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化老和尚讲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楞严经五十阴魔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C2.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分二)
D1.无问自说五阴魔境(分三)
E1.普告魔境当识 E2.会众顶礼钦承 E3.正以详陈魔事 E1.(分三)
F1.最后真慈不尽 F2.详标微细魔事 F3.敕令谛听许说
 今F1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经》快要讲完了,“于师子床”:佛在法座上,这个师子床──佛说法犹如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所以称其法座为师子床。“揽七宝几”:佛前桌子是七宝造成的,七宝庄严的。“回紫金山”:佛的身体好像紫金山,光明遍照。“再来凭倚”:再来凭几讲这个法,“普告大众”:普遍告诉大众,“及阿难言”:和阿难说,“汝等有学缘觉声闻”:没有证四果以前,都叫有学位。你们现在这些有学的人,修十二因缘而开悟的缘觉,或者修四谛法而开悟的声闻。“今日回心”:你们现在都回小向大了,由二乘人发大乘心,“趣大菩提”:想得到大的觉悟,“无上妙觉”:没有比这个再高上的妙觉。“吾今已说”:我现在已经讲了,“真修行法”:真正的修行法告诉你们了。

F2.详标微细魔事(分二)
G1.总标魔害 G2.略陈魔相
今G1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汝犹未识”:阿难在前边请问佛怎么样修行,为未来的众生请法,他虽然明白修行的道理,可是他并没有实地的经验。理论他是明白了,可是他没有经验,所以他也就不知道修行中,会有一些什么事情发生。所以佛就说:“你啊!现在还不知道呢!”你不知道什么?“修奢摩他”:修这个楞严大定,“毗婆舍那”这个微密的观照。这个微密的观照这种的法、这种的定里头,“微细魔事”:在这修行里头,可有很多的魔事,这个魔并不是很显著的,而是非常之微细。

“魔境现前”:在你修道用功,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时,魔境现前,“汝不能识”:你不认识这个魔怎么叫魔?“洗心非正”:你就是虽然洗心,但你稍微有一点不对,不合乎正知正见,就“落于邪见”:你稍微有一点点不是正知正见,就会落到邪见去。

G2.略陈魔相(分二)
H1.略示前三内外魔相  H2.略示后二心见魔相
今H1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或汝阴魔”:或者你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魔──自心魔。或者就是由色阴生出来的这十种魔,这也是属于你自己的。

“或复天魔”:或者又有天上的魔。为什么天上的魔他来魔你呢?就因为你这修行的人,修行有了定力了,你这一有定力不要紧,可是魔王的宫殿都摇动了,就好像地震似的。他也有神通,那儿一摇动,他一观察:啊!我这宫殿怎么无缘无故就摇动起来了呢?就破裂了呢?喔!他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要成道业了,所以他这种定力,把魔王的宫殿都要给破碎了。于是乎──你想破碎我吗?我就先破坏你的定!所以他就来破坏这个修道人的定力,这是天魔。

“或着鬼神”:鬼神也是这样,看见你要修行证果,他就妒忌了。你要证果?我先来破坏你的修行。于是乎他就钻到你的心窍里去,或者附到你的身上,令你定力就不成了,令你就走火入魔。这个着魔,前面这经上不是讲了,这最重要的。为什么着魔呢?就因为洗心非正,就因为你立心立得不正,所以呀!你有一点邪心,哦!就着魔了,这叫走火入魔──走着火,入魔了。

“或遭魑魅”:或者遭魑魅魍魉,这都是妖怪之类的。“心中不明”:你一遇到这种境界来了,心中不认识、不明白,“认贼为子”:你就认这个贼人做为自己的儿子。你想想,那你的东西他焉能不抢去、偷去呢?你把贼都引到家里来了,家里所有无价的宝珍都会给偷去的。

什么是你家里的无价宝珍呢?我现在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你切记啊!应该相信我的话,切记不要不相信我的话!为什么呢?这是对你的前途和生命有大关系的,什么是你的宝啊?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如来藏性。这如来藏性,他能抢去吗?前面不是讲过精、气、神吗?你若是要恢复你的如来藏性,首先就要保持你的精、气、神,如果不保持住,那就是财宝被人抢去了,被人给夺去了,受打劫了,被人打劫去了,你小心一点啊!【注一】

H2.略示后二心见魔相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又复于中”:在修道中,你就是不着魔,也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择法眼。择,是选择的择;法,是佛法的法;眼,是眼目的眼。若你能认识佛法,自己到什么程度上,你应该知道。不要“得少为足”,“如第四禅”:像什么似的呢?就像那个修道修到第四禅的“无闻比丘”:像无闻比丘似的。怎么叫无闻比丘呢?就因为他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知识,知识不够,知道佛教的道理很少,所以叫无闻比丘。

怎么样无闻呢?本来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都超过四禅天了,佛讲证到四果阿罗汉就不会再受生死了;二果的圣人,名为一来,一升天上一来人间,这还有一番的生死;而初果就有七番生死。那么这种的境界都超过四禅天。这无闻比丘修行用功,他的程度只是到四禅天,他就以为证了四果阿罗汉了。其实这四禅天,根本就不是证果,这还是凡夫。

那么无闻比丘“妄言证圣”:他说自己证了四果阿罗汉。现在有些人,不单以为四果阿罗汉这种程度都低了,这些人直认自己就是佛了!可是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么自认是佛的这个人,你先问问他有几通?六通之中,鬼有五通,没有漏尽通,佛果位上有六通。我相信现在自认是佛的人,不要说六通、五通,我相信一通都不通。一通都不通,所以他就说他自己是佛了,如果他要是有一通,也就不会打大妄语的。

“天报已毕”:等他在天上的寿命完了之后,“衰相现前”:这个衰相,记得以前我讲的五衰现相吗?天上的人寿命终了,要死的时候,就有这五衰现相,有五种。谁记得就讲给大家听一听,若不知道的人应该记一记,现在我就不必再讲了。(五衰现相:一、花冠萎谢;二、衣着尘埃;三、两腋汗出;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谤阿罗汉”:等到他天福尽了,五衰相现,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发了脾气。无闻比丘发什么脾气呢?他说:“我现在被佛给骗了!佛是欺骗人的,他说证四果阿罗汉就永远不受生死了,我现在为什么寿命又终了呢?又要去托生、去受轮回?这是佛打妄语啊!”他这一谤佛,你说怎么样啊?就堕阿鼻地狱了。

“身遭后有”,“堕阿鼻狱”:阿鼻狱,就是无间地狱。根本他不是证到四果阿罗汉,他就说自己是四果阿罗汉,证果了,所以他天福享尽,寿命终了,又堕落了!他不知道他自己错误,而说佛说法说错了,根本佛说:“你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嘛!你若证到四果阿罗汉,自然就没有生死了嘛!怎么还会有五衰相现呢?”所以他这一谤佛,即刻就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这是无闻比丘。

你现在说自己就是证佛果了,就是佛了,这样的人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这我都找不着他所去的地方,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

F3.敕令谛听许说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汝应谛听”:阿难,你应该谛视而听,应该特别注意,审视而听。“吾今为汝”:我现在为你阿难及一切的人,“仔细分别”:详详细细地为你分别,讲给你听,你不要辜负我这种的心。

E2.会众顶礼钦承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阿难起立”:阿难即刻就站起来了,“并其会中”:和在会里头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同有学者”:和初果、二果、三果这一些有学的人,“欢喜顶礼”:一听佛要分别仔细地讲,大家都高兴地一起顶礼,给佛叩头。

“伏听慈诲”:都趴在那个地方听佛来讲这种的法。伏,是趴在那个地方。这并不是趴到地下,就在那儿听,这个伏是把心里什么念头都降伏了,没有其他的妄想,就一心听佛说法,这叫伏听慈诲。

E3.正以详陈魔事(分三)
F1.标示动成之由 F2.详分五魔境相 F3.结示超证护持  F1(分二)
G1.惊动诸魔由定 G2.成就破乱由迷  G1(分二)
H1.推真妄生灭相关 H2.示大定致魔之相  H1(分四)
I1.先明本觉同佛 I2.次示妄生空界 I3.比况空界征茫 I4.归元必坏空界
今I1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告阿难”:佛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和在会的一切大众,“汝等当知”:你们现在的人应该知道,“有漏世界”:这个有漏的世界,“十二类生”:所有的十二类众生,“本觉妙明”:本来这个觉性,妙明的真心,“觉圆心体”:又圆满又觉悟的这种心体,“与十方佛”:这十二类众生的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一切的佛,“无二无别”: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十方佛也是这个本觉妙明,觉圆心体;十二类的众生也是这个本觉妙明,觉圆心体,这又叫如来藏性,和一切众生是一样的。

I2.次示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由汝妄想”:阿难啊!你的自性和十二类众生的自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可是你依真起妄,“迷理为咎”:把真正的真理迷昧了,所以就生出毛病,生出过错来了。“痴爱发生”: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愚痴和这个爱。愚痴和爱,可以说是两个,又可以讲成一个。愚痴是一个,爱是一个,又愚痴,又有爱,这是分两个讲。若合上一个讲,就是痴爱。因为你这个无明,变成什么都不明白,就知道爱,一天到晚就想这个东西,想这个淫欲、想这个爱欲,啊!时时刻刻也放不下。

你若能对研究佛法像这么样注意,时时刻刻也忘不了佛法,那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没有能把好色的这种心,放在好佛法上,所以学佛法,学来学去,愈学愈觉得乾燥无味,说:“我就这么多毛病,这个佛法都把我讲出来了,哎!真是不要学了,学佛法把我的毛病都要学没有了,这怎么可以呢?”这就是一种痴爱。这个前边说是由汝妄想,迷理为咎,我现在可以说是痴爱为咎,痴爱的过错。

痴爱发生,“生发遍迷”:因为你有痴爱,所以就生发出来遍迷,一切都迷了,什么都迷了。最初就是痴爱,你有了痴爱,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顾了,下地狱就下地狱,管那么多干什么!所以什么也都不管了。

“故有空性”:因为你这个痴爱为咎,一天到晚就想女人,女人就想男人,所以就发出一种虚妄的空性。“化迷不息”:这个迷就变化,由一个迷化出两个迷,两个迷又化出三个迷,化迷不息,总也不停止。聪明的人应该在这个地方着眼哪,应该注意这段经文哪,这个把你真讲到骨头里去了,讲到人这个骨头里去,这个毛病都给你讲出来了!

“有世界生”:才有这个世界生。“则此十方”:既然这样子,这个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微尘国土”,“非无漏者”:这不是一个不坏的,不是一个无漏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体性,是由妄想造成的。“皆是迷顽”:都是不明白。迷就是不明白,顽就是顽固不化。“妄想安立”:都是你这种妄想所安立的,你知道吗?

I3.比况空界征茫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阿难你不要睡觉!应该知道,知道什么呢?你“当知虚空”:所谓我说不要睡觉,就是叫你不要迷惑了,不要再有这个痴爱,不要再迷昧这个真理了,所以叫你不要睡觉。那么佛叫阿难不要睡觉,我现在叫你们各位也不要睡觉。现在主要的问题,你应该知道这个虚空,“生汝心内”:这虚空在你的心里边,“犹如片云”:好像一片小小的云彩,“点太清里”:点到太清里边。太清也就是虚空的一个别名。

“况诸世界”:何况所有的一切世界,“在虚空耶”:虚空在你的心里边,就像一片云彩在虚空里头似的。一片云在虚空里是很小的,但是这个虚空是很大的。可是虚空在你的心里头,也是像一片云彩那么小。

本经〈卷六〉不是讲过“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空在大觉心里头,就像海里边一沤发,现在又说“空生汝心中,片云点太清”,空在你的心里头,好像一片云点在太清里那么小。那你的心有多大,况且诸世界在虚空呢?所有一切的世界在虚空里面是很渺小的,那么如果在你的心里呢,那就更小了。所以这就是形容我们的觉性,是遍满一切处的。

I4.归元必坏空界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等一人”:阿难,在你们里边的一个人,“发真归元”:如果成佛了。发真归元就是成佛了,证四果阿罗汉也叫发真归元。

“此十方空,皆悉销殒”:这十方所有的虚空都没有了。“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怎么可以说虚空里边所有这一切国土,而不振裂呢?虚空都没有了,国土又怎么能存在呢?所以一切国土也都没有了。

那么有的人说,既然成佛,虚空都消灭了,十方的佛成了很多,现在我们的虚空怎么还没有消灭呢?还没有销殒呢?在众生分上,你看见,这是有的;在诸佛的分上看,这一切的虚空都没有的,什么都没有。所以所见的不同,你就不能一概而论。好像现在我们有人得到五眼,开五眼的人,他就几千里、几万里,此国土、他国土,这个国家的事情,那个国家的事情,他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可以知道的。那么你没有佛眼的人,你看得见吗?看不见的。所以由这一点,你就不能说是:“喔!我看见了,这就是有的。”你看见这是有的,在佛的分上看,就没有了,虚空粉碎了。

H2.示大定致魔之相(分四)
I1.定合圣流 
I2.诸有坏动 I3.诸魔不容 I4.故来恼乱
今I1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你们修禅定,也就是修三摩地,得到三摩地。

“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所有的十方菩萨,及一切无漏的大阿罗汉。“心精通吻”:你修这个禅定,得到定力,和十方菩萨、大阿罗汉的心里都互相通的,互相吻合,就像一个似的。所以“当处湛然”:这种清净本然的样子,不要到旁的地方去找,就在你当处就是,当处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 

为什么说十方的菩萨、大阿罗汉和修道的人,心精通吻呢?因为菩萨、阿罗汉和你所修的定是一样的,都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都是修这个楞严大定,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既然一样,所以心精通吻,心里都是相合的,彼此就好像互相都有电,通着的。

不要说和诸佛菩萨、阿罗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心里,你如果想这个人,你那电报就打到他心里去了,说:“那个人知道不知道呢?”他自性里知道,他心里不一定知道,但是彼此大家自性方面都知道了。

你说:“那每一个人,我一天到晚就想他,想、想、想,那么他也就会想我了?”

你想死了也没有什么用的,好像前边讲那个痴情、痴爱的人就是,噢!如果有一个爱人,一天到晚想着放不下,啊,总那么想,想!想!想!想来想去就想得死了。怎么死的?想到一起来结婚了,结了婚就昏了;昏了,然后久而久之就死了嘛!结婚!结婚!结婚就是昏,昏就是愚痴,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这在中文的意思是这样,英文是什么意思,那我就不知道了。

I2.诸有坏动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你得到楞严大定、真三摩地这个时候,你说怎么样啊?就好像昨天你们去开会,那些个人一看到你们就震了。啊!现在有一个人得真三摩地,魔王也就震了。“一切魔王”,“及与鬼神”:和一切的鬼神,与“诸凡夫天”:凡夫天就是六欲天、四禅天,这都叫凡夫天。“见其宫殿”:他们那个地方就不得了了,怎么样啊?他的宫殿“无故崩裂”:无缘无故这个宫殿就坏了。

我有没有对你们讲过?以前我在东北,我有一个小徒弟,这个小徒弟大约十四岁的样子,虽然是个小徒弟,他的神通可不小,他可以上天入地。他得到五眼,但是没有得到六通──他得到五通,没有得漏尽通;若是得漏尽通,那就证阿罗汉果了。
有一天,他就跑到天上去玩。到了天上,这个魔王很欢喜他,就把他圈到宫殿里头了。魔王的宫殿都是玲珑透体的,都像那个琉璃造的,非常地美丽,他就留在那里。因为他有五眼,他看到他自己的法身到那个地方,魔王就不叫他回来了。他就告诉我:“师父啊!我到天上去,现在回不来了!”

我说:“你到天上去回不来,谁叫你去来着?”

他说:“我以为那个地方好好玩的,我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啊!天上那个人就不叫我回来了。”

我说:“你玩,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嘛!那六欲天的天魔,他专门就想要破坏修行人的定力。”于是乎我说:“你不要害怕,我叫你回来。”

我叫他回来,这魔王就在那儿圈着他不叫他回来,这个时候他就很恐惧了,他说:“他不叫我回来,那怎么办呢?”

我说:“你不要怕,我现在叫你回来。”于是乎我就用这个〈楞严咒〉,我已经告诉过你们了,那个破魔咒术的五大心咒。喔!魔王宫殿即刻就粉碎了!这次他回来了,这是真实的事情。

所以现在这魔王宫殿崩裂了,“大地振坼”:大地也都震出很多的裂口,地也都破坏了。“水陆飞腾”:水陆都飞腾,“无不惊慑”:大家都恐惧得不得了。

I3.诸魔不容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凡夫昏暗”:可是我们世间的凡夫,感觉力不那么清楚,所以也不知道,“不觉迁讹”:不觉这个大地有这么多的变化。因为他感觉力没有那么灵敏,没有那么快,所以就不知道有大地六变震动的这种情形。现在明白了吧!那个魔为什么要来,就因为这样子。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天上的魔和这个鬼神,都有五种的神通。什么五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如果他得到漏尽通,他也就不会来扰乱你了。因为他没有得到漏尽通,所以他就还想做坏人,还想做恶人,来破坏你。

“惟除漏尽”:可见这个漏尽不容易得的。什么叫漏尽?我再给你们讲真了一点,就是你一天无论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你没有把这个念头断了,那就没有得到漏尽。

再给你们说深一层,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真了,若不讲真了,好像盖着盖儿摇,摇到几时,你们也不知道这里边是什么?讲真了,就是要你那个精不走了,那就漏尽了;你的精若走了,那就漏了。现在我把天地的秘密都告诉你们,你能精不遗失,那你就没有漏了。你不单精不走,你连那个念头,那个心都没有了,微细微细的那个念头,好像要有淫欲心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是漏尽了。现在明白了吗?天魔为什么没有漏尽?他就有这个淫欲心,鬼神也有淫欲心。

“恋此尘劳”:尘劳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这个淫欲,淫欲就是尘劳,尘劳就是淫欲,他就贪恋这个东西。“如何令汝,摧裂其处”:他贪恋这个东西,所以他也不愿意叫你放下,叫你也要贪恋。他说:“我们两个是好朋友,我没有放下这个东西呢,你就想要跑了,要把这个东西舍了?不可以的!”所以他就来了。干什么呢?摧裂其处,他舍不得你离开这个世界。

I4.故来恼乱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是故鬼神”:所以这一切的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以前我讲妖精,你们不懂,现在告诉你了。你看中国这“妖”字怎么写的呢?什么是妖精?这个“女”是寿“夭”了。怎么叫夭?夭就是年纪不过三十岁以前死的,这都叫夭。那么这个妖精,你看这个字义,我不要讲得太多了,这个意思你明白就可以了。总而言之,这个女字边搁一个短命鬼,青年死的就会做妖精。

“于三昧时”:谁的三昧?就是你的三昧,你在定的时候,“佥来恼汝”:佥当“全”字讲,当“皆”字讲,也可以当“都”字讲,就是他们统统都来了,来了要干什么呢?所谓都来要吃唐僧肉。

唐僧,谁叫唐僧呢?唐玄奘就叫唐僧,好多妖精都想要吃他的肉,那就是恼乱他的定。所以你要是修行有了定力,那一切的妖魔鬼怪也想要来吃你的肉。不是吃你的肉,我再给你们讲真一点,今天我和盘托出,一点都不保留,怎么样呢?就因为你没有淫欲心,你的精足了。

你的精足、气足、神足了,所以他这个时候,看你有这么多宝贝,说:“我一定到你那儿抢你的宝贝来了。”为这个,所以他就来破坏你。他破坏你的原因,就想要抢你的宝贝。你谁有女朋友,那个女朋友就是抢你宝贝的!谁有男朋友,那个男朋友也就是抢你宝贝的!你以为干什么的呢?你说:“我学佛法,佛法讲布施,我把我的宝贝布施给人。”那你将来就变成穷鬼堕地狱了。那时把你宝贝抢去的那个人,他不会再到那儿跟你说:“我给你一点宝贝,你可以再出去了。”那时候没有法子帮你的忙,你自己想一想看。

G2.成就破乱由迷(分六)
H1.示喻客不成害 H2.正推迷乱由主 H3.觉悟必能超胜
H4.迷惑必致堕落 H5.前堕淫室害浅 H6.若堕魔类害深
今H1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在前边所说的这个魔,你的定力修得有所成就了,魔王就怕你成就定力,于是乎,他就来破坏你的定力,令你三昧不能成就。“然彼诸魔”:虽然魔王都来扰乱你,给你麻烦,可是这一些个魔,“虽有大怒”:虽然他们都非常地恼怒,“彼尘劳内”:可是他们有这种尘劳染污,“汝妙觉中”:所以在你的妙觉性里边,“如风吹光”:他们没有你的办法,不能奈你何,怎么呢?就好像风吹这光似的,光不为风所摇动。“如刀断水”:又好像用刀来斩水一样,“了不相触”:刀斩水,你就怎么样斩也斩不坏水的。

“汝如沸汤”:你这种修行的定力,有一个比方。比方什么呢?就好像热汤似的,“彼如坚冰”:魔王也有一个比方,比方什么呢?比方冬天冻的坚冰。“暖气渐邻”:这个坚冰虽然坚固,但是遇到沸汤,暖气渐渐地和它就接近了,“不日消殒”:不用一天的时间,它就会消灭了。“徒恃神力”:他们只仗恃着有神力,“但为其客”:始终是做不了主人,就仅仅做一个客人而已。

H2.正推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成就破乱”:他们不能成就他们的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你心里五阴的主人,“主人若迷”:你这个主人若是迷惑了,那么“客得其便”:客就得了方便了。如果你这主人不迷,他就没有你的法子。谁是主人?就是自性。你自性假使迷了,那魔就有办法了,就可以恼乱你;你自性要是不迷呢,魔就没有办法你,他就束手无策。

H3.觉悟必能超胜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当处禅那”:当你得到三昧的静虑,得到正定正受这种禅那的时候,“觉悟无惑”:你只有一个觉悟的菩提心,而没有一切的疑惑。“则彼魔事”:那么魔的本能,“无奈汝何”:他就不能奈你何,不能把你怎么样子,他没有办法你,也没有法子给你麻烦。

“阴消入明”:那么魔是属阴的,阴会消去了,就好像这魔就是冰,你自己就好像热水似的,热水把冰化了,这就叫阴消。入明,你的智慧火高悬,所以就入明了。“则彼群邪”:那一班的邪魔外道、妖魔鬼怪,“咸受幽气”:他们所有的本事就是黑暗的幽气。“明能破暗”:你自己有真正的定力,有真正的慧力,慧光的发明,明能破暗,这暗就破了。【注二】

“近自消殒”:如果他想近前来恼乱你,来给你麻烦的话,他自己就会消灭了。“如何敢留”:他怎么样还敢在这儿留难你,在这儿给你添麻烦呢?他就不敢“扰乱禅定”:他就不敢在这个地方来恼乱你了。

H4.迷惑必致堕落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若不明悟”:假使你不明白、不觉悟,“被阴所迷”:被这个五阴魔所迷,“则汝阿难”:那么现在你阿难,“必为魔子”:一定做魔子魔孙了,“成就魔人”:你所成就的,就是属于魔之类的。 

H5.前堕淫室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如摩登伽”:像摩登伽女,“殊为眇劣”:这是一个很渺小、很平常的魔事。“彼惟咒汝”:她就用先梵天咒来迷你,“破佛律仪”:她破坏佛所有一切的规矩,在这“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就只毁坏了一戒而已。

“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因为你心里清净,你这时候证了初果,所以尚未被她魔住,还没有堕落。

H6.若堕魔类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此乃隳汝”:这个是令你堕落的一种行为。“宝觉全身”:你这个宝觉的全身,“如宰臣家”:就好像做大官的家里头,“忽逢籍没”:忽然被皇帝给抄家了。“宛转零落,无可哀救”:那么就互相辗转地零落,你没有地方去求救,没有地方求哀怜,叫人可怜你、来救救你,没有的。

F2.详分五魔境相(分五)
G1.色阴魔相 G2.受阴魔相 G3.想阴魔相 G4.行阴魔相 G5.识阴魔相
G1.(分三)
H1.具示始终 H2.中间十境 H3.结害嘱护 H1.(分二)
I1.始修未破区宇 I2.终破显露妄源
今I1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知道,“汝坐道场,销落诸念”:把一切的念都没有了。你只修反闻闻自性这种的功夫,所以把一切的诸念都销落了。“其念若尽”:这个念若没有了的时候,“则诸离念”:则所有的一切离开你想念的,“一切精明”:所有一切的精明,所有的这种智慧和定力,“动静不移”:你动,它也不会改变的;静,它也不会改变的。“忆忘如一”:想起来和忘了,这两种道理是一样的,是一个,没有两个的。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当住此处”:阿难啊!你应该知道,修这种的定力,住在清净、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种的境界上,“入三摩地”:得到一种定力。“如明目人”: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处大幽暗”:居住到一个大幽暗的房子里头。“精性妙净”:虽然有这种精明的妙性,这种妙净,而“心未发光”:心里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光明。“此则名为”:这个名为“色阴区宇”:就是色阴所管的一个地方。

I2.终破显露妄源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目明朗”:假设你这个人的目明朗,则“十方洞开”:十方世界都给洞开了。“无复幽黯”:再没有幽暗的情形了,这个时候叫什么名字呢?“名色阴尽”:这个名字叫色阴尽。这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色阴就没有了。“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这个人他还能超越过去劫浊这时候,“观其所由”:观看观看他这个人这种行为、行动的所由。“坚固妄想”:他这种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以做他这个根本。【注三】

2.中间十境(分十)
I1.身能出碍 I2.内彻拾虫 I3.精魄离合 
4.境变佛现 I5.空罗宝色 
I6.暗中见物 
7.身同草木 I8.遍见无碍 9.遥见遥闻 I10.妄见妄说
今I1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现在讲到这五阴魔上,文当五阴魔,五阴是什么呢?是色、受、想、行、识。色有十种魔,受有十种魔,想有十种魔,行有十种魔,识有十种魔,合起来就是五十种阴魔。修道的人必须对这五十种阴魔认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清楚这五十种阴魔,很容易就做了魔王的眷属。等做了魔王的眷属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做了魔王的眷属呢!还不得其要领,还不知道。所以这要特别注意的。

“阿难,当在此中”:当在什么中呢?就在这个色阴将尽的时候。在这个人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时候。“精研妙明”:因为这时候有一种光明,在精研这个妙明。“四大不织”:四大互相都不起作用了。

“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在这个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时候,就等了少选,就是没有好久的一个时间,在很短的一个时间之内,这个身已经没有障碍了,好像等于虚空一样。这时候叫什么?叫意生身。这个身能出碍,就是离开这个肉体,另外还有一个身。就像前面讲的我那个徒弟,他到了天上去,这叫法身,又叫意生身。这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意,是由意生出来的这个身,这叫出碍了。

“此名精明”:这个名字叫精明。“流溢前境”:这个精明,流溢前边的这种境界。【注四】

“斯但功用”:这一种的境界,只不过是一种功用而已。不能常,它是偶尔的。如果你随时可以自由出入,我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到什么地方去,我愿意回来就回来,操纵自由。“放之则弥六合”,放开了满三千大千世界,“卷之则退藏于密”,收回来呢,随时可以收回来。你若不能这样子,不能随你自意,这叫什么呢?这是暂时的一种功用,你用功用到这个地步了,就有这么一个境界。“暂得如是”:暂时间得这么一个境界,不是永远的,不是常常都能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能身出碍。“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的证果,圣人证果不是这个样子的。

“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果这样的解法:“你看,我这修行真有了功夫啰,我简直地又能怎么样出玄入牝!”你若这样一自满,怎么样啊?那就完了。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若不作证圣、证果,这还算可以,这种境界还算没有大的妨碍,没有大的过错。

“若作圣解”:假使你若说:“哦!我现在的功夫不得了了,我真了不起了,我现在就是出世的圣人,我就是阿罗汉了!”你若一这样子,认为自己是阿罗汉,证了圣果,“即受群邪”:这时候一切的魔就都会来了。魔既然来了,那将来是堕地狱的。

I2.内彻拾虫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五阴里色阴的第二种魔的境界。这种魔境为什么来的?就因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果你不用功,你想找这种魔的境界也找不着,他不理你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个穷人,他到这儿来,也没有什么好处。现在你修行修到有宝贝了,你有了宝贝,所以他就来了,想要把你的宝贝给抢去。

那么来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子呢?你还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要着相,不要生一种的执着心,也不要想:“啊!这种境界真好啊!再来一次吧!”不要去欢迎它,也不要不欢迎它,就像没有那回事似的,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证果的境界。不作圣心,你要是不作证果这样想,名善境界,这个还不错的。

你若一作圣解说:“啊!我现在真是了不起了,连在我身里的虫,我都能把它拿出来。”这种认为自己得了神通自在,这就错啦!你只要有这一念的贡高心,魔就来了,随着你的贡高心,就钻到你心里来。钻到你的心里怎么样啊?就把你摆布得摇摇荡荡,得不着定力了。

所以修道你一定要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堕坑落堑,不至于走错路。你若不明白佛法,好容易就走错路的。你没有功夫,那不成问题;有功夫的时候,那个魔王时时刻刻都看着你的,看着你一有机会可趁,他就来恼乱你了。

“阿难,复以此心”:再用这个心,“精研妙明”:精研这种微妙而光明的情形。“其身内彻”:内里通彻光明了。这个人修行修行,啊!自己身体里边,什么东西都看见了。要是常常能看得见,那就可以;要是不是常常看得见,只是偶尔看见,这就是一种境界,这是五阴中色阴的一种境界。

“是人忽然”:这个人忽然间,“于其身内”:在他的身内,“拾出蛲蛔”:他可以在肚皮里面自己拿出虫子来。这虫子有长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他都可以伸手就拿出来。拿出的虫子,是清清楚楚、真实不虚的,但是肚皮也没有坏,你说他怎么拿出来的?你若伸手到肚皮里头拿这虫子,肚皮应该坏了,可是肚皮也没有破裂。“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这个身相宛然,这个地方就有两个解法:可以说这虫子身相宛然,一点都没有坏,是整个的,是完整的,是活的,是生动的,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你自己的这个肚皮,也宛然没有损坏,这也是一个解法。

“此名精明”:这叫什么呢?这就叫精明。精到极处,也明到极点了,所以就其身内彻,“流溢形体”:这不是你用手到肚子里面去拿出来的,是从你身子里边流溢出来的。

所以,“斯但精行”:这个就是你用功用得精微,得到一种奥妙,发生一种妙行。“暂得如是”:暂时间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这个样子,你若是常常这个样子,那又另当别论了。“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圣人的境界。

“不作圣心”:你若不是作证果圣人的想法,“名善境界”:这还可以,过得去,没什么大问题,没有大的麻烦。

“若作圣解”:你要是说:“我现在证了圣果啰,我肚里边的东西,我随便可以拿得出来,你说这有多妙!这个境界,你是没有的。”你若一有这种贡高我慢心,一有这种的执着心,“即受群邪”:就会被魔王拖去了。拖去,就变了魔王眷属了。

I3.精魄离合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那么又以精研妙明这种的心。“内外精研”:精益求精,深造不已。“其时魂魄”:其时自己的魂魄──魂有三个,魄有七个。

以前我不是讲在人身上有十兄弟吗?有的就单单有耳朵;有的就单单有眼睛,没其他的五根;有的就单单有个鼻子,没有嘴,也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这三魂七魄,各有一根,没有其余的五根,所以,它单独的就不能成立,必须要大家来共同合作。你有耳朵的,帮忙我没有耳朵的;你有眼睛的,帮忙我没有眼睛的,这真是互相利用,互相帮助,他们很合作的。【注五】

那么在你的身上,和这个“意志精神”:意,就是意志。这个意,同你的志气,和你的精神这种种的。“除执受身”:你除了这个身体,“余皆涉入”:这个魂、魄、意、志、精、神,互相涉入,你到我这儿,我到你那儿,互相帮助,互相涉入。“互为宾主”:有的时候你做主人,我做客人;有的时候又他做主人,你做客人,这六种互相为宾主。

“忽于空中”:忽然在虚空里头,“闻说法声”:虚空里头讲经呢!说法呢!谁讲的?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就听见说法声,但是看不见谁说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魂魄、意志、精神互为主宾去讲的。

“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或者啊,听到十方虚空里头都讲经说法呢!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就是因为你在因地──所谓因地就是前生,前生你听过经、闻过法,在你这魂魄、意志、精神里头没有忘了。所以今生你用功逼拶到极点,就把这个东西都拱出来了,都跑出来了,就听到好像讲经说法的声音。

“此名精魄”:这个名字就是精魄。“递相离合”:或者我和你合作了,或者你和我合作了,互相离合,互相结成一党,做了一个团体。“成就善种”:或者说法,令你在不明白的时候,又提醒你,令你种善根的种子。

“暂得如是”:这也是暂时间的,不是永远的。“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你不要以为这个境界:“喔!又不得了了,你看我现在不用去听经,随时随地我听见虚空中都在说法呢!”你听见说法,那是说法,也不是你自己证圣果了。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不生贡高心,不生自满心,不生自己了不起的心,不生这种骗人的心,“啊!你看,我用功用得没有人讲经,我都听到说法,你有没有这样子啊?”故意地去向人家讲自己的这种境界,好叫人家相信自己。“你有没有这个时候啊?”“没有啊!”“哦!我是得过啊!”就这么炫示自己的长处,这怎么样啊?“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这么一自满,一执着,一贡高,一我慢,一认为你自己不得了,一定着魔的,着魔干什么去呢?一定堕落的。

4.境变佛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以这个心,“澄露皎彻”:澄清而显露出来,皎洁而明彻。“内光发明”:内里边就发出一种光明来,发出光明怎么样子呢?“十方遍作,阎浮檀色”:十方的世界,都像阎浮檀金这样的颜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所有胎卵湿化,无论什么种类,都变成如来了。

“于时忽见”:在这时候,忽然间就见着了,见着谁呢?“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就是遍一切处,这是佛的名字。他无在无不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身体。忽见毗卢遮那遍一切处这一位佛。“踞天光台”:他坐在天光台上,现千丈毗卢遮那身,“千佛围绕”:有一千位佛周围围绕着毗卢遮那佛。“百亿国土”:国土也非常多。“及与莲华”:和所有的青黄赤白的莲华都有。“俱时出现”:同时都现出来了,佛就坐在莲华上,莲华就在佛的足下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这个你不要认为是真的,这是你的心和你的魂灵悟,互相这么一种灵感的觉悟所染,这并不是真的。“心光研明”:你这个心光在研明了,在明白。“照诸世界”:这时候这个心光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这不是永远这样子,是暂时的。“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

“不作圣心”:你不要作证圣果的想。“名善境界”:就是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若说:“哦!这又是个不得了的境界,这毗卢遮那佛我都看见了,你看见了吗?你没有我这么功夫深,我真够功夫了!”你若这样一想啊,魔王又来了,拖你到地狱里去了。

I5.空罗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抑,就是把它压抑着;按,是按住;降伏,来降伏它。“制止超越”:制止这种的心,不让它有所偏激。

“于时忽然”:在这个时候,忽然间,“十方虚空”:所有的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成七宝的颜色,“或百宝色”:或百宝这种颜色,“同时遍满”:在这一个时候遍满虚空,“不相留碍”:互相谁也不妨碍谁,互不留碍。“青黄赤白”:青黄赤白各种颜色,“各各纯现”:自己现自己的颜色。

“此名抑按”:这个也就是抑按着,修到你这个心抑按了,不叫它打妄想,不叫它想其他的东西。它抑按久了,“功力逾分”:功力,就是你用功修行的这种功力。逾分,就是超过平时应有的分了。

“暂得如是”:暂时间看到这七宝的颜色,“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果的这种想法,“名善境界”:这还可以的,这个境界也不是不好。

“若作圣解”:你若是以为证了圣果,“即受群邪”:就受到群邪的包围,就会堕落了。

I6.暗中见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以这个定的心,“研究澄彻”:研究清彻。“精光不乱”:这种澄彻的精光不乱,有一种定力。“忽于夜半”:忽然间在夜半,“在暗室内”:在那么一个没有光的房子里边,“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看见种种的东西,不但房子里的东西看得见,而且房子外边的东西,也看得见。不但房子外边的东西,可以看得见;这个房子里边本来有的东西,也可以看得见。不但本来有的东西,可以看得见,而且从这个房子外边所来的东西,也看得清清楚楚。

“此名心细”:这个叫什么名字呢?这个就是你心细到极点了,“密澄其见”:把你这个见也清净到极点了,“所视洞幽”:因为你的见清净了,所以就是幽暗的地方,也一样看得见的。

“暂得如是”:可是这是暂时间得这个境界,“非为圣证”:这不算证圣果的一种境界,不要以为这就是证圣果了,这不是证圣果!

