生到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说话无人理睬。二者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若贪欲之罪;贪心生的人,欲望亦多,终生枉费心力,也不能满足贪念,死后堕入三恶道。受毕苦报后,如生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心中老是感到不能满足欲望,而烦恼和痛苦。二者碌碌终生,样样事物贪得无厌,得不到自在愉快。若瞋恚之罪;也令衆生死后堕三恶道。受毕苦后如生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常受别人苛责,说他的不是。二者总受别人厌弃,做得好的别人不认为好,常被人恼害。若邪见之罪;邪见就是不正当的见解,对于事理,常持偏见,专门反对正知正见,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说些蛊惑人心的话,因而造下许多罪业,死后堕三恶道。受毕苦后,如生人间,也得两种果报。一者投生到邪见的家族,所见所闻皆是邪恶的事情,永远见闻不到正知正见的事理。二者就是生来便心地不正,做人行为卑劣,虚伪狡诈,阿谀谄媚,曲意奉承有权有势的人,专门欺压贫穷弱小,看不起正知正见的君子。正因为邪见,就会犯上十恶业,多行不义,不知死后还要堕入三恶道受尽痛苦果报。为人如果受到以上的苦报时,千万不要怪别人不好,对你不友善。应该自我反省,这都是往生中所种下的恶因,今生受报,是自作自受。

金刚藏菩萨说完了十不善业道以后,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你们现在都知道十不善业道的罪报是无量无边广大的痛苦,作恶的衆生是要受偿无量无边广大的罪报。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知道以上十种不善业道的罪报后,这位住离垢地的菩萨,于是便作如是的观想:我修行菩萨道,不应该再犯这些罪恶,不应该随十不善业道去行事,应当根据十善业道修学佛法,以上十善业道为我的规范,作我修行的目标。远离十不善业道,又以十善业道为佛法乐园,爱乐自在的住在十善业道中。自己能住在这殊胜的法苑,也劝其他眷属、亲友,都远离十不善业道,同住在十善业道的法苑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衆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证到离垢地的菩萨,他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诸恶莫作,衆善奉行,所以成为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又对于一切的衆生,生起十种心愿:①救度恶行的衆生,使他们能生活在善行中,令他们得到真正的利益心。②为那些苦恼的衆生,开示他们,令得安乐心。③令那些被怨憎情绪困扰的衆生,开导他们生起慈心,不再互相报复,互相嫉妬而得不到安宁。④对于贫苦衆生,生起帮助他们脱离困厄的环境,生活于安乐中的悲心。⑤看到那些醉生梦死,沉溺在放逸生活中的衆生,生起怜愍心,用四摄法,令其觉悟,然后引导他们走入正途。⑥对于那些失去正念,流入邪道的衆生,生起摄受心,教化他们,使令生正信。⑦对于同修的法友,生起守护心,不令他们因小故而生退转心。⑧见到那些能发菩提心的衆生,生起爱己一样的欢喜心。⑨对于那些勇猛精进,趣旨大乘道的衆生,生起敬之如师的师心。⑩对于那些具足了一切善根功德的修行者,生起大师心,恭敬他如大师长。

菩萨又作如是观想:衆生真是可怜,他们因为无知,没有遇见善知识的教导,而堕落邪知邪见的途中,还自以为聪明。生起一些不正当的欲念,如同走在充满毒刺的荆棘中(三恶道之意),不见天日,迷不能出。我应该引导他们,使他们生起正见、正信,常修行于真实不虚的佛法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之处。又作是念。一切衆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积聚一切的善根,为一切衆生迴向,以利益衆生。所以他又这样的观想:所有的衆生,都因有我相我见,分别彼此的观念太重,就发生「互相破坏,彼此斗争」的事情。其原因就是为了争利之所在,都希望得到大利益,才发生互相破坏,斗争不息。佛当年住世时,是正法的时代,到佛入涅槃后,就是像法时代。这时寺庙普徧,到处兴塑佛像。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都生在此末法时代,人们脑中只充塞著「利」字,到处是斗争。国与国斗争、家与家争、个人与个人争,总是争权夺利,处处充满了瞋恨的气氛。瞋恨的火焰,炽然不息,飞驰蔓延,难于扑灭。住在离垢地的菩萨,看到这种情况,生起大慈愍心,说:「我应该教化这类衆生——互相破坏、斗争、瞋恨的衆生——使他们知道瞋恨的业报,改恶迁善,修学大慈悲的行门。对于一切衆生,灭除瞋恨心与斗争的行为,能令大家安住在大慈悲的天地中」。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这些衆生们,都是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譬如经商求财,总希望能获大利,得千想万,得万又望亿,永不知足。邪命自活,就是不考虑财利的来处是否正当,也不计较职业是否高尚。如仰口食者,上观天星,说一些危言耸听的预言,令人相信,以谋多利。又如俯口食者,为人占、卜、吉、凶、相命、算命,说些好听的话,藉机骗钱,这些都是邪命自活。菩萨是不问吉凶祸福的,所以他不信预言,也不占卜。因此,他发愿度这些邪命自活的衆生,令他们能身、语、意三业清净,有正知正见,住到正命正业中生活。 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常随三毒——贪、瞋、痴——打转。从无始劫以来,为什么衆生不能成佛,修道人也很少证果?就是被这三毒所迷,把人迷得事事颠倒还不觉醒。贪是贪得无厌。瞋是无明火,令人脾气特别大。痴是见事不明,还自以为是。三者之中,以贪心重的人,最难教化。因被三毒迷覆了心智,就生出无量烦恼,烦恼可使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息灭了光明。这种烦恼的毒火猛烈炽燃,覆盖本性,使沉迷其中的衆生,根本不能明白这种三毒之害,辗转轮迴,川流不息,又不知道寻觅方便的法门脱离罗网,超出三界。我应帮助他们灭除三毒的烦恼大火——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把他们安置到不生不灭的清凉境界中,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因为愚痴,不明是非,就如被关在重重的黑暗中,见不到光明。因愚痴就生出虚妄之见,妄见就像眼中所生的一层厚膜,遮蔽了视觉。又如走入阴暗的密林中(烦恼太多之意),失去本有的智慧光明,又如走到了徧地恶兽——狼群、虎、豹、狮的危险旷野一样。这样的衆生,他们随时都会生起种种恶毒的偏见。菩萨说:「我应该救度这类衆生,令他们得到圆融无碍的境界,得到清净的智慧之眼,照徧一切诸法实相,真如实相,不需要依赖别人的教化,自己也能觉悟这种境界」。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离开一切的烦恼、习气和毛病,也离开了一切染汚。没有染汚心,也没有欲念,达到断欲去爱返本还原的境界。凡夫则不然;欲心重,视爱为第二生命,颠倒行事,终日在烦恼中还自以为乐,把饮食和烦恼混而为一,也不自觉。遇有善知识教化,欲令离苦求清净的真乐,也不相信。有些人到老,或临终时才能觉悟,但已经来不及学习修行了,有些人则至死也不觉悟。衆生就是如此乖戾,人则更甚。菩萨见到一切衆生如此颠倒愚痴又作这样的观想:许多衆生在很危险的生死道路中徘徊,稍有不慎便会铸成大错。一念生恶,就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中,受无限期的罪报。一念生善功德,便生莲邦得佛果,一切只在一念间。地狱不是像人间的监狱,等候监禁犯人的,而是随个人自作的罪业而现,业成熟了便去受。最重的叫无间地狱,这地狱不受人数的限制,一人亦满,时间也不知有多久。为什么会有这地狱呢?就因为做人邪见太甚。畜生也有百千万种的畜生,受报也不一样。饿鬼是鬼道中的一种,鬼有百千万种的鬼,如有饿鬼、富鬼、穷鬼等。富鬼并不是像人间的富豪,拥有著许多财产,而是有势力,有鬼通。鬼有五通,但没有漏尽通。穷鬼也并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势力,没有鬼通,知识浅薄。中国民间给亡人焚化纸钱,是否有作用?无法证明。西方人不烧纸钱,难道他们的亡者都不用钱吗?中国人烧纸钱的真实用意,是后世子孙,对祖先表示孝思,不忘先人的辛劳,所谓慎终追远,为纪念而已。饿鬼他几乎百劫难得到一点饮食裹腹,再好的饮食,一入其口立刻变成火,这就是人的业报所感。