“不作圣心”:你若不拿它作证圣果嘛,你不这样想,“名善境界”:这还可以算一个善的境界。

“若作圣解”:假设你自己生出贡高的心,自满的心,骄傲的心,认为自己这功夫不得了了,“即受群邪”:这就会招魔障的。

有的修道人,在这个净极光通达,他清净到极点了,啊!忽然间他就见一切物。见一切物,是什么所见的呢?就是他开了佛眼所看见的。那么这个佛眼,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开的,也不是你开了,就永远开了,这种境界是暂时开的佛眼。所以在暗室里边,他也看到光明,也看到房子里边一切的物质,一切的东西。可是,方才我说从外边来的东西也可以看得见,从外边来的什么东西呢?好像在这一个房里头是黑暗的,你可以看到从外边来个神,或者是来个鬼,或者来个菩萨,或者来个佛,这都没有一定的。

以上所讲的这种境界也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有的,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没有的,这也不一定是必经之路,这不过是修道有时会有这种境界。所以你不要以为,个个修道人都是一样的境界,不是的。

谈到这个佛眼,有的人开佛眼就可以永远都开了,这叫报得通。什么叫报得通呢?就是他前生修行用功,修千手千眼这个法,所以感得生生世世都可以开佛眼。有的开的是临时的,暂时这么一开,他不是永远的,为什么不是永远的呢?就是因为你心哪,不是时时那么清净,如果你心时时清净,你在前生修过大悲法,那就可以永远开了,所以这有种种情形,是不同的。

7.身同草木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圆满而又虚融,你说它有,也不是有;你说它没有,它又有。

“四肢忽然”:这两只胳膊、两条腿,忽然间“同于草木”:像草木似的,没有知觉了。“火烧刀斫”:用火烧它,用刀来砍它,“曾无所觉”:也是没有知觉。用刀砍就砍,用火烧就烧,也不痛、也不痒了,没有感觉。

“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用火烧它也烧不热。“纵割其肉”:你就把胳膊、腿上的肉割下来,“犹如削木”:像什么似的呢?就像削木头似的,也不知道痛痒,这叫什么呢?

“此名尘并”:这是所有的尘相都合并起来了。“排四大性”:排地、水、火、风四大的性,“一向入纯”:都合而为一,都合成一个了。

“暂得如是”:可是这是暂时间的,不是永远这样子,是偶尔的,或者一阵间的。“非为圣证”:不要以为这就是证圣果了。

“不作圣心”:你不作证圣果的想,这个就是“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你若是以为是证果了,生一种大我慢,生了一种骄傲心、自满的心,“即受群邪”:就要受群邪来交攻你,群邪就来包围你了。

I8.遍见无碍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又以这个修道、修三昧的心,“成就清净”:他所成就的非常清净,“净心功极”:清净的这个心,功夫到了极点。

“忽见大地”:忽然间就看见所有的大地。“十方山河”:所有十方一切的山河大地,“皆成佛国”:都变成佛国了。“具足七宝”:每一个地方都有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珊瑚这七种的宝贝。“光明遍满”:这个七宝也放光,光明照彻十方。

“又见恒沙,诸佛如来”:又看见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遍满空界”:遍满在虚空里头,“楼殿华丽”:楼阁和宝殿都非常华美的。“下见地狱”:往下一看,怎么样呢?就看见所有的一切地狱。“上观天宫”:往上边一看,天宫的境界也都看见了。“得无障碍”:他没有一点的障碍,任何地方都看见了。

“此名欣厌”:为什么看得见这些个东西呢?就因为平常你有欢喜和厌恶,欢喜或者上天,或者佛国,你厌恶地狱。那么“凝想日深”:凝结你这么想,就好像鸡抱鸡仔似的,又好像猫在那儿等着老鼠那么样子,又好像龙养它的珠子那么样地注意。凝想,就是不想旁的东西了,专心致志,一心就想这个佛国怎么样好,地狱是怎么样痛苦。他的心就欢喜快乐的地方,厌恶苦恼的地方──特别苦的地方,心念专一,想得专一了,“想久化成”:想得久而久之,就化成这种境界了。

“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就是证了圣果,有了功夫了,不可以的。“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果的想法,“名善境界”:这个境界还不坏的。

“若作圣解”:假设你若说是:“啊!这个境界可妙了,我现在和佛住在一起了,我甚至于也就是佛了。”若这样一想,“即受群邪”:那一些个天魔外道就都陪着你来了,你说你和佛住在一起吗?这会儿他们先亲近亲近你,和你做一做朋友再说。

9.遥见遥闻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看见远方一切的情形,远方什么情形呢?看见卖东西的街市上,又看见井,就是取水的地方;街,就是大街;巷,就是小街道;“亲族眷属”:或者你的亲戚,或者你的朋友、眷属;“或闻其语”:或者听到他们说话。

“此名迫心”:那么这就是你修道修得逼拶这个心,逼迫到极点了。“逼极飞出”:你把你这个心压制它,总不让它打妄想,逼到极点了,这个心就飞出这种境界来。“故多隔见”:所以隔着多远,他都看见了,因为你总也不想见东西,这回呀!它可一下子跑出去了,就什么都看见了。

“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个境界,就是个好境界。“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的这种想法,“名善境界”:这个境界还可以的。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自己得了圣果,啊!未证言证,没有证果,你说证果了;未得谓得,你没有得道,就说得道了。这样的话,“即受群邪”:就要受一切的魔来包围你了。

I10.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色阴第十种的阴魔,叫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研究到极点了。“见善知识”:他这时候看见那个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就是他过去跟着学法的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呢?“形体变移”:看见这个善知识,咦!等一等又变成了一个老年人,等一等又变成一个中年人,等一等又变成一个少年的人。又看这个善知识,好像本来是个男人,又变成个女人。“噢!这个善知识,原来前生大约是个女人。”就生这一种邪知邪见。其实他所见的这个见,不是真正的见,这种改变,是由他的妄想变成的。

“少选无端,种种迁改”:少选就是时间不长,啊!什么都变了,什么都和平时不同样了,这就和现在一般人所吃的那个LSD(迷幻药)差不多。吃了──哦!花花绿 绿的,眼睛看什么东西也看得不清楚了,看得红红绿绿。画出来那个画,也画得古灵精怪的,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就那么乱画。画出来,这儿说:“啊!画得真好。”有人还赞叹。你看!就是这种样子。那么说:“这个人是不是吃那个东西了呢?”这个不是,这是一种魔王的作用。你就吃LSD,那也是魔王的作用。你一吃那个药,那魔王 就帮你忙来了,叫你改变。【注六】

不过这个色阴的境界,有的时候会改变好的,有的时候会改变坏的。这个人善根充足,有善根的,他就变到好的那一边去;那善根不够的人就往下流,变得不好了。所以说种种迁改。

“此名邪心”:这个名字就叫邪心,心里不正当。“含受魑魅”:他心里有鬼。“或遭天魔”:或者是天上的魔王,“入其心腹”:入到他心窍里头去了。“无端说法”:你说怎么样啊?就像某某人说他也会讲经了,某某人他又会说法了,某某人他又开了悟了,某某人又成了长老了。所以他无端说法,自己也不知道是说的什么。

“通达妙义”:这个通达妙义,不是真正通达妙义;这个说法也不是真正说法。他就拿这个不对的,认为对了,他说他说的法最妙了,就这么自赞毁他,说他是最第一,是个长老了。

“非为圣证”:这种境界不是一种好境界,“不作圣心”:你若不作证圣果的这种心来想,“魔事消歇”:这个魔事就没有了,就消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要是认为你自己证果了,那就快啰!快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快到地狱去了,你证了地狱的果了。

H3.结害嘱护(分三)
1.示因交互 I2.迷则成害 I3.嘱令保护
今I1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像以上所说这十种的禅那,这种静虑所现的境界,“皆是色阴”:这都是属于色阴。“用心交互”:因为用心互相这么研究它,到了极点,“故现斯事”:所以就有时会现出这样的事情来,这样的境界来。

2.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众生顽固不化,愚迷不醒,“不自忖量”:也不自己忖量忖量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逢此因缘”:遇着这种的境界,这种的因缘,“迷不自识”:愚痴而不认识这种魔的境界,“谓言登圣”:自己就说,我现在已经成了佛,开了悟,证了果了。啊!你说怎么样啊?这“大妄语成”:这真是打大妄语,这就是打最大的妄语。打这种妄语,说自己就是成佛了,这决定下地狱的,“堕无间狱”:堕落到无间地狱里去。【注七】

I3.嘱令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当依”:阿难,你们现在应该依照我所说的这个法去做。“如来灭后”:佛灭度之后,“于末法中”:在将来末法的时候,“宣示斯义”:一定要宣传这种的道理。“无令天魔”:你不要令天魔,“得其方便”:令他得方便。“保持覆护”:你要保持覆护这真正的佛法,“成无上道”:得成无上的道果。

G2.受阴魔相(分三)
H1.具示始终 2.中间十境 H3.结害嘱护 H1.(分二)
I1.始修未破区宇 I2.终破显露妄源 I1.(分二)
J1.蹑前色阴尽相 J2.状示受阴区宇
今J1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阿难”,“彼善男子”:那一些个修反闻闻自性这种功夫的善男子,“修三摩提”:修耳根圆通,得到这个定力。

“奢摩他中”:在这个静虑止观里边,“色阴尽者”:色阴要是破了,破色阴的时候怎么样呢?“见诸佛心”:见诸佛这种心印的法门。好像什么呢?“如明镜中显现其像”:好像明镜里边,显现你的形像一样。

2.状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好像是有所得,但是不能用,好像什么呢?“犹如魇人”:前边我讲那个鸠槃茶鬼,就是魇魅鬼。这个魇魅鬼把人魇住了,被魇的人,“手足宛然”:手足也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没有手足,“见闻不惑”:见和闻性也都没有迷,“心触客邪”:可是心里接触到这个客邪,“而不能动”:不能动弹。“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这种情形,它的名字就叫受阴区宇,就是受阴所管的这个范围以内的情形。

I2.终破显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若魇咎歇”:要是魇魅鬼这种过错歇息了,“其心离身”:在受阴里边,好像有魇魅鬼魇魅着你,所以你就不能自由。若是这种情形没有了,这受阴破了,你这个心就离开你的身体。

“反观其面”: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面。“去住自由”:你愿意到什么地方去也随便,愿意不去也随便,无拘无束的,“无复留碍”:也没有所留碍。

“名受阴尽”:这种境界,就是受阴破了,没有了。“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这个人就能超出见浊。见浊前边不是讲过了?那五浊恶世的见浊。

“观其所由”:观看受阴所从来的,这个“虚明妄想”,“以为其本”:这是做它的一个根本。那么现在把受阴破了,所以它的根本也都没有了。

2..中间十境(分十)
I1.抑己悲生 
2.扬己齐佛 I3.定偏多忆 I4.慧偏多狂 I5.觉险生忧
I6.觉安生喜
 I7.见胜成慢 I8.慧安自足 I9.着空毁戒 
10.着有恣淫
I1.(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阿难”,“彼善男子”:这个善男子,“当在此中”:在这个情形的时候,“得大光耀”:他得着一种大的光耀,很光明的。“其心发明”:他的心里,自自然然就生出来一种的感想。

“内抑过分”:因为他总过分强制自己这种思想,太过了,就在这个内抑过分的时候,“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在这个地方,他就发生一种悲愍的心,一种无穷的悲。他悲什么呢?就悲愍众生。

“如是乃至,观见蚊虻”:他就观见蚊虫和虻虫,这种很小的东西,“犹如赤子”:他看见这个小的生命,就好像他自己的小孩子一样。赤,是说小孩子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他看见蚊虫,也像他的小孩子那样地爱惜;看见虻虫,也像他小孩子那么爱惜。“心生怜愍”:他心里生出一种怜愍心,“不觉流泪”:噢!他也不知不觉就哭起来了。

J2.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此名功用”:这是用功偶尔有的情形,这叫功用,用功用出来的。为什么有这种情形呢?就因为“抑摧过越”:这么你压制得太厉害了,所以有这种情形发生。

“悟则无咎”:你如果明白了,啊!我怎么这么无缘无故就哭起来了呢?这个境界应该改。你明白了,这就没有关系,不要紧了。

“非为圣证”:这个不是圣证,不是说,你得到同体大悲了。不是看见蚊虫和这个小小的生命,都拿它当自己的儿子那么看待,这真是同体大悲了,这不是的。

“觉了不迷”:你若能觉悟而明白它,不迷惑于这种境界上,“久自消歇”:时间久了,就没有了。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我现在有同体大悲心了,这可是我修行成功了。“则有悲魔入其心腑”:你这么一想,就有悲魔来了。什么悲魔?专门好哭的,见着人就哭!这是悲魔入其心腑,到他心里头去,附到他身上,怎么样呢?“见人则悲”:见人就哭起来了,“啼泣无限”:这哭得不知怎么那么悲。

我前几天不是对你们讲,我在东北的时候,有一个叫刘金童的,她就是这样子。一见着人来,她就哭起来了,说:“你呀!在以前是我第几个第几个儿子啊!你现在可回来了,你可找着妈妈了。”就这么样子哭起来了。一哭,就把这个人哭得也迷糊了。以为这真的是见到妈妈了。其实怎么样?是见着这个魔王了。【注八】

“失于正受”:这修定的善男子,就失去正定正受了,“当从沦坠”:应该堕地狱了。你跟着这魔王跑,就会堕地狱的。

2.扬己齐佛(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衹。一念能越。

“阿难”,“又彼定中”:又在这个定里边,“诸善男子”:这一切修道的善男子,“见色阴消”:见五阴中的色阴已经消了,他自己也知道。“受阴明白”:这个受阴他也很清楚的。

在这个时候,“胜相现前”:就有一种胜相。胜,是殊胜,很不同,很特别的这种相;现前,现到他的心里。“感激过分”:所以他就生了一种感激心,可是太过分了。过犹不及,那个走过头的,和没有走到的人,相差得不太多,都不合乎中道。譬如,你想到这个地方,到了这地方,你不停,又过去了,那也等于没到一样。所以这感激过分了,“忽于其中”:忽然在这个定中,“生无限勇”:生出来一种大勇猛的心。“其心猛利”:他这个心,勇猛精进得不得了,“志齐诸佛”:他说佛和我是一样的,自己同佛是一样的。

“谓三僧衹,一念能越”:他说第一个阿僧衹劫,第二个阿僧衹劫,第三个阿僧衹劫,这三个大阿僧衹劫,他在一念之中,就能超过去,所以他自己就说他是佛了。不但他说自己是佛,还说所有的人都是佛,那么这种人就落于邪知邪见了。不错!所有的人都是佛,但是你要修行。修行不是说在一念之间,就成了佛。这修行要有一个长远的时间。你若明白佛法,依照佛法修行去,那么或者会时间不太长,但是也不能一念就成佛了。

这种人就因为修行也没有善知识指示,他自己也没有智慧。那么他用苦功,用来用去,就发生一种邪知邪见,他看自己这么久都没有成佛,所以他说他就是佛了,就成佛了。这一段文就是受阴里头的例己齐佛,说自己和佛是一样的,其实就这一念的错误,已经就着魔了。

J2.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现在《楞严经》讲到五十种阴魔,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修道的人,如果不明白这五十种阴魔,一定会走错路的;不走错路,那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若认识阴魔的境界,就不会胡吹乱捧了,不会自己看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无论谁,你有亲戚朋友,都可以叫他们来听一听这五十种阴魔,令他们知道这种修道的境界。

“此名功用”:这个名字就是发生一种功用,你用功发生一种作用,“陵率过越”:它在你自性里边,互相这么样变化变化出来的这一种过越,所以才生出一种发大勇猛心。发勇猛心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的。你勇猛精进向前去修佛法,是可以的;但是你不可以生一种我慢的心,不可以说:“哦!我就是佛了!”

你就是佛了?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你说了几藏几部啊?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你连懂都不懂呢!说你也就是佛了?你说这真是岂有此理呢!佛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你连一藏也没藏,一部也不部,怎么你就可以成佛呢?那不要说你讲了三藏十二部,你就讲一讲这三藏十二部,无论哪一部经提出来,我都会讲的,我都明白它那个道理。你若能这样子,这也只可以称做佛的弟子,也不可以称佛的!所以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现在人人都恭敬佛,他也就想作佛了。将来他死了,好有人供养他。其实死了埋到地里头,变成灰了,什么也没有了。

“悟则无咎”:发这种猛利的心,可以!你要是明白这是一种境界,“非为圣证”:不是圣证。

“觉了不迷”:你能觉悟而明了,不再迷惑,“久自消歇”:那么时间久了,它也就平息下来了,它这是一时的。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这就是成佛了,“则有狂魔”:这时候就有个狂魔。所以你看,这五十种阴魔,你都不认识,你怎么就会成了佛了?这种狂魔,就是狂妄、贡高我慢。“入其心腑”:入他的心窍里头去了,就到他身上。到他身上,把他本来的灵魂就给撵走了。这个魔王就在这儿坐殿,就当他的灵魂了。

“见人则夸”:他无论见到谁,就夸奖自己,是己非人。就是抑人扬己这么样的,说人家都不对,就是他最高,他自己就成佛了!“我慢无比”:这个我慢就是对谁都傲慢,“其心乃至上不见佛”:往上也没有佛了,为什么呢?他就是佛了嘛!“下不见人”:他也看不见人了。看不见人,他看见什么呢?啊!他说一切人都是佛了。他自己是佛,在他上边没有佛,他就是佛;将来一切人都跟着他成佛,所以他下也不见人了。

“失于正受”:他失去这个正定正受了,“当从沦坠”:这种人应该堕落的。

I3.定偏多忆 (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又彼定中”:在这种定中,“诸善男子”:一切修道的人,“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向前去也没有新的证得。“归失故居”:向后边呢,他以前所居的地方,也没有了。“智力衰微”:他的智慧也不充足,也没有那么猛利了。在功夫上,这也就是忽进忽退。“入中隳地”:就到这个要堕落的地方了。“迥无所见”:他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所见。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在他心里边,忽然间就生出一种感觉。这感觉是什么呢?啊!生大枯渴;自己心里觉得很单调的,很枯燥的,还很渴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地方觉得枯燥,很单调的,没有什么意思了。又渴,渴什么呢?需要佛法,需要佛的法水来润泽他。枯燥,他觉得枯乾了,就快乾了。那么什么都没有了。

讲到这个,就好像普通不修道的人说:“哦!感觉非常寂寞!”很寂寞无聊的,没有什么聊,无聊了!于是乎,在这个时候,就要作怪了。作什么怪呢?啊!还是“那个”。

什么叫寂寞无聊?本来我不想讲,不讲啊,又恐怕人不明白,所以还是讲一讲它。就是好像女人想男人,想得觉得心里着急、枯燥得不得了。男人想女人,这也叫枯燥、单调、寂寞、无聊,就要找一个什么,好像丢了东西似的,找又找不着,这是寂寞无聊。

“于一切时”:在一切时,“沉忆不散”:好像男女有了相思病,总想着想着,想来想去也忘不了。“将此以为,勤精进相”:他以为这样子就是勤精进的一个相。他沉忆不散,这种枯燥的心理,他以为这就是一个精进相。

J2.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这个名字叫什么呢?这是在受阴的境界里边,这时没有智慧了。但是你不要害怕没有智慧了,“悟则无咎”:你若觉悟了,“啊!这是一种境界。”那就没有问题了。你若不觉悟,总在这个地方耽空滞寂,这么沉忆不散,那就会乾死了,乾死也没有什么成就。

“非为圣证”:这不是说这样就是有所得,证圣果了,不是的。不要错认──认贼作子。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你听这多危险!真危险哪!如果你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你如果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境界,则有忆魔,专替你记忆东西。你记不住了吗?嘿!他帮你想着,他来帮你忙。他看你尽记忆记忆,“啊!你这么欢喜记忆。”他就来帮你忙,帮你记忆,就入你的心腑里去了。

“旦夕撮心,悬在一处”:一天到晚把你的心给悬起来。撮,就是悬挂起来。把你的心这么悬到一起,“失于正受”:你得不到正受,“当从沦坠”:将来久而久之,也会落地狱的。

I4.慧偏多狂(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这慧力超过这个定力了,“失于猛利”:所以他也就自己生一种猛利的心。“以诸胜性”:以在这个境界里边有这种胜性,就是很不平凡的这种性,“怀于心中”:他就总在心里怀念着。“自心已疑”:他怀念这种胜性,自己心里就已经生出一种疑惑,疑惑什么呢?

“是卢舍那”:疑惑他自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语,此云“光明遍照”。因为他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了,所以就“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的东西,他就知足了。其实他这个定力,根本去佛很远呢!他就说他自己成卢舍那佛了。

J2.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用心”:这个名字叫用心,“亡失恒审”:他没有常常审察自己的这种功夫。“溺于知见”:他对这个知见分不清楚了。溺,就是沉溺到这个里边,英文大约就是等于sticky (黏)。

“悟则无咎”:要是明白了,也就没有什么问题。“非为圣证”:这不是圣证。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认为自己有这种圣境的时候,就是证圣果了,“则有下劣”:则有一种最卑下的、最劣的、最没有价值的这种魔。什么魔呢?“易知足魔”:什么事情都容易知足的这种魔。“入其心腑”:又钻到他心里去了,就是附到他身上,把他的灵魂给赶跑了。其实他只是个假躯壳,是个假的,可是他自己还不知道呢!“见人自言”:见到人就说了,喂!你知道吗?“我得无上第一义谛”:我得到最高无上第一义谛。

现在在都板街(Grant Avenue,在三藩市华埠)这儿,就 有一个人天天在商业中心那个地方站着,穿得花花绿绿的那么一件衣服,他就说:“啊!我住了五年山哪!我开了悟啦!现在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有神通了。”

那个人他原来也是拜我做师父的,是我的皈依弟子,但是他不听教。在我没有来美国的时候,你猜他怎么样子?他背着个大葫芦在后边,葫芦上头写着,他是度轮法师的徒弟,学了很多的本领,谁有什么事情,找他都可以解决问题。在我没来美国之前,他就在这儿招摇撞骗的;现在我到美国来了,他还招摇撞骗,但是不写我的名字了。这就是这种魔,说他得第一义谛。

“失于正受”:他失去正受,所以也不听我教化。从我来到这儿,讲经他也不听,说法他也不听。他就说他得了道了,开了悟了,有了神通。究竟什么神通呢?你们猜不着,就是 Money! Money! Money!(钱!钱!钱!)这神通。嗐!硬骗人!我也不知道他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就“当从沦坠”。

I5.觉险生忧(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这个修道的人定力深一点了,在这个定中,“见色阴消”:见色阴已消,“受阴明白”:他也明白受阴了。“所证未获”:他所应该证得的这个道果,他没有得,“故心已亡”:所以,他心已经亡了。“历览二际”:前际、后际,他也都没有了。“自生艰险”:他自己觉得:“哦!真危险啰,这可太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就觉得什么都忧愁烦恼,有忧愁就有烦恼了。有烦恼了,就怎么样啊?“如坐铁床”:他一天到晚想自己,“哦!我在地狱里的铁床上坐着哪!我在这个铁床上受罪哪!啊!这怎么办哪?有这个身体就是有苦的。”

“如饮毒药”:好像吃了毒药,就要死了似的。“心不欲活”:他心里一天到晚想着“死了好!死了好!”中国有这么一句话,那个要死的人就这么说:“死了好!死了好!又省裤子又省袄。”这个人大约也就是这个思想,说死了好!死了好!

讲到这儿,我再给你们讲,自尽的人都有个鬼,那个鬼怎么样呢?就向这个人叩头。他叩头怎么说呢?他就念这个咒,不过这个要死的人,他听不见。这个咒也就是说:“你死了好,死了好,你快死了,死得越早越好,啊!你快一点死了就好了。”

那么要自杀的这个人呢,他耳朵虽然听不见,但是他心灵上通着的。因为鬼有他心通,可以用那一种鬼的魔气,到你心里,令你心里就想:“哦!是死了好。”就相信鬼讲的话,心里能听到,就相信了。于是乎就或者吃毒药,或者去悬梁,或者去跳海,跳金门桥了。哦!就死了!

金门桥那儿也有很多鬼,来回的人,谁若是阳气盛,他不敢见你的。阳气衰的那个人──就是精气神都没有了──没有阳气了,你一从那地方过,他就说:“你死了好,死了好。”拿着就把你拖下去,拖到你跳金门桥去了。所以这自杀的人,多数都有个魔鬼,在那儿叫他去,他才死的。

生大忧患这个人也就“常求于人”:常常叫着叫着,啊!你把我杀了是最好啰!“令害其命”:你有法子把我弄死,那是最好了,“早取解脱”:我就好早得到解脱。

J2.指名教悟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这个名字就是修行失于方便。他不明白这个方便法门,所以就生出这种执着。

生出这种执着时,“悟则无咎”:如果明白,就没有问题了。“非为圣证”:这不是圣证啊!

现在你们听到经典这个道理,切记不要乱打妄想,不要说自己又要死了,或者又没有什么了,你常常这样想,就会招这种魔的。这个世界这种魔很多很多的,所以不要打妄想!不要随便乱讲话!你乱讲、你一打这个妄想,就有这种魔来侵犯你。那时候,魔到你身上,你就受不了了!你那时候就不自由了,你想不死都不可以。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你以为你忧愁,忧愁也有魔的,为什么你忧愁啊?你若开佛眼了,你看这个人没发脾气的时候,没有鬼;一发脾气,这鬼就来帮着他发脾气了,说:“发大一点、发大一点!Make more trouble!(多惹点麻烦!)”就从后边来帮助你发脾气。你不相信?这个我讲的是真话。你要是不信呢,就慢慢试试看!“入其心腑”:到他身上了。

“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我不是讲过那个王孝子吗?就是我以前讲的常仁大师。
王孝子在坟上守孝,有一次他在定中,看见他一个外甥,被土匪捉去了。捉去,这个土匪就要枪毙他外甥──要用枪打死他外甥。他在定中,相离十五里路,那个土匪一开枪打的时候,他在定中,这么用手往外一搪,这个枪就没有打上他的外甥,他外甥就跑了!

可是在默默中,也是有一个要命鬼,这个土匪为什么把他外甥绑去?就是预备要命的,默默中有个要命鬼,有这种因果。那么现在没有打死他外甥,这个命没有要去,所以要命鬼就找王孝子去了。可是也拿王孝子没有办法,这鬼怎么样啊?就找他弟弟王二爷,这鬼附到王二爷身上了,王二爷就自己拿着一把大刀,到坟上去找王孝子,就要把这第二的弟弟杀了。

到了坟上,很奇怪的,这个鬼拿着刀这么比着,要砍王二爷的头,但是拿刀的手落不下来。王孝子这个时候就一味念《金刚经》,他那时候也不讲话了。

正在这个时候呢,就是谁呢?就是我的师父(常智大师),那时候他还没出家呢,他心里就着急忙慌得不得了,觉得像不知有什么事,心里不安宁了。“啊!是不是孝子坟上有事情了?”于是乎他就跑到坟上去,一看,果然王二爷拿着刀自己要杀头。王孝子就写几个字说,“你去买一点烧纸(中国人给死人烧的纸),我给他念经超度,这里头有一个鬼,想怎么样怎么样?。”那么王孝子就念经超度他,以后才没有事。

所以,这就是这种魔。不过这鬼因为是想要命,不是修行有这种魔。但也可以说是修行有这种魔,就是因为王孝子修行多管闲事,就招来这种魔要杀他的兄弟。鬼杀王孝子杀不了,因为他有定力,也不打妄想,那么没有办法他,鬼就找他的弟弟去。

所以自割其肉,“欣其舍寿”:就欢喜死。“或常忧愁”:或者就常常忧愁得不得了。所以你听见这一段文,你不应该常常有一种的不高兴,不应该有的时候就哭了,也不应该有忧愁心。

“走入山林”:忧愁、忧愁,就怎么样?这个魔到你身上,一半有魔的力量,一半有你自己的力量。这个魔是藉着这股气的,如果你思想正了,就没有事了;你思想若不正,跟着他转,说忧愁你就忧愁,越忧愁越忧愁?,就跑到山里头去,“不耐见人”:不见人。

“失于正受”:没有正受了。“当从沦坠”:将来这种人也会堕地狱的。

I6.觉安生喜(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在这个清净定中,“心安隐后”:心非常地安稳,没有一切的杂念了,正在这个时候,受阴又发生作用了。“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忽然间就有无限的,没有限量那么多的欢喜生出来。“心中欢悦”:心里不知道乐到什么程度去了,乐到极点。“不能自止”:想停止这个快乐,也停止不了。

J2.指名教悟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轻安”:这是一种轻安的境界。“无慧自禁”:他没有智慧禁止自己这种快乐。

“悟则无咎”:如果你觉悟了,明白了,这也没有什么问题。“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噢!我这回入了欢喜地啰!我这就是欢喜地菩萨了。”“则有一分”:就有一分什么?“好喜乐魔”:这种好欢喜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见到人就哈哈大笑。“于衢路傍”:于通衢大路的旁边,“自歌自舞”:自己又唱歌,好像现在的邪皮(嬉皮)一样,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作种种的音乐,自歌自舞。“自谓已得”:自己说自己已得“无碍解脱”:无碍解脱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也是失去正定正受这种正知正见了,失去正知正见这个理智,将来也会堕地狱的。

I7.见胜成慢(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说自己已经什么都够了,什么都满足了,已经证果,已经开悟了,已经成佛了。

“忽有无端”:忽然有这么一种无端,“大我慢起”:这个我慢非常之大,我慢就生起来了。我慢,就是傲慢,对人人都看不起,谁他也看不起,看一切人都不如他了。“如是乃至,慢与过慢”:慢,就是骄慢;过慢,太过这种慢。“及慢过慢”:哦!这个慢可就厉害了,骄慢中的骄慢,骄傲中的骄傲,再没有比他这么骄傲的了。“或增上慢”:增上慢,慢上再增加慢。“或卑劣慢”:或他自己觉得谁都比他卑劣,所以就看不起一切人,这都是种种的慢。“一时俱发”:这个就是骄傲、贡高我慢一时都发生出来了。

“心中尚轻”:他心中的这种慢,慢到什么程度上呢?不但对人骄傲、傲慢,对佛他都骄傲,都傲慢了。所以尚轻“十方如来”:他对十方的如来,都看不起;十方的如来,他认为都不如他了。你说这慢得多厉害!非常地厉害了!“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何况下位这些个声闻缘觉呢!他更看不起了,“嘿!你不过是个小乘的罗汉嘛,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认为他比谁都高了,比佛都高了,可惜他没起出一个其他的名称来。

J2.指名教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见胜”:这个是偶尔的,在受阴里头生出这种见胜,就特别有一种见。“无慧自救”:这个人没有智慧自己救自己。

“悟则无咎”:如果他明白这是一种错误,也就不发生作用了。所谓觉了,就不迷;你迷的时候,就不觉。你一觉啊,就好像有智慧剑,把这个迷就破了。“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这是一种好的境界,“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就有一种大我慢魔,这个魔是非常我慢的。“入其心腑”:到他身上来了。“不礼塔庙”:他见着佛,也不拜;见着塔,也不拜;到庙上,他也不叩头,也不顶礼。“摧毁经像”:他把经拿出去烧了、摧毁,佛像也把它打碎了。本来你毁灭了经和像,这都犯入地狱的罪。那么他说这都是假的。

“谓檀越言”:他也有他的徒弟,就告诉他的徒弟。檀,就是布施;越,就是超越。这是用布施来供养三宝,在佛教就叫做檀越。他也有他的檀越、信徒,他就对这些个信徒就说了,“此是金铜”:说这个佛像是金子造的,或者是铜造的,“或是土木”:或者是土造的,或者是用木头造的。

“经是树叶”:这个经是树叶子写出来的,“或是毡华”:或者用一种什么绢子写出来的,你恭敬它干什么啊?你拜它做什么啊?它也是一个无知无识的。

“肉身真常”:我这个肉身是一个真的。“不自恭敬”:你不恭敬我,“却崇土木”:你却去崇拜这个土和木头,那有什么用啊?那偶像嘛!你拜它有什么用啊?你拜它,莫不如拜我啰!就这么叫人拜他。“实为颠倒”:你拜这个偶像,这一个木头,它有什么知觉?你拜它?这太颠倒了。

“其深信者”:深信他的那些个信徒,“从其毁碎”:也跟着他,把佛像也毁坏啰,把经也烧了,“埋弃地中”:或者把它埋到地里边。

“疑误众生”:他这样的行为,令众生对佛法不生信仰,而生出一种疑,所以就耽误众生,“入无间狱”:入无间地狱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的。

I8.慧安自足(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又者在这个色阴已消,受阴明白的时候,“于精明中”:在他这个明白之中,更加精细明白,“圆悟精理”:圆悟,这时候他所明白的理就都很精微了,“得大随顺”:他也得到大的随顺。

“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在他的心里头,突然间生出来无量轻安的境界。“己言成圣”:说自己已经成了佛了,“得大自在”:得到最大的这种快乐、自在。

J2.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这个名字就因为开了一点智慧,得到一种轻安、清净的境界而已,并不算什么不得了的境界。

“悟则无咎”:你要是明了了,就没有过错,没有问题了。“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样的境界,就是证了圣人实证的果位,不是的。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有这种轻安的境界,你就以为自己是证圣果了,做这样的想法,“则有一分”:就有一种“好轻清魔”:这种魔,他也有这种轻安的境界,也很清高的。“入其心腑”:就到他身上来了,“自谓满足”:自己说他现在什么都满足了,“更不求进”: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了。他也不需要成佛,已经成佛了嘛;他也不用度众生,众生已经度了,他把众生都度完了!所应该成的这佛,他也成了;所应该度的众生,他也度了。所以,他更不求向前进步了。

“此等多作”:这一等的修行人,多做“无闻比丘”:像前边所讲的那个没有智慧的无闻比丘,他以四禅就做为四果了。

“疑误众生”:这一种的人,令众生不知道正路,把众生都误了,都不认识佛法了。“堕阿鼻狱”:这种的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的,要堕无间地狱的,为什么呢?“失于正受”:他这个正定正受都失去了,所以“当从沦坠”:就应该堕落无间地狱去。

I9.着空毁戒(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

“又彼定中”:在这个修行的定里边,“诸善男子”:这一种的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在他这个时候,本来似明白,又没有真明白,在这个明悟之中,“得虚明性”:他得这种虚妄的明性,而不是实在的。

“其中忽然”:在这个虚妄的明性里边,就忽然生出变化来了,变化什么呢?“归向永灭”:他说人死了,是永远都没有的了,永远都是灭的了。“拨无因果”:所以讲因讲果这是不对的,没有因果的,人死就没有了,就灭了,这哪有因果呢?所以就拨无因果。

“一向入空”:他就什么都是空的了,造罪也是空的,作福也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了。“空心现前”:他在这个时候,越想他自己这个见解越对,“啊!是空的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完了,啊!这一切皆空。”“乃至心生”:在这个时候,他心里就生出一种“长断灭解”:人死了就断灭了、没有了。

J2.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一段文说“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儿大约遗漏了两句,一定是当初抄写的时候,遗漏了,那么这儿可以加上“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这个定心没有了。没有定心,所以他自己生出这种空想,失去照应了。

“悟则无咎”:如果明白了,就没有过错,“非为圣证”:这可不是证到圣果的一种境界。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做为证圣果这样的见解,“则有空魔”:这个时候,就有一种空魔来了,“入其心腑”:就入到你的身上来。附到你的身上,“乃谤持戒”:他就说什么啊?说你不要受戒,这个受戒呀,那是小乘法嘛!大乘菩萨没有这么多麻烦的拘束,不要管那个!所谓“大象不游于兔径”,你看大象,它不走兔子走的道路;“大悟不拘小节”,你开大悟了,什么都没关系,这一切都空的嘛!以前我不讲过吗?“酒肉穿肠过”,酒肉在肠子里边过去了,“佛在心头坐”,那个佛──一切唯心,你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嘛!他这么样讲。所以乃谤持戒,说你不要持戒,“名为小乘”:说你这受戒,这小乘人才受,大乘人不要这个。

其实大乘人的戒更清楚,大乘人更不应该犯戒的。他就愚骗这些个无知识的人,根本那些个人也没学过佛法,也不懂佛所讲的是什么道理。所以他说什么,这些人就唯命是从,就以为他说的对了,为什么以为他说对了?因为没听过佛法,也不懂什么叫佛法。

“菩萨悟空”:他说大乘菩萨悟一切法空,“有何持犯”:哪里又有一个持戒?又有一个犯戒的?没有的。也没有持,也没有犯的,他就这么说。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有这个魔入他心窍的人,常在信仰他的这一些个护法家里边,“饮酒啖肉”:是又喝酒,又吃肉。“广行淫秽”:最要紧的就是这一句──广行淫秽。佛教本来要没有淫欲心,他这个淫欲心哪,大得不得了!专门行淫欲,行这个不干净的事情。那么,他这样子怎么还没有人不相信他呢?因为他有一种魔力。“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令信仰他的这一些个人,对他都不生怀疑,对他都信仰得不得了。

“鬼心久入”:因为他这个鬼心,久在身上,“或食屎尿与酒肉等”:因为有个鬼在他身上,所以屎,他也不认为是不洁净的东西;尿,他也随便可以用的,可以喝的。吃屎喝尿,他说这是不垢不净。不垢不净嘛!那《心经》上都这么讲嘛!所以他误解经义,这就是魔的行为,他也不管是干净不干净,都不管的。你看,这个吃肉喝酒,他也说是空的;吃屎喝尿,他也说是空的。

“一种俱空”:一种就是种种,他说,这所有一切种种都是空的。“破佛律仪”:他不守佛的戒律。不守戒,所以“误入人罪”:他引人造罪,引诱误人,令人都造罪了。“失于正受”:他没有这种正定正受,“当从沦坠”:这种人也应该堕地狱的。

10.着有恣淫(分三)
J1.发端现相 J2.指名教悟 J
3.示迷必坠
今J1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又彼定中”:又者,在修行人修到受阴这个定的时候,“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他色阴没有了,对受阴,他也非常清楚,“味其虚明”:前边他已经得到虚明的境界,他现在就“深入心骨”:对虚明这种境界,深入他的心骨了。

“其心忽有”:在他的心里头,忽然间就发生了一种变化。什么变化呢?噢!“无限爱生”:生了无量无边这个爱。就好像某某人说,噢!他爱所有的一切人。讲到这个地方,就知道他说这种话,就有这种性质了。“爱极发狂”:他生出这种爱欲的心,到极点了,他就发起狂来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就好像我讲过的那个刘金童,见着男人,她就抱到怀里,又哭,又什么动作都有了,这就是这种魔。你说,差不离的男人,怎么见得了这一种的动作啊!所以就迷了。她叫他,你拿多少钱,买个什么宝贝,他说可以可以的。你拿多少钱,再买个什么东西,这个男人也就答应她。为什么呢?就因为她行淫欲,这种魔力把人都迷住了,所以这是爱极发狂,“便为贪欲”:贪欲也就是淫欲,由这个贪心而生淫欲。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这个名字就叫定的境界安顺入心。安,轻安;顺,随顺。随顺到他心里头去了。“无慧自持”:他没有智慧控制自己这种的情感、这种的淫欲心。“误入诸欲”:所以他就有这一种错误,到这一切的爱欲里边去了。

J2.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悟则无咎”:这个境界是暂时间、偶尔有的,如果你明白了,哦!这是一种魔境,“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你若明白这不是证圣果,那就没有关系了。就怕你在这个境界上,不认识这个境界,入了迷魂阵,就出不去了。

3.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你若作证圣果的见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这时候因为你错了知见,就有一种淫欲的魔入你这个身上来了。

“一向说欲”:对着人专门讲欲。好像现在美国,我听说有这么一个宗教是多妻主义,说太太越多越好。这就等于这一种的魔一样的,专门投人所好,一般人好喜这个,他就讲这个欲,说多几个太太不要紧的,没有关系。“为菩提道”:你太太越多,那就是菩提道嘛!

“化诸白衣”:他就用这种的方法,化一切的在家人。白衣,就是在家的居士。“平等行欲”:平等行欲也就是平等行淫。他说也不分彼此,大家都一起,遇到一起就行淫欲。也不管是人家的太太,是自己的太太,是谁的太太,这就随便随便了。现在美国又有什么换妻的主义,大家互相交换太太,这都是近于这种魔的行为。

“其行淫者名持法子”:和他有淫欲行为的这个人,就叫持法子,说这就是接他的法了。这持法也就是传法的,传法的子就是他的法子。“神鬼力故”:因为这是魔鬼和邪鬼、邪神的力量,所以“于末世中”: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摄其凡愚其数至百”:摄也就是迷──迷这一切的凡夫。他摄迷无知无识的这些人,数目到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者两百,“或五六百”:或者五、六百,“多满千万”:或者有一千、一万那么多。

“魔心生厌”:时间久了,这个魔王的心也就生厌了。生厌了怎么样啊?“离其身体”:就离开他的身体了。离开之后,你说怎么样啊?他也就没有神通了。“威德既无”:这个威德,也就是他这个神通,魔王有神通,现在魔走了,这个人的神通也就没有了。神通没有了,你说怎么样啊?

“陷于王难”:这时候就犯国家的法律了。他以前有神通的时候,这个魔能避免国家的法律,令国家不知道;那么现在魔走了,这个凡夫还照这么样做;这一做,就犯法了。人知道他是旁门左道,妖言惑众,所以就犯法了,抓去就杀头了。

“疑误众生”:他令众生找不着真正的道路,“入无间狱”:一定下无间地狱的。他为什么下无间地狱?就因为“失于正受”:他失去正定正受,“当从沦坠”:一定要堕落的。

H3.结害嘱护(分三)
I1.示因交互 I2.迷则成害 I3.嘱令保护
今I1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阿难!像这样十种的禅那,这个静虑所现的境界,“皆是受阴用心交互”:皆是在受阴里边,因为修行用功,互相生出这种种的变化,“故现斯事”:所以就有这种的事情发生。

I2.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众生顽固、迷昧、愚迷,“不自忖量”:他也自己不想一想,自己不度量度量,“逢此因缘”:他遇着这种的因缘,“迷不自识”: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谓言登圣”:他说他已经证果,成了圣人了,“大妄语成”:这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没有得到这个道,他说他得到道了;没有证圣果,他说证圣果了,这是打大妄语,“堕无间狱”:一定堕无间地狱的。

I3.嘱令保护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阿难哪!你们也应当将佛所说的话,“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在我灭度之后,传示到末法的时候,“遍令众生开悟斯义”:令所有一切的众生,都听着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觉悟这个道理。“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你不要令天魔得便了,不要令他们有机会来魔这些个人。“保持覆护成无上道”:你要保持覆护这一切的众生,令他们都成就无上的道业。

G3.想阴魔相(分四)
H1.具示始终 H2.中间十境 3.示劝末世 H4.结害嘱护 H1.(分二)
I1.始修未破区宇 I2.终破显露妄源 I1.(分二)
J1.蹑前受阴尽相 J2.状示想阴区宇
1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修这个定力,“受阴尽者”:受阴已经尽了。“虽未漏尽”:虽然没得漏尽通,可是他已经有了神通了。“心离其形”:他的真心可以离开身体,就好像什么呢?“如鸟出笼”:我们人在受阴没有尽以前,都不能出去这个身体,这就好像那个雀鸟圈在笼子里一样的。现在这个修三摩地的人,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也就能成就他的神通了。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从这个凡夫的身上,就可以成了菩萨,得到菩萨这六十种的圣位。“得意生身”:这个叫什么呢?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要作意才可以有这种的神通。

“随往无碍”: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这六十圣位是什么呢?就是本经前边所讲的五十五个菩萨的位置;还再加上三渐次,三渐次是三个位置;再加上干慧地,干慧地也是一个位置,这是四个;再加上妙觉,那么这是六十个圣位。

J2.状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这有一个比方,这想阴的范围,它这一种领域,譬如有这么一个人说梦话,他睡着了,就讲他所想要说的话。“是人虽则无别所知”:他说梦话,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其言已成音韵伦次”:可是他所说的这个梦话,已经成了一种语言了。他的声音和韵调,排列得也很有次序的,说什么话也是很有次第的,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令不寐者咸悟其语”:使令这一些个没有睡着的人,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譬如他说:“我今天想要有豆腐吃,我到豆腐店里去买了十块豆腐,回来我就把它炒一炒,然后就吃了。”他这么一讲,他自己不知道他说这个话,旁人──那个醒的人──都知道:“喔!他今天吃过豆腐。”就都知道他是怎么一回事了,这叫咸悟其语。为什么他说这个话呢?就因为他吃东西还没有忘,就想着、想着、想着,睡着了作梦的时候,都要说出来。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个想阴区宇就好像这个样子似的,但并不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误会这个想阴就是说梦话,那又错了,这是个比方。

2.终破显露妄源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这个动念,是动哪一个念呢?这是六识里边微细的念头。这个微细念头尽了,所以浮想消除了。第六识的微细念头,微细微细的那个相,叫动念。那种动念没有了,所以这个浮想,也就消除了。“于觉明心,如去尘垢”:这个觉明心,就是第八识那个心。第八识的心,就好像去尘垢一样。

“一伦生死”:众生不有十二类吗?十二种的众生由卵生轮到非无想的众生那儿,这十二类轮一周,叫一伦。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就是哪一类众生的前因后果,他都知道了,“名想阴尽”:这时候这个人就得到宿命通,所以他知道这一切众生前因后果的事情,他都照了无疑。“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这个人在这个时候就超越烦恼浊。

“观其所由”:观看他所行所作的这个原由,“融通妄想”:这时候妄想也融通了,“以为其本”:以做为他的这个根本。

H2.中间十境(分十)
I1.贪求善巧 I2.贪求经历 I3.贪求契合 I4.贪求辨析 I5.贪求冥感
I6.贪求静谧
 I7.贪求宿命 I8.贪求神力 I9.贪求深空 I10.贪求永岁
I1.(分七)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客邪投扰 J4.主人惑乱 J5.按其言状
J6.出名示害
 J7.教悟戒迷
1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邪虑不能侵犯。【注九】
【注一O】

“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在圆满的这种定的境界,发明三摩地这个定力里头,心里又生出一种爱心,爱这个圆明的境界。“锐其精思”:锐,就向前追究精思,精思就是这个圆明。“贪求善巧”:贪求善巧方便这种的方法,想用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所以他生出这一种贪心。【注一一】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在这个时候,六欲天的天魔,“候得其便”:一看这个人的定力已经将要成功了,所以就想方法等着他,找他毛病,候着他有这个便。这“便”,就是他有漏洞的时候。什么叫漏洞呢?就是他在修道时,定力不坚固,偶尔或者就生出一种其他的什么妄念。一生出妄念,就有漏洞,这个定力就不坚固了,所以天魔就候得其便。【注一二】

“飞精附人”:什么叫飞精附人呢?飞,就是飞檄。飞檄的意思,就是天魔命令他的眷属,说:“你到那个地方去,去把这个人的定力给破坏了!”在色阴和受阴没尽的时候,这个邪魔可以入到这个人的身上,来迷惑这个人;在受阴和色阴都尽了,没有了,到这想阴的时候,这个魔就不能入修道人的体里边来了,他就要另外找一个人,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来给你说法。【注一三】【注一四】

“口说经法”:他口里也说这个经典,说这个法,可是他这种法都是一种邪法,所以要认识它。

J3.客邪投扰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你看这个魔的境界多厉害啊!这个被魔附的人,自己也不觉得,也不知道有魔在帮助他,附到他身上了。“自言谓得无上涅槃”:他自己怎么样说呢?他说自己已经得到涅槃这种的道理、这种的妙果了。【注一五】

“来彼求巧善男子处”:他来到想要求善巧的这个修道人的地方。“敷座说法”:敷座,就是设备好了一个座位。说法,来给这个求善巧的男子说法。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斯须,就是很短的时间。他这个身形,在斯须间或者现一个比丘的相,“令彼人见”:令这个求善巧的人看见;“或为帝释”:或者变一个天帝释的身;“或为妇女”:或者变成妇女身;“或比丘尼”:或比丘尼的形相。那么这个求善巧的人,一看他这么样变化,“喔!这大约是观世音菩萨来了!”谁不知道这原来还是个魔。所以,你见到什么境界,不要跟着这个境界跑。

“或寝暗室”:或者睡到一个黑的房子里边。“身有光明”:他的身就现出光明,这你若不明白佛法的人,一看就:“哦!这个人身上放光啊,这一定不是佛就是菩萨了!哦,或者是阿罗汉了!”谁不知啊,这是魔王来现的神通。魔王附的这个人,来故意诱惑你这修道人,令你生出来一种邪知邪见。

所以你一般人不真正明白佛法,无论见到什么,你也不要随着它转,不要跟着它跑去,不要被这个境界转。要怎么样子呢?要见有若无。见到境界就和没有见到境界一个样,也不要生欢喜心,也不要生讨厌的心。

你见到魔,若生这欢喜心,你这也是随着魔境界转了;你若生一种讨厌的心,你这也是随魔境界转了。怎么样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欢喜,也不讨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要说:“喔!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不要有这个心,你如果有这种念头,这就是错了。【注一六】

J4.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这个人,哪个人呢?就是修定力这个人,他在这个时候很愚迷的,“惑为菩萨”:他一看:“哦!这个人又能变比丘相,又能变帝释相,又能变妇女相,又能变比丘尼相,这种忽然变这个相,忽然变那个相,一定是个菩萨了。

“信其教化”:于是乎,就深信他的教化。“摇荡其心”:把他的心就摇荡动了。

“破佛律仪”:你观察这个修道的人哪,观察什么地方呢?就观察他守不守佛的戒律。他若不守佛的戒律,这一定是魔;他若守佛的戒律,特别精严,特别地守着这个戒律不犯,这个就是真的佛教徒。如果他又说是佛教徒,又说是长老,又说是什么什么,却“潜行贪欲”:偷偷地行贪欲。这个贪欲也就是淫欲,偷偷地行淫欲,不叫人知道。

J5.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口中好言”:邪魔附身的这个人,他欢喜说什么呢?说什么“灾祥变异”:灾,就是不吉祥的事情,就是凶事。说什么地方有灾难了,又什么地方有吉祥的事情了,又什么地方有一种非常的事情、变异的事情。变异就不是常常有的。

“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者他说:“喔!你知道吗?现在某一个佛在什么地方出世了,来到世间了。”

“或言劫火”:或者说:这个三灾八难就来了。水灾、火灾、风灾,或者这个劫就要坏了。

“或说刀兵”:或者说:“哦!这个地方就要打仗了,小心一点。苏联或者和某一个国家就来开战了。”

“恐怖于人”:就尽讲这一些个耸人听闻的事情,尽吓人,令人听了:“哦!这不得了啰!就要打仗了!不知道我生命会不会有呢?”就生一种恐惧心。

“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或者说:“现在都要打仗了,你快拿出一点钱,我可以保着你这个命;如果你不给我多少多少钱哪,你的命就会没有了!”尽讲这些个欺骗人的事情。

你要是想认识,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菩萨,还是魔?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来看。第一,看看他有没有淫欲心;第二,看他有没有贪欲心。这个贪是贪财,他若又贪财又骗色,这个就不是真的了。

怎么贪财?好像他就说:“哦!现在大劫就临头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原子弹就要在什么地方爆炸了,氢气弹又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就讲这些个令人恐怖的事情,完了怎么样子呢?结果他的目的就是要你给他钱。你要知道,他若是有这种的情形,他就是放光动地,有什么特异情形,你也可以不相信他,因为他有贪心。若没有贪心,这就是真的;有贪心,就是假的。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一个最实际的测验办法。【注一七】

J6.出名示害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怪鬼”:这种的鬼叫什么鬼呢?就叫怪鬼,奇奇怪怪的这种鬼,“年老成魔”:时间久了,他就变成魔了。“恼乱是人”:他来扰乱这个修道的人。

“厌足心生”:时间久了,他这个把戏玩得也讨厌了,也够了,这够了怎么样?就讨厌心生出来了,“去彼人体”:就走了,不附着那个人了,走了。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个弟子和师父俱遭王难,都被国家捉去了,说他妖言惑众,然后或者就杀头,或者做什么。【注一八】 【注一九】

J7.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应该先觉悟,不入这种魔王的轮回里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如果你要是迷昧而不明白,将来就会堕无间地狱的。

I2.贪求经历(分七)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客邪投扰 J4.主人惑乱 J5.按其言状
J6.出名示害
 J7.教悟戒迷
1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阿难”,“又善男子”:这个修定的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他的心又打出一种妄想来,打什么妄想呢?心里想要游荡。游荡就是出玄入牝了,这个神出去了,各处去跑。“飞其精思”:就是他这个灵魂,飞到旁的地方,“贪求经历”:他到处都要去看看,到处都要去玩一玩,这是贪求经历。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当尔之时,这个天上的魔王,他又生了一种妒忌了,“候得其便”:于是乎他就等着等着,等这个修道人有了漏洞,他就有机会。“飞精附人”:他又派他的眷属,去附到其他一个人的身上,“口说经法”,来恼乱这个修道的人。因为什么来恼乱他呢?这个修道人怎么会有魔来呢?就因为他贪求经历,想要游荡。他一动这个游荡的念头,魔王就有了机会,可以扰乱他来了;如果他没有这种的心,就不会有这种魔的。

J3.客邪投扰

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其人亦不觉知魔着”:魔附到身上的这个人,他自己也不觉也不知。“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说他自己得到涅槃的妙果了。“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来到这个心里打妄想,想出玄入牝,到处去求游荡的这个人的地方,“敷座说法”:安敷上座位,来说法。

“自形无变”:前边那个,是他自己的形,又变比丘,又变帝释,又变妇女,又变比丘尼,又变等等的;这一个,他自己的身不变,所以这魔有种种的魔。你不要以为有了境界,就是好的事情了。有境界,你若不认识,这就着魔了。自形无变,说法这个人,他不变,“其听法者”:可是听法的这些个人,“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忽然每一个人见自己的身,哦!坐在莲华上,“全体化成紫金光聚”:每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身体都变成紫金光聚,紫金光色这样子。

“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所有听法的每一个人都这样子。啊!认为很出奇了,很少有啰!从来也没见过,以为这是好的境界,其实是魔的境界。

J4.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这不是指这一个人,而是这一班听法的人,太愚痴了,心生疑惑,认为:“哦!这是真菩萨了,他能教我坐宝莲华,变成紫金光色。”你自己想一想,你坐着宝莲华,变紫金光色,是不是真的呢?这根本是假的,你是一个凡夫,怎么会有这样境界呢?这如果不是魔王来愚弄你,那么菩萨做什么要现这种境界呢?他贪图你什么?

“淫逸其心”:于是乎这一班听法人的心,就都摇动了,生出一种淫逸的心来。“破佛律仪”:于是乎也就不守佛的戒律了。

你们要记得,受戒之后,不要信这种迷信的境界,这个说法的人,无论有什么大神通,你要观察他。要是有贪心,到处敛财,或者有淫欲心,那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他若没有淫欲心,没有这种贪心,对你没有什么企图,那就是真的。他破佛律仪,这就是假的。“潜行贪欲”:也偷偷地尽行淫欲。

J5.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邪魔帮助的这个人,欢喜说什么呢?他就欢喜历游一切,用这个历游,谈玄说妙,说得不知几玄妙。说什么呢?他说:喔!现在诸佛都到世间来了,都来救人来了!“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在什么地方,哪一个人当是哪一个佛来的。他的变化身来到这个地方,救一切众生来了。“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或者某一个人,就是什么菩萨。

好像吉利(Gary)他不是说:沙摩楼撒的弟子就说沙摩楼撒是菩萨──菩提萨埵,是不是啊?这岂有此理!你菩提萨埵?什么菩提萨埵?鬼菩提萨埵!这真是骗人!菩提萨埵?我告诉你,佛、菩提萨埵他不会自己承认他是佛,是菩提萨埵的;也不会叫弟子周围去给他宣传,说:“啊!我的 teacher (师父)是菩提萨埵。”吉利!我没有教 你这么讲啊,你为什么说你的 teacher 是佛?不可以这么讲 的!我自己没有讲过吗?我是鬼。你就说你的师父是个鬼就得了,我不愿意做菩提萨埵,也不愿意做佛。唉,真是可怜得很啊!这些人。

“来化人间”:说,“这是个菩萨啊!来教化人间来了。这末法时代,他来救我们来了。”

“其人见故”:这个人因为是个小孩子的知见,也不懂佛法,一听说这是菩提萨埵,“哦!这不得了,赶快去听他说法,到那儿拜他做师父。”好像昨天就有一个人来盗法来了,我问他是谁的徒弟,他说是某某人的徒弟,就是这种情形。

“心生渴仰”:渴仰就是羡慕。他心里就生一种羡慕心,“啊!我几时也拜一个菩提萨埵做师父,我到那地方去亲近他,跟他学菩提萨埵这个法。他是菩提萨埵,当然教人都可以做菩提萨埵了。”

所以“邪见密兴”:这种邪知邪见,就一点一点秘密地生出来了。“种智消灭”:这个道种智、这一切种智──种种的智慧都消灭了,没有了。这个智慧的种子都消灭了,你说危险不危险?【注二O】

J6.出名示害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魃鬼”:你们记得这个魃鬼是个什么鬼来着?记得吗?这个魃鬼到什么地方是怎么样子啊?这个魃鬼就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下雨,这叫旱魃。旱魃为虐,旱魃作怪。这个鬼呢,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没有雨下了!最少都要半年,多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他若在那地方不走,这个地方总没有雨下的。

“年老成魔”:这个魃鬼年轻的时候就是鬼,等年纪一老,就变成老奸巨滑了,就变成魔了。我们人有这么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说人若老了不死,就变成贼了,何况这个鬼呢?这鬼若老了不死,就变成魔了。

“恼乱是人”:所以魔来恼乱这个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他这一套把戏玩得时间久了,也就讨厌了,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乎就跑了、走了。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个徒弟和师父就都被人捉去,关到政府的监狱里了。关到监狱里,就或者斩头,或者终身监禁,这也就等于在地狱里一样了。

J7.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应该先先地明白,不入这个魔王的轮回里边去,不入魔王的眷属里边去。“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如果你不明白,不认识魔王的这种行为,你就应该随着魔王,堕无间地狱去了。

I3.贪求契合(分七)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客邪投扰 J4.主人惑乱 J5.按其言状
J6.出名示害 J7.教悟戒迷
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心里想和一切的圣人,来暗暗地吻合。“澄其精思”:所以就勉强用澄清的这种精思,“贪求契合”:就因为这一暗念贪求契合,所以魔王也就得便了,也就有机会来恼乱你来了。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当尔之时,这个天魔也等着机会,“飞精附人口说经法”:飞精附人来口说经法。

J3.客邪投扰

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其人实不觉知魔着”:被魔附到身上的这个人,他也不知道他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也说自己得到无上涅槃的妙果了。“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来到求契合这个修行人的地方。“敷座说法”:也安排好了座位,上法座就说法。

“其形及彼听法之人”:他自己的身形,和所有听法这些人的身形。“外无迁变”:在这个身体的外边,没有什么迁变。不像前文,有的又变成自己坐宝莲华,见到自己身体像紫金光聚;有的看见这说法的人又变成比丘、比丘尼、帝释、妇人等等,没有这些变化。可是怎么样啊?