入恶见网中,为愚痴林所迷,衆生无正见,就生起恶见,行事颠倒,就如困在恶见的网罗中,愚痴就像稠密的荆棘,把衆生迷惑在其中。困在邪见、愚痴的稠林中的衆生,心性被迷惑了,自然跟随著外道跑,行事也就颠倒了。这里有个比喻,好像瞎子走路,没有人领导,根本没法走出三界,但他自以为已走出三界。其实是入了魔的境界,作了魔的眷属,被恶贼所摄伏了。一切随顺著恶魔的心意,远远离开佛的正道思想。菩萨自念应从这危险道中,把衆生救拔出来,使他们超脱困难的环境,令他们住到四无所畏和具一切智慧的城郭中,永远再不会堕到魔境里。

现在讨论一下,衆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主要是一个「我」相作祟。 一、衆生:是衆缘和合所生,人就是有衆缘和合的因缘,才生为人。 二:我见:就是我相。有我见,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衆生相。有衆生相,就有寿者相。这是所谓四相。我见,就是先有一个我的观念。可是这个我,并不是真的有个我在。一般人都认为有我。那么,我们不妨仔细思考、观察一下,人的全身,从头到脚、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外有毛、髮、皮肤,各有其名,那一个地方是叫我的?既无我,那有我见呢?这就是衆生的执著。因有我,就有了自私,就生出执著的我见,争取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一切都属于我。我生时掌握一切、保管、看守著它,不会失去。我死后,心爱的和宝贵的,也都带不走,只好放下,所有一切也没有了,我又往那儿去呢?为了一个我,只知自己,不管他人的死活,因此把这个世界弄得乌烟瘴气,人心趋于下流,一日不如一日,这都是执著所造成的业果,把人类也害苦了。我要是没有了,那还有我见?这就是破除了大我的执著我见;小我还有一点微细的执著,没有执著,我相就空了。这时尽虚空、徧法界,都与自性合而为一,便达到「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的境界。把人我看成一体,他人有吉、凶、祸、福,即如我有,如此就可渐渐灭除执著。菩萨利益一切衆生,从不想他是在利益别人。虽度尽了一切衆生,但他从不想起他曾经度过那一位衆生,这就是所谓的行所无事、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如果你想到我在助人、利益人,就是等于在打妄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捨。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证到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的衆生,好像站在很大的瀑布水边一样。瀑布水就是来势很汹涌的急流,冲泻到大河或大海中时,可以激起衝力很大的浪涛。人站在这样的瀑布水边,可能会被捲沉入海中,甚而丧命,这是比喻衆生在恶见中生存的危险。衆生将被冲进欲流:欲流就是从贪欲无厌而起的坏行为。有流:就是被引入三界有,或二十五有的邪见中。无明流:一切的邪知邪见,都因无明而生,入了无明流,一切坏事也能做出来。见流:就是偏见邪见,是人类中的害群之马。这些衆生在生死海中,被波浪洄澓旋转,在情情爱爱的河中辗转漂浮。湍驰奔激:是形容瀑布水流得很急,像马一样狂奔,把衆生牵扯著盲从依持,也没时间仔细观察这种情形。又被邪慧所使,生起贪欲的觉知,贪求无厌。瞋恚的觉知,使人脾气乖戾,尽做些无益有害的邪觉知等,而且被这些邪慧缠绕著不能脱出。又被一种邪见的恶鬼身见罗刹,在其间把他抓著不放鬆,将他拖入爱欲的密林,永远迷惑于所贪爱的恶念劣习中,深深地生起染汚和执著;使他住在大我慢的高山上,安然生活在六尘六根的村落里。没有人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救拔他,也没有人帮助济度他。

菩萨见此种衆生,就发愿说:我应当对这些衆生们生起大悲心,以我所修行积聚的种种善根功德,救济他们,令他们永无灾难,远离染汚,而得到涅槃寂静的安乐,使他们住到具有一切智慧的大宝洲上。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繫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住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处世牢狱,他非常的叹惜,这些衆生处在这世界上,就像是住在牢狱中一样,不能超出三界的苦恼。佛曾说过:「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但衆生不觉悟,像鸟被关在笼子里,不能自由。人生到这世间,有很多的苦和无量的烦恼摆脱不开。常常都被爱别离,或怨憎会所苦,即是有怨的、憎恨的,偏要碰到一起,互相迫害而生苦恼。自己又常常无事生忧,虚妄恐怖。愁衣愁食,愁子孙不发达,愁家财不兴旺。既怕没房子住,又怕疾病灾害降临,就这样终日惶惶,忐忑不安。贪欲的心,就像一副很重的枷锁,把人綑得动弹不得。贪得无厌,弄得心劳神拙,到死时却什么也带不走。欲望就像牛筋绳,把人綑得牢不可脱。无明就像密密的丛林,把人的眼睛遮著看不见东西。愚痴而没有智慧的人,终日在黑暗中摸索,流转于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永远不能自己脱离。菩萨说:「我应当度这些衆生,让他们永远脱离三有的痛苦,住到没有障碍、,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大湼槃境界里。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执著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住离垢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都有同样的毛病,就是都执著于一个我。在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暗宅中,不想走出这暗窟。依赖著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空聚的意思,就是说原本是空的,故说六处空聚。生起四种颠倒的行为:①非常计常。②非乐计乐。③非我计我。④非净计净。因了有了这四种颠倒,所以便把自性迷失了。这四条大毒蛇侵害热恼——四毒蛇是地、水、火、风。又被如冤贼般的五蕴所杀害——五蕴:色、受、想、行、识,因而受无量的痛苦。菩萨说:「我应当教化这类的受苦衆生,使他们住到最殊胜,而没有一点执著的地方,把一切的障碍都灭除,到无上涅槃的地位,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安乐。」

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一切衆生,他们的心量,都很狭窄和卑微,不知道修学具正知正见正信最殊胜的六度万行,和等地以上的广大佛法。虽然他们也想出离三界,超脱苦海,但因心量狭劣,只欢喜修学声闻、辟支佛,趣于二乘思想。菩萨想:我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他们发的是小乘心愿,就应该教化他们迴小向大,发大乘的心和愿,趣向大乘,求得广大无边的真正大智慧!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像这样护持他的戒行,因而就更增长他的慈悲心来护益衆生。佛子!住在离垢地的菩萨,因为他的愿力殊胜高远,所以能够见到很多佛,多到百、千、亿,百亿、千亿、万亿,乃至不可数那么多的佛。在诸佛的处所,用最广大的大乘菩萨心,至诚恳切的真心,乃及至高无上的恭敬礼仪尊重,并谨慎小心殷勤地侍奉诸佛。又供养一切生活必须之衣服、饮料、食物、卧具、医药等的物质,无不齐备,也以同样的东西,供养所有的贤圣高僧。以他所修学的善根,积聚种种功德,迴向给至高无上的菩提觉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诸佛的地方,更以十分尊敬重视的心志,修习十善业道的法门,随著所修习的一切心得,自初发心到证得菩提觉果,永不会稍有忘却。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馀非不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能除一切衆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捨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捨家妻子五欲。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在无量百千亿不可数的劫前,已远离悭贪和嫉妬,戒绝这类坏的习行。他们时刻谨守清净的戒律,像中秋夜的月亮一般晶莹皎洁,没有一点闇淡。对于布施和持守净戒,都已是清净无染,圆满具足了。就像真金,放在矾石中,依法锻鍊,鍊去一切滓垢,变得比以前更明亮更纯净。菩萨修证到第二地时,也如鍊金一样,在无量劫以前,就远离了那些悭贪、破戒的染汚,所以行布施和持净戒,能格外清净圆满。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住离垢地的菩萨行菩萨道度衆生的方法,在四摄法中,多用爱语方法教化衆生。行十度波罗蜜时,最注重持戒,在戒行方面,从不疏忽亦不放鬆。在四摄中其中的三者,和另外的九种波罗蜜,并不是完全不用,只是见机行事,随衆生的缘份和自己的力量而为。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这不过是大略地说一点住离垢地的大菩萨们,修行的情形而已。菩萨在第二地时,很多也到人间示现作转轮圣王,以佛法治理国事,教化人民。或作大法王,弘扬正法。以菩萨的善根功德,化现轮王,他们一定是七宝具足:①轮宝,名无碍行。②象宝,名金刚身。③马宝,名迅疾风。④珠宝,名日光藏。⑤女宝,第一夫人。⑥藏臣宝。⑦兵宝。有任运自如的自在神力,能够破除衆生一切的悭贪、破戒的染汚习气。以善巧方便的方法,教化他们修学十善业道的佛法,令他们亦能安然住在十善业道中。作大布施的主人,无穷无尽的周济那些可怜的人。