“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令这些个听法的人,还没听法之前,心里就开了悟。开了悟,这时候就好像喝醉酒了似的,又好像作梦发了财了。他这个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只是一种幻境,好像看电影似的,这么一种幻化的境界;又好像吃那个“幻觉丸”,哦!看见什么东西都变了样了。“念念移易”:他心里头就念念迁易。

“或得宿命”:或者得到宿命通了。其实他这个宿命通也并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怎么说是假宿命通呢?因为他所看的都是一种幻化的,不是真正的。“或有他心”:或者得他心通。“或见地狱”:或者看见地狱了。哦!地狱的境界都看见了。“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者知道人间,好的和不好的这一切事。“或口说偈”:或者随便他就可以说出偈颂来。“或自诵经”:或者他自己就念经。

“各各欢娱”:每一个人都欢娱,都高兴了,“得未曾有”:喔!都说这可真是菩萨啰,这真是佛啰,令我开了悟了,令我得到宿命通了!可是这就只在听法那一个时候有的,一过去就没有了,所以说他不是真的。【注二一】

J4.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这个人也是愚痴到极点了,“惑为菩萨”:疑惑魔着的这个人就是菩萨了。“绵爱其心”:绵也就是绵密,对着这个魔绵密地生出一种爱心来。“破佛律仪”:所以把佛的律仪也都破坏了,不守了。“潜行贪欲”:偷偷地就行这个淫欲。

J5.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口中好言”:这种魔,他的口里头欢喜说什么呢?他有一种说法,他欢喜说:你光是学佛,你可知道佛是怎么一回事?“佛有大小”:佛也有大的佛,也有小的佛;也有老的佛,也有少的佛;“某佛先佛”:又有先佛──先前的佛,“某佛后佛”:又有后来成的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那么在佛的里边,也有真佛,又有假佛,魔王说自己就是真佛,那个佛就是假佛,“男佛女佛”:又有男佛,又有女佛。

所以,他说男女交媾这种情形,就是造就佛呢,就是成佛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他就这么样讲的。所以把人都迷住了,这一班人说:“喔!成佛原来这么成的啊!”所以拼命就恣行淫欲了,豁出命都不要了,就行淫欲。

“菩萨亦然”:他说菩萨也有大菩萨、小菩萨;也有男菩萨,也有女菩萨。其实除非你没有成佛,你若成佛,就都是男的,没有女的了;你成菩萨也都是男的了,也没有女的。观音菩萨为化女人,所以他变现女人身。

“其人见故”:这个人见他这么样说,于是乎也就相信了。说:“这对啊!这讲得对!观音菩萨,我看他都是女人身嘛!这是很现成的一个证明嘛!”其实他不明白佛法,观音菩萨他也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是随类应机而化,化度众生。

在这个地方,就很难分别清楚,什么是菩萨化现的,什么是魔化现的,不容易分。因为魔也有那种的神通,也可以变化,那么你怎么知道他是魔呢?你就在他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上分别;在他有贪心、没有贪心上分别,就在这个地方分别。“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把他自己本来修行那个真正的正心洗了,改变了,就变成邪悟了。

J6.出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魅鬼”:这个就是一种魇魅鬼,魑魅魍魉这种鬼。“年老成魔”:他也是经过时间久了,就变成一种魔。“恼乱是人”:来恼乱这个修定的人。“厌足心生”:时间久了,他生一种厌恶的心。“去彼人体”:就离开这个人的身体了。“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于是乎徒弟和师父,都被国家的法律管住了,把他们抓去圈到监狱里。

J7.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应该先先地觉悟,首先你要觉悟,不入魔王这个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如果你没有智慧,你不明白、不知道,将来就会堕无间地狱的。

I4.贪求辨析(分七)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客邪投扰 J4.主人惑乱 J5.按其言状
J6.出名示害
 J7.教悟戒迷
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他心里生出来一种想要学这个物理学的心。心爱根本,就是想要学物理,所以就“穷览物化”:他要研究物理这种的变化,“性之终始”:这个物理的开始和终点,是怎么回事。“精爽其心”:他的心里头精益求精。爽,就是要明白。“贪求辨析”:贪求要辨别而分析这个物理。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在这个时候,天魔一看,“哦!你生出这个贪心来,好东西!我现在就要叫我一个眷属来收拾你啰!”于是乎,“候得其便”:得到这个机会了。“飞精附人”:又派他的眷属,来附到人的身上。“口说经法”:说这经典,说这个魔王的法。【注二二】

J3.客邪投扰

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这真是佛了,这真是所有的人都是佛了,这个魔就是这样讲法。

“其人先不觉知魔着”:其人,被魔所附这个人。他也不知道自己着了魔了,因为着魔的时候,他自己就迷迷糊糊,没有知觉了。完全是魔王来替他做全权代表,替他讲话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说自己得无上涅槃了,得到涅槃的妙果。

“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求元,就是求这个物的本元。到求物理始终这个人的地方,“敷座说法”,“身有威神”:这个魔王,他身上有一种威神,这威神怎么样啊?“摧伏求者”:他能把求元这个善男子摧伏了,摧伏这个求者。“令其座下”:令这个人和座下的人,“虽未闻法”:虽然在没闻法的时候,就“自然心伏”:心里已经都佩服了,心里已经降伏了。

“是诸人等”:这一切的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他拿着这个佛的涅槃、菩提法身,就说“即是现前我肉身上”:他说,什么叫菩提涅槃哪?就是现在我这个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父亲生儿子,儿子又做父亲,父亲又生儿子,这么代代相传,一代一代地生下来,“即是法身常住不绝”:他说这就是不坏的法身,常住的法身。“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这个就是说的现在嘛!就这样子,说现在就是佛国,再没有其他的净土可住的,和金色相。他就这么样,说那都是假的。因为他有鬼气,有魔气。我不是常说魔里魔气的吗?有这股魔气,他讲出话来,大家都着了他这个魔,被他迷住了,所以都相信他。

J4.主人惑乱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其人信受”:这一些个人,听他这样一说,哦!就说这个有道理,讲得不错呀!父亲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这一代一代相传,就是常住不坏的嘛!这就是法身,哦!原来如此,所以大家都相信了。“亡失先心”:把以前的正知正见都失去,都没有了,没有正念了。你看,人信魔王的道,比信真正的法,信得厉害。魔王这些个旁门左道、邪魔外道,叫这个人:“啊!你做这个,你做那个。”他不敢不做的。那个真的叫他做一件事情,他就将信将疑的。

这魔王因为有那股魔力,把你迷住了,所以他说什么你信什么。你若叫魔王来讲这个经,他才不讲呢!为什么呢?如果他这一讲啊,把魔王的本相都露出来了,他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不会讲这个经的。为什么我说,在美国他们就算懂佛教,你让他讲一讲这个经,他不敢讲的。一讲,把他本来的面目都揭穿了,所以他就怕了。我告诉你们,为什么你们到那地方去开会,他们也怕,也就是这个道理。

“身命归依”:身心性命都归依这个魔王了。“得未曾有”:从来没有。“是等愚迷”:这一等的人哪,真是可怜得很。“惑为菩萨”:他以为这个魔就是个菩萨。“推究其心”:就跟着这个魔王,来学他的魔术。“破佛律仪”:他就不守佛的戒律了。“潜行贪欲”:偷偷地去行那个淫欲、贪欲去了。

J5.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你看这个魔王多厉害!他“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他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是净土。净土法门,你到什么地方找去啊?这个就是净土法门。

“男女二根”:男女这两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这就是菩提的种子,涅槃的真处。你看,讲的这个!“彼无知者”:这无知无识,一点智慧都没有的这个人,一听说,“啊!这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原来这个就是菩提涅槃。”于是乎,他就命也不要了,就往死路上跑,拼命去跑,不要命那么跑。“信是秽言”:信这一种不清净的话,污秽的话。

J6.出名示害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这个名字就是那蛊毒鬼和魇胜恶鬼。魇魅,这不是有个魇魅鬼?那个鸠槃茶就是这个鬼。这个蛊毒鬼和那个魇魅鬼──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成了魔了。

“恼乱是人”:他来恼乱这个修定的人,“厌足心生”:时间久了,他也生一种厌足的心了。“去彼人体”:离开这个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个弟子和师父一起都受国法的限制和干涉,被抓去坐监狱。

J7.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你应该先先地觉悟,“不入轮回”:不要落到魔王的圈套里,堕落这个轮回去。

“迷惑不知”:如果你迷惑,不知道,不明白,将来一定会“堕无间狱”的。

I5.贪求冥感(分七)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客邪投扰 J4.主人惑乱 J5.按其言状
J6.出名示害
 J7.教悟戒迷
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又善男子”:这个修定的善男子,“受阴虚妙”:在受阴中得到一种虚而微妙的境界,“不遭邪虑”:这时候,不会再有邪魔外道来到他身上,来入他的心腑了。

“圆定发明”:他这时候得到一种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在这个定中,突然间,他心里就生出一种爱欲。爱欲什么呢?爱欲悬应。什么叫悬应呢?就是不论相离多远,也可以知道。好像现在在三藩市,想要知道纽约的事情,那么也就知道了,这就叫悬应。

“周流精研”:他周而复始地那么精研,精益求精,研究这个悬应的问题。“贪求冥感”:贪求默默中就有感应。好像在三藩市这儿一打坐,就看见纽约的亲戚在做什么,朋友在做什么,或者说什么话,看得清清楚楚。到时候去一调查、一证明,果然是丝毫不错的,这就叫悬应,他欢喜得到这种神通。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这时候天魔一看,你这个定力将要成就了,所以他就生了一种妒忌心。于是乎,就派他的魔子魔孙到你这个地方来,“候得其便”:等着你有了漏洞,有隙可乘,就“飞精附人”:这个魔子魔孙,就附在人的身上,“口说经法”:口里就讲经说法。

J3.客邪投扰

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啊!这真危险。“其人元不觉知魔着”:被魔附到身上的这个人,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着了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所以他就说自己得着无上涅槃了。这未证言证,未得谓得;他没得到这无上涅槃,他说得到了。

“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来到生出一种贪心,贪求冥感、冥应这个人的地方。“敷座说法”:他也安排一个座位,就说法了。

“能令听众”:有魔的这个人,能使令这一班的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暂时间的,你们要知道,这不是永远的。啊!这个人就好像一百岁、一千岁这么样一个老人。这些个听众看见他这么大年纪,鹤发童颜,喔!这真是个老修行、老比丘了。

“心生爱染”:爱,就是爱慕;染,也是一种染污。有爱就有染,有染,这就是不清净了,这叫染。“不能舍离”:这一班听众,日夜都要陪着这个魔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魔有这个迷人的力量,所以他就把这班人都迷住了!

“身为奴仆”:这就亲身给他做奴、做仆。“四事供养”:四事是什么呢?就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饮食,就是吃的;衣服,就是穿的;卧具,就是棉被或者褥子之类的;汤药,就是医药。“不觉疲劳”:如果需要这四事供养,这班人也不觉厌烦,不觉疲倦。【注二三】

为什么呢?你看,真是修道的人,真正的佛弟子,没有人这么样真正地亲近他、供养他。这个魔因为有一种迷人的力量,所以人人就都接近他、欢喜他。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那么每一个、每一个魔附身的人,都令在他座下听法的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迷得这些个人怎么样啊?自己就知道:“哦!这是我前生的师父。”自己就这样子,“啊!善知识!这个真是善知识啊!是我以前的善知识啊!”“别生法爱”:就生了一种法爱,“粘如胶漆”:和这个魔就黏如胶漆,如胶似漆,黏到一起了。“得未曾有”:从来也没有这样子的。

J4.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这个人愚痴到极点,是又愚痴,又迷惑,以为这个能变化的,就是佛菩萨了。那狐狸精也会变化,妖魔鬼怪都会变化。他没有想到,这个会变化,不一定是菩萨,也不一定是佛。你有什么善根,能遇到真菩萨、真佛?这个人就“亲近其心”:亲近这个魔附到身上的人,“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怎么知道那是魔呢?主要地就因为他破佛的律仪,所以偷偷地就行淫欲去了。因为他有这淫欲心,所以就知道他是魔。

J5.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口中好言”:他除非不见到人,见到人他就说了,“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这就好像我说的那个刘金童似的,一见到人,就说是她儿子;再不,就说是她丈夫。哪一生是她的儿子,哪一生又是她的丈夫。或者第一百零一生,或者是一百零二生中,我先度哪一个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或者说是他的兄弟等等,或者说是他的妻妾。

“今来相度”:我现在来度你了,“与汝相随”:与汝常常在一起,形影不离。“归某世界”:和你到哪一个世界去,“供养某佛”:我们到那个地方去,亲近哪一尊佛。

“或言别有大光明天”:我们生到那个大光明天去。其实这个大光明天,就是魔王所住的地方。“佛于中住”:他说那个地方有真佛,现在你们这儿相信的,都是假佛。“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如来都在那儿休息的,因为如来在世界上,度众生,教化众生,太疲倦了,所以就到大光明天休息去了。

“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他这么一讲,这些人就信这种的虚诳了。信这种虚诳怎么样啊?就把以前自己那个正信的心都失去了。

J6.出名示害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疠鬼”:这个名字叫什么呢?就叫疠鬼。他也“年老成魔”:这个疠鬼,或者三千年,或者五千年,就成魔了,“恼乱是人”:来破坏这个人的定力。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因为时间久了,他这个把戏耍得不愿意耍了,这个新鲜的玩意儿,他也生厌了。讨厌了,就不在这个人的身上了。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因为这个魔一走,他自己就没有威德,没有魔力了。所以一般人也就生出怀疑了,于是乎,或者就告到官里去,把他捉去坐监。

J7.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你应该先先地觉悟这个道理,“不入轮回”:不要入这个魔的圈套里边去;不要入魔的轮回里边去。“迷惑不知”:如果你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堕无间狱”: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的。

I6.贪求静谧(分五)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邪惑事言 J4.出名示害 J5.教悟戒迷
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又善男子”:又这个修定的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他的心生出一种贪爱,贪爱什么呢?贪爱深入这种道理。所以就“克己辛勤”:辛,就是辛苦;勤,就是勤俭。自己刻苦自待,对自己很克己,修行很用功的。

“乐处阴寂”:他愿意居处到这个阴──没有阳光的地方,没有什么人的地方,就好像愿意住深山穷谷的洞里边,那个非常寂寞的地方。

“贪求静谧”:贪求那个地方清静。因为你太贪清静,也就会生出一种魔。人修道,无论什么也不要贪──好的也不贪,坏的也不贪──你就平常心是道,要平平常常的,不要生一种贪心,你贪什么都是不对的。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当尔之时,这个天上的魔王,“候得其便”:等着有了机会,就“飞精附人”:派一个魔鬼──魔王的眷属,附到其他人的身上,就来“口说经法”:给他讲经说法。

J3.邪惑事言

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其人本不觉知魔着”:被魔所附的这个人,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也这样讲,总而言之,魔王都说自己得了无上涅槃。由什么地方你可以证明出来他是魔呢?魔多数是自己赞叹自己的,“你知不知道我呀?我现在已经得到涅槃的果位了,我现在证到初果了,我现在得到四果了,我现在就是菩萨了,你认识不认识啊?”一说这话的人,你不用问,这就是魔!

若是佛,他不会说:“啊!我就是佛,你快来给我叩头啊,你若不给我叩头,那你就当面错过、交臂失之。嘿!我这个佛,你都不给我叩头,你真是愚痴得很哪!”他这样,自己称自己是佛,自己称自己又是菩萨,自己称自己又是阿罗汉。若这样一讲,那就是魔了。你不用问,不问可知,这是魔鬼讲话!佛也不自己说我就是佛。

菩萨现在到世界上来,他也不自己说自己是菩萨。就算旁人叫他菩萨,他自己都不会承认的。就算他是佛,旁人说:“喔!你是佛了,我知道你是佛了。”他自己也不承认的;不要说佛菩萨,就算你说他开悟了,他都不承认的。真正开悟的人,他不会承认自己开悟的。

他若说:“喔!我是开悟了。”你不要听他的,为什么呢?那简直的,连个狗都不如!所以你不要听他尽吹,尽自己捧自己,不要听那个。

你为什么要听经呢?听经你就有照妖镜了,这个妖魔鬼怪他一现形,你就知道了。你若不明白佛法,喔!他说什么,你不知道,你就被他骗了。

“来彼求阴善男子处”:这个被魔鬼附着身上的人,来到贪求阴谧这个善男子的地方。【注二四】【注二五】

“敷座说法”:也是搭上个法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令所听的人,每一个当时就觉得好像作梦似的,“啊!我前生是干什么的?喔,是给人看家的狗。”那个说我前生就是猫,那个说我前生就是鸡,那个说原来我前生就是牛。啊!都不是人了。

“或于其处”:或者在什么地方,“语一人言”:好像这个魔鬼就告诉一个人说,说什么呢?“汝今未死已作畜生”:你前生是个畜生,是只狗。你今生没有死呢,已经又做狗了,又做畜生了。你不相信?

“敕使一人,于后蹋尾”:叫一个人说:“我讲话他不相信,你在后边踩着他的尾巴,看看他能起来不能起来?”于是乎那个人就用脚往地下一踩,啊!说踩他的尾巴。“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你说这个神通大不大?他说这个人有个尾巴,叫人一踩,这个人果然就站不起来。不能起来了,所以他不信都要信了。“喔!他说我是畜生,现在真有尾巴了!要不然怎么他踩着,我就起不来身呢?”

“于是一众,倾心钦伏”:于是大家一看,“喔!这真灵!你看,这个人没死,他就知道他做畜生了。啊!这真是佛,这真是菩萨,这真是佛菩萨啰!”其实被鬼骗了,你还不知道呢!见了鬼,见了魔王,你当他是菩萨了,这真是颠倒众生。这所有听他讲的人,都倾心钦伏。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就想:“啊,怎么这个样?不会有这个道理吧?”心里这么生一种怀疑心,这个魔鬼就知道了,说:“喂!你现在不相信我讲的啊?”已知其肇,就是知道他那个开始了,知道他心里讲什么。所以这些个人一看:“哦!这真是菩萨,我心里没讲出来的话,他都知道。哦!我生这么一个念头、一个怀疑的念头,他就给我说出来了,啊!这不得了,以后再不能不信了!”连不信的这个人也信了。就怎么样呀?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在这个佛的律仪以外,他说佛的戒律不够,我现在给你们再立一个新戒律。我要教你们做一个新佛!我创一个新佛教,以前那是旧的,没有用了。现在科学时代,什么事情都要维新改良,原子时代那个旧脑筋用不着了,旧佛教也不应该用了。他把佛教都改了,所以又可以做长老,又可以做这个什么比丘,什么都可以了。【注二六】

他“诽谤比丘”:他说,“比丘?什么叫比丘啊?比什么丘啊?”就这么样。又说:“你说他是个比丘,我说他是个泥鳅。”

他“骂詈徒众”:他随便骂徒弟,你是个狗,你是个猫,或者你是个老鼠,或者你是个猪,就骂这个徒弟。这个徒弟一听,啊!这是菩萨骂我,也承认了。啊!你说我是猪,就是猪;说我是狗,就是狗;说我是猫,就是猫,所以也不敢驳嘴了。你说这个真是!这个魔王的力量,你说多大!把人都迷得,他说什么都相信。

“讦露人事”:就是揭露人的私事,怎么样的私事呀?譬如,这个男女做不正当的事情了,他就:“嘿!你同某一个男人在什么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来着啊?”

这个女的想:“这他怎么知道的啊?”

他把她这么公开:他们两个是最不好的人,最坏的人,在什么地方,又做一个不正当的事情,见不得人的事情。你问问她,她不敢不承认的。这两个人果然有这么个事情,也不敢不承认。

那么这表现什么呢?表现他有神通,表现他什么事情都知道。所以揭露人事,就是揭露人私,揭露人的秘密。“不避讥嫌”:也不怕人来讥讽,有嫌疑。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口中他常常欢喜说什么呢?嘿,你小心哪!明天你会不好的,或者会有人给你下毒药,你吃东西小心一点,你若不小心,就会被人毒死你。就讲这个未然的祸福。或者讲祸,或者讲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等到那个时候呢,丝毫无失,丝毫都不错,果然应验,灵得不得了。你看,你敢不相信?嘿!这个魔王,比菩萨厉害得多。

J4.出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大力鬼”:这个鬼就叫大力鬼。“年老成魔”:这个鬼,年老成魔了;人若不修德,年老就成贼了。我不是讲过吗?中国人有这么一句话,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人年老了,他经验得多了,也就会作怪;鬼年老了,就成魔了。“恼乱是人”:他就妒忌人家修道,要去破坏人的定力。“厌足心生,去彼人体”:久而久之,这个魔也生厌足心了,就把他附的这个人撇去。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个弟子与师俱陷王难了,也就是等于同落地狱一样的。以前我不是说过: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没有遇到明白的师父,所以就糊里八涂的。他师父跑到地狱去了,这个徒弟一看,师父在前边走,他就在后边跟着啰!跟到地狱里的时候,这师父一回头,说:“嘿!你干什么也来了?”

这徒弟就说:“我看你来了,当然我也要跟着你来嘛!”

这个师父说:“哎呀!这不是个好地方,你不应该来呀!”

“那你先来了,我怎么可以不来呢?我是跟你学的嘛!所以你到什么地方,我也应该到什么地方。”

这个师父想:“啊!自己下了地狱,结果把徒弟也带来堕地狱了,真是对不起!very sorry!”

J5.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堕无间地狱了。

I7.贪求宿命(分五)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邪惑事言 J4.出名示害 J5.教悟戒迷
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又善男子”:又有这种修定的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在这个定里边,“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心里边想要知道多一点事情,想要得到宿命。他非常地用功,勤俭精进,也不怕苦。他那么研寻,要怎么样呢?想要知道宿命。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当尔之时,这个天上的魔,又“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J3邪惑事言(分三)
K1.邪附人至 K2.现邪惑事 K3.说邪惑言
K1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其人也不知道自己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K2.现邪惑事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是人无端”:这个人无缘无故,就无端端地“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在说法的地方,就得到一个大宝珠,或者钻石,或者什么如意珠之类的。“其魔或时”:这个魔或者有的时候,“化为畜生”:这个说法的,他自己变成畜生了,他说这个菩萨什么都变的。“口衔其珠及杂珍宝”:他变成畜生,用口叼着珠子,或其他的珍宝;“简策符牍”:或者这个书简、策类,或者符。

这符,是古来有一种若合符节,用竹子分成两边,都一样的,在中间连着写字。等到用的时候,两个合起来一对,若对上了,这就是真的;若对不上,就是假的。或者画符,这鬼画符,就是拿来降魔捉鬼、降妖捉怪的符。牍,也是一种书牍之类的。

“诸奇异物”:都是很奇怪的、很值钱的东西,“先授彼人”:他先就给这个人,“后着其体”:然后又自己着到这个人身体上。

“或诱听人”:或者他教这个听的人,“藏于地下”:说把这个珠子藏到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就有一个好像明月这么个珠子,照得这个地方放光。“是诸听者,得未曾有”:这一切听他说法的人,说:“哦!这真是真的,这个不会是魔了。”他明明是魔,这一些个听法的人说他不会是魔。

“多食药草,不餐嘉馔”:这个魔常常吃药草,不吃饭,不吃好的东西,就吃药。吃什么药啊?或者人参,或者最补的药品。我在香港遇到一个人,他说他不吃饭,帮着人家或者求寿,或者求子,或者求福,或者求什么?。在人家里一住,就说他不吃饭,其实他吃什么呢?吃核桃。核桃里边有仁,是补脑的,你吃了它,脑筋就很好。这个东西吃很少就不饿了。比如你吃这么一碗饭,这个东西,吃半碗就饱了,它很多油的。或者松子之类的,总而言之,他吃这些个最有营养的东西。

“或时日餐一麻一麦”:或者有的时候,一天就吃一粒麻、一粒麦。“其形肥充”:他还很胖的,胖得比那个肥猪都胖,为什么呢?“魔力持故”:这个魔的力量摄持的缘故。【注二七】

“诽谤比丘”:他专门骂和尚,专门骂出家人,“出家人!出什么家啊?哼!一点都不修道。出家呢!出家人不贪财?越多越好!”他这么诽谤出家人。

又对人说:“你信他干什么?他也是个人嘛!你真是这个啊, stupid── 愚蠢到极点了!”人若信比丘,他说 人愚蠢到极点了。“骂詈徒众”:也骂他自己的徒弟,或者什么都骂,不一定就是畜生,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都骂。“不避讥嫌”:他也不怕讥嫌。

K3.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贤圣。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口中好言”:他口里头欢喜说什么呢?“他方宝藏”:“啊!什么地方有很多的宝贝,很多的金银财宝,你想不想要啊?”就这么妖言惑众。说“十方贤圣潜匿之处”:或者是佛,或者是菩萨,他在什么地方修行,你都不知道。

“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在他后边的人,往往就看见,或者是放光,或者是怎么样子。总而言之,非常古怪的。

J4.出名示害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这个是什么呢?这是或者在山上树林子里边,或者是土地,或者是土地鬼、城隍神,或者是川岳的鬼神。“年老成魔”:他也时间久了,变成魔了。

“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他都是有一种淫欲的心,破坏佛的戒律。“与承事者”:和他在一起的这个人“潜行五欲”。什么叫五欲呢?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人间的五欲。

“或有精进”:或者有的也好像很精进似的,“纯食草木,无定行事”:单单吃草、吃木。他不打坐、不修行,单行这个无益的苦行。

“恼乱是人”:他令这个修道的人,不修行。“厌足心生”:他厌足的时候,生了一种厌足心,就“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J5.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你应该先先觉悟,不入这个魔的圈套,“不入轮回”:不入魔的这个轮回里头去。

“迷惑不知”:如果你迷惑不知的话,“堕无间狱”:堕落无间地狱。

I8.贪求神力(分五)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邪惑事言 J4.出名示害 J5.教悟戒迷
J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又善男子”:又有一种修道习定的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他心里又打了一种妄想,打妄想干什么呢?想要得到这个大神通吧!

“种种变化”:现空中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好像罗汉在空中有十八变,他也想这个神通。“研究化元”:研究变化的本元这个道理。“贪取神力”:他贪求这神通的力量。【注二八】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当尔之时,这个天魔,“候得其便”:就在那儿等着、等着,等着有了机会了,就“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这个人口里讲说经法。

J3.邪惑事言(分三)
K1.邪附人至 K2.现邪惑事 K3.说邪惑言
K1

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也不知道有魔着到他身上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说自己得到这无上涅槃了,得到涅槃的妙果了。“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来到求神通这个善男子的地方。“敷座说法”:也给他说法。

K2.现邪惑事

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是人或复”:魔附的这个人,“手执火光”:或者手里拿着这火光,“手撮其光”:一只手拿着火光,一只手又把这火光,这么抓起来,放到旁人的头上。“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放到四众的头上,一个人头上放一堆火。

“是诸听人”:这所有听的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这个“长”字,也可以读如“肠”音,也可以读如“掌”音。长了有数尺;也可以说长了,长起来数尺。他放那儿的时候,就是这么一把火,放到这个人的头上了,它就一点一点长,长起来好几尺长。“亦无热性”:也没有热的性质,“曾不焚烧”:也不再往旁的地方去焚烧。

“或水上行,如履平地”:魔所著的这个人,或者在水上走路,就好像在平地上一样。“或于空中”:或者在空中行走。或“安坐不动”:空中本来是无所著的虚空,他坐到虚空里边。“或入瓶内”:或者他自己钻到瓶子里头去。“或处囊中”:或者钻到一个口袋里头去。“越牖透垣”:你这窗门关着不是吗?他可以窗门不开,随便就出去,透墙到外边。“曾无障碍”:一点障碍都没有。

“惟于刀兵”:他就怕什么呢?就怕刀枪刺他。因为什么怕呢?他因为还有形质,他有一个形质的障碍。虽然他有五通,但是他也怕刀来割他。“不得自在”:那么刀剁他、枪刺他,他就不能得到自在,就是他还怕刀来砍他、枪来刺他。

“自言是佛”:他自己说他就是佛了。“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身上不穿出家人的衣服,穿在家人的衣服,受出家人来叩拜。“诽谤禅律”:他说这个禅和律,都不对的,都没有用的。“骂詈徒众”:他骂自己的徒众,“讦露人事”:也是把人的秘密给揭穿了,“不避讥嫌”:他也不怕人家讥讽,也不避嫌疑。

K3.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说种种的神通,“或复令人,旁见佛土”:或者他教人见着十方的佛土。“鬼力惑人”:因为他有一种鬼的魔力来迷惑人,“非有真实”:不是有真实的功夫,不是有真正修行的功夫。

“赞叹行淫”:他所最赞叹的就是淫欲,他说这真是最妙了,这就是菩提涅槃的根本。“不毁粗行”:他说这种行为不要紧的,不要守戒律。“将诸猥媟”:将这一切不清净的事情,“以为传法”:做为他传法的一种用途。

J4.出名示害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这个名字就叫天地的大力鬼神,或者山上的精灵,或者海里的精灵,或者风里头的精灵,或者河里头的精灵,或者土里头的精灵,“一切草木”等,“积劫精魅”:积着很多劫的这种老妖怪。

“或复龙魅”:或者是龙的这种怪物,“或寿终仙”:或者这修仙的,他或者修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五千年。寿命终了,“再活为魅”:他再活起来,就成了一种魔魅。

“或仙期终”:或者这个仙的期限终了了,“计年应死”:算计算计他到这个年应该死了,可是他死了,“其形不化”:他那个身形不变换,“他怪所附”:其他的怪物又来附到他身上。

“年老成魔”:这也是年纪老就变成魔鬼了,“恼乱是人”:来恼乱这个人的定力。“厌足心生”:时间久了,他厌足心生出来了,“去彼人体”:离开这个人的身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魔在的时候,这个人就好像很有威神似的,等这个魔一走,这时候徒弟和师父,就都被国家的王法所限制、制裁了。

J5.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阿难哪!你应该先先地觉悟,“不入轮回”:不入这个魔的圈套,到魔这个轮回里边去。“迷惑不知”:如果你迷惑不知道,即“堕无间狱”:就会堕落无间地狱里了。

I9.贪求深空(分五)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邪惑事言 J4.出名示害 J5.教悟戒迷
J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在这个三摩地里头,“心爱入灭”:就生出一种爱好入灭的心理,“研究化性”:研究自有化无、自无化有,这种变化的情形,“贪求深空”:他贪图一个深的空理。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当尔之时,这个天魔就等着你,一有机会,于是乎就“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口说这个经法。

J3.邪惑事言(分三)
K1.邪附人至 K2.现邪惑事 K3.说邪惑言
K1

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人终不觉知魔着”:被魔所附的这个人,自己也不知道有天魔来着他的身,“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也是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喔!他已经得到无上涅槃的妙果了。

“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来到这个求深空、求灭的这个人的地方,“敷座说法”。

K2.现邪惑事

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于大众内,其形忽空”:在大众中,被魔所著的这个人,因为有魔的神通,忽然间,他这个身体没有了。他在这儿说说法,你就看不见他了!变成一个人空、法空!啊,人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众无所见”:大家都看不见他了。

“还从虚空”:等了一等,大约几分钟之后,喔!他又从这个虚空“突然而出”:又出来了。“存没自在”:他愿意存在就存在,愿意没有就没有。存在和没有,都是自在的,都是随他自己意的。

“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者把他这个身,现得像琉璃那么样地透明,里边也可以看到外边,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者他把手往下一垂,就有栴檀香气放出来。“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者他大便,或者他小便,就好像那个非常浓厚的冰糖那么甜。

“诽毁戒律”:他说你不要持戒律,持戒律是小乘的东西,你持它干什么?没有什么大意思。

“轻贱出家”:唉!你不要出家,修行就是修行嘛!何必出家呢!唉!出家人?出家和在家又有什么分别呢?他就这么诽谤出家人。

K3.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说没有因,也没有果,你不要信因果,因果这是一种错误的,没有这么回事的。“一死永灭”:人死如灯灭,你死了就没有了,“无复后身”:没有来生的。“及诸凡圣”:他说也没有凡,也没有圣,那不过都是那么讲讲而已。

“虽得空寂”:虽然这个人得到一种空寂的道理──空理,但是“潜行贪欲”:他偷偷地尽行淫欲。这个贪欲,就是淫欲。“受其欲者”:和他行过淫欲的这种人,“亦得空心,拨无因果”:受了这种魔气,他也什么都空了,没有因、没有果,不必信因果了。

J4.出名示害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这个是什么呢?这就是日月的精华。日月有日蚀、月蚀。日月相交、相薄蚀的时候,有那一种的精气,堕落到地上。“金玉芝草”:或者落到这个金子上,或者玉上,或者芝草上,“麟凤龟鹤”:或者这个麒麟、凤凰,或者是龟,或者是鹤。“经千万年”:它们活了千万年了,“不死为灵”:它因为不死,也成了精灵。

“出生国土”:出生到这个国土里边,“年老成魔”:他因为年老成魔了,“恼乱是人”:就恼乱这个修道的、修定的人。【注二九】

“厌足心生”:时间久了,他也生一种厌烦的心,“去彼人体”:就离开他所附这个人的体了。“弟子与师多陷王难”:于是乎弟子和这个师父,就一起受王法的限制、制裁了。

J5.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你应该先先地觉悟,“不入轮回”:不堕入魔王的轮回里边。“迷惑不知,堕无间狱”:你如果不觉悟,将来就会堕无间地狱。

I10.贪求永岁(分五)
J1.定发爱求 J2.魔遣邪附 J3.邪惑事言 J4.出名示害 J5.教悟戒迷
J1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又善男子”:在修定的这个善男子,“受阴虚妙”:受阴虚明而微妙,“不遭邪虑”:这时候不被邪虑所扰,“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在这个圆妙的定里边,忽然间就生出来一种的变化,什么变化呢?

“心爱长寿”:他忽然间心里就想着:“噢!我这永远不死、长生不老是最妙的了。”于是乎他就“辛苦研几”:他辛辛苦苦地就研究那个几微奥妙的地方。最微细的那个地方就叫“几”。

“贪求永岁”:他想求这个长生不老,“弃分段生”:弃这个分段生死。弃,就是舍弃。什么叫分段生死呢?我们人,每一个的生死就叫分段生死,每一个人有一分,这叫分;每一个人有一段,这叫段。怎么叫一分呢?你也有一个身体,我也有一个身体;你也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这是分。段,就是由生到死,这是一个段落。由你脚底下到你头上,这也是一个段落,所以这叫分段生死。

“顿希变易”:凡夫有这个分段生死,证了四果阿罗汉,就没有分段生死了,但是他有变异生死。怎么变异生死啊?他还念念迁流,有这个念,念生念灭,这个念念是变异的,这叫变异生死。那么,他分段生死没有了,顿希变易,他想要变异生死也没有了。

“细相常住”:微细那个相常住,得到永生,得到长生不老了。

J2.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因为他这种贪心一生起来,心爱长寿,所以“尔时天魔”:当尔之时,这个天上的魔王,“候得其便”:就等着得到这个机会了,于是乎就“飞精附人”:叫一个魔王的眷属,来附到一个人的身上,“口说经法”:来给他讲经说法。

J3.邪惑事言(分三)
K1.邪附人至 K2.现邪惑事 K3.说邪惑言
K1

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人竟不觉知魔着”:被魔所附的这个人,他自己因为失去知觉,完全被天魔控制他的思想,所以不知道自己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说自己得到无上涅槃的妙果。

“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来到这个想要求长生的善男子的地方。“敷座说法”:搭上了一个法台就说法。

K2.现邪惑事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这种的魔他欢喜说什么呢?他说:“千里万里,我现在就可以去,现在就可以回来。我从这儿到日本去,不要坐飞机的。到日本我又可以随时买东西,把日本的东西就拿回来。你若不信,我就试给你看。”就专门显神通,专门显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微妙作用。往还无滞,去和回来,都不留滞,也不需要多少时间。

“或经万里”:或者经过万里,“瞬息再来”:就这么一转眼、一瞬眼,这么喘一口气的时候,我就回来了。“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我不单能去,能回来,而且还可以在那地方买东西,把这个东西拿回来。你若不信,我这个东西就是日本某某公司的专利品,我在那儿买的,你看看。或者收音机,或者是无线电,或者是录音机,这是日本的牌子,也没有经过关口,什么手续都没有的。这就是那儿出口的,那个公司所出的产品。

“或于一处”:或者就在一个地方,“在一宅中”:在一个房子里头,“数步之间”:数步,就是七、八步远,这么个距离。“令其从东诣至西壁”:使令一个人,从东边往西边走,到西边墙那个地方,这虽然不过数步远,不是吗?“是人急行”:这个人就跑着走。急行,就跑啊,“累年不到”:就是几步远之间,他跑呀,跑一年也跑不到,从东边跑不到西边。

你看!成年也跑不到这个地方,眼看着也走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噢!这是佛现身给我说法哪!”这心里就怀疑起来。

K3.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说你知道吗?十方所有一切的众生都是我的儿子啊!

“我生诸佛”:你知道佛是谁的儿子吗?佛也就是我的儿子来着!就自己这么大言不惭的。“我出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造出来的。他说:一切的佛都是我生的,我造出来这个世界。

“我是元佛”:我是第一个佛,在我以前就没有佛了。“出世自然”:我是自自然然地就造出这个世界来。“不因修得”:我出世就是佛,也不需要修行,不是因为修行才得到这个佛的。

J4.出名示害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这种魔叫什么名字呢?就是叫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他使令他的眷属,他的眷属是谁呢?“如遮文茶”:遮文茶是梵语,翻到中文,就叫“奴鬼”。怎么叫奴鬼呢?就是做奴隶的鬼神,又叫“嫉妒鬼”。这个鬼专门妒忌人的,你有什么好事,他就妒忌你。你要学佛嘛,他就不叫你学;你要学好嘛,他就往这坏的地方拉你。所以很坏的,这个鬼!可以说是个坏鬼。

这个住世自在天魔,他叫这种鬼去扰乱这个修定的人。“及四天王,毗舍童子”:和这四天王的毗舍童子。这个毗舍童子也就是“毗舍遮”,又叫“毗舍舍”。这个鬼是专门吃精气的鬼,吃五谷的精气和人的精气。好像男女行性行为这个时候,有一种精气流出来,他都去吃的。所以就在男女性行为那时候,很多鬼在旁边那儿等着吃这个精气哪!很危险的。

“未发心者”:没有发心的这些个人,“利其虚明”:贪图他这种虚明,“食彼精气”:他也不知道毗舍遮童子等,就贪人这个虚明,贪人这种灵性,食彼精气,就吃人这种精气。

“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或者他没有师父,这个修道的人,就亲自观见了。观见什么呢?“称执金刚,与汝长命”:他说他就是金刚护法,是金刚神。“我来干什么来了?我现在就给你长寿了,教你活长年纪。”说完之后,“现美女身”:就变一个美女,“盛行贪欲”:这个盛行,就是行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没有完那么多的次数。什么呢?就是这种贪欲、淫欲。

“未逾年岁,肝脑枯竭”:没有过一年,你说怎么样啊?肝脑枯竭,这个脑枯竭了,可以说是精脑枯竭,他的精、气、神都乾了。为什么呢?这太厉害了嘛!

“盛行”这两个字,这就非同凡响了,不是泛泛的,不是普普通通那种正常化了。所以这盛行贪欲啊,这个要点就在这个地方!

这个美女一定就说:“啊!男女的事情,你做得越多就越长寿,你的寿命就长了。”谁不知长寿长寿,贪这长寿,变成短寿了,没有过一年,就肝脑枯竭了!

“口兼独言”:这时候,这个人口里自己和自己讲话,其实他不是和自己讲话,他是和这个魔鬼讲话。“听若妖魅”:旁人听着,他就好像妖魅说话似的,其实他不是对自己讲话,他就是对着魔鬼讲话,不过你旁人看不见这个魔鬼。这种的魔鬼我都遇着过。

我遇着一个人,天天晚间就有一个女人来找他,白天没有。这个女人一来的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听得见这个女人走路的声音,好像穿着高跟鞋似的,一走,喀登喀登的,踩得楼板响,但是旁人只听见这个响,看不见这个人。那么他呢,这个女人一来了,他也不管有人没人,把衣服脱了,就上床乱来一顿,这就是这种的鬼。

以后,我那边有一个古大神,就是巫医。这个巫医就去到他家里,给他治这种魔病。一治这魔病,这个魔鬼就来了,告诉古大神说:“好了!你现在不是来给他治病吗?这里这个病人从今天开始就好了。可是,我现在就到你家里去,就要和你来斗斗法!”

果然,从此之后,就到古大神、古巫医的家里去了,他的哥哥也一天到晚有这个魔鬼来,和他有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啊!这个魔,你说怎么样啊?喔!厉害啰!这个魔真厉害!

“前人未详,多陷王难”:前人也不知道这种情形,所以也多数受王法的限制。“未及遇刑”:也没来得及拷问、审问,“先已乾死”:已经在狱里乾死了,他精、气、神都没有了,所以乾巴死了。“恼乱彼人”:他恼乱这个人的定力,“以至殂殒”:乃至于到死亡的这种程度上。【注三O】

J5.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先觉”:阿难,你应该先觉悟、先明白这种的道理,“不入轮回”:如果你能觉悟这种魔的境界,就不会上魔的这个圈套,而到魔王的眷属里边去。“迷惑不知”:如果你若不觉悟呢?那就毫不客气,“堕无间狱”:一定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去的,一点人情都没有的。

H3.示劝末世(分四)
I1.妄称极果 I2.以淫成化 I3.陷魔堕狱 I4.悲救报恩
I1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要知道“是十种魔”:在前面讲的,想阴所发生的这十种阴魔的境界。“于末世时”:尤其在这个末法时代,“在我法中”:就是在我佛法里边,“出家修道”:或者他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者这个魔王附到人的身上。“或自现形”:或者他自己现出来自己这个魔王的神通,现出种种的形像,或者现佛身,或者现菩萨身,或者现阿罗汉身,或者啊,现天人的身。这魔王什么身他都可以现的。

所以“皆言已成”:他们都说他已经成了什么呢?“正遍知觉”:正遍知也就是佛。觉,有正知,有遍知。什么叫正知呢?知道心包万法,这是正知;也知道万法唯心,这是遍知。有真正的正知正见,这是佛,叫正遍知。可是这个魔也冒充佛,说他也是正遍知了。

那么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时候,佛就叫魔王来,吩咐魔王说:“你呀,规规矩矩的啦!你以后都要守规矩的,不要不守规矩。”

魔王说:“我守规矩?守你的规矩?好!到你末法的时候,我就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往你那饭锅里头屙屎,在你那里边来破坏你的法!”

释迦牟尼佛听见这话,就忧愁落泪了,说:“我真是没有办法你呀!你使这个方法是最毒了。”这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狮子身上的虫子,它吃狮子身上的肉,这就是表示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魔王最多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切记要小心!什么叫魔王呢?这魔王就是与人不同的,你看他那个样子魔里魔气的,就是个魔王,他很特别的,这也是魔王的表现。【注三一】

I2.以淫成化

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赞叹淫欲”:怎么能分别出他是魔呢?他不赞叹正修,赞叹淫欲,公开宣布这个淫欲。“破佛律仪”:他说佛这个戒律都没有用的,不要守佛的戒律,那是给小乘人守的。我们都是大乘菩萨、大乘佛,我们既然已经成佛了,所以不要守戒律了。

“先恶魔师”:前面讲的那些恶魔法师,“与魔弟子”:和魔王的弟子,“淫淫相传”:互相宣淫,互相赞叹淫欲说:“啊!这是最好的、是最妙的一个法门了,真空妙有就在这里头啊!就是这个道理。”

“如是邪精”:像这一类的邪精,哪一类呢?就赞叹淫欲的这个邪魔。“魅其心腑”:因为有邪魔迷住他的心窍,所以他就贪图淫欲,也就公开宣淫。就是因为魔入他的心窍,被魔魔住了。

“近则九生”:往近来说,就是九生。什么叫一生呢?说人由生到死是一生?不是的。这一百年算一生,这九生就是九百年。“多逾百世”:往多了说,就超过一百世。多少是一世呢?这一世就是三十年,三十年算一世。那么这一百世就是三千年。那个九生就是九百年,这个百世是三千年。

“令真修行,总为魔眷”:要是往近来说就是九生,这个修道人就会做魔的眷属了;要是往远了来说,就要一百世以后,才做魔的眷属。因为他被魔迷住了,虽然迷住了,都要经过多几个生生世世,这么,时间久一点,他才能正式参加这个魔的眷属。若不够这个时候呢,他的性还没有完全变成魔的那个魔性。你知道魔是什么变的?魔也就是这些个不正当的人去做的。他们不正当就会做魔的,但是没有那么快。那个魔王追他、跟着他、迷他,近就是九生,远就是百世。

I3.陷魔堕狱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命终之后”:这个等到九生,或者一百世,他命终了之后,“必为魔民”:必成魔民,他不能做魔王去,因为这魔王就一个。你到哪儿做魔王去?没有那么多。只可以做个魔民,做魔王眷属的老百姓。

“失正遍知”:他失去这正知正见,就变成邪知邪见,他就随着魔王去行事去了。“堕无间狱”:将来他魔福享尽,寿命终的时候,还要堕无间狱去。

I4.悲救报恩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阿难!你现在先不要入涅槃,你要在这世界上替我教化众生的。“纵得无学”:你现在纵然是得到无学这个果位了。现在阿难证到二果,还没正式得到无学位;可是这种修行的道路,他是明白了,所以他现在是已经可以列到无学的位上了。

“留愿入彼”:你要保留你这种慈悲的愿力,到那个地方去,什么地方呢?“末法之中”:到将来正法已过,像法已转,末法的时候,“起大慈悲”:你要发大慈悲心。阿难发大慈悲心干什么呢?“救度正心”:救度一切正心的众生。

“深信众生,令不着魔”:你要度众生,令众生深信你,使令他们不被魔王所迷,不让魔王得其方便。“得正知见”:你令这一切末法的众生,就是你、我现在这些众生,不是旁人,自己要警惕自己,自己要有正知正见。

“我今度汝”: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度你阿难“已出生死”:你把这生死已经了了。现在你证到二果,将来证四果阿罗汉,你也都明白了,你的生死可以说是了了。

“汝遵佛语”:你现在听佛的话,佛吩咐你做什么事情,你不要忘了,你要遵秉佛所吩咐你的语言,“名报佛恩”:这就是报佛的深恩了。

什么是报佛恩哪?你只要听佛的话,就是报佛恩了。我们现在想报佛恩,也就是听佛的话。阿难报佛恩,阿难要听话;我们报佛恩,我们也要听话。我们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听法师讲经、讲这个道理,你们也要听话。所以最初我对某个弟子说:“你要听话。”现在都要听佛的话。我不是佛,但是我也要听佛的话,你也要听佛的话,我们千万不要不听佛的话!

H4.结害嘱护(分三)
I1.示因交互 I2.迷则成害 I3.嘱令保护
I1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阿难,像上边所说,这十种禅那静虑的功夫现境,你用功用到这种境界上了。“皆是想阴用心交互”:这种的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都是从五阴里边的想阴而变化逼拶出来的。你用功用到极点了,就有这种的现境。有这种的现境,你不要认贼作子,不要被这种境界所转。

在这个时候,这是用心交互,在坐禅的时候叫用心。你用心,在想阴里头这种阴和你用功这种功夫的力量,互相交战、作战,就好像打仗似的。

这一打仗,如果你的定力胜了,把想阴就打败了;想阴若胜了,你的功夫若不存在了,散失了,没有定力了,你就着到魔的境界上了,“故现斯事”:所以就有这种的事情现出来。

I2.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就说众生有一种执着心,顽固不化,愚痴无智。“不自忖量”:不自己给自己想一想,不自己量度一下自己,“逢此因缘”:遇到这种魔的境界来了,“迷不自识”:最要紧的要迷不自识,要是你能识了,就不被境界转。

识就是认识,认识就是觉悟,觉悟就是不迷。所以你若是明白了就不迷,你不明白就迷了。迷就是不认识,不认识反而怎么样呢?

“谓言登圣”:就说,“哦!你知道吗?我现在已经成了佛了。我这成佛非常容易的,连两块豆腐那么多钱都不需要用,我就成了佛,你看这太容易了!”自己就说自己成佛了,又说自己得道了,又说自己开悟了,又说自己破本参了。本参,就是他参的那个话头,他说他明白那个话头了。

好像今天来的这个美国人,和前几天那个“美国的六祖”是一样的。既是一样,所以他佛也不拜,塔也不礼。前边不讲过不礼塔庙?他也不拜佛,也不听法,在这儿吃饭,完了就走了。你说为什么他走呢?就是那个魔牵着他走了。学得周身魔气,想在这地方再多停留一分钟,他心里都觉得不舒服,所以吃饱饭就跑了!就是这一个样的,你这要认识他!他的意思就是他已经成佛了,所以不要拜佛的。

“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将来是要堕无间地狱的。你别看这暂时暂时的,这少则九生,多则百世,他就做魔的眷属了。

为什么他不听佛法?就因为他有一股魔气在身上。他想要听,可是周身都不安乐,在这地方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本来我对你们每一个人都讲过,你们都要注意的,以后到任何的庙上,或者佛堂,一定要遵守人家庙上的规矩,看大家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自己到那地方,好像人家拜佛,我在那儿一站,这是最不好看的一件事;并且这个样子,是到处学不到佛法的。学佛法一定要卑躬折节,谦恭下气的,要这样子。

I3.嘱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必须”:汝等是谁呢?就是阿难和所有在会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僧与大富长者等,这一切的人。佛都吩咐了,你们必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将如来语”:将我──如来所说的话,“于我灭后”: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你们切记要相续不断地,传示给末法的众生啊!“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普遍地令一切众生,明白我所说《楞严经》的道理,这五十种的阴魔,色魔、受魔和想魔,前边我所说这个道理,你都要宣传给他们,令他们听着。

“无令天魔”:不要使令这个天魔“得其方便”:这个天魔你要是给他机会,令他们得便了,那就不得了了。你要“保持覆护”:又要保持这个佛法,又要拥护佛法,“成无上道”:你才能成就无上的道果。

G4.行阴魔相(分三)
H1.具示始终 H2.中间十计 H3.结害嘱护 H1(分二)
I1.始修未破区宇 I2.终破显露妄源 I1(分二)
J1.蹑前想阴尽相 J2.状示行阴区宇
J1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阿难,彼善男子”:阿难,彼善男子,哪一个善男子呢?就是修反闻闻自性,修楞严大定的这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谁修就是谁,没有一定的名字,没有专利权。你修就是你,我修就是我,他修就是他。任何人都有份,任何人都没有份;你若修就有份,你若不修就没有份,所以这是很平等的、很公平的。

这个善男子“修三摩地”:修就是修行,用功去修行──坐禅,不是一天到晚尽吃饭不修行,要修行──坐禅、听经。坐禅,就是打坐;听经,就是要学佛法,这就是修行。三摩地,这是修行什么?就是修行定力。怎么修定力呢?你就要打坐,你要坐禅。

由戒生定,先就要持戒,所以你们现在都要受戒了;由戒才能生定,先要有了戒,你守住戒,没有邪淫的行为,男人也规规矩矩地守规矩,女人也规规矩矩地守规矩。就像那个关帝公似的,他生不二色,一生就一个太太,他不接近第二个女人。所以你看他脸红红的这个样子,那就是他有浩然正气。

现在你们受戒了,我要先告诉你们,只可以自己夫妇间有这种性行为。如果在外边去胡闹,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东去胡闹,西去胡闹的。我讲这胡闹,你们懂不懂啊?你慢慢就明白了。不要不守规矩,要守规矩,做事要光明正大,这才有定力。你要先受了戒,然后再修定,修定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

现在为什么有魔了?就因为你有点定力,可是慧力不够,所以就发生一种魔障。你若定力功夫深,就把这个魔打退了。【注三二】

“想阴尽者”:这色、受、想、行、识五阴中的想阴没有了,破了。你用心交互,把这个想阴给战胜了。想阴既然破了,“是人平常梦想消灭”:这个人就得着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不是不吃饭的境界,也不是不睡觉的境界。怎么呢?睡觉可是睡觉,吃饭可是吃饭,可是没有梦了,这个人梦想消灭,不作梦了。

所以孔子不是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说:“啊!我老得很了,我现在衰老了,很久我也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就是周朝保护成王的那个周公。为什么他没有梦?他也是那时候大约想阴破一点了,所以就没有梦了。不过他不知道这是想阴破了。他就说:“噢!我怎么没有梦了呢?我怎么不作梦了呢?噢!是老啰!”这个大约孔子也有修身的功夫,他想阴大约也没有了,但是他自己不明白,所以他说他老了,没有梦了。想阴破了,这梦就消灭了。

“寤寐恒一”:寤,就是醒着;寐,就是睡着了。古文上你读过那个“郑伯克段于鄢”,不是讲“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那个庄公就是他妈妈本来在睡觉,她睡醒了,这个小孩子就生了。生出来,她也醒了,所以叫寤生。

寤寐恒一,醒着的时候,和睡觉一个样;睡觉的时候,又像醒着的时候一个样,这叫寤寐恒一。为什么呢?他不颠倒了,没有梦想了。这就是因为你想阴破了,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得到这种涅槃的境界。你想阴如果不破,你这个颠倒不会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要注意。

我们研究佛法,《楞严经》这五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那个六结,六结你怎么样解呢?你若知道,可以解的;你若不知道,你总也解不开,那个结就把你绑住了,把你捆住了。捆住你,你就不自由的;你若解开,就得到自由了。

“觉明虚静”:觉明虚静这个时候,寤寐恒一,他也睡着,也醒着,醒着和睡着了是一样。这个是什么境界呢?根本他就睡得很少,很轻很轻的,就这么一闭眼睛,噢!他的神就养足了。不是像这些个人,一天到晚由早晨睡到晚间,晚间又睡到早上,总睡不够!他为什么睡不够?他那个想阴没有破,所以他昏沉就重;想阴破了,那个人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寤寐恒一,醒着和睡着一样的;睡着和醒,又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所以他睡着了,你说话他会听见的。

这种的境界是很微妙的。你不要以为他睡着了就骂他,他也知道的;你说他不好,他知道的,不过他不向你说穿了。啊!你看这种境界多妙啊!所以为什么天上的人也不吃东西,也不睡觉?因为有的天人是常常清醒的。

“犹如晴空”:这种觉明虚静的情形,像什么似的呢?就像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那个晴空,太阳光明照耀万里,“无复粗重”:把粗重的这种情形都没有了,与“前尘影事”:前边这个尘影、一切的事都没有了。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他看这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就好像镜子照物似的,照的时候他那个心有了;物过去了,就没有了,不留痕迹,就像一面光明镜似的。

“来无所粘”:什么境界来了,也不会着住到这个境界上。无所粘,就是不执着。“过无踪迹”:去了就没有了。这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三心不可得,所以来无所粘,去无踪迹。

这种“虚受照应”的情形,“了罔陈习”:把那以前的那些个习气都没有了。陈是陈旧,习是习气,罔是没有了,了也是空了。把以前这些个习气,那些旧习气、臭习气、恶习气、坏习气,都没有了。啊!你看,有的人一说话就很臭,那是臭习气;有的人一说话很坏的,那是坏习气;有的人哪,贡高我慢。总而言之,这个习气太多了。所以这些个习气都没有了,这叫了罔陈习。

“惟一精真”:惟一的是什么呢?就是精真的这种念。这个念是什么呢?就是第八识,这个惟一精真就是第八识。这个时候,把前六识、七识,都没有了。到了这个地方,就到第八识,这一转就是佛的大圆镜智。所以现在到这个地方,他还没有转哪,这是惟一精真。

J2.状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生灭的根元,就是生死的根元。生死的根元是什么呢?就是第七识和第六识这种微细的动相。“从此披露”:因为前面想阴破了,现在到这个行阴,所以说从此披露,从此就露出了。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从卵生乃至于非无想,这十二类的众生,“毕殚其类”:每一类众生的这个道理,他都穷尽了。这个“殚”字当“尽”字讲,已穷尽了,完毕了。

“虽未通其”:虽然没有得到,没有通其“各命由绪”:每一个人的生命由绪──由,他的来由;绪,他的头绪──没有完全清楚。“见同生基”:可是见到这十二类众生,生的这种根元。这种根元像什么呢?“犹如野马”:像野马。

什么叫野马?这个野马就是阳焰。什么又叫阳焰呢?就是春天时,从远处看,那个地方好像有水;到了近前,它又没有水。这个在《庄子》叫野马,在这《楞严经》上,它叫阳焰。这是春天那股地的蒸气。每逢地下有这股蒸气的地方,风水都不错。所以在佛经上又叫阳焰,野马就是那个东西。

“熠熠清扰”:熠熠,就是有少少的光,而不清楚的这种景象。清扰,就是扰乱的这种境界不太大。“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这也是一种浮根尘的究竟枢穴。浮根六尘,言其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浮根,不是很实在的。

枢,就是安置门那个地方的一个门钮,又叫门轴。穴,就是安装门轴的那个地方,这个门就可以开关。现在是用门交──两片铁的这东西;中国古来的门就有门枢。枢就是门后边的那个枢钮,穴就是那个地方的一个窟窿。那么这也就是浮根尘的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这种情形就是叫行阴的区宇。

I2.终破显露妄源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若此清扰”:就是说熠熠清扰这种的样子,“熠熠元性”:有小小的光明这个样子、这种的性质。“性入元澄”:那么这种性质久了,它就入元澄,就澄清了。“一澄元习,如波澜灭”:既然澄清了,就把本来那一种的性现出来了,这种习气也都没有了。把本来这种清净的性现出来,习气没有了,就好像那个波澜灭了。

这个想阴就好像瀑流似的,前边不是比方它是瀑流吗?那么现在又说是波澜,波澜也就是瀑流,这个水流得很急的。这个波澜灭了,“化为澄水”:化为澄清的水了。澄清的水,“名行阴尽”:这个行阴,好像水上的细波浪似的。想阴就好像瀑流,清流急湍,流得很急的那个水;行阴就是微细的波浪;到识阴上,就如水无波,那水上没有波了,所以化为澄水,澄水就没有波浪了,这个景象就叫行阴尽了。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浊这种境界。“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到这个时候还有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就不怎么样显著了。有幽隐不容易看得见、不容易觉察得到的这种妄想,很微细的。以这个微细微细的相,做为行阴的根本。

H2.中间十计 (分十)
I1.二种无因 I2.四种遍常 I3.四种颠倒 I4.四种有边 I5.四种矫乱
I6.十六有相 I7.八种无相 I8.八种俱非 I9.七际断灭 I10.五现涅槃
I1(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这个得到正知,“奢摩他中”:在这个寂照里边,寂照也就是定中,在这个定里边的“诸善男子”:这一切的善男子,“凝明正心”:凝是凝结,凝结这个明,也就是由定中,发出这种光明的正心。

“十类天魔”:因为他有这个凝明正心,所以那十类的天魔也“不得其便”:他没有法子来扰乱这个修道的人了。“方得精研”:所以他就得到这种机会,来精研他这定力。“穷生类本”:把这十二类众生的根本都穷尽了。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每一类的里边,众生的这种根元,他都披露出来了。“观彼幽清”:他又观察一切众生这种幽清、很难见得到的这种境界,“圆扰动元”:圆扰动元就是在七识里边,有这么一种微细的动相,这叫圆扰动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在这个圆满的本来自性里边,忽然间也就生了一种变化,他起了一种计度(读“堕”音)。计就是算计,度就是度量。“是人坠入,二无因论”:这个人就会堕入这两种的无因论里边。

J2.详释其相(分二)
K1.本无因 K2.末无因 K1(分三)
L1.据己见量 L2.谬成邪计 L3.失真堕外
今L1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这两种的无因论,第一种,是他看见人本来没有因,就做人的。“何以故”:什么缘故呢?“是人既得,生机全破”:这个人把想阴断了,这叫生机全破。这个行阴犹如细浪,那么在他破了想阴之后,就叫生机全破。生什么机呢?就是生这个妄想的机会全破了,没有妄想了。为什么前边说破了想阴,就没有梦了呢?也就因为他生妄想的这个机破了。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他用这个眼根的八百功德。每一根不是有一千二百功德吗?这眼根因为不全,所以就只有八百功德。那么他用这个眼根的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因为他想阴破了,就可以见到八万劫以内的事情。见八万劫以内所有众生“业流湾环”:在众生造业的这个流,这个湾环里边。

业流湾环,也就是在世界上的这个业,就比方一个流,一个海似的。那么在这个湾环里边,“死此生彼”:在这个地方死了,又生到那个地方。“祇见众生,轮回其处”:他就只看见众生,在这八万大劫以内轮回,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这样互相轮回于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在这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呢,他就不知道了。

L2.谬成邪计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便作是解”:他就做这么一种的见解。因为他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所以他就做了一种的判断。怎么判断呢?他说“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啊!这所有十方的一切众生,“八万劫来”:在八万大劫以来,“无因自有”:他们也都是没有什么因缘,就自己生出来的,自己就有了。

L3.失真堕外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由此他就旁计,向旁边计度,“亡正遍知”:把这个正知、遍知都亡失了。“堕落外道”:就会堕落到外道里边去,“惑菩提性”:对这个菩提心性,他迷惑了。

K2.末无因(分三)
L1.据己见量 L2.谬成邪计 L3.失真堕外
今L1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二者”:第二种是什么呢?“是人见末无因”:第一种是见本无因,这种是见末没有因。“何以故”:什么缘故呢?“是人于生”:这个人于所有一切的众生,“既见其根”:看见他们的根本,“知人生人”:他就自己好像开了悟似的,好像生了一个大智慧,他知道了。知道什么呢?哦!这个人,生生世世都是做人,人总是生做人。“悟鸟生鸟”:他说鸟,生生世世都是做鸟的;人,生生世世都是做人。【注三三】

“乌从来黑”:乌鸦从来就是黑色的,也不需要用墨染,它就是黑色的。“鹄从来白”:鹄鸟生来就是白色的。“人天本竖”:人和天上的人都站着走,都竖起来走路的。“畜生本横”:畜生是横行的,就四条腿趴着在地上走,这都有一定的。“白非洗成”:这个白不是洗了,才变成白色的。“黑非染造”:这黑色的──好像乌鸦是黑色的──不是用颜色把它染黑的;鹄这白色也不是你洗了,然后它才变成白色的。“从八万劫无复改移”:在八万大劫以内,这都没有改的,不改变的。

L2.谬成邪计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今尽此形”:这个人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所以他说现在尽这个身形,“亦复如是”:也就像在这个八万大劫以内的众生一样,没有一个来源。“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他说,我本来也没有看见菩提是什么样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既然在八万大劫以内,我都没看见菩提是个什么形相,我怎么可以更有成菩提的这种事情呢?“当知今日,一切物象”:他说应该知道这一切的物象,“皆本无因”:完全是没有一种因缘,就生出来的。其实他只知道观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而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不知道。

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来这个庙上出家,佛不在庙上,到外边去了。这一切的阿罗汉一看,这个老人大约有八十多岁了,也鸡皮鹤发,行步龙钟的这么样子。

凡是来出家的人,这一切大阿罗汉,都要查一查他的前因后果。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一点善根,一点好事他也没有做过,于是乎,这些个大阿罗汉说:“你不能出家的,你因为没有种善根。”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很容易就出家了,要生生世世都种菩提的善根,才能出家的。那么阿罗汉对这个老人说,现在你虽想要出家,但是你没有善根,所以不能收你出家,你还是走吧!

这个老年人一听,他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于是乎就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就走了。走了一想,自己这个命运也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于是乎就想:“我自杀去好了,或者上吊,或者跳河,不要活着了!”他这一念的诚啊,感动释迦牟尼佛回来了,佛就问他说:“你哭什么?”