菩萨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教化救度衆生时,从不曾忘记过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的功德。也具足一切善根,和一切特殊胜妙的无上智慧。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在一切衆生中,作他们的首脑,作一个有思想、有正见,和具有至高、微妙智慧的领导者,成为他们的明灯,和能依止的安全港。发这样菩萨心愿的菩萨,如果他想捨离俗家的束缚,全心全意在佛法的薰陶下精进修行,立刻就能抛弃妻子,捨离世俗一切财宝,及五欲的享受(财、色、名、食、睡),过著清净无染的梵行生活。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质直柔软及堪能 调伏寂静与纯善    
速出生死广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菩萨既捨国城妻子、财宝,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息灭贪、瞋、痴,来到佛法城中出家,所以他特别勤勉精进,修行戒、定、慧。就在一念间,他便开悟证果,得到千种的三昧——正定、正受。也能见到千位佛,并能知道诸佛的神通力量。又能使大地震动,甚至震动千个世界,又能示现千种身相,在每个身相上,又能示现千位菩萨,作为他的眷属。假若以菩萨的特殊胜妙愿力而言,他是非常随意自在地任运他的神力,其可显现的神力还远超这个数目。甚或一百劫、一千劫、百千亿劫、乃至不可数的多少劫,也不能知道神通变化的确实数目。这时,金刚藏菩萨欲重述一遍以上的话,就用偈颂来表达:质直心、柔软心,和堪能忍辱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速出生死无杂染心、无顾念心、广大心和大心。要用这十种心,便可证得离垢地的果位。     

住此成就戒功德 远离杀生不恼害
亦离偷盗及邪婬 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无谄伪     
离险捨慢极调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狱畜生受衆苦 饿鬼烧然出猛燄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当离彼住实法     
人中随意得受生 乃至顶天禅定乐 
独觉声闻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净戒教他护     
复见群生受衆苦 转更增益大悲心           

修学十种善心的菩萨,就可以进住离垢地,成就他的持戒功德。远离杀害一切衆生的恶习,也不无故扰乱和侵害他们。更不偷窃别人的财物,尤其不引诱人家的妻子,发生不正当的邪婬行为。切戒妄言、恶口、两舌等恶劣乖戾和无聊下贱的言词和思想。对于这些恶行应该特别谨慎,切实戒除远离,才不会堕入三恶道。修行的人,不要贪图一切财物,心里常存著慈悲、哀愍衆生的心,应该修习八正道:①正见。②正思惟。③正语。④正业。⑤正命。⑥正精进。⑦正念。⑧正定。要以正直诚恳的心对待别人,不要专门趋炎附势,虚伪狡诈,欺凌贫苦。也要破除阴险恶毒的心,捨弃贡高我慢的态度,对人不论贫、富、贵、贱,一律以极慈悲柔和的心诚意接待。谨遵佛的教言而修行,一点也不懒惰,更不踰越规矩,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一切都要合乎出家人的规戒。

那些堕入地狱和受生畜生道的衆生,他们都要受很重和很长久的苦报。若堕在饿鬼道,要被猛烈火焰烧至百千劫也得不到一点饮食。这些堕在三恶道的衆生,都是由于他们自己所造的十恶业所感。虽然如是,我也应该救度他们出离恶道,使能住在真实佛法的地方。在人间的国土,任随他们的心意,愿受生到那里就到那里。就是想受生到天上,最高的有顶天,四禅或四空处,享受天福,或享受禅定的快乐;或想成就独觉乘、声闻乘等二乘觉道;或想发大愿心成就菩萨道、佛道、二乘觉道;或想发大愿心成就菩萨道、佛道,这些都是从十善业道种下的善因而成就的。菩萨作如是思惟、观想,不懒惰、不随便、不嬉戏,并谨慎守持清净戒律,也教别人知道守护净戒的功德利益。菩萨因见到一切衆生受苦的情形,更加深了他的慈悲心,去教化所有受苦的衆生。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怀忿恨多诤讼
贪求境界无足期 我应令彼除三毒    

饿鬼的思想与人比较,更不正确。畜生的思想与人比较,更愚痴蠢笨。凡夫的思想与圣人比较,也是非常愚痴。凡夫总以为自己事事都对,但在圣人眼中,则无一不是颠倒,也没有正知、正见、正解。因为愚痴颠倒,就生出许多邪知、邪见、邪解,故说凡愚邪智不正解。凡夫们的心里,总是常常满怀忿恨,不是气忿这事,就是怨恨那人。动辄与人争斗,甚而到法院诉讼,对于一切事物,都是不要命的互相贪求争取,永远没有止境。古人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们不知足,也就不会安。如果人人能知足,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人类就会和平了。离垢地的菩萨,见到凡夫们如此造业,就发愿要教化他们,使他们能知道消除贪毒、瞋毒、痴毒。

愚痴大暗所纒覆 入大险道邪见网
生死笼槛怨所拘 我应令彼摧魔贼    

凡夫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正当的事呢?因为他们都被愚痴的大闇——无明,把心智矇蔽,缠绕覆盖了。而流入到险恶的道路中,和深入于邪见的重网里。被生死的笼子所禁,为寃怨的监牢所困,不明白何以会辗转颠倒的在生死流中,永不能得到自由。离垢地的菩萨发愿,我应该教化这些凡夫,令他们知道去摧伏六根六尘的魔贼。

四流漂荡心没溺 三界焚如苦无量
计蕴为宅我在中 为欲度彼勤行道

四流就是流转生死,和颠倒的思想——贪、瞋、痴、慢四种的颠倒想。也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意思就是:不是真实的常、乐、我、净,而凡夫把它当作真的。颠倒思想很多,仅此举四种主要的而已。凡夫、外道,认贼作子,认假为真,以苦为乐。故四处漂荡;就如在大海中,茫茫然没有目标,随波逐流一样。心沉没在颠倒的思想中,没有智慧。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曾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欲界的衆生,视欲为生命,贪求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永无满足,这就是以欲为生活的中心。如能断欲去爱,就能超出欲界天,到达色界天。如打不破色欲,到了色界天又迷了。出了色界天,就到无色界天,这儿既无声、色,也无思想,但还是在三界内。三界的苦,还是无量,故说如焚。人类和一切衆生,都生存在欲界天里。凡夫以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色法作为住宅,以我为主体住在其中。这种错误的思想,所表示的错误行为——业,使离垢地的菩萨见到,就发愿救度这一类的颠倒衆生,脱离四流颠倒,于是他就勇猛精进修行佛道。