他说:“我啊!想去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佛没有在庙上,佛的弟子说,我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一点好事都没做过,所以就不收我出家。因为这个,我想活着也没有兴趣了,莫如死了好。所以我就很悲哀的。”

释迦牟尼佛说:“哦!那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我帮忙你出家。你回来吧!”于是乎这个老年人就跟着佛回来,佛就许可他出家了。

这一切的弟子就生了怀疑了,说:“这很奇怪的,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个老年人,他根本就没有善根,佛怎么收他呢?”就请问佛为什么收他出家。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这一切的弟子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都不知道了。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是一个到山上去斩柴的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见老虎,他就跑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咬这棵树,要把树咬断好吃他。正在这棵树要断的时候,他着急了,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树了。于是乎等老虎走远了,他就下来回家去,没有被这虎吃了。所以他现在出家,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这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应该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这一切的弟子才解除了这个疑惑。

所以前边那个修定的人说,“一切物象,皆本无因”,就因为他不知道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

L3.失真堕外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由于这么的想,他亡失正遍知这种的知见。“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就会堕落到外道,对菩提性就不明白了。

J3.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这个就是第一种的外道,“立无因论”:他所立的是无因论,他说,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来源。

I2.四种遍常(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是三摩中”:阿难,在这个定中,修定力的“诸善男子”:一切的善男子,“凝明正心”:他这种由定而生出一种智慧的正心。“魔不得便”:现在魔王没有法术可以扰乱他的定力了。可是他在自己这个行阴里头,有的时候就生出来一种变化,就会堕入一种邪知邪见里边去。这是所谓自心魔──由自心生出来的这种魔。

“穷生类本”:他穷尽众生种类的根本,“观彼幽清”:他观察这一切众生最幽清这种根本的性,“常扰动元”:在这种清幽,它也有一种常扰动相──这微细的动相。“于圆常中”:在这个微细动相、这个圆常的里边,“起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邪见,一种妄度。“是人坠入”:这个人就会坠入“四遍常论”:四种遍常的知见、遍常的论议里边。这四种的遍常论议是什么呢?

J2.详释其相(分四)
K1.心境计常 K2.四大计常 K3.八识计常 K4.想尽计常
今K1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第一种,他这个人生出来一种邪知邪见,他就“穷心境性”:他研究穷尽了心和境这两种的性。“二处无因”:这两处都没有一个根本,没有什么来源,也没有一个种子。

“修习能知”:由修习这个定力他能知道,“二万劫中”:能知道两万劫里边的“十方众生所有生灭”:这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的生灭,他都知道。“咸皆循环”:都是这么循环无端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灭了又生,都是循环的。“不曾散失”:在这个循环的时候,也没有散失过。

“计以为常”:因为没有散失,所以他就说:“哦!这是常的,这是不会改变的。”

K2.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第二种的道理是什么呢?这个人“穷四大元”:他研究穷尽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根元。“四性常住”:他说地、水、火、风这四种的性,都常住不坏的。实际上,这地、水、火、风都是由众生的妄想造成的,它没有体性。那么,没有体性,它怎么会常住的呢?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修习能知”:他因为修习,能知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他说这个生灭的体性是常恒的,是不变的,没有散失过。

“计以为常”:所以他说:“哦!这是恒常不变的了。”这是第二种。

K3.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第三种,这个人“穷尽六根”:他研究穷尽这六根,六根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根这个意识。“末那、执受”:和这个末那识,末那识在前边提到,叫染污,就是那个染污识。“心意识中”:在这个心意识的里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个里边,“本元由处性常恒故”:本来元由的那个处所,它的本性是常恒不变的。

“修习能知”:他因为用功,用这个反闻闻自性修行的功夫,他能知道“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么循环轮回,来回来回的,生了死,死了生,不曾散失,本来是常住不变的。“穷不失性”:他研究这个不失的本性,“计以为常”:他说这是恒常不变的。

K4.想尽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第四种,这个人“既尽想元”:他这个想阴破了,“生理更无”:他在想阴破了的时候,生妄想这种的理也没有了,这个念头也有定力了,也凝明正心了,没有再生妄想的这种情形了。

“流止运转”:在他这个行阴流止运转的时候,“生灭想心,今已永灭”:这个生灭的想心,现在已经灭了,不打妄想了。“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在这个理论里边,自然就成了一个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因为这样子用心来度量,也就认为是恒常不变的。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因为他计度这四种的遍常论,所以就失去正遍知这种的智慧,堕落到外道的理论里去了。他因为跑到这个外道的理论上去,所以对于菩提性,他也就不明白了,就生出一种迷惑。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这个名字就叫第二种的外道,他所立的是圆常论。

I3.四种颠倒(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这个定里边,这一切修行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因为坚固他的定力,而得到这种正心,所以魔就不能有机会来障碍他,但是他自己会生出来自心的魔。

“穷生类本”:他研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察这种幽隐清净的根性,“常扰动元”:在这时候,修到这个程度上,就是行阴有一种微细的动相。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在这个自他里边,生出来一种计度,“是人坠入,四颠倒见”:这个人生这种的妄想,发这种的自心魔,就会堕落四种的颠倒见里边。这四种颠倒见就是又说是常,又说是无常;又说亦生亦灭,亦常亦无常,亦动亦静,亦垢亦净,亦生亦死。他这都是说两边的话,这么来回,没有决定辞,都是两头堵,这么样也好,那么样也好,没有决定辞。“一分无常,一分常论”:或者他说这是无常,又说是有常,这样子颠倒,来回没有一定,把人都搞乱了。

J2.详释其相(分四)
K1.双约自他 K2.约他国土 K3.约自身心 K4.双非自他
今K1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一者是人”:第一种的理论,他说什么呢?这个修道的人“观妙明心”:观看他这个妙明心,“遍十方界”:这个心遍满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他以为这个湛然清净,是究竟的一个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因为他看见自己这个心遍十方界,他以为是个神我,从这儿他就计度,他说我这个心遍满十方,“凝明不动”:在那儿如如不动,又有定力,又有智慧,这个定慧圆明,定慧都不动了。

“一切众生”:所有十方一切众生“于我心中”:因为我这个心遍满十方,所以这一切众生都在我的心里头。“自生自死”:啊!这个众生在我心里,又生了,又死了,死了又生。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可是我这个心性是不生灭的,遍满十方界,所以这就是一个常,我这个心性是个常的。“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众生在他心里又生又死,又死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种接连不断,不断接连的性质是无常性。因为他又生又死,又死又生,这是无常的;我这个心是个常,我这个心遍满十方,这是常住不变的。

K2.约他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者是人”:第二种,这个人“不观其心”:他不向心里头观。前边他是看自己的心遍满十方,现在他“遍观十方,恒沙国土”:他看外边这恒沙国土,“见劫坏处”:他看见某一个国土,这个劫够了。成、住、坏、空,这个劫到坏的时候了,“名为究竟无常种性”:说这个究竟是无常的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他看那个劫没有坏的地方,就说这是究竟常,这是一个常。所以有一个无常,有一个常。

K3.约自身心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者是人”:第三种颠倒的论,就是这个人“别观我心”:他分别来观察自己的心。“精细微密”:精,精而又精;细,很仔细的;微,很微妙的那个地方;密,觉察不到的地方。这个精微细密,都是行阴的样子。“犹如微尘,流转十方”:这一些个好像微细波浪的这种尘境,就好像微尘一样,流转到十方。“性无移改”:这种的流转性没有移改,不会变的。“能令此身,即生即灭”:能使令这个身,又生又灭,又灭又生。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这一种流动性不坏。这个不坏的性,是我自性的一个常性。“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这个又死又生,又生又死,一切的死生从我这个常性流出,这个叫无常性。

K4.双非自他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第四种,这个人修行,他知道想阴已经尽了,觉察到行阴这个细流了。“行阴常流”:现在行阴这个微细的流,好像波浪的流似的,“计为常性”:他因为现在看它没有改变,就说:“哦!这是个常的,是个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前边那个色阴、受阴、想阴等,现在已经没有了,“名无常性”:没有了,所以这是无常性,他这样想。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由前边这四种不正确的理论来计度,他说这一分就是无常,那一分就是有常。“堕落外道”:因为这个颠倒的论议,他自己已经对这个理论不清楚了,所以就堕落变成外道的知见,外道的思想,外道这种理论。“惑菩提性”:所以就迷惑这菩提的正性了。“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这个名字就是第三种颠倒论议的外道,一分常论,一分无常论。

I4.四种有边(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这种定的里边,所有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的色阴、受阴、想阴这三种的阴都破了,这时候他定力坚固,有一种正心,“魔不得便”:所以天魔外道不得其便。因为在色、受二阴的时候,天魔都可以扰乱他的心性,到了想阴,天魔就不能直接扰乱他的心性,而要附到其他人的身上,来扰乱这个修定人的定力。现在到这个行阴上,魔就是附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能来扰乱他这个定力了,所以这叫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源,“观彼幽清”:观察众生最幽隐清净的这种性,“常扰动元”:那么,在行阴这种微细的动相里边,“于分位中”:这分位有四种,在后边会讲的。于分位中,“生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计度,计度就是想一想,想一想怎么样呢?“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他这一想就生出一种妄计,妄计有边。妄计四有边论,这是外道的四种论。

J2.详释其相(分四)
K1.约三际 K2.约见闻 K3.约彼我 K4.约生灭
今K1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这四种的分位,第一种就是三际的分位。什么叫三际呢?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这叫三际。“三际求心心不有”,要在三际求这个心,是没有的。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呢?你说这个过去,什么是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既然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现在的迁流不停。你说这个是现在,哦!这个又过去了;你又说这个是现在,这个又过去了。现在不停,那么你现在心在什么地方?未来心,这未来的还没有来呢!没有来的也是没有呀!所以这“三际求心心不有”,心没有了;“心不有处妄原无”,心既然都没有了,哪个地方还有个妄想呢?

你若会得这种的道理,根本就没有;在如来藏性上,什么也没有的。所以,现在不过是这修道的人,生出一种执着。什么执着呢?计有计无,他不是说有,就是说无,所谓有边论、无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这个人在心里就算计了,算计什么呢?在行阴这个情形上,他算计这十二类众生的本元,“流用不息”:他说这个本元流用不息,不停止。这个流用不息也就是行阴的表现。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在这个时候他就计算了,说过去和未来这两种──过去际、未来际,过去有边,未来也有边,他说这是有边。他这种的论,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过去、未来怎么就有边呢?没有边的。他就认为有边了。

他以他这种的妄计、妄执,就计说这是有边。这个脑筋不清楚的人,也就是没有智慧的这个人,他修道修到想阴破了,行阴上他就迷失正路了;迷失正路,所以就计有计无。

“计相续心”:他说这个现在心,现在现在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就“名为无边”:因为它不断,就无量无边,没有边际。它不断,这叫无边。

K2.约见闻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个分位是什么呢?是见闻的分位。他以这个能见、能闻的,做一个边;不能见闻的,又是一边。所以又落两边了,两边都不是中道。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他一静坐,这种定力一观察,可以观察到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则见众生”:他就看见这所有的十二类众生,在“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在八万大劫以内,他看得清清楚楚的,看见众生头出头没,看见众生生生死死。可是超过八万大劫,他就看不见了,就不见不闻了。

“无闻见处”:在不见不闻的时候,在这个看不见的地方,“名为无边”:他就给它起个名字,说这就叫无边,没有边了。“有众生处”:在能看见有众生的这个地方,“名为有边”:他就说这就是有边。这是又落于二边了,他又着到着无、着有上。着无,就落到空上;着有,就落到色上。这一个着空,一个着色,所以都不合乎中道。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批评他是外道。

K3.约彼我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第三种的分位,就是彼我的分位。彼,就是众生;我,就是修道这个人他自己的一种执着。他又生了一种妄计、妄执,他说:“我觉得自己有这一种遍知的智慧。”什么叫遍知呢?遍知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这其中就得到一个无边性。他说,“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彼一切的众生,都在我这个智慧里头包括着。

“我曾不知”:我可是不知道“彼之知性”:我不知道众生他那个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这个就叫众生没有得到这无边的心,他自己得到这无边的心了。因为他不知道彼那个知性,所以他说对方不得这个无边之心了,没有这个无边的智慧。“但有边性”:只是在有边的那一个地方,叫有边性。这是彼我的分位。

K4.约生灭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第四种的分位是什么呢?就是生灭,以生灭为分位。他研究行阴,研究到极点,研究空了。“以其所见”:以他所研究的这种见解,“心路筹度”:因为是在他心里研究的,所以说心路筹度。他就这么想了,这也就是一个计。筹度什么呢?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他又生出一种妄计、妄执来了。他说,所有十二类的众生,在一个身里边,就有一半是生,一半是灭。那么众生是这样子的,“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乃至于一切世界,一切所有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一半就在有边,一半就在无边。那个生就是在有边,那个灭就是在无边。他又这么样算计,越跑越远了。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这四种的计度,计度什么?计度“有边无边”:不是有边,就是无边;不是无边,又是有边,就这样来回跑。总而言之,他不住到中道上,一个太过,一个就是不及;一个跑得很远,一个还没有迈步呢!“堕落外道”:所以就堕落到外道里边。

这个外道为什么叫外道呢?他就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太过也不是中道,不及又不是中道。修行就要修中道,佛就讲中道了义,不落于空,又不落于有。你若偏到空上,或偏到有上,这都落于二边了。现在这都是二边,所以叫外道。“惑菩提性”:他就对于菩提真性不认识了,迷惑了。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这个就给它取名字叫第四种的外道,“立有边论”。

I5.四种矫乱(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者,在三摩地这个定中,一切的善男子。因为在这个定里边,不是一个人修这个定,是很多很多人都修这个定,所以就说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他那个坚固而有一种智慧定力、定慧平等、定慧均持的正心,“魔不得便”:这个魔就没有法子他了,就无隙可乘,没有方法可以来扰乱他了。可是外魔不扰,内魔又生。什么魔呢?就是他自心的魔就生出一种变化。

他“穷生类本”:穷尽了这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看他最初的那个清净的性,“常扰动元”:这个时候,在行阴就有这一种微细的动相,所以这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在这个知见的里边,他生出一种计度的心来。不生这个心,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了。所谓:

开口便错,举念即乖。

你动一个念,打一个妄想,就生出一种毛病。【注三四】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遍计就是遍计执性,他生出来一种遍计执性。以前我不是讲过遍计执性?这就是一种妄执,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执着是这么回事,这叫遍计执性。

J2.详释其相(分四)
K1.八亦矫乱 K2.唯无矫乱 K3.唯是矫乱 K4.有无矫乱
今K1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谁呢?就是将入迷途这个人。他“观变化元”:观行阴变化这种的元,“见迁流处”:见行阴迁流的那个地方,“名之为变”:他因为看见它迁流了,所以他就说那是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他看见行阴相续不断的这个地方,他就说是常。这恒就是恒常不变的,前边那个变就是不常,这个恒就是个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他又在这个行阴,看见他所见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动相,他说就是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在这个行阴,那种微细的动相,他看不见了,这就名之为灭。这也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他看见了,他说这是生;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看不见了,他就说这是灭了。这和前边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相续之因”:相续不断的这种因,“性不断处”:这因性不断的地方,他就“名之为增”:他说这不断,就是增。这也都是属于行阴的情形,他所看得见的。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在相续中间,会有一个离的处所,他说这就是减。就好像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说到鼻子呼吸气,呼出去,吸进来,这中间有个交处,那就是这个离处。名之为减,他说这就是个减。

根本你不要追究它这个理,这是他自己命的名,他自己所见的,根本就没有理的。你不要在这里边来追究理由,他就是这样讲,拿不是当理说,这就叫横不讲道理。告诉你,外道所以就是外道,他讲的都是没有理由的。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他看见行阴的各各生处,他就说这是有。“互互亡处”:那么互相又有亡的地方,又有没有的地方,他就“名之为无”:他说这个就是没有,这就是四种颠倒的倒论。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你若用这个理来观察,他这种的论议都是不对的,他用心都是用错了。

“有求法人”:那么在这时候,若有人来求法,向他请开示、问法,“来问其义”:来请他开示开示佛教的道理。“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他就告诉这个人说:“我也生,我也灭;我也有,我也无;我也增,我也减。”他就这么样子同你讲。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在任何的时候,他说话都是两头来堵,不是说有,就是说无;不是说空,就是说色。就说这两种,他就找不着中道。

所以“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彼,就是在他前面求法的人。那个人想问什么,都忘了,遗失了,被他这么一乱讲,讲得本来的问题都忘了,本来想请他开示的道理都忘了。你说,这样来开示人,人家本来想要明白,他却把人弄得糊里八涂,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都找不着了,不知道怎么样是对的,所以忘失章句。不单忘了想要说的话,而且连本有的清净心和智慧都没有了,昏了。这不单是自己颠倒,令人家也颠倒。

K2.唯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这个就是因为他只知道无了,所以就乱讲。无论是有,他也说“无”;无,他也说“无”。你问他什么,他就“无”;你再问他什么,他还是“无”。无、无、无,就是说这一个字,第二个字他不讲。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他观察自己的心,“互互无处”:在这十二类的众生里边,他觉得行阴这个心,互相都没有;在他看见这个没有的地方,他就“因无得证”:他觉得因这个“无”字,他得到智慧了。其实他不明白,这就叫矫枉过正,根本没有道理的。他自己就执着这是无,互互都无,互互无处,他就觉得他开悟了。开什么悟?悟这个“无”字了。

“有人来问”:譬如有人来请问法,一看他是个老修行,一天到晚也不讲话,在那个地方闭目养神,甚至也不吃饭,就吃点香蕉之类的。一般人以为这是个世间的圣僧了,于是乎就来向他问法,他也就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这么就答了,“惟答一字”:就答一个字,这一个字就是一字禅。这一般人也不明白他说的道理是什么道理,所以就给它取名叫“一字禅”。无论你问他什么道理,“但言其无”:他就“无”。

你再问他:“我怎么样修行?”

“无。”

“我念佛不念佛?”

“无。”

“我持律受戒好不好呀?”

“无。”

什么都是“无”。啊!他这个“无”字,这一套“无”,把你弄得也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也找不着了,也就是遗失章句了。你也不知道,尽想:“他说的无,什么道理呢?什么无?无什么呢?”于是就周围找,也找不着东西。啊!真是无了。

“除无之余,无所言说”:无论你再问他一个问题、十个问题、百个问题、千个问题、万个问题,他都是一字“无”,就答你一个“无”字。所以你这个问的人,就想∶“啊!他讲的这个禅理太高了,我们都不明白了。”

K3.唯是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这是第三种矫乱的颠倒,矫乱的虚论。这个人“谛观其心”:他也观看自己的心,看这十二类的众生,“各各有处”:各各都有生有死的这个“有”处,“因有得证”:因这个有,他就觉得他证果了。其实呢,他不是证果,经上这么说,是形容他这种错误。他看一切众生都有,他就:“啊!都有了。”他看见这个道理,他就认为他开悟了、证果了。哈!

“有人来问”:有人来问他,“惟答一字”:无论问什么法,他就答一个字。“但言其是”:他说什么呢?说“是”。

你问他:“我出家做和尚好不好啊?”

“是。”

“我受五戒好不好?”

“是。”

“我应该做什么好?”

“是。”

无论问他什么,他就答一个“是”字。

“除是之余,无所言说”:除了“是”字之外,他不讲了。所以你觉得:“啊!这真是一字禅,这个真是高僧啊!他说这个法真是妙到极点,我也不懂。”你不懂那就是妙了。所以,好像我现在讲这个经,你们懂了,那就不妙了。你若说不懂,“啊!讲来讲去,法师说什么呢?”哦!那就是妙了。因为你不懂,就是妙;你若明白了,就不妙了。为什么不妙呢?你明白了嘛!你没明白那个东西就是妙。所以你若想“妙”,就不要学佛法了,你不学就不知道,这就是妙。

他就只说一个“是”字,你无论说什么,他还是说一个“是”字。为什么?他以为他就由这个“是”字上开悟了,那么他也这样告诉你,传给你法 ──Transmit Dharma to you。

K4.有无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这第四种的矫乱,就是有无矫乱。什么叫有无矫乱呢?他又说是“有”,又说是“无”;又说“无”不是“有”,“有”就不是“无”。他也不知道是有,也不知道是无,这就好像那喝酒喝醉了的人那么乱讲。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他在这个行阴里边,也见到有,又见到无。见到这个行阴,像水波浪似的这么行,迁流不息,他说是“有”。在这个迁流不息的时候,有断的地方,他又说是“无”。

“其境枝故”:他这个境界生出来一个叉枝,就好像木头生出一个旁枝来。所以他说这“有”也是,“无”也是。“其心亦乱”:他这个心里也乱了,为什么他心里乱了呢?就因为他自己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正的定力。这智力和定力,他不平等、不平均,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生出一种执着,自己也找不着头绪了,就有个错路,他也不知道哪一条路是对了。

“有人来问”:若有人来请法,向他请开示,“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他说,也有,也就是没有。“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可是没有的,就不能是有。亦有就是没有,但是没有可就不是有,你说这究竟是个什么道理?“一切矫乱”:这就是个矫乱的道理,矫枉过正,说得自己也不知道说些个什么。所以我说这是他说醉话。

“无容穷诘”:无容,你不能和他讲道理的,这个样子怎么办呢?就是我那个办法,你打他两个嘴巴,看看他还说是有、是没有?你这么打他一个嘴巴,他若说:“你怎么打我?”“你没有嘛!我打你也是没有啊!”还有那个办法,你拿刀把他杀了说:“嘿!杀了你。”看看他有没有?这无容穷诘,就是不可以和他讲道理,没有道理可讲的,也不要问他了。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因为上边这四种矫乱的虚无,这种虚无飘渺的道理,讲得无有是处,讲这个没有真实的道理,“堕落外道”:所以就堕落外道。为什么叫他外道?就因为他那个理论不正确,邪知邪见,所讲的道理,都不是究竟、不是彻底的。“惑菩提性”:那么就把这个真正的菩提觉道给迷住了,给遮盖住了。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这个就叫做第五种外道四种的颠倒性,就是前边那四种。

第一种就说他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第二种,你无论问他什么法,他就用一个“无”字来答覆你,一天到晚,旁的字他不说,就说无、无、无。有人和他一讲什么话,他就说“无”。你千问万问,他就是无、无、无,千无万无。

第三种就是那个“是”、“是”,你无论说什么,他都说“是”。

你说:“我可不可以做贼?”

他说:“是。”

“我可不可以受戒?”

“是。”

“我可不可以吃屎?”

“是。”

“可不可以喝尿?”

“是。”

“你可不可以死?”

“是。”

“可不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是。”

无论你讲什么,他都“是”,也是千是万是,千万都是“是”。没有一个不“是”,他这个“是”就是有。什么都是有,一切一切都是有,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就是现在讲的这一个,他又说亦有亦无,有就是无,无又不是有,究竟这是个什么道理?他就讲这种道理──这四种矫乱的性,不清楚、颠倒性、矫乱,“不死矫乱”:他这个道理讲得是矫乱、不清楚。

“遍计虚论”:他遍计虚无。以前讲过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种道理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什么是遍计执性呢?就是好像晚间,没有什么月光,在地上有一条绳,你看见这一条绳,本来这是一条绳,但是你怀疑,“噢!这是不是一条蛇?”这就叫遍计执性。根本不是蛇,它是一条绳,你就妄加计度,说它是一条蛇。

又好像晚间,看见一棵树的黑影,或者一株花的黑影,没有月光,你出去,突然间见这么一个黑影,“噢!这是个鬼吧?”本来是一棵树,或者一株花,或者一块木板,你看了就“噢!这是个人呀?是个鬼呀?”就害怕了。

或者晚间看见一只狗,你就“噢!这是不是狼呀?是不是老虎呀?”就生出这种遍计执性。结果你看清楚了,噢!这原来是只狗啊!不是狼,也不是老虎。这原来是只狗,这就是依他起性。因为你依照这狗,你就生出一个遍计执性。原来是只狗,那狗是个什么呢?狗就是一般的畜生,因为你有遍计执性,就以为它是狼、是虎啊,或者是个什么妖怪。那花草树木,也都是这样的。

那么这条绳,你以为是蛇,你看清楚了,原来是一条绳,这就叫依他起性。这条绳是什么做的呢?是麻做的,这麻就叫圆成实性。怎么叫依他起性?麻可以造一条绳,这叫依他起性。依着圆成实性而起这个依他起性;这依他起性,然后你看不清楚,认不明,就生了一种遍计执性。

现在这个外道,他也根本不是这样子,他就生出一种遍计执的虚论。

I6.十六有相(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在这个定中,这一切修定的善男子,“坚凝正心”:他坚固他这一种定力,“魔不得便”:因为他坚固定力而有正心,所以魔王就没有办法了,魔术已穷。虽然魔术已穷,可是他心里又生出来自心的魔。这自心魔呀,是最不容易降伏的。

他“穷生类本”:穷这一切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他观看十二类众生,幽隐而清轻的这个本性,这个本性就是行阴。行阴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微细的动相。“于无尽流,生计度者”:这微细的动相,就像水波浪源源而来,这种流是无穷无尽的。他在这个时候,就生出来一种计度。什么计度呢?“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就生出这一种死后有相的计度。他认为死后也有相,所以又生了一种颠倒的思想,颠倒的心。

J2.详释其相(分二)
K1.正成本计 K2.更成转计 K1(分二)
L1.分条列显 L2.总敕名数
今L1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生出这种妄执的这一等人,他或者自己就执着,要坚固自己的身体,他说这个四大之色都是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者见着我自性圆融无碍,十方的国土,都在我这圆融性里边包括着。他就说我有这个色,有什么色呢?有大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者他说这是一种前缘,随着我这么回复,也就是来回来回这么周而复始的。他说这四大之色都属于我的,“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或者是我所依的;在这个行阴中相续,他说我在这个色的里边。

L2.总敕名数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皆计度言”:前边所说这个色和前边的缘,这有四种。他说四大之色都是属于我的,四大之色就是我。又说这个色在我中,我大色小;这个色是小,我是大。又说离开我,无色。总而言之,他这个就是乱讲,讲的都是不合理的,有四种。从这四种,他就计度,“死后有相”:他说死后是有相的。

“如是循环”:他像前边所说这个道理,这么循环,来回来回地转,在色、受、想、行这四个里头,每一个里头都是有四种这样的理论,“有十六相”:所以四四一十六,就分出来有十六种的相。在这色、受、想、行和地、水、火、风之间,他分出有四四一十六种相。根本你就不要问他,这个相是怎么样子分的,它根本就不合理的,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也弄不清楚它,因为它根本就不清楚。

K2.更成转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此或计”:从这四四一十六相,他看色、受、想、行这四阴,各有四相,这地、水、火、风和色、受、想、行,每一个有四相。所以从这个地方,他或者就计度,“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他说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也永远是菩提;烦恼即菩提,这是不对的。

“两性并驱”:这两种性是并行不悖的。并驱就是并行,并行而不相悖的。“各不相触”:就是并行而不相悖,它们两个是合作的。根本这是不对的,根本就没有这个道理,他就这样讲,为什么他这样讲?就因为他惑菩提性了。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色、受、想、行这四阴,四四变成十六相,他这样计度,就说“死后有故”:死后是有形相的。“堕落外道”:所以他就堕落到外道里头了,“惑菩提性”:也是迷惑了他本有的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这一种的人就给他取名字,叫第六种的外道。“立五阴中”:在这五阴里头,这说是五阴,实际上就是四阴,这只是举五阴的名字。就在色、受、想、行里边,没有识。“死后有相”:他说人死后还有形相的。“心颠倒论”:这个心颠倒不正常,他立这种论。

I7.八种无相(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修这种定力的这一些人,“坚凝正心,魔不得便”:有这一种坚固的定力,又有智慧,所以魔就不得便。但是他这个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不过魔王是没他法子了。但是他那自心魔,还不能降伏。

“穷生类本”:穷一切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他观看一切众生幽隐而清轻的这种根性,“常扰动元”:在这个里边有微细的动相,“于先除灭色受想中”:在先前除灭的这色受想三阴里边,“生计度者”:他又生出计度来了。“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这个人会堕入死后无相,他就说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这种的论议。

J2.详释其相(分二)
K1.正成本计 K2.更成转计 K1(分二)
L1.分条列显 L2.总敕名数
今L1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消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见其色灭”:见到这个色阴灭了,“形无所因”:他这个身形无所寄托了。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观这个想阴灭了,想阴没有了、破了,这个心也无所系了,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挂着这个心了,妄想也都没有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知道这个受阴灭了,和外面就没有什么连缀了,也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什么联络了。“阴性消散”:色、受、想这三种的阴性都消散了。“纵有生理”:纵然有少少的生理,就是有这个行阴,“而无受想”:也没有受,也没有想了。“与草木同”:因为没有受,也没有想了,他觉得自己和草木是一样了。

L2.总敕名数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他说现前这个色心。这个质,不是单单指的色,也指的心。他说有形质这种的色心,这种色现前犹不可得,现在也没有了。他这就是色、受、想、行四阴,前边那儿他不是说形同草木吗?草木就没有知觉,那么现前在生的时候没有,现前犹不可得,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都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那么生前都没有相了,求这个实在的形相,都了不可得,死后又怎么可以有诸相呢?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因为这个就推勘检校,就这么翻过来看,调过去看,来回研究这个问题,说生前没有相,那么死后怎么会有相?死后也没有相。色、受、想、行这四种,生前也没有相,死后也没有相。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来回这么推求,他变成了八种无相。色、受、想、行,在生有四种无相,死了也是四种无相,都没有的。

K2.更成转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从此或计”:因为他推求这四种都无相了,所以根据这八种无相的道理,他就或者计度了,“涅槃因果,一切皆空”:他说也没有涅槃,也没有因果,拨无因果。啊!要是这样子,人都不要修了,也不要什么成佛了。为什么呢?他按着这种理论,什么都没有的,“徒有名字”:只有这么一个名字,“究竟断灭”:究竟都是没有的,他就这样讲。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这个,他计度“死后无故”:他说死后什么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堕落外道”:就堕落到一种外道,“惑菩提性”:也是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这个叫做第七种的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在这个五阴中,他说死后无相。“心颠倒论”:他的心有这一种颠倒的论议。

I8.八种俱非(分三)
J1.标由示坠 J2.详释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修定力这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坚固他的定力,而有正心,这个魔没有办法他了。可是自心魔呀,是很不容易降伏的。“穷生类本”:他穷尽了一切十二类众生这个本元,“观彼幽清”:观看彼幽隐而清轻的这个心,“常扰动元”:在这时候,行阴里边有微细的动相。

“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在行阴存在的这个地方,受、想这两阴都灭了,“双计有无”:这时候,他又说是有,又说是无;又说是无,又说是有。“自体相破”:他的自己都弄没有了,自己也不存在了。你说是有,他自己是有了;说是没有,他自己都没有了。这个自体相破了,自己都破了,自己就把自己的这种理论都不成立了。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他死后也没有“有”,也没有“无”。那你说有个什么?也没有个“有”,也没有个“无”,那么说这就是中道了?不是的。他根本也不讲中道,也没有中道的。因为这样,所以这就错了。“起颠倒论”:就颠倒了。

J2.详释其相(分二)
K1.正成本计 K2.更成转计 K1(分二)
L1.分条列显 L2.总敕名数
今L1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色受想中”:他在色、受、想这三阴都破了这个里边,“见有非有”:他见到这个有,又不是有。“行迁流内”:在行阴迁流有微细的动相这里头,“观无不无”:他看见没有,又好像有。所以这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他建立这种的理论。

L2.总敕名数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好像前边,他说观看这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这一种的情形,“如是循环”:他来回来回这么循环推求这个道理。“穷尽阴界”:对色、受、想、行这四种阴界,他都穷尽了,就把它研究、追究,翻过来,调过去,互相这么研究。“八俱非相”:他说这八种都是没有相,“随得一缘”:他就得到一个答案,“皆言死后,有相无相”:他说死后,色、受、想、行也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这有相无相。