设求出离心下劣 捨于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发勤精进无厌足     

有人想修行,但发不起慈悲心,也发不起大乘的无我心,只想作个自了汉,修声闻缘觉法了事。因为只想作自了汉,所以说他心下劣。虽想修出离三界,但心量又不大,只能修罗汉的果位,不求佛的智慧,不求大乘法,对佛的最上、最殊胜的智慧反而不知去求。因之离垢地的菩萨,想要令这一类的衆生,发大乘心,住于大乘的佛道,发大菩提心,勇猛精进,修习戒、定、慧,没有厌足之时。

菩萨住此集功德 见无量佛咸供养
亿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药鍊真金

住在离垢地的菩萨,发广大菩提心,行难行的菩萨道,积聚种种的功德。见到无量无边百千万恒河沙那由他那样多的佛,都承事供养。经过无量亿劫的修治,清净的智慧就更加明净了。就好像用矾石依冶金的方法,来锻鍊真金一样,金子就越发的光亮。这意思是说智慧更明净,就不会在修行的途中半途而废,只求证到阿罗汉的果位就满足,而菩萨更知道勤求上乘的佛道。

佛子住此作轮王 普化衆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习 为成十力救于世    

证得离垢地果位的佛子——这个菩萨,他发愿示现做转轮圣王。为什么他愿做转轮圣王呢?因为转轮圣王有大势力,有大神通,他可藉此力量普徧教化衆生,令他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修一切的福报。所有的善法,都教令衆生修习,就为了要成就佛的神通十力,普救世间的衆生。

欲捨王位及财宝 即弃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 获千三昧见千佛

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他能够把王位和财宝,布施给他人,甚至可以把国、城、妻、子,头、目、脑、髓都布施给衆生,然后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进、勤习无上的佛道,于一念之间,就可获得千种的三昧,见到千佛和千世界。

所有种种神通力 此地菩萨皆能现
愿力所作复过此 无量自在度群生     

所有的种种神通力量,住第二地的菩萨都能显现。如果以他的愿力之大而言,他所显现的神通力,还可超过如上面所说的境界,他以此无量的神通力量,运用自在子,头、目、脑、髓都布施给衆生,然后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进、勤习无上的佛道,于一念之间,就可获得千种的三昧,度化一切衆生。

一切世间利益者 所修菩萨最胜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为诸佛子已开演

一切世间上受到利益的衆生,所修习的,都是菩萨教化的最胜的行门。像第二地中菩萨成就的功德,我如今已为诸位佛子演说明白了。

【第三发光地】

佛子得闻此地行 菩萨境界难思议
靡不恭敬心欢喜 散华空中为供养

诸位佛子能听到离垢地的修行法门,以及所有在离垢地菩萨的种种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衆生没有不恭敬而生起大欢喜心,于是在空中散下各种妙法莲花,供养法会中的大菩萨衆。

赞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诸衆生
善说智者律仪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法会中的大衆,皆赞扬道:「不可思议的诸位大菩萨们啊!你们好像须弥山王般的伟大!你们以慈悲心怜愍繫念衆生,你们对衆生所说的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的圣者才能说的。如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衆生戒,这三种聚净戒。还有在第二地中应知的修行法门,以及如何行菩萨道的方法等。」

是诸菩萨微妙行 真实无异无差别
为欲利益诸群生 如是演说最清净

菩萨修行的微妙行门,是真真实实,没有虚伪,没有「差别的」实相。因为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现在演说最清净的真谛法门。

一切人天供养者 愿为演说第三地
与法相应诸智业 如其境界希具阐

被一切凡夫和天人所供养的菩萨们,唯愿您金刚藏菩萨,继续说修学第三地的法门,以及与佛法相应的、最上智慧道业,与证入第三地的境界。请您详细地、具体地说给大家听听。

大僊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进禅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净行愿皆说

大僊即佛。佛所圆满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波罗蜜法门,以及慈、悲、喜、捨的方便无上佛道,以及佛的清净梵行,不可思议的愿力等等,都请求您——金刚藏菩萨为我们详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 无畏大士金刚藏
愿说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诸功德

这时解脱月菩萨又代表法会大衆,向金刚藏菩萨请法:大无畏的金刚藏菩萨!具足慈悲心、柔和心,积聚种种善根功德的金刚藏大士!我们都翘望您为大家宣说,要怎样修行才能证入第三地的果位?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捨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时金刚藏菩萨即便告诉解脱月菩萨和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们,他们已净治第二地,如今想继续修学第三地,便应该发十种深心。深心就是比以前所发的心更深入,求更高深的佛法,种更大的佛因善根,发更坚固的信心。」这十种深心是①清净心:正知正见,没有染汚的真心。②安住心:就是不为境界所转信心,不受外道的诱惑而动摇。③厌捨心:厌离贪染的心。④离贪心:既然已对贪欲杂染之心生厌,便应当毅然决然地把这种污染不净的心彻底捨离。⑤不退心:勤求佛道,精进修学,永不退转的心。⑥坚固心:信心坚固,决定无疑,对佛所说的法,不生丝毫的怀疑。⑦明盛心:有聪明智慧而能精勤向上的心,没有愚痴和无明。⑧勇猛心:勇猛精进,毫不退惰的心。⑨广心:广阔远大,能容人让人,并恭敬谦和的心。⑩大心:有捨己为人,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发心修学大乘佛法,普度一切衆生的大愿心。菩萨发这十种大深心,便能进入第三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们证入到第三地以后,依佛的教法修学,观察一切有为法——即世间法的一切运作,都是与真如实相相违背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凡夫终日心劳力疲,所能追求到的,都是痛苦而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一切都是染汚,不清净、不安稳,飘泊无定,没有一点处可以久留。一切事物,不能经久不坏。所谓「人有兴衰,物有败坏」:万事万物既不能永久存在,更不能久留。一会儿生,一会儿便消灭了,所谓「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者是指有为法而言,说明前际(是已生)后际(将来即灭),都是断绝而不常住的。从粗浅的角度看来,因为有前后相续的缘故。实际上有为法是似乎永不断绝的,前际为前际,后际为后际。既未从前际生,也无法往后际去,更不能留住于现在。所谓三世缘生,都是迁灭无常,就是这个道理。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繫。愁慼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衆患所纒。日夜增长。如幻不实。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衆生。

证入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又继续观察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既不能救人出离生老病死,更不能在生存的过程中,使人有所依持。长年累月都是和忧愁、悲痛、艰苦、烦恼结集一起。爱与恨像绳网,把人繫缚得紧紧的。令人愁肠百结,忧心慼慼,没有一刻停止积集。贪欲、瞋恚、愚痴的无明火,势如燎原,不能息灭。衆生被这些祸患所纒绕,痛苦日夜增加。其实这些烦恼、苦毒,都是唯心所造,业力所致,如幻如化,并不真实。菩萨观察这种境界以后,对于世间一切有为法,更加生起厌弃远离的决心,而趣向求佛的殊胜智慧。菩萨深知佛的智慧是不能以平凡的思想来测度,世间智不能与它齐等;既无法可思量,更不是容易得到的。佛的智慧是清净无杂染,是清凉自在而没有热恼,无有忧愁,只有常乐。如是乃能达到更大无畏的境界,永不退转于生死迁流中。不住生死,便能救拔无量的苦难衆生,做大佛事,转有为法为无为的业果。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衆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衆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诸衆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衆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见诸衆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见诸衆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见诸衆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见诸衆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见诸衆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见诸衆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见诸衆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是为十。