K2.更成转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讹,可以说是改变,也可以说是讹错。他又研究行阴的这种性质。因为行阴有一种微细的动相,迁流的缘故。这个性迁讹,它迁流而讹变。

“心发通悟”:在他心里发出这一种的邪通邪悟,他就判断,“有无俱非”:有相、无相,都没有。那么都没有了,是不是中道呢?不是,因为他不明白中道了义的道理,所以他也不讲中道,只讲有无。因此他就“虚实失措”:也不是虚的,也不是实的。你说实的,他又说非实;你说虚的,他又说非虚。所以他这样非实非虚,非虚非实,这都失措。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上面这种种的计度,所以他说“死后俱非”:也有相、也无相。

“后际昏瞢”:这个行阴的后际,他也不知道,“无可道故”: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指出来、说出来的。

“堕落外道”:于是乎,这也堕落到外道里头去,“惑菩提性”:迷惑菩提的本性了。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这个就给他取个名字,叫第八种的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在这个五阴中,他说死后也有相、也无相。“心颠倒论”:他这个心非常颠倒,就立出这么一种的论议来。

I9.七际断灭(分三)
J1.标由示坠 J2.具显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又修定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坚固这定力,而又有一种正心,魔就没有办法来扰乱他。

“穷生类本”:他研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察这种幽隐清轻的体性,“常扰动元”:这时候,在这行阴里边有微细的动相。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在行阴的后边,他观察不到有什么境界,所以就生了一种计度。“是人坠入,七断灭论”:这个人就会堕入这七种的断灭论。

J2.具显其相(分二)
K1.分条详释 K2.总敕名数
今K1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或计身灭”:或者他计度这个身,在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再加上六欲天,所有有身的这种众生,这个身他观察它将来是灭的。

“或欲尽灭”:或者是在四禅天的初禅天,他欲尽灭。初禅天是离生喜乐地,离这个众生的染污,而生出一种喜乐,这叫离生喜乐地。

“或苦尽灭”:或者在二禅天,他苦尽灭。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这时候有一种定力了,生出一种欢喜。

“或极乐灭”:他计度或者三禅天这种极乐的境界也会灭的。那么三禅天就叫离喜妙乐地,离开欢喜,而生出一种妙的快乐,这是三禅天。他计度这三禅天也会灭的。

“或极舍灭”:或者他计度四禅天这个舍念清净地,也会灭的,他生出这种计度。

                                   卍                                   卍                               卍

光阴是过得非常快的,在不知不觉把暑假的时间就过去了。在中国孔子说过,这个人生就好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过去时光就不会再回来了。

又有的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这一寸的光阴,就好像一寸黄金那么样宝贵。可是这黄金,你若丢了,还可以想法子再把它找回来;这光阴过去了,就没有法子再把它找回来了。由这样看来,这光阴比黄金更贵重。所以在佛教里说:“一寸时光就是一寸的命光。”这个时光已经过去了,这个命光也就少一点。所以才说:“时光减处命光微。”时光减少了,命光也就少一点了。所以我们对这时间一定要看重了,不要把它随随便便地就放过去了。

在我们这个暑假的时间,由早晨六点钟就开始,或者打坐,或者研究佛经。那么由早晨到晚间九点钟这段时间,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地去用功修行,我相信在这个期间,比这个黄金更贵重,比钻石也更有价值,所以大家能以在一起闻薰闻修。在我们每个人生命里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一个时间;可惜这个时间不太长,那么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过去了,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学的佛法,在每一个人的脑筋里头,在每一个人的八识田里边,都种下去一个宝贵的金刚种子。那么这个种子种下去了,等到将来一定会结金刚不坏的果。金刚不坏的果就是佛果,就是成佛。

那么在什么时候成呢?这就看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耕耘灌溉。这个种子种下去了,但是好像种田似的,种到地里头,你必须要譬如给它灌一点水,除一除草,把这个地耕得掀腾起来。那么你把这个地的草除去,就是怎么样呢?怎么样叫除这个草呢?就我们每一个人要时时刻刻防微杜渐。

怎么叫防微呢?防微就是防备、预防这个微细处,我们的心念不要打妄想,不要令它生很多杂念。不要有妄想,不要有杂念,这叫防微杜渐。防就是防备,防备着这个很微细的念头生起来;杜渐就是杜绝,杜绝这一切的妄想,这个妄想把它没有了。

这是每一天这样地用功,每一天这样去修行,栽培灌溉。就好像种田,我灌一点水,我再把这个地收拾得没有草,那么一天一天的,你这个金刚种子种到地里去,就生这个菩提的芽。你菩提树生出来了,这就是菩提芽生出来了;菩提芽生出来,将来就结菩提果。可是你要保护这个菩提芽,保护这个菩提果,你不要也不管它了,也不灌水,也不去栽培它,那么它就会枯槁了,会乾了。

你能以灌溉,怎么叫灌溉呢?你就天天学习佛法,用佛法的法水来灌溉这个菩提芽,那么这样呢,久而久之,你这个金刚的果也就会成就了。

如果你过去了这个时间,就不继续地理它,这个金刚的种子种下去了是种下去了,它也不容易生出来的。你必须要好好地保护着你这个金刚的种子,不要再做以前所欢喜做的事情,就是要守规矩──循规蹈矩,不要再像以前那么样子不守规矩,做一些个不守规矩的事情。那么你守规矩,这就合佛法,不守规矩就不合佛法,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循规蹈矩,要依照规矩去做去,不要太放逸了,不要太浪漫了,这是我对每一个人的期望都是这样子。

在这个暑假的期间,讲这《楞严经》,这一定是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经耳朵一听这个经典的道理,永远在你八识田里边,有这种菩提的种子。

K2.总敕名数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如是循环”:像前边所讲的这七处,他这么循环推究。“穷尽七际”:他把这七个地方都研究遍了。“现前消灭”:现前也没有什么相,“灭已无复”:那么已经灭了,也不会再生出来,不会再有的,所以这是七种断灭。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由前边这七种的推究,穷尽“死后断灭”:他说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就断灭了。“堕落外道”:这种的人就堕落外道里边,“惑菩提性”:对菩提正觉的性迷惑了。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这种的人就名叫第九种的外道,“立五阴中”:在色、受、想、行这五阴里边,他立这种“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I10.五现涅槃(分三)
J1.标由示坠  J2.具显其相 J3.结成外论
今J1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修定的里边,这一切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有坚固的定力和纯正的正心,所以这魔王也没有法子他。

“穷生类本”: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彼幽清”:观看众生幽隐而清轻这种的心,“常扰动元”:这个微细的动相。“于后后有”:在行阴以后,他又观见有了。“生计度者”:他因为这个行阴念念迁流不停,他就认为是有了,所以生出一种妄执的计度。“是人坠入,五涅槃论”:这个人就堕入这五种涅槃的论里边。

J2.具显其相(分二)
K1.分条详释 K2.总敕名数
今K1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或者他以欲界天,做为一个正当的转依。他到那个地方去,以欲界做他所依的一个处所。为什么呢?他“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他因为看见欲界天有一种圆明的体相,就生出一种爱慕,生爱着了。所以,他就要到那个地方,以欲界做为他的一个归宿,做为他涅槃的处所。因为他以为这欲界是真正乐的一种境界,所以他就生出一种爱慕的心,以这欲界做为他的涅槃处。

“或以初禅”:或者他觉得初禅天这一种天人,“性无忧故”:因为初禅是离生喜乐地,离开众生的忧恼了,生出一种欢喜,所以他说性无忧故,因此他欢喜生到这个地方。“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者有一等人修到二禅天,他二禅天这个定生出来了,是定生喜乐地。“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者以为三禅天非常快乐,遂心满愿,他要以三禅天做为他的涅槃处。“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或者他以四禅,苦也没有了,乐也没有了,苦乐双亡,再不轮回到这个三界里来。这个舍念清净地,是非常清净的,所以他欢喜以这个地方,做为他涅槃的皈依处。

K2.总敕名数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他迷惑这有漏的天,本来这个天都是有漏的,他就认贼作子,认为这是无为,做无为的来解释。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他觉得这五处都非常安稳,为一种特别殊胜清净的所依处。

“如是循环”:他像这样子来周而复始地循环。“五处究竟”:他认为这五个地方都是究竟处,都是可以涅槃的。他这也是因为不知道这个天都是有漏的。

J3.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由以上这五种的计度,他现出五种现前的涅槃,这种的计度,“堕落外道”:就堕落到外道里头,“惑菩提性”:迷失了菩提觉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这种就名叫第十种的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在五阴的里边,他立出五种现在涅槃,这种颠倒不正确的论议。

H3.结害嘱护(分三)
I1.示因交互 I2.迷则成害 I3.嘱令保护
今I1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像前边所说这十种静虑的狂解,这种不正确的误解,“皆是行阴”:这是什么毛病呢?这都是在行阴没有破的时候,“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你修行,这定力和行阴互相来交战,如果你自己这种正知正见胜了,那么就可以打破这种关头;行阴如果胜了,你就着魔了,所以现出来这种狂解狂悟。

I2.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众生顽迷不悟,他自己也不想一想自己是个什么人,是个什么根性?“逢此现前,以迷为解”:遇到这种的境界现前,以迷为悟,本来是迷,他自己因为也没有明师指点,也没有善知识教导,所以自己就以迷做为他的解释了。

“自言登圣”:自己说自己证圣果了,自己说自己开悟了,自己说自己成佛了。“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这真是,真真实实地打大妄语。既然打真大妄语,那么一定是要堕无间地狱的。

I3.嘱令保护(分二)
J1.嘱作摧邪知识 J2.嘱作趣真导师
今I1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阿难,你们在会大众,必须把如来我所说的话,等我将来灭了之后,传示给末法时代一切的众生。“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普遍令所有的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不要令自心魔──自己生起来这种深的孽,造这种孽。孽,也就是业,起这种的罪业。“保持覆护,消息邪见”:你们保持佛法,拥护佛法,把邪见消灭了它。

J2.嘱作趣真导师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你们教末法这一切众生,身心都开觉这真正的了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对于这无上的道果,不遭受枝末。枝末就不是根本的法。不遭受尽去求末梢的法,而不求根本的法。遇着歧路,这歧路就是不知道走哪条路是对的。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不要令这一些个心里祈求无上觉道的人,得到一点点,就知足了。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应该做大觉之王,做一个清净的榜样,清净的模范,清净的领袖。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向前加功进步。

G5.识阴魔相(分三)
H1.具示始终 H2.中间十执 H3.结害嘱护 H1(分二)
I1.始修未破区宇 I2.终破显露妄源 I1(分二)
J1.蹑前行阴尽相 J2.状示识阴区宇
今J1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就是修行阴的这个善男子,他修行这个定力,“行阴尽者”:在行阴尽了的这个时候,“诸世间性”:所有世间一切十二类众生的这个性,“幽清扰动”:幽隐轻清那个微细的动相,“同分生机”:在十二类众生这个同分的生机。机,就是那个处,也就是那个地方。

“倏然隳裂”:倏然也就是忽然。忽然就隳裂了,就破坏了这个“沉细纲纽”:沉,就是深沉;细,是微细;纲,就是网的一个大纲,那个大绳;纽,就是身上衣服的纽扣,还有那个枢纽、总枢的地方也叫纽。

“补特伽罗”:翻译过来叫“数数取趣”,就是生了又生,生了又生,就是那个“中有身”,又叫“有情”。我们所有一切有情的众生,活着的这个身,都叫中有身;死了,就叫中阴身。中有身就叫补特伽罗。

“酬业深脉,感应悬绝”:在这互相酬报、业果交流这种深深的脉络,因果悬绝,没有了。感应,也就是因果;悬绝,好像在空中忽然间就断了。因为在行阴尽了,这个生死已经了了,所以这因果也就断绝了。在这个地方,这是行阴终了,识阴开始的时候。

J2.状示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于自性的涅槃天,在要开悟了。“如鸡后鸣”:好像什么呢?这有一个比方,就好像鸡第一次、第二次报晓的时候,东方还没有白,天还没有亮,没有光呢!现在这第三次,这是最后的鸡鸣,就是最后鸡叫的时候,“瞻顾东方”:这时候你向东方顾盼,你向东方看一看,“已有精色”:精色就是天将要光的时候了。

“六根虚静”:受阴尽的时候,六根无所受了;没有领受,所以就虚了。想阴尽了,没有妄想;没有妄想,所以就静了,所以说六根虚静。这个时候,这六根也没有所领受,也没有妄想各处跑了,“无复驰逸”:行阴尽了,已没有迁流变化。行阴的迁流变化,好像波浪,常流不断的。那么现在行阴这种微细的动元也没有了,所以就无复驰逸,哪个地方也都不跑了。

“内外湛明”:这时候,只剩一个识阴没有破,已经内外明湛,内也光明,外也光明,这是内外明湛,湛明了。“入无所入”:因为这根尘都断了,六根和六尘合而为一了,也没有根,也没有尘,根尘不偶了。既无所缘,所以根尘就不偶了,没有相对的地方。因为没有相对的地方,这时候六根和六尘都互相没有分别了,所以入流也没有所入了。

这时候“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深深地通达十方,这十二类众生它生命最初的根元、由绪。“观由执元”:观察它这种根本的元由,“诸类不召”:这时候,也不受这十二类众生所招引,它就不能把你牵引动了,不能来和这十二类众生再有来往了,这叫诸类不召。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于这个十方界,已获同体的这种情形,和十方界虚空都同体了,“精色不沉”:这种的精色、这种智慧不沉没了。“发现幽秘”:最幽隐的、最秘密的、最不容易发现的这种境界也发现了。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这个名字,这种境界,这种情形,就是识阴的一个区宇,在识阴的范围领域之内。

I2.终破显露妄源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在这十二类众生的因果已断,已经得到和十二类众生虽然同,可是不为它所召了,和它已经断了来往,断绝和它的轮回。

“销磨六门”:这个时候,六根门头都没有用了,销磨了。可是,怎么叫没有用?这个没有用,不是说眼睛不会看,耳朵不会听,鼻子不会闻香,舌头不会尝味。不是的,是怎么样呢?就是六根互用了。你若把行阴破了,就有这种境界现前。

六根互用,眼睛虽然是看,但是它又可以听,又可以说话,又可以吃东西。这个耳朵,它以前只能听,现在也可以看了。可以用耳朵来看,可以用鼻子看,可以用嘴看。这六根每一根都有六种的作用,这叫销磨六门,以前这种尘相,都没有了。

“合开成就”:合,就是六根合而为一了;开,就是一根能开出六种的作用,这叫合开成就。“见闻通邻”:这个见闻都是通着的,就好像邻居似的,可以互相帮助,可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互用清净”:六根互用,而且还是清净的,你说这多微妙啊!到这种境界上,噢!那是很妙的。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十方的世界和这个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就好像青色的琉璃宝似的,里边也可以明彻到外边,外边又可以明彻到里边,玲珑透体地那么明彻,这个“名识阴尽”:若到这种程度上,这叫什么呢?就是识阴也尽了,五阴完全都尽了,没有了。

你到这种境界上,这是识阴尽;若不到,那还没有尽呢!若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这个人就可以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罔,不是有,所以叫罔,就是没有;象,不是没有,就叫象。有、无这种的情形,也都虚无飘渺。以这种颠倒的妄想,做为得到这种情形、这种境界的本。

H2.中间十执(分十)
I1.因所因执 I2.能非能执 I3.常非常执 I4.知无知执 I5.生无生执
I6.归无归执 I7.贪非贪执 I8.真无真执 I9.定性声闻 I10.定性辟支
I1(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个修定的善男子,他虽然有这么多魔的境界,无论是天魔、心魔,种种的魔,也没有摇动他的定力。或者他修定,根本就没有起这种魔境界。或者他已经起这种魔的境界,但他能觉悟,他能不迷,所以就打破这种的迷关了。这种迷的关头打破了,行阴也就破了。行阴破了,现在是识阴的开始,所以穷诸行空,这行阴已经空了。

“于识还元”:现在在识阴上又要还元了,又要把识阴也都破了。识阴如果破了,就返本还原,回到如来藏性上了。

“已灭生灭”:他已经灭了生灭这种的境界。“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而于寂灭的这种性,这种精妙处,他还没有得到圆满。

J2.谬解成咎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他在识阴生出一种妄想,说在前边精妙未圆这个境界上,这个修道人他能令自己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可以有六根的能力。那么,眼睛也会说话,又会听声;耳朵又可以吃东西,又可以嗅味闻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都可以通用。

你说耳朵不能吃东西吗?这回六根互用,它可以吃东西了。那么说:“它的牙在什么地方长着?”那你问那个耳朵去!它吃东西,不是我们吃东西。它会吃东西,自然有个牙,它不会掉牙的。或者它不用牙,现生出来也可以,这是真正科学的作用,真正科学的一种能力。

每一根都有六种的能力,这叫六根互用。合,就是六根合而为一了,六根变成一根了。开,那么虽然一根,能有六根的作用,你说是不是神通?这是科学?你科学再研究,就算能换人的心,能换人的肝,能换人的?,也不能令人的每一根都有这六种的作用,这是办不到的,我相信科学再发明,也不会有这种能力的。那么这自性的科学发明了,就有这样的作用。

“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这个不单他自己六根互用,有开合这样的能力,就是和十方的一切众生,也都有这种的互相通觉,彼此相知。“觉知通吻”:这种觉知性,能知道十方一切众生的根性,“能入圆元”:他能入圆满的那种根元本性。

“若于所归”:假设他于所归的这个地方,生出一种妄执。什么执呢?“立真常因”:他说这一个就是真常了。“生胜解者”:他既然认为它是真常,就生出一种胜解脱、胜知见。可是他不生出这种的知见,还没有什么毛病;一生出这种知见,“是人则堕,因所因执”:他以真常为因,根本是不对的。

他以为这个地方就是真常的,其实这还在一个识上,并不是真常,他就变成因所因执。本来不是这个因,但是他立这么一个因,立这么个因,就生出一种执着。生出这种执着,他就和外道合而为一,和外道归伙,合股做生意去了,好像股份有限公司。他跑到外道,和外道去做股份有限公司了。

和什么外道呢?“娑毗迦罗”:就是那个黄发外道。以前讲过,就是摩登伽女她妈妈的师父,他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这个就叫黄发外道。这种黄发外道,他“所归冥谛”:冥,就什么也没有了。他这个冥谛,就是第八识在现在这个境界上变化出来的。他说一切万物都从冥谛上生出来的。“成其伴侣”:这个修道的人一执这个非因──因立得不对了,所以就和黄发外道做了朋友,开了有限公司了。这个有限公司,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完。这有限,不知道是有限?还是无限?

“迷佛菩提”:他迷失了佛的菩提觉道。“亡失知见”:因为他所立的这个非因,非因计因──不应该立这个因,而他立这个因。这因所因执,他立得不对了,所以就没有真正的智慧,这叫亡失知见。亡失知见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把真正的智慧丢了。丢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你想要帮他找找,你也会丢了!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这是第一种,他立这个有所得的心,成他所归的一个果。他这种的宗旨就错了,怎么错了呢?

“违远圆通”:和修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的这种道理完全相反了,完全都不合了。为什么?因为他生出一种执着,“背涅槃城”:也违背涅槃的那个大城市。什么是涅槃的大城市呢?在什么地方呢?涅槃的大城市在常、乐、我、净涅槃四德那个地方。“生外道种”:他这种非因立因,就变成执着的外道了,变成黄发外道那个冥谛,和黄发外道去合股,做朋友去了。

I2.能非能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又善男子”:又这个修定的善男子,“穷诸行空”:他把行阴已经研究穷尽了,已经空了。“已灭生灭”:他已经灭去了生灭的这种境界。“而于寂灭”:而于寂静、寂灭的这种境界,他“精妙未圆”:这种的寂灭乐,他还没有得到完全,因为现在这个识还没有尽。

这个识,就和真如差一点点,识是有生有灭的,真如就是不生灭的。那么现在在第八识上,有这种生灭的、微细的相,和真如这个不生灭和合起来,这有个名字叫和合识。就是生灭的这个识和不生灭的真如,非常接近,互相和合起来,这叫和合识。因为它是个和合识,所以就精妙未圆。

J2.谬解成咎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这个修道的人,假设在他这个所归宿处,所归宿是什么地方呢?就是还在八识这个生灭的识上,“览为自体”:把本来不是他自己的,就拿来认为是他自己的一个身体了。

“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他又生出一种妄执,什么妄执呢?他觉得尽虚空这所有十二类的众生,由卵生到非无想这十二种的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他说:“啊!这所有的众生,你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都是从我自己这个身体跑出去的,是我生出来的。”也就好像前面说的那种情形,说这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甚至于连佛、菩萨、阿罗汉,都是我造出来的,我可以造佛、造菩萨、造阿罗汉。你看!生了这么大的这种我执。

“生胜解者”:他生出来一种胜解。可是这不是正当的胜解,是一种邪知邪见,不过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胜解。如果真是胜解,就合佛法了。所以这修道,你就是看经,也要看清楚了。

“是人则堕”:这个人就堕落了,堕落到什么地方?堕落到“能非能执”:变成有一种能,他说他能生一切众生。根本不是的,这是他一种妄识的揣测。非能执,本来他不能,但他有这种执着,这种执着就是谁呢?

“摩醯首罗”:就是大自在天王。自在天就是天上色界天的顶天,叫摩醯首罗天。这个摩醯首罗又叫大自在,他有三个眼睛,他也有个佛眼,也是在中间这儿长着,这三个眼睛都是肉眼,就中间这个眼睛,也是他生来就有的,这个天有这么个眼睛。

那有多少只手呢?他有八臂,有八只手,前边四只,后边四只。前边他可以拿东西,后边又可以偷东西。他嫌一只手不够用,两只手偷东西也没有那么得力,生了八只手,这只也可以拿一点东西,那只也可以拿一点东西,到了百货公司,相信稽查员也看不住他,因为他手太多了。他骑着的是一头大白牛,手里拿着一个白拂,到处悠游自在的,非常地自由,这是大自在天。他说:“我最自在了,嘿!你看我,你比不了我,我最自在了。”所以叫大自在。

“现无边身”:这个大自在天,他执着他可以现无边身,他说一切众生都是他现出来的。那么现在这个人修的也是这个法门,也有这种执着了。他也说一切众生是他现出来的。你看他也没成佛呢,怎么能现出众生来了?这就是一种妄执──能非能执。

“成其伴侣”:他与大自在天王做了朋友,他也跑到自在天去了,“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他对佛真正的觉──正觉菩提──就不认识了,也就没有真正智慧了,所以就堕落到天魔外道里头。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这是第二,他立这个能生众生,做为他的心,成就他这种遍圆的果。“违远圆通”:他和修耳根圆通这种法门,反闻闻自性这个道理,相违背的。“背涅槃城”:对涅槃不生不灭这个道理,他也是相违背的。

“生大慢天”:他将来要生到大慢天,那个大自在天也就是大慢天。怎么叫大慢天?他就看不起人,总骑到大白牛身上,自己有三个眼睛、八只胳臂,噢!他觉得他了不起了,觉得骑着大白牛那么自自由由的,很惬意的,他认为他这个生活非常地优越,所以就生了贡高我慢了,入了“我遍圆种”:说我能遍圆一切,能成就一切。

I3.常非常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又这个修定破了行阴的善男子,“穷诸行空”:他对于行阴已经空了,“已灭生灭”:已经灭了他这个生灭的心了,“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而于寂灭乐,他还没有得到,还没有圆满,没有真正得到这个寂灭的乐。

J2.谬解成咎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假设他于所归的地方,“有所归依”:做他一个归依处,“自疑身心”:他自己就生出一种怀疑心,怀疑他这个身心是“从彼流出”:前边那个妄计是怀疑自己生出一切众生;那么现在,他又觉得自己是从那个归依处流出来的。“十方虚空,咸其生起”:所有的十方虚空,也都是他所归依处那里生出来的。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所宣流地也就是他所生出来那个处所。地,也就是个处所,那个地方。即在这个所有一切都是从它生起来的地方,“作真常身”:他认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真常身了。“无生灭解”:他说这个地方就是无生灭了。那么为什么他生出这个解?就是不对嘛!因为这个地方不是没有生灭,他却做这个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在生灭这个识里边,他就计度说这是常住,这是不变的。“既惑不生,亦迷生灭”:他既不明白这个不生的道理,那个生灭的道理也不明白了。“安住沉迷”:他执着,又着住到这个地方,就守着这个境界也不放,就在这个地方修行用功,沉迷了。

“生胜解者”:他若再生出来一种胜解,就是执着上再生出执着来,“是人则堕”,“常非常执”:他执着那个常,但是不是常啊?不是,这不是一个真常。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他计度这个自在天是他一个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也迷失了佛这个菩提觉性,也亡失了真正的智慧。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这是第三种,立这个因依心,做为归依处所。立这么一个心,他就成非果计果这么一种的妄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这也是与圆通这个道理上,既违背而又遥远,又相离得更远了。和涅槃城也违背了,生出来一种倒圆的知见。

I4.知无知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又这个善男子,他穷究这个诸行已空了。“已灭生灭”:他已经灭除了生灭的这种性,“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对于这个寂灭乐,他精妙未圆,还没有圆满。

J2.谬解成咎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假设于他所知的,他说这个知就是遍圆的。因为这个知,他就立了一个见解。立什么见解呢?他这个见解,你是想不到的,我也想不到的。什么见解呢?他说“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么足证明草木是无情的。可是现在他生出这么一种的见解,他说十方的草木,都是有情的,“与人无异”:和人没有两样的,它也有生命。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草木可以做人,人若死了,又去变十方的草和树木。“无择遍知”:他没有智慧来选择这个遍知一切。

“生胜解者”:在这个时候,他又自己标异现奇,生出来一种邪胜解法,“是人则堕”:这个人就会堕落,“知无知执”:他说他知道这个道理,其实他是无知,他是不知道的,但是他执着说他知道。

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有一种外道──“婆吒、霰尼”,这是两个人。

婆吒是梵语,中文的意思就是“避去”。他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呢?因为他以前是个牧童,是个放牛的,或者放猪、放羊的一个童子。那么在毗舍离王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也在外边玩。玩哪,就拿婆吒当床铺,在他身上睡觉。他就很不高兴的,回去对他母亲讲:“这个毗舍离他拿我当床,睡在我的身上。”他母亲知道这是个未来的皇帝,也不敢怎么样,因为他有势力,就说:“那你以后不要和他在一起,你避去,离他远一点,避开他。”于是他的名字就叫避去。

霰尼也是梵语,翻成中文就叫“有军”。大约他就欢喜去当军人,他有军人这种的气概,所以叫这个名字。

这两个外道,“执一切觉”:他们自以为什么都知道。这个修行人就“成其伴侣”:成为他们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他也迷惑于佛这个菩提觉性上,失去他的正知正见。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是名第四”:前边所说这种的情形,是第四种的执着,执着什么呢?“计圆知心”:他说他什么都知道,无所不知,其实他是一种执着,他对于一切都不知道。“成虚谬果”:他就是成,也成个虚谬的果,就是没有这么回事。谬就是没有这么回事。

“违远圆通”:也与耳根圆通这个法门相违背,而离得太远了。“背涅槃城”:也违背涅槃城这种不生不灭的道理。“生倒知种”:他生出一种倒知的种。倒就是颠倒,颠倒这个知。

就好像草木,任何人也都不能把它算计到有情里头;而他把草木都算到有情里头,说人就是草木,草木也可以做人。那么有的人就说:“有的树木有灵啊,那它岂不是有知吗?”那不是的,因为那是有一个精灵附到那个树上了,并不是那个树本身有知,是一种有情。

I5.生无生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又有这种修定的善男子,“穷诸行空”:研究这个诸行空,行阴已空了。“已灭生灭”:他已经灭了这个生灭了,“而于寂灭”:虽然说灭了生灭,但是他于寂灭这种的境界上,“精妙未圆”:他还没有圆满,还有很少很少这种生灭的种子在这儿。

J2.谬解成咎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假设于圆融这种境界上,在六根互用这里,已经得到遂心满愿这种随顺了。“便于圆化,一切发生”:就执着在这个圆化一切发生这里边,“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他对于火有光明,非常崇拜;这个水性清净,他也非常崇拜;他又欢喜风的周流这种性质,他也崇拜。尘就是地,观这个地的成就。

对地、水、火、风四大这种种情形,“各各崇事”:他向火叩头,向水叩头,向风叩头,向地来叩头,他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火它怎么就会有光明呢?啊,水它这么清净的,真值得我崇拜,我给它叩多一点头。

他一天到晚给水磕头,给火磕头,给风磕头,给地磕头。就崇拜这四大,又供养四大。事,就是供养。火有火神、水有水神、风有风神、地有地神,那么于是乎,他就把地、水、火、风这四大的神,当他的老祖宗了。摩诃迦叶以前也就是事火的外道,专门向火来叩拜。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他以地、水、火、风这四大的尘象,发作他自己的本因。“立常住解”:他说这个都是常住的。不错,地、水、火、风都是这个如来藏性,可是你应该恭敬如来藏,不应该去恭敬地、水、火、风,这就是头上安头,不在根本上用功,不去恭敬如来藏性,不去恭敬佛,却去恭敬末梢,跑到末梢上去了。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他想要了生死,而实际上,不能了生死,就生这种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大龟氏迦叶波,和梵志婆罗门,修清净行这一类的人,他们“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勤苦其心而役使其身,就是修种种无益的苦行,给火上一上供,给水上上供,来叩几个头。以事奉供养地水火风,来求得了生死。“成其伴侣”:这个修定的人,就和这一类的人做为朋友了,做为伴侣了。“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这也是迷惑了佛这个菩提真性,而亡失真正的智慧了。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这是第五种颠倒的种,他计度这个执着,来崇拜地水火风这四大,来事奉、供养这四大。“迷心从物”:他把自己这个如来藏性、常住真心迷了,跟着物跑了。

“立妄求因”:他立这么一个妄的知见,求出生死的这种因,“求妄冀果”:他用这不正确而妄希冀了生死这种的果。

“违远圆通”:这是违背圆通法门了,“背涅槃城”:也违背了涅槃的城。“生颠化种”:生出一种倒化的种子,不正确、颠倒的这种造化的种子。

I6.归无归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又者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的善男子,“穷诸行空”:研究行阴已经空了,把行阴破了,“已灭生灭”:已经灭了这生灭之道,“而于寂灭”:而对于寂灭之乐,“精妙未圆”:还没有得到圆满。

J2.谬解成咎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明”:在这个圆融而光明的境界上,“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他计度这个明中虚,不是实在的。这不是把一切的造化都灭了,所以也不是永远灭的一个依归处。“为所归依”:可是他用它为所归依处。“生胜解者”:他生出一种的狂悟。

“是人则堕”:这个人就堕“归无归执”:他本来想归依,但是无所归依。这个不是永远的生,不是永远的灭,所以他不能拿它来做所归依处,可是他以这个做所归依处,这是无所归依。

“无想天中”:这一种执着就是在无想天,可是这不是四禅天那个无想天,是非非想天。那么非非想天中“诸舜若多”:那些个只有一个空的空神,“成其伴侣”:这个修定的人就做他们的伴侣了。“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他也迷失这个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这个名字就是第六种狂解──圆虚无心,他这种的果也是空亡,没有的。“违远圆通”:和圆通法门相违背,“背涅槃城”:和涅槃这种妙果,也相违背的。“生断灭种”:生出一种断灭的种来。

I7.贪非贪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又修定的这个善男子,“穷诸行空”:这行阴已空了,“已灭生灭”了,“而于寂灭”:而对这个寂灭的妙乐,他还“精妙未圆”:没有圆满。

J2.谬解成咎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常”:假设于圆满而常住的这个时候,“固身常住”:他坚固其身,愿意常住在世,愿意得到长生不老,“同于精圆”:在精微而圆满的这个寿命里边,“长不倾逝”:很长的时间,他也不会死的,这倾逝就是死。“生胜解者”:在这个时候,生出一种邪胜狂解。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他贪长生而不得长生,这叫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阿斯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比”,没有再可以比的;这是在天上的一种外道,贪求长命这样的人。这修定的人“成其伴侣”:就成他们的眷属。“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与佛的菩提这种法门他是迷了,失去了正知正见。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这个名就是第七种,他执着他这个命的根元,命的元由,“立固妄因”:他立出这么一个坚固的妄因,“趣长劳果”:他想要得到长生不老的这种果。长生不老又可以叫长劳。“违远圆通”:他与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这个法门,相违背的。“背涅槃城”:不单违背耳根圆通,而且又违背涅槃城。“生妄延种”:生出来一种妄想延长寿命的种。

I8.真无真执(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这个修定的男子,他把行阴已破了,“已灭生灭”:已灭了生灭这种的道理,“而于寂灭”:而于这个寂灭的妙乐,“精妙未圆”:他还没有圆满。

J2.谬解成咎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观命互通”:这个人观他这个生命,和一切众生互相通着。“却留尘劳”:他就不愿意把尘劳去尽了,想留这种尘劳,“恐其销尽”:他恐怕尘劳销尽了。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就在这个时候,他坐在一个莲华宫里边。在这个莲华宫里,“广化七珍,多增宝媛”:他化出七种珍宝,又多增加他的妃嫔、美女。宝媛就是美女。就“恣纵其心”:他也恣纵他这种爱欲、贪欲。“生胜解者”:在这个时候,他又生出一种胜解了。

“是人则堕”:这个人就会堕落到“真无真执”:他想他是得到真了,但不是真──这种的执着。

“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这个吒枳迦罗,怎么叫吒枳呢?吒枳翻译成“结缚”。结,就是用一条绳把它拴个结子;缚,就是用一条绳把它绑上了。这就言其用绳子把众生绑住了。迦罗,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叫“我所作”,这是我所作的,什么是我所作的呢?言其一切众生的这个结缚,这个不自由,都是我所作出来的,我教他不自由的。

对于这种的外道,这样的思想,成其伴侣,这个修定的人,就成他们的眷属。“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迷失佛这个菩提,也就把正知正见都丢了,只剩邪知邪见。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这个是第八种,他发一种邪思的因,立出来这种炽尘──炽然而盛,这种尘劳非常盛的这种果。

“违远圆通”:这与耳根圆通的法门相违背的,“背涅槃城”:也违背涅槃这个道理。“生天魔种”:生到天魔的种族里头。

I9.定性声闻(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又者这个善男子,研究一切诸行是空的,“已灭生灭”:已经灭了生灭的这种性,“而于寂灭”:而于寂灭的妙乐,“精妙未圆”:还没有得到圆满。

J2.谬解成咎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在他这个命虚明的里边,分别哪个是细的,哪个是粗的,选择真的和假的。“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这个因果互相那么酬报,惟求因果的感应。感应也就是因果。“背清净道”:他违背这种清净的道。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见苦也是知苦。这个苦就是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集是集谛,就是一切的烦恼。断集,断了这个集谛。灭就是修道得到证灭了,得到这种涅槃的妙乐。道就是修道。这就是所谓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在这个灭的时候,就不往前再进了,“生胜解者”:生了这一种狂胜解这样的人,“是人则堕定性声闻”:什么叫定性声闻呢?