菩萨这样想:如来的智慧,对衆生有无量的大利益。世间的一切有为法,对于衆生,有无量的罪恶,使衆生蒙受祸患,因为它是不究竟的,染汚的。因此,菩萨对于一切衆生,生出十种的哀愍心。那十种呢?①看见一切衆生都是孤独,远离佛和佛的教化,心中无所依止,而生哀愍的心。②看到衆生贪求无厌,而所得仅是贫穷困苦,因此生哀愍心。③菩萨见衆生被三毒——贪、瞋、痴的无明毒火,焚烧得颠颠倒倒,只知多欲多求,而生哀愍同情之心。④菩萨看到衆生,其生命有贪、有漏,生死相续,而「三界诸有」就像牢狱一样,把他们禁闭得丝毫不得自由,更无法得到解脱,菩萨因此而生哀愍心。⑤菩萨又见到衆生,长期被烦恼的荆棘密林所障碍,所遮蔽,不能出离重见光明而生哀愍心。⑥菩萨见衆生,不懂得观察区分善恶,既没有善知识的领导,更没有闻法的机缘,因而生哀愍心。⑦菩萨见衆生,没有修学善法的志愿,因此生哀愍心。⑧菩萨看见衆生,不知道归依佛法,失却受佛法教育的机会,而生起怜悯心。⑨菩萨见衆生,随著生死的业流,在六道轮迴不息,而生起哀怜心。⑩菩萨见到衆生,不知道寻求佛法,证得菩提,更不能得究竟自在,只会常随生死迁流。遇著邪见知识,失却正知正见的信行,及失去了方便解脱法门,因而生大哀愍心。这就是住发光地的菩萨,对一切衆生所生的十种哀愍心。

菩萨如是见衆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衆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著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

菩萨见到衆生界,有这么多的苦恼,于是发勇猛心,精进修学佛道,并且发大愿:①我一定要救他们于孤苦之中,使上依慈尊,下利含识。②要把他们从贫穷困苦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知足,并捨离贪欲之心。③我应该令他们明了净治三毒的方法,使他们到达清凉之地。④我应该接引他们出离荆棘般的闇障,重见光明。⑤我应该把他们从生死牢狱的禁闭中解救出来,令其息灭贪瞋痴的毒火,弃捨一切苦果,得闻正法。⑥我应该教导他们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令他们在佛化的世界中长久安住。⑦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快乐。⑧使他们捨去往昔一切的恶习气,而得到正知正见。⑨令他们身心调伏,发大乘心,求无上菩提。⑩令他们得到解脱方便,以及寂静的湼槃之乐。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衆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衆生。作是思惟。此诸衆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

菩萨见到世间上一切有为法,皆充满了罪恶、邪见,所以他们厌弃世间法。但菩萨并不以独善其身为满足。他想到矇昧无知的衆生,便生出慈悲心怜悯衆生。他知道唯有佛法,才具有最殊胜的功德,才可以给予衆生最特别的利益。他便依靠佛法,用佛的最上智慧,来救度所有六道的衆生。他又这样想:「这些衆生们,已掉在烦恼的大苦海中,我应该用那一种方便法门,来救济拔度他们呢?才能令这些衆生得到究竟圆满的湼槃真乐呢?」

便作是念。欲度衆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萨又这样想:「如果要度这些衆生,令他们住在涅槃的实际理体中,便应该教他们明白无障碍的解脱智慧,才能真正离苦得乐。要明了无障碍解脱智慧,就不能离开佛所说的一切法。对佛所说的法,要如实知,如实觉,如实行,才可以离一切苦,才能返迷归觉,享一切真实的快乐。真正对一切法如实知,如实觉,如实行,便不会离开佛法,修学一切行门并且要证到无生法忍的清净境界,才可以发出智慧的光辉。这种无生的智慧之光,是从禅定的工夫中得来,是从无著无依,出入无碍的定慧中得来。用此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的一切理事。这种自在的妙观察智,不能离开多闻。善巧多闻的意思,是不取闻相意。只有多闻才能启发如佛的胜妙智慧。」菩萨像这样思惟,这样观想明了以后,便加倍努力,勇猛精进,勤苦修学佛所说的正法。二六时中,但愿得闻佛法,得闻之后对于佛法,特别喜好。依法修行,随顺佛法,度一切衆生。明了佛法,用来教化一切衆生。顺应诸法实相,到达法的究竟彼岸,住法的涅槃,行法的无畏。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悋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捨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捨。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菩萨像这样精进勤勉,深入研习佛法,对于身外之物及所有一切名贵珍宝财物,没有一点捨不得。他这样自忖:「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宝贵,没有一样东西是难觅难求,只有能讲说化佛之正法的人,才是难逢难遇的。」所以菩萨为求无上佛法,对自己的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珍宝、楼宇),都毫不保留的广行布施。他对诸佛,必恭必敬,举凡应对进退,无不诚恳,知时知分。对任何人都没有一点自高自傲的骄慢心,随时都是和颜悦色。供奉诸佛,承事役作,从不说辛苦,或一句抱怨的话。也从不说那一件事办不到;凡事无论大小粗细,都是躬自营办不稍懈怠。假若能听到一句从前没有听到过的佛法,他就欢喜得比得到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还要欢喜,还要满足。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衆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假若能听到从前没有听到过的一首正法偈颂。偈颂是有一定的字句:四句为一偈,每句有四字、五字、七字不等。偈颂有时用来重複前面所讲过,再归纳重说一遍。有时是用来赞扬圣事德行。菩萨心中立刻生起大欢喜心,其欢喜的程度,比得到转轮圣王的王位还要快乐。假若得到一首偈颂,是前所未闻,而能帮助了解过去所未曾明白的义理,使得到真正的明了;或能帮助净治菩萨修行,使其行解圆满,这时菩萨内心的喜悦,胜过得到帝释天梵王的王位。纵然帝释天王能享无量百千劫的福报,菩萨还是宁捨位而闻正法。诸位能有闻佛法的机会,这是很难得的,都是过去生中种下善根种子成熟的缘故。既然有幸得闻佛法,还要知道如何受用;能得受用,便如渴得甘露,饥得美食;如不得受用,便会觉得乏味,甚至感到疲厌。这样就是天天听,也不知甚么是真正的佛法,不知道佛法的珍贵与妙用,等于没有听。菩萨轻财、捨王位,而敬佛重法的美德和精神,是学佛人应该崇敬效法的。如果有人说:「我有一句过去佛所说的法,能帮助你净治修学佛菩萨的行门,假设你现在为了求法,而敢跳进大火坑里,受极难忍受的痛苦,我一定会传给你。」菩萨听了这话以后,心里想:「为了得到一句过去佛所说的法,而能帮助我净治,圆满所修学的菩萨行门,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了大火坑,我也愿意从大梵天上跳下去,来换取这句佛法!何况现在只是一个小火坑,怎会不敢跳进去呢?只要能得佛法,就是要到地狱里去受诸般痛苦,我也是心甘情愿的,何况只是人间一些小苦恼呢?为求佛法,我宁捨生命!」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捨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捨念清净。住第四禅。

菩萨是这样发心勤奋精进,为求佛法,宁捨财物、国土、生命。依据他所听闻的佛法深入研究,躬行实践,切实修行。菩萨闻得无上正法之后,收摄他散乱的心,安然自在地住在清净,没有人干扰的地方,独自细细思想,遵照佛所说的方法修行,才能证得佛法僧的境界。修学一切菩萨的行门,不是光口头上说说,而不实际深入体验,便能达到清净的菩萨境界。 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们,都已经离开了一切烦恼、五欲的过患,断除了十恶和不善的智慧,除尽了五盖:①贪。②瞋。③睡眠。④掉悔。⑤疑法,及一切邪知邪见。

「有觉有观」:菩萨能知道一切诸恶对心性的损害,和造业的因果,进而观察思惟远离的方法,修行求证。既知蠲除贪、欲、十恶的恶知识,得到清净,因之而起大欢喜心,身心适悦,获得清凉解脱的轻安之乐,安然自在地停住在「离生喜乐地的初禅天」。「初」字意思是从欲界向上进入的第一步,离欲界最近的地方。「初禅」是修「禅」门功夫的第一阶段。 「灭觉观」:把一切恶的思想都灭除,离开烦恼障,使内心得到清净。既已除却一切恶的思想,便得「定」。这时生出喜悦、自在之乐,安然住在第二禅。这叫「定生喜乐地」,为什么叫「定生」呢?因为已达到「觉观心息」的「胜静」境界。进一步把喜也离了,不执著于捨,不失正念,而有正知,身心愉悦,受轻安之乐。这种境界,唯有真正的佛弟子,才能承受诸佛所说的正法,能捨去「有、念、受、乐」的綑缚。得真正的解脱胜乐,安然住于第三禅。因能捨「有念」,故名「离喜妙乐地」。到达离喜妙乐地的境界以后,进一步把一切「乐」了也断除,再进而除去「苦、喜、忧、灭」等种种的心理感受。此时「不苦不乐」,无动于衷,不受任何境界的转移,连念也捨了,故名捨念清净。菩萨身心交泰,安住在第四禅——「捨念清净地」。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菩萨达到四禅天的境界,就像是「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这时便超出了一切色和想,也就是离开所有的「障」。连对待法也没有了,是绝对的,所以没有想。念也灭了,不想念一切,所谓「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心安空定,受无上利益。到此境界,身心与太虚空融而为一,无人无我,甚而太空也无,故说「住虚空无边处」,以为依止。进一步「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超就是超出、超过,离虚空无边处。住无所住,处无所处,虽说是住无边虚空处,其实已超出虚空之外。虚空之外又如何呢?没有到过这种境界的人,是无法说明的。就是经上所说:「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四空处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进入无边识,识也无边。虚空没有了,但还有识,有识仍未完全空,故说入无边识,住无边识处。又超出识无边处,进入到无所有的境界。前面讲的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现在所说的是无所有处。在这种境界里,甚么也没有了——念也无念,识也无识,空而无空,连少许执著都没有了,甚至连自己的身、心、念都空了,又怎么会有烦恼呢?故说菩萨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住到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既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已超出了有无。但菩萨还是随顺著一切正法的本体,所行所作,一点也没有凡夫和小乘人的执著,既不在有、爱、味等之间打转,也不乐著于四禅四空的法执境界中。

附注:禅:是修学佛道,许多行门中的一法门。四禅:是修学这一行门中所经的四个过程。每一过程,就是一个阶段,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境界不同,又名四禅天,或四禅地。天:是以自然为依。地:是以生长为依。修禅的人修到内无心,外无身,身心两空,自性现前,放出一种光明,这时便达到初禅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即初禅天。因为坐禅的人(即修禅定者),离开一切染汚念,离开一切妄想,离开一切烦恼,而生出菩提心、智慧心、明了心、般若心,故名为「离生喜乐地」。坐禅的人到达这种境界,他的脉搏在无形中便会停止,但因在定中,所以他并不自知。二禅的境界,连呼吸都停了,但这并不等于死。有句禅语云:「若要人不死,须作活死人。」此外连吃饭、睡觉都忘了。三禅的境界,是念住了,不贪名,不图利,无罣无碍,放下自在。四禅的境界,是一切皆空,一切能捨,苦、乐皆无。以上这些情境,必须经明眼善知识的证实。

明眼人就是已开眼的过来人,他对这种境界,一望即知。坐禅的人,达到某种程度,他的面色、眼神、呼吸、神态、言行,都在无形中变换了气质,绝不是自赞、伪装,而可以自欺欺人的。一切都要从实践的功夫中得来。佛法,是超出世间法,昇华人生的。修学佛法,是为求得大智慧,以解决人生的生死痛苦,求世界和平,使人间平等互惠。绝不是藉佛教贪图名利,聚衆营私。诸佛均以慈悲为怀,不捨一切衆生,希望诸位学佛言行,遵佛体制,发大心,得大智慧,作大佛事!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徧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徧一切世间。住悲喜捨。亦复如是。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大弟子!证得第三地的菩萨,他只有一副慈悲心肠,入了慈心三昧,全心教导衆生,令一切衆生得到真正的法乐。他的心怀豁达,所以他缘无量境——就是运用慈、悲、喜、捨四无量心。这时,禅悦、法喜不一不二,无有差别。他心里没有冤亲,亦无对治,扫除一切遮障,也化除所有的烦恼。他能竖穷三际,横徧虚空,达到无量不可数的世间。慈心如是,悲心、喜心、捨心,也同样的广大、无碍、无量、不二,徧一切处,一切世间。此菩萨一样护念衆生,一样为衆生拔苦予乐,满怀慈济的心。」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燄。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证到第三地的菩萨,他已得到无量神通力的妙用——六种神通,都已具足。①天眼通。②天耳通。③神足通。④他心通。⑤宿命通。⑥漏尽通。他能使大地震动——六种震动是:①动。②踊。③起。④震。⑤吼。⑥击。前三为相,后三为声。他又能以一个菩萨的身相,变化成为许多菩萨的身相;又能以很多的身相,聚而为一。此所谓「一而为多,多而为一。多不碍于一,一不碍于多。一多无碍,有无无碍。能隐能显,隐显无碍。」就是坚硬的石壁山严,也不能障碍他来往,因为他已到达身心如虚空的境界。他能于虚空中,结跏趺坐而来去自如,不需藉任何交通工具,如同飞鸟那样方便自在。他又能深入地层,好像水浸入土地中一样容易。他又能在水面上行走,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样安稳。他又能从身上冒出许多火燄,望去就像一堆炽然的大火。还能从身上流出很多水,像下雨一样,看来好像满天乌云。太阳和月亮高挂在太空中,他也有一种神妙的威力,可以任意用手去抚摩。他身心安适自在,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随意转变,自由翱翔,来去于梵天和器世间,无所不能,无所不至。

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    

三地菩萨有天耳通,清净无染,比凡夫的耳朵闻听的机能,高妙得无法言喻。不管是人间,或天上,或远在无边际,或近在眼前,不管声音的大小,他都能清楚听见。甚至好像吸人血的蛀虫、小蚋虫、寄生在牛身上的牛虻、爱好汚秽腐败东西的苍蝇等的细小声音,他也能很清晰地听到。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衆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

第三地的菩萨,有他心智,是等于他心通。这种他心智慧,本来人人都有,只是不曾现出,或者现得不清楚。偶而碰巧就说对了,但多半会说错。这是智慧不足的缘故,因此一般人便没有他心智,就是不知别人的心意。如果能修行,把染汚心去掉,自然地他心智就可现前。菩萨因为有他心智,所以真真实实地知道所有衆生的心。他所知道的是真实的本体,不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幻象。像那些有「贪心」的衆生,菩萨就清楚他是贪些甚么。一生贪财的,便劳碌终生,最后为财而死。一生贪色的,见美色就不惜生命、钱财、名誉,不择手段,穷追不捨,最后死于色痨。一生贪名的,到处鑽营,自做广告,到处吹嘘自己的才能美德,沽名钓誉,结果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结果,美名没有求到,反而弄得一生潦倒。还有一生贪吃的,这类人一听说有美食,他便喉头发痒,迫不急待的想大快朵颐,于是呼朋引伴,大家凑合在一起大吃大喝,最后因贪食而死。如近代有名的僧人苏曼殊就是死于贪食。还有一生贪睡的,这种人很可笑,他对财、色、名、食都不贪,就喜欢睡。无论在那儿他都睡得香甜,站著坐著也睡得舒服。糊糊涂涂地睡到死去,天大的事都丢到脑后。这些贪的毛病,菩萨都了然,也能对治好。有些衆生,起初贪而无厌,后来遇到善知识一经开示,便觉悟,从此以后不再贪了。菩萨也很清楚地知道这种衆生的习性,所以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

有些衆生「瞋心」很重,见了任何事,他都不满意,不顺眼,全身像个装满火药的定时炸弹,一碰到便会爆炸——脾气大得怕人!但是他忽然觉悟了,改过了,渐渐「离瞋心」,菩萨也会知道。

有些「愚痴」的衆生,事事自以为是,行事颠倒,不明是非,愚昧无知,倘若遇到明眼人予以开示,就从善如流,「离开愚痴」。又有些衆生,事事烦恼,终日烦恼,样样放不下,处处不如意,因而烦恼得死去活来。假使一旦觉悟,知道一切皆是镜花水月,他便会捨离烦恼,「无烦恼心」便安然自在了。还有「小心」的衆生,他一生事事小心谨慎,也可以说是小心量、气量狭窄。「广心」:这种衆生,一辈子大而化之,粗枝大叶,不计较一切。「大心」:宽宏大量而不计较一切。「无量心」:就是不可计量的心。「略心」:简单的心,不去斤斤计较。「非略心」:很不简单的心。「散心」:散乱、不集中的心。「非散心」:不散乱的心,就是定心。「定心」:不散乱而有定力,如如不动的心。「非定心」:散乱而没有定力的心。「解脱心」:自由自在已经看破放下的心。「非解脱心」:不自由而被束缚的心。「有上心」:就是一切菩萨所发的心。「无上心」:是佛的心,再没有比这种心高上了。「杂染心」:就是凡夫的心,是有所染汚的。「非杂染心」没有染汚而是清净的心,也就是圣人的心。「广心」:非常广阔坦荡的心。「非广心」:就是心量狭窄的心。以上是衆生种种不同的心性,菩萨他都能清清楚楚地了解。菩萨是用他心智,确实知道衆生们的心性,绝非臆测或推算的。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在这位菩萨的心念中,知道许多过去世的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同的命运。所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的事,了若指掌。世间成劫时的事,坏劫时的事,成坏劫时的事,无量数成坏劫的事,他都能知道。例如:我曾经在甚么地方出生,叫甚么名字?姓什么?生在那一个种族里面?我在那儿吃的是甚么饮食?活了多少岁数?像这样在世上住了多久的年数?受过甚么苦?享受过甚么快乐?我都能记得。我在那里死了?又生到甚么地方?在甚么地方死了?又生到这儿来?我从前是怎样的形状?相貌生得如何?声音是甚么样?像这些过去世,不可计算的时间中,所呈现不同的境界,我都能记忆,了然如在目前。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衆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衆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衆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这位在第三地修行的菩萨,他也修得了天眼通,能观察遥远微细的事物,不像凡夫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因为天眼清净超过人眼的缘故。他看到所有衆生是如何生的?怎样死的?是好色?还是恶色?是生在善道?还是生在恶道?此乃是随著衆生自己所造的业因招感,而菩萨都看得非常清楚。假若这衆生曾犯过身的恶行,就是杀生、偷盗、邪婬等的罪过,当他的恶业成熟,便随著恶业到恶趣去。如果是恶的语业成熟,因为他曾犯两舌、恶口、绮语、妄言这些罪过。或者是意的恶业先成就,因为他曾犯贪、瞋、痴意业的缘故。或者他曾诽谤圣贤,因为他满脑子里都是邪知邪见。以邪知邪见所造的恶业为因缘,等到他的生命终结时,必定堕到恶趣,生到地狱受苦。

假若这衆生不曾犯下杀、盗、婬的罪过,他便能成就善的身业。没有造下口业,便会成就善的语业。没有造下意业,便可成就善的意业。没有诽谤过圣贤,一生都是正见具足。以正知正见的因缘,到临命终时,一定生到善道,往生天道享天福,或往生人间富贵之家,为人上人。以上的事情,菩萨用他的天眼,皆看得清清楚楚,并且确实知道。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这位菩萨在四禅四无量的三昧中,或在三摩钵底止观法门里面,能够任运自在地随意而入,随意而出。他并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拣择净秽的地方,而是随著能满菩提分的地方,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而随意受生。菩萨受生,是为了圆满其愿力,而不是受业力所繫而受生的。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衆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子!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住此发光地的时候,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之缘故,能见到许多佛。所谓见到百佛、见到千佛、见到百千佛,甚至见到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菩萨见到这样多的佛,他都是用他宽厚广大的心,诚挚恳切的深心,一一恭敬礼赞、尊重诸佛,细心承事供养诸佛。如上好的衣服,精美可口的饮食,舒适的卧具,名贵的汤药,一切日用的物品,无不尽其力而奉献供养。同时也以这些资生之物供养所有的出家人。这种种的功德善根,都迴向给无上正等正觉,希望衆生早成佛道。

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菩萨在诸佛的道场,恭恭敬敬,专心一意听闻佛法,听了以后,则依照所闻,一一奉行。如果只听不行,是没有用的。受,是受之于心,牢记不忘;持,是持之于身,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这才有益。修行并不须要勉强,随力随分,实实在在的修行便好了。这位在发光地的菩萨,他观察一切法从缘而生,从缘而灭。诸法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灭,没有一个自体,所以是不生不灭。凡夫有很多邪知邪见,这种「见」如绳紧繫缚著人的心智,令其见事不明,见理不正,故名「见缚」。但他必在正知正见前先灭。见缚先灭,其他如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等,都随著邪见先灭,有如缠缚的绳索,逐渐逐渐的少了,轻了,消灭断除了。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那样多的时间,那些见缚等,不再继续增加,反而逐渐转薄,这时就不会再生起贪、瞋、痴的心。以上种种的粗惑细惑,历久都断除了,而所有的善根,一天比一天更转明净,更增多了。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菩萨修行就像冶真金。经冶金师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鍊,使成纯金。虽经多次的冶鍊,但它的分量并未减少,它的成色反更加光彩纯净。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他住在发光地时,不曾有贪欲之念,和瞋恨、愚痴的心思,因为他已断除了三毒。所有的善根,随著修行的功夫,日渐增长,发出智慧之光。

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詖心。皆转清净。     

这位菩萨广修供养,积聚一切的善根,功德日渐圆满。在忍辱的功夫上有特别的成就,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他能忍受,所以成就了「忍辱心」。别人以刚强的态度对待他,凌辱他,他反而以柔和的态度回报,令人悦服,因为他有一颗「柔和心」。「谐顺心」:菩萨跟谁都是和和气气的,没有一点暴戾的言语行为,即使别人对他加恶,他也是和谐相处,不生瞋恨。「悦美心」:菩萨知道衆生的心性,都是喜欢听好的话,所以他教化人时,也是婉言劝诱,使人乐于接受。「不瞋心」:菩萨因为没有无谓的刚强,就是身受他人的加恶,他也能原谅人,不起瞋恨心。「不动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富贵荣辱都不为所动,因为他已无贪心了。「不浊心」:菩萨修积种种善根,他的思想行为都是非常清净,一点染汚的念头都不生,所以他是丝毫烦恼都没有,其心清净而无浊。

「无高下心」:菩萨对待所有衆生,都是一律平等,因为他已久离骄慢,自然不会轻视别人了。「不望报心」:菩萨作任何布施,从不期望别人报答,甚至根本忘记受施者。古云:「施恩不忘报,就是菩萨的善行。」「报恩心」:这恰与上面相反,菩萨受了任何人的恩惠,不记多少贵贱,他一定要报答的。也有一句古话:「受人涓滴之恩,当涌泉以报。」「不谄心」:菩萨老实修行,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权贵势力的思想,更不会故意去谄媚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因为他平等待人,所以无贪欲之念。「不诳心」:菩萨既不贪图名闻利养,又不企求华衣美食,所以他用不著对人打诳语或欺骗人。「无险詖心」:菩萨以正直恳挚待人,做事光明磊落,没有隐覆谄佞的必要,所以他不需要用险詖的心处事。以上这些正诚的心和不正当的心,好的一天比一天完善,邪的一天比一天消失,所以菩萨的智慧之光,也一天比一天清净光明。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这位菩萨教化衆生,用四摄法中「利行」这一种方法的时间较多。十种波罗蜜中,修「忍辱波罗蜜」的时间较多。其馀的三种摄法,和另外九种波罗蜜,不是不用不修,只是随自己的力量和缘份去做。各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讲的,就是菩萨在第三地修学时的实际过程。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衆生捨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菩萨在这种地位时,随时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王。他用各种方便的方法,教化衆生,使他们都能捨离贪欲的虚妄心。教化衆生,利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菩萨如是所作的一切善业,都不曾一时离念佛的慈悲和佛的种种功德。不离念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不离念十方诸贤圣僧的真修实学。进而不离念求具足一切种的智慧以及智慧中的大智慧。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衆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又作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在一切的衆生中,作为他们的领导者,智慧能力胜过别人,应该有特殊的表现。诸事求好,求最完美、最无上。又应做所有智者中最有智慧的辅导者。菩萨倘若再勤加精进,可在一转念之间,得到百千的三昧(正定正受),能见到百千的佛,知道百千佛的神通力量,能够震动百千佛的世界,乃至可以变化示现百千个化身,每个化身,又有百千位菩萨作为他的眷属。如果以菩萨往昔所发的特殊大愿之力,他以方便自若,轻而易举的表现,还可以超过以上的数目。就是用一百劫,一千劫,甚至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时劫,也不能算清楚菩萨的各种神通变化。当此之时,金刚藏菩萨把前面所讲的,又重新用偈颂的方法,再说一遍。

清净安住明盛心 厌离无贪无害心
坚固勇猛广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修学第三地菩萨行的菩萨,第一重要的条件,要有清净心,要离开一切染汚。还要有安住心,安住于菩提觉道,才不会退转。还要有如炽盛的火燄般聪明,智慧的心,要厌离一切,没有贪心,没有害人的心。要有坚固的信心,勇猛精进。要有志愿远大、宽宏大量的心。要具足这种种的诚挚心,才可以生出智慧 ,生出才能进入第三地——发光地的果位。

菩萨住此发光地 观诸行法苦无常
不净败坏速归灭 无坚无住无来往    

菩萨住在发光地的时候,他观察诸法是苦空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不清净,而容易衰败朽坏的,须臾之间,便归于寂灭。诸法是既不坚固,也不能长住久留,同时不来也不去的。

观诸有为如重病 忧悲苦恼惑所缠
三毒猛火恒炽然 无始时来不休息     

菩萨观察一切有为法,就好像人生了一种重病。再加上各种忧患、悲苦、烦恼、迷惑,把人纒缚不能出离。贪瞋痴的毒火,经常猛烈地燃烧著,自无始劫来,这些痛苦,都不曾停息。

厌离三有不贪著 专求佛智无异念
难测难思无等伦 无量无边无逼恼    

菩萨了知一切的忧悲苦恼,所以他厌弃在三有的世界中流转,他不贪恋虚幻的人生,反而专心致志求佛的智慧,不生丝毫杂念。如果我们想学佛法,想研究佛法,也应该专注一心,才能深入佛法,才能得到如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难于测度,难于思量,难于想像的,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与之比量。这种智慧是无量无边,任何烦恼都不能逼扰他。

见佛智已愍衆生 孤独无依无救护
三毒炽然常困乏 住诸有狱恒受苦    

菩萨见到佛的智慧以后,就生出大慈悲心,愍念世上的衆生,愍念他们孤苦伶仃,没有依靠,没有人能救护他们。他们恒被三毒猛火所困扰,住在牢狱一样的三有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受诸般苦楚。

烦恼纒覆盲无目 志乐下劣丧法宝
随顺生死怖涅槃 我应救彼勤精进     

衆生被烦恼所纒缚,就像瞎了眼睛的人。他们既没有高尚远大的志愿,而所追求欢喜的,只是种种水准很低劣的趣味。他们完全不知道求觅佛法,可怜啊!他们已丧失求法的意趣,只是随著轮迴的激流,浮沉在生死的波涛中,而对能超出苦海,了生死的湼槃法门,反而生出畏惧恐怖之心。我应该勤求佛道,救护他们! 

将求智慧益衆生 思何方便令解脱
不离如来无碍智 彼复无生慧所起    

我勤求智慧,是为利益衆生,但是我应该用甚么方便的法门,才能令衆生得到解脱呢?我想除了佛的大无碍智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法了。由于佛觉悟不生不灭的道理,而生出种种无碍殊胜的大智慧。

心念此慧从闻得 如是思惟自勤励
日夜听习无间然 唯以正法为尊重    

菩萨思惟这种智慧的来源,是从闻法中得来的。像这样仔细一想,便知道力求精进,昼夜不懈,鼓励自己不生畏难退转的心。所闻佛法,修学佛法,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专一寻求正法,尊重正法。

国城财贝诸珍宝 妻子眷属及王位
菩萨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国家的领土、城池、府库财物,及所有的珍奇宝贝、妻子儿女、亲疏眷属,甚至王位——菩萨皆能捨。为求正法,虔诚恭敬,而对于这些人人视为难得稀有的东西,他都能布施给衆生。

头目耳鼻舌牙齿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捨未为难 但以闻法为最难

菩萨不只捨得布施种种名贵的外财,就连他自己的身体如头、眼睛、耳朵、鼻子、牙齿、舌头、手、脚、骨头、骨髓、心脏、血、肉,这些难捨的东西,都可以布施给别人。在菩萨的心目中,布施这些身体血肉等,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最困难、最难逢难遇的莫过于能够听到佛法。

设有人来语菩萨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当与汝佛法宝 闻已投之无怯惧

假设有个人来向菩萨说:「有谁能投身到这大火堆里,如果谁有这样为法忘躯的诚心、勇气,我就传授给他从未听过的法宝。」菩萨听了这话,便很高兴地,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只要你能传授给我佛的真法宝,我听了以后,绝对纵身跳入火坑,而不畏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 身从梵世而投入
为求法故不为难 况复人间诸小苦          

不要说是一点小火堆,就是徧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我也愿意从梵天跳进这大火堆里。为求佛法的缘故,甚么困难我都能克服,且不惧怕,何况仅仅是人间一点小苦呢?

从初发意至得佛 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 何况人中诸苦事    

从最初发菩提心到成佛的果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所受的苦无能计较。菩萨为求闻法,即使是最苦而时间最长久的无间地狱,也能忍受,何况人间这些小苦事呢?

闻已如理正思惟 获得四禅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随其力而受生    

菩萨听到佛法的真理以后,便思惟观察,依照佛法,切实用功修行,这样就得到四禅的境界——初、二、三、四禅,以及进入无色世界的禅定中。四等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能生善,捨能离恶。五通——除漏尽通未修得之外,其他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都已修得。这些修行的功夫,循序渐进,一样一样的都修到了。虽说还在生死激流之中捨生受生,但不是被业力所驱迫,而是随自己的愿力,为度衆生而受生。

菩萨住此见多佛 供养听闻心决定
断诸邪惑转清净 如鍊真金体无减          

菩萨住于第三地的境界上,可以见到无量不可数的佛,供养十方诸佛,在诸佛道场听法,信心更坚定,再不会存疑惑。把一切的邪贪、邪瞋、邪痴等邪惑都断除,其意念一天比一天更加清净。就好像用火锻鍊金子一样,虽说去尽了滓渣和沙石,但金子的本身分量并未减少,反而更加光彩明净。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导无量诸天衆
令捨贪心住善道 一向专求佛功德    

住于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这时多数做三十三天的天王,教化无量无边诸天的天人,令一切衆生都能捨去贪心,而住于善道。菩萨一向是专心致志勤求成佛的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 百千三昧皆具足
见百千佛相严身 若以愿力复过是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住在第三地时,要格外勤加精进,用功修行,便可以圆满得到百千种的正定正受。又可以见到百千位相好庄严的佛,更可震动百千佛的世界。如果以菩萨往昔所发的愿力而论,他的神通力量,更可以超过以上所说的数目。

一切衆生普利益 彼诸菩萨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义已解释   

第三地的菩萨,所修的最上行门,使一切衆生,普徧得到利益。如像上面所有关于第三地的境界,我已经依照义理为各位解释清楚了。

▲Top

法界佛教总会‧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