定性声闻前边已经讲过,就是他不回小向大,他就裹足不前,不往前走了,就在那个地方停止住了,这叫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和无闻比丘,以四禅为四果那种的无知一样,增加这个增上慢。“成其伴侣”:做为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迷失佛这个菩提觉性,失去正知正见。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是名第九”:这是第九种,“圆精应心”:圆精而有这一种感应的心,“成趣寂果”:造成一种趣寂的果。

“违远圆通”:这也与耳根圆通法门相违背,也“背涅槃城”,“生缠空种”:什么叫缠空呢?他耽空滞寂,就在这个地方,也不愿意往前进,也不愿意往后退,就认为这个空是他生活里最需要的。那么,他就在这个地方,好像缠绵缠住了,和这个空缠到一起。空本来什么也没有,他又在这空上,又加出一个空来,所以在这个地方,他也是一种执着。

I10.定性辟支(分三)
J1.行尽识现 J2.谬解成咎 J3.出名警觉
今J1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又这个善男子,穷尽了行阴这种境界,行阴已空了,已经灭了生灭的这种境界,“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而对于寂灭之乐,他还没圆满。

J2.谬解成咎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融”:假设于圆融这种境界上,“清净觉明”了,这时候他“发研深妙”:发研究深妙这种的理性,“即立涅槃”:在识阴还没有破的地方,他就立成涅槃了,“而不前进”:也不向前再去修行了,“生胜解者”:他就生一种狂解──狂妄的胜解。

“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这个人就会堕落到不回心──不回小向大的这种定性辟支佛。“诸缘独伦”:和缘觉、独觉,这两种的种类,“不回心者”:不回小向大的定性罗汉,“成其伴侣”:做为他的眷属,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也迷惑于佛这个菩提觉道,而亡失正知正见。

J3.出名警觉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是名第十”:这是第十种,是在识阴里边最后的一种,把这一个关头通过,就不要紧了,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可惜这一步也不容易过去。那么在这个地方,所相差的也就很微细了。所谓“差之丝毫,谬之千里”,也就是差一根头发这么多,等到果位上就相离有一千里这么远。

在这个时候,“圆觉吻心,成湛明果”:他这个圆觉的道理,和常住真心已经将要吻合了,成很清净光明的果。“违远圆通”:虽然是这样子,但是与耳根圆通这个法门,还是不相合的,因为他也还有所执着,“背涅槃城”:也是违背涅槃的这个妙果。“生觉圆明,不化圆种”:他生出来一种觉圆明的执着,所以叫不化圆种。

这是在识阴没有破以前,他还是有这么一点点没有明白。那么在这个地方若一破,不被这个狂解所变,这就是把五阴都破了。五阴破了,那时候就可以证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果位。你就可以成佛,有把握成佛了。

H3.结害嘱护(分三)
I1.示因交互 I2.迷则成害 I3.嘱令保护
今I1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难”,你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特别明白“如是十种禅那”:像这十种静虑的法门,十种静虑的境界,十种静虑的功夫,所显现的魔境,你都应该认识。“中途成狂,因依迷惑”:在半路上,成了一种狂解,因为他所依据的事,他迷惑了。

“于未足中,生满足证”:在未满足的这个时候,未证言证;就是没有得道,没有证果,他说:“噢!我证果了。”

没有证初果,他说证初果;没有证二果,他说证二果;没有证三果,他说证三果;没有证四果,他说证四果。那么没有成佛,他说他是佛了。你问他怎么样成的,他也不知道。你说成佛都不知道怎么成的,这真是一个糊涂佛了。可是佛都是明白的,没有糊涂的。这若是糊涂,就是妖魔鬼怪,他不明白真理。

“皆是识阴”:这都是色、受、想、行、识中的识阴作怪呀!“用心交互”:你用功夫的时候,这识阴就和你的功夫来作战。如果你稍微生出一种贪心、一种欲念、一种妄想,这就会入魔的境界。

前几天我不是讲走火入魔吗?你着到这个境界上,这就叫走火入魔了。【注三五】【注三六】【注三七】生出一种狂解 ,这种狂解,你很不容易把它破了。就是旁人指破他说:“你这个不对!”他都不相信的。他说:“嘿!你懂什么?我现在就成佛了嘛!你讲那个都不对的。”你告诉他,他也不相信。“故生斯位”:所以生出这种境界。

I2.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众生顽迷”:众生这种顽固不化的迷惑,“不自忖量”:他也不想一想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狗皮还没有脱,猪皮也没有掉呢!就说是佛了,唉!自己太不自量了。

“逢此现前”:逢这种种的境界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各以他所爱着的、所贪着的这种爱──这是他以前生生世世愚痴的迷心──在这个地方他休息。

他以为这个地方就是宝所了,其实是住到化城上。化城不是宝所,因为这个人向前去想要取宝,走、走、走,走到半路上就觉得太辛苦了,啊!不去取宝了。于是乎,一个有神通的人,就变化出来一个化城,说:“前面那个地方就是宝所了,我们到那个地方去,就拿到宝贝了。所有的奇珍异宝,都可以拿回来。”那么到那个地方休息完了,还要再向前走。

现在这一些个人,就是到这个化城──变化城──却以为是宝所,再不向前进,所以就休息了。“将为毕竟”:这一些个人说这就是毕竟了,“所归宁地”:这就是他们的所归宿、究竟处,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自言满足,无上菩提”:自己就说自己满足了,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了,已经成佛了。“大妄语成”:没有成佛,他说他成佛了。你说若是聪明人,谁说这个愚痴话?没有到那种果位上,就说是那种果位,这是愚痴的!

好像民主国家人人都可以做总统。不错!人人都可以做总统,但不是人人都是总统,得要大家选你出来,你才正式做了总统。不是说人人都是总统,那么哪个是正总统?哪个又是副总统?所以就是这个道理。你也没有读过书,也没有研究过什么道理,你就去做总统,你连签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签,你怎么做总统啊?这个成佛也是,你也没修行,也没有受过雪山六年、菩提树下四十九天,这种的功夫你一天都没做,你就成佛了?那你真是太容易了,所以这就是一种狂妄。

“外道邪魔”:这就是一种外道邪魔的思想,“所感业终,堕无间狱”:他所感的邪魔,这种魔业终了之后,将来这个魔也有寿命终了的时候。寿命终,他那个灵性也堕落到无间地狱去。

“声闻缘觉,不成增进”:如果他是定性声闻和定性辟支,这两种虽然打妄语,但是他不会堕地狱的,但是也不能往前有所进步了,所以不成增进。

I3.嘱令保护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阿难,你们这些在会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大富长者等,秉承着如来所说的这个道理,“将此法门”:把我《楞严经》所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种圆通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在我灭度之后,你们要天天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令所有的一切众生,觉悟明了这种的道理。

“无令见魔”:这个见魔,又有见爱魔。见魔是被境界转了,有的见着就生出一种爱心,被这境界转,这都是见魔和见爱魔。你不要令见魔和见爱魔“自作沉孽”:你自己堕落。沉,是堕落;孽,是造的罪业,造的这种罪孽。“保绥哀救”:你保护而安绥这一切的众生,来哀怜救度他们。“消息邪缘”:把这种邪的、不正当的狂心野性、邪知邪见都停止了它。

“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令他身和心,到佛的知见这里边来。“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从一开始,乃至于到成就,不要遭受这个歧路。始,就是开始;成就,就是末、终了,到终点。由这开始到终点。歧路,就是在正路上分出一个岔路。

F3.结示超证护持(分二)
G1.先示超证 G2.后示护持 G1(分三)
H1.诸佛先证 H2.识尽所超 H3.圆证极果
今H1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像《楞严经》这个法门,这是过去世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劫里边,像微尘那么多的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都是秉承着这个法门,这个楞严大定,而得到心里开悟,成就无上的道果,都是从这条路来的。

所以现在我们也要研究这条路,把这条路修好了,我们才能成佛呢!不是一步也没有迈,就走到佛那个果位上去了,没有这么容易的事。不要说成佛,你就是在世界上读书,得到个学士,要多少年的功夫;得到个硕士,又要多少年的功夫;得到个博士,又要多少年的功夫,何况得到一个出世的佛的果位?你一步也没有迈,就成了佛了?这说梦话也不要说得这么妙,这么没有边际呀!成佛不是那么容易的。

H2.识尽所超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识阴若尽”:在前边行阴尽了,到识阴上。识阴本来要是在八识的本位上,这时候已经可以看十方世界,好像净琉璃一个样子,无障无碍的。可是现在这个识阴并不是完全第八识,而是第七识这个微细的生灭还没有了。所以,如果第七识这个微细的常扰动元──这种微细的动相──没有了,就纯粹是第八识,这时看三千大千世界,犹如净琉璃一样。那么,再转这个第八识,就是佛的大圆镜智。

但是在第七识没有破尽的时候,就不能有这种的境界,所以说识阴若尽──第七识这微细的动相如果没有了,“则汝现前”:则你现前“诸根互用”:诸根就是六根,就是以前所讲的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种的用途。眼睛本来是看东西的,但是它也可以听,也可以嗅,又可以尝滋味,又可以吃东西,又可以有触觉,又可以有思想。这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可以有这六种的用途,这是所谓“成就合开”,成就六根互用的这种能力。

“从互用中”:从六根互用里边,“能入菩萨”:能入到菩萨“金刚干慧”:金刚是不坏,不坏就是不退了。不退是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证得三不退。干慧是干慧地。“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得到这种圆明精心,在这个里头会发生一种的变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前边所讲的“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在圆明精心里头就发生一种神通变化,这种神通变化像什么呢?“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好像没有尘垢的琉璃一样,在那琉璃之内含着一个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像这样子就超过去前边所讲的十信的位,和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四加行心,各位记得不记得?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叫四加行位。“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加上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和等觉圆明这种的境界,这种的功夫。

H3.圆证极果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这种境界,就是入到如来的妙庄严海里边。“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满所修的这种菩提,最终就是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呢?菩提本来是自有的,并不是从外来的。这个如来藏性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自己本有的,所以说归无所得。

G2.后示护持(分三)
H1.首明遵古辨析 H2.正令谙识护持 H3.叮嘱钦古教范
今H1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以上所讲的是这个识里边十种的种子,十种的境界。“此是过去先佛世尊”:以前的佛世尊,“奢摩他中”:奢摩他就是一个定,这个楞严妙定【注三八】,“毗婆舍那 ”:那个微密观照,这种观照的功夫,“觉明分析”:由这个觉明而分析,“微细魔事”:这是微细的魔事,这种的境界很微细的,不是很容易觉察得到的。

H2.正令谙识护持(分二)
I1.先令自己谙识 I2.转令咒护众生 I1(分三)
J1.谙识魔邪 J2.诸魔不现 J3.二果无障
今J1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魔境现前”:这个魔的境界现到你前面,“汝能谙识”:你能认识这个境界,知道这是魔或者是佛。

“心垢洗除”:这个境界有的是外魔,有的是内魔。外魔容易降伏,内魔很难降伏了。因为你起了邪知邪见,这不容易解除。所以你外魔认识了,你自己心里边这个心垢也要洗除。什么叫心垢呢?心里头的垢,最要紧的就是这个贪欲,讲来讲去还是这一个贪欲。这个贪欲,也就是淫欲。你要是淫欲心没有了,心垢洗除了,就不落邪见。如果淫欲心不洗除的话,你就很多的毛病都来了。这些个毛病都是由这种的贪欲生出来的,所以种种的问题,种种的烦恼、无明都生出来了。生出,就落邪见了。“不落邪见”:你如果把这个毛病洗除了,那邪见也没有了。

J2.诸魔不现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阴魔销灭”:以前所讲的五阴魔销灭了,“天魔摧碎”:你有了真正的智慧,不落邪见,那个天魔也摧碎了,把天魔的胆都吓落了。“大力鬼神,褫魄逃逝”:乃至这个大力鬼神,他虽然力大,不是吗?他可以把须弥山用手一推都推倒了,推崩了。可是你的正知正见现前,你有这楞严大定,那大力鬼神也就跑了,你把他那个魄也都给丧了。他一见到你呀,亡魂丧胆的,结果就那么恐惧逃逝了,跑了。“魑魅魍魉”:这个魑魅魍魉都是妖怪之类的,前边都讲过了。“无复出生”:再也不会出生了,再没有了。

J3.二果无障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一直就到佛的境界上,没有一点的困难,没有一点的问题,没有一点的麻烦。“下劣增进”:就是那种下劣的根性,也会向前增进去,到这个地方。“于大涅槃”:在大涅槃这个妙果上,“心不迷闷”:心不会再像以前那种的迷闷了。

I2.转令咒护众生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诸末世”:假设这个世界在末法的时候,“愚钝众生”:这个众生,你看他学好,你怎么样教他,他还往那个坏的路上走。你不教他学坏,但是他自己就向那个坏的路上走。学好,好像登天那么难;学不好,就好像下山那么容易。为什么呢?就是习气太重了,贪欲太多了,这一种的旧习气、旧毛病、旧业障、宿世的冤孽债太多了,所以你想往上走,它就往下拉你。所以学好就像登天那么难,学不好就像下山那么容易,为什么呢?众生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愚钝。

愚钝的众生,“未识禅那”:他不知道修道这种重要性,不知道静虑是这样子地需要。“不知说法”:他也不知道说法。“乐修三昧”:虽然他不晓说法,不知道怎么修行用功打坐,不知道静虑。可是他乐修三昧,他欢喜修定。欢喜修定必须要明白道、明白法。“汝恐同邪”:你如果恐怕这种人,入到邪知邪见去的话,“一心劝令”:那你没有旁的办法,你就劝他,劝令什么呢?“持我佛顶陀罗尼咒”:劝令他诵持〈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就是〈楞严咒〉,你就劝他念〈楞严咒〉。

“若未能诵”:假设这个〈楞严咒〉,他念来念去也背不出,总要拿着本子来念。你就教他“写于禅堂”:写到他坐禅的房子里边。怎么呢?因为经典所在之处皆为有佛,何况这个咒呢?这个咒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就有金刚藏菩萨和他的眷属及一切的护法善神。“或带身上”:或者带到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你若带到身上,这一切的诸魔,他都没有法子你。【注三九】

H3.叮嘱钦古教范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殷勤咐嘱,告诉阿难说,“汝当恭钦”:你对于楞严妙定、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这个法门,和〈楞严神咒〉,这个〈佛顶尊胜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法门,你应该恭敬而钦奉。

“十方如来”:这是十方如来的心,十方如来的性,也就是十方如来的母亲。“究竟修进”:这是最究竟、最彻底、最微妙的一个修进法门。“最后垂范”:也是十方如来最后的垂范,最后所开示的最要紧的法门。垂范,这是最要紧的一个模范,最要紧的一种法则,最要紧的一种开示,令你得佛知见的这条道路。

D2.因请重明五阴起灭(分三)
E1.蹑前请问 E2.具答三问 E3.结劝传示
今E1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阿难”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吩咐他,于是乎“即从座起”:从他那个座位就站起来。“闻佛示诲”:他听见佛所开示这种的教诲,“顶礼钦奉”:就向佛叩头。阿难这回可没有哭,以前哭了那么多次,这回不哭了,吃饱了。好像小孩子吃奶似的,吃饱了,他就不哭了。你看那个小孩要糖,有糖了,也就不哭了。这回阿难也是得到甜头了,吃到甜东西了,所以也就不哭了。顶礼钦奉,顶礼恭恭敬敬地奉持这个楞严大定的法门。

“忆持无失”:忆持这个〈楞严神咒〉,一个字都不错,一个字也都不漏,字字清楚,句句明白,口诵心惟。口里在念,心里就想这个咒,身上就不造恶业,身、口、意三业清净诵持〈楞严神咒〉。

“于大众中”:他在大众里边,“重复白佛”:可是大家不要误会,阿难这个于大众中重白佛言,并不是说想出风头,想要叫大家看看他,不是的。是怎么样呢?他为众生来求法,他不是为他自己,而是想到你我现在,他这些个同参道友。他说:“在美国将来有一个法会,有一个人讲《楞严经》,那么那些个人或者不太了解,我现在再给他们请一请法。”所以我们应该多谢阿难。

“如佛所言”:好像佛所说的“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在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相里边,有五种的虚妄,那么这个就是本来的妄想心。这五种的虚妄,每一种就有十种的魔。“我等平常”:我们现在大众在平时日用中,“未蒙如来微细开示”:我们从来就没有听过佛讲出来这么微妙的道理,开示我们,令我们简直是得未曾有,身心泰然,身心都安泰了。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的阴,是一起同时就可以销除了,还是要一点一点地、有次第地,好像一重一重地销除呢?“如是五重,诣何为界”:像这样子这五阴,它们以什么做它们的一个边界呢?做它们的一个界限呢?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我现在惟独就愿意如来,发扬而宣露出你这个大慈悲心。“为此大众”:为这在会的大众,“清明心目”:清,就是清理清净了;明,就是明白了。清净什么呢?清净心目。心若不明白,也不会修行;眼睛若看不清楚,要是有一些个染污在眼目里头,这也不会清净的,所以要清净大众的心目。

不单清净大众的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以做末世,就是现在你我这个时候。一切众生,你看看,所以我说包括你、我、他都在内,这一切众生嘛!你、我都在一切众生之内,他也没有跑到众生之外去,所以你我他都在这个里头了。我说这个你我他,也就是你我他谁都有了;也就是一切众生。你想跑到外边去,也跑不了的。

你说:“我不算数,我没有在这一切众生之内!”

那你是个什么?你说!你想跑也跑不了的。真所谓“插翅难飞”,除非你跑到月球去。跑到月球也还是众生嘛!也不能变一个名,所以你就乖乖地承认,自己也就在我们这个团体之内就好啰,不要跑了。

乖乖的,懂不懂?乖乖的就是不要耍脾气,不要发魔气,不要觉得心里总有点放不下,不要心里总觉得“滋滋喇喇的”那么难受。滋滋喇喇的,这是中国北方的土话。好像烙饼烙得糊了,它滋滋喇喇,这滋?喇?那么一叫,心里滋滋喇喇的难受。

所以“作将来眼”:做我们将来的眼睛,也是做我们的眼睛。你看,你看!这个风水到这儿还没有停止呢!这个将来眼,要到将来,将来是什么时候呢?就是还没有到来那个时候。没有到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未来的时候。未来是什么时候呢?未来就是未来的那个时候。

讲得你们听得怎么样?听得妙不妙?是没有意思?是有意思?你们这么笑,把他们笑得糊涂了,说:“讲的什么?你们这么笑啊?”那听不懂中文的人呢,又着急了,啊!Quickly, translation! ( 赶快,翻译!)

E2.具答三问(分三)
F1.答生起妄想 F2.答因界浅深 F3.答灭除顿渐 F1(分三)
G1.标说妄想之由 G2.详示五重妄想 G3.总结妄想所成 G1(分三)
H1.推原生起元虚 H2.判决倒计非是 H3.结归故说妄想
今H1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佛告阿难”,在“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这个境界上,这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就是那个精真妙明、本觉的圆净,就是这个样子,“非留生死及诸尘垢”:这里头没有生死的,生死在这个地方是留不住的。

不单生死留不住,这个精真妙明、本觉圆净,尘垢也没有了。这个是什么?这就是如来藏性,就是真如的本体,也就是你我共有的佛性。不是你有,我没有;也不是我有,你没有。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这个里头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什么都没有的。你要是能返本还原,返到这个地方,那时候你也没有无明,也没有淫欲,也没有贪欲,也没有这个痴心妄想,什么都没有了,乾而洁净。所以我们现在修,就是想回到本有的那个地方去,如果没有那个地方,人人都不要修了。

“乃至虚空”:我们人人都见到这个虚空,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虚空就是在我们那个妄想里边生出来的。

由这个妄想,而有五阴,又有五浊,又有六结,生出种种麻烦的东西来,这就是没有事情来找事情干。为的什么呢?就因为你没有工作了,要找一点工作。找一点工作,你若有代价也可以;可惜越做这个生意越亏本,给人家去打工,越做是越亏本。好像做生意似的,越做越亏本。亏来亏去,亏得把你这如来藏性,就压到五阴山的底下了。于是乎就被六根、六尘这些个土匪据为己有了,他们就占据五阴山,做他们的巢穴了,各处去抢东西、打家劫舍,你看你招贼窝匪到现在!

先先你做生意,做得蚀本了,然后现在人命又背上了。你这些个土匪各处去打家劫舍,焉能不杀人呢?就杀人!所以你这个自性压到五阴山底下,就有六根、六尘这些个土匪各处去打劫。明白吗?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我这一堂经就没有白讲;没有明白吗?没有明白,要慢慢去学。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斯元本觉”:这个根元,一法不立、一法不生、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是一个根本的本觉。“妙明精真”:这种由本觉发明这个妙明精真。“妄以发生”:由这个时候就依真起妄了,在如来藏性上,生出这种妄。“诸器世间”:所有的有情世间,就是众生;诸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

“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好像这个演若达多,迷头狂走一样。他一早起,一照镜子,看着镜子里边这个人,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又有嘴巴。他说:“噢!我怎么没有头呢?镜子里这个人有头,我怎么没有头呢?”所以就怖头狂走,各处去跑,找他的头。你说他这个头丢了没丢?

演若达多以前讲过了,你们还记得吗?不记得就去想一想,若记得就讲出来,演若达多倒是怎么个样子,倒是怎么样一个人?他是个聪明人,是个愚痴人?是个有头的人,是没有头的人?如果你说那是没有头的人,你看见会不会认为他是个怪物?你想一想!

                             卍                                     卍                               卍

今天是我们在座这些人新生命的开始,既然是新生命的开始,我们必须要洗涤身心,把以前那些个不清净的东西都放下。以后拿起来的东西,都要清净。所谓清净,就是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五钝使。你若能把这五钝使没有了,这就是清净了。

那么今天受这个戒,这是在美国这国家,在美国人里头,可以说是第一次,空前未有的,所以你们都是一些佛教的先进者。先进的人,没有什么好处,要吃苦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你以前没有,因此你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做,有时候就蒙头转向的,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做了错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呢?根本就不明白,也没有地方去学。

日本的佛法,虽然传到美国来很久了,可是日本的佛法是一种化学的佛法,非常的化学。所谓化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虚无飘渺的,他们所行的,你说是佛法嘛,又不像佛法;你说是世间法嘛,他又说他是佛法。所以简直地认不清它是个什么?换一句话说,它可以说是四不像,似驴非驴、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羊非羊,不知道是个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也就没有什么根据。

好像现在一个高丽的和尚,说他是曹溪派,你说你高丽怎么能生拉硬拽,把这个曹溪派拉到你高丽去了呢?这简直不是尽挂羊头卖狗肉吗?挂着曹溪水的招牌,卖他高丽那个地方的沙和泥土,一点水都没有。一点水都没有,这你怎么能叫个曹溪?我并不是想要说这种的话,我看这一切的人太可怜了,以盲引盲,他说他是曹溪的,这些个聪明的美国人也跟着变成曹溪了。究竟曹溪怎么个来源?他都不知道。曹溪是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怎么个样子?不知道!这真是硬贴狗皮膏药。啊!硬往这个身上贴狗皮膏药,真是可笑。贴膏药这个话,美国人恐怕不懂。

你们现在受到正宗佛教的戒律,正宗的佛法,不是那种旁门左道,藉道骗财,说我传给你个法,你给我六十五块钱!不是的。我现在传给你一个衣,你给的钱,不是给我的,是给你那个衣的钱。那个衣是要买的,是不是啊?

现在你搭着这个衣,以后每逢任何的法会,都应该搭着这个衣。搭这个衣表示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那么现在我们这个法会,明天就圆满了,以后有什么法会,搭衣的人要在前面站;没有搭衣的人,就单单穿着袍的人,要在后边站。那么受戒年头多的人,也是站到前边;初受戒的人,站到后边,这是佛教的一个次序。

今天恭喜你们各位,在这三个多月的期间,已经圆满你们的学业。学业圆满了,可是你们的工作要开始了,什么工作呢?要去把世界整个人类的痛苦解除了。因为人类的痛苦,必须要有人帮忙,然后才能解除。人类的痛苦,不是单单某一个国家有,是整个世界的人类都有痛苦。那么必须要有大智慧的人,来提醒每一个人这种痛苦,然后他才能知道寻求一种真正的快乐。

人类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呢?就是人类有一种贪心。有贪心,这是最苦恼的;有瞋心,也是最苦恼的一件事;有痴心,也是最苦恼的一件事。贪瞋痴这是三种毒药;这三种的毒药,每一个人都认为它是最好的朋友,所以和它就不脱离关系。为什么他不脱离关系?就因为他没有明白。若明白了,那么人类的痛苦就没有了。

这一次这楞严讲习法会,由七月十六号开始,每一天由早晨六点钟到晚间九点钟,这样不停地来修行,不停地来学习。这三个多月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可是现在这个宝贵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宝贵的学业也学到你们身上了。你们要把所学的佛法,告诉整个世界,令世界上的人都离苦得乐,得到真正的大智大慧。不要再去做一些个愚痴的事情,不要再去做一些个对人类无益的事情。

在整个世界上,这一次可以说是佛教的第一次。所谓空前未有──从来就没有的。因为讲经的时间是很多,可是没有这样一天到晚不休息地这样去做。你们现在把所学的这些佛教的道理,去成就整个世界上在苦海里的人,令他们统统都离苦得乐,早成佛道,这是我所希望的。

H2.判决倒计非是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这个“度”字,读ㄉㄨㄛˋ,同“堕”音。这一段文是 说,我们这妄念的因缘。那么什么叫因缘呢?这个人不明白因缘,就惑为自然了,落到自然外道里边。所以才说“妄元无因”:妄想它的根元没有一个基础。没有基础,就是没有一个体性,所以这叫妄元无因。“于妄想中”:在这个妄想里头。

关于妄想,有人问我:“什么叫妄想?”

我说:“你现在问的妄想就是妄想。你现在问的‘什么是妄想?’就是妄想。”

这个妄想你到什么地方去找?它有没有一个根?过去就没有了。妄就是虚妄,虚妄就是没有实体的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已经不合这个题目了,根本就没有个东西,所以也不能说它是个东西了。

那么在这个妄想里头,“立因缘性”:你就妄立说它是有一种因缘性。“迷因缘者”:你有一种因缘性,你若明白因缘,还没有毛病;可是这迷因缘者,根本就不明白什么叫因缘。说是:“那么,法师你讲这个因缘究竟是什么?”

这前边讲了很多了。这个因缘就是破外道的一种法,是小乘的一种法。既然是小乘的法,本来没有什么深妙的道理,就是因缘──如是因、如是缘。那么不明白因缘的人,就“称为自然”:就称这个因缘就叫自然了。所以他就是囫囵吞个枣,把这个枣囫囵吞了。什么叫囫囵吞个枣呢?这个枣,或者你们听不懂,就是囫囵吃个苹果,这个苹果你也没有嚼,也没有咬,就囫囵个吞下去了。究竟什么滋味,那不知道。所以这个迷因缘的、不明白因缘的,就称为自然,这是外道的一种理论。

“彼虚空性”:现在也不讲因缘,也不讲自然,现在讲它那个虚空去了。虚空是什么呢?“犹实幻生”:虚空也是从你那个妄想里头生出来的。前边文殊师利菩萨那偈颂不是说过:“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个空在大觉性里边,好像海里一个水泡沫一样,所以它是由妄想生出来的。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什么叫因缘?什么叫自然?因缘和自然,这两种的说法,都是以一切众生这个妄想心去推度、想像出来的,都是由妄想生出来的。我说的不知道对不对?不过你们想一想看。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阿难,知妄所起”:你知道这个妄想怎么样生起的?怎么样有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你知道吗?“说妄因缘”:你知道这个妄想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才可以真正说这个妄的因缘。

“若妄元无”:那么本来就没有一个妄,“说妄因缘”:你再说这种妄想的因缘,从什么地方说起呢?“元无所有”:因为这个妄没有体性,既然没有这个体性,这个妄就元无所有,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的,是诸法空相。既然没有这个妄元,它没有根本,“何况不知”:何况你又不知道呢?“推自然者”:连因缘都不知道,就推究是一个自然,这就落于自然外道,那又怎么可以呢?是不可以的。

H3.结归故说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是故如来”:因为上边所讲这个道理,所以怎么样子呢?所以如来“与汝发明”:我给你讲,为你发挥明白,告诉你。告诉你什么呢?“五阴本因”: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本因是什么?就是妄想,五阴的本因就是妄想噢!

这个妄想,你若追究它,它没有自体的,五阴就是它的一个母亲,从那个地方来的。从哪个地方呢?就是从妄想那儿来的。五阴也是从妄想那儿来的,妄想也是从五阴那儿来的。这是依真起妄。

“同是妄想”:所以前边我没讲吗?这五阴山就把你压住了,又有了六贼,就在那个山上招兵买马、聚草屯粮、打家劫舍、无所不为。这五阴山把你这个如来藏性遮盖着,露不出来了。单单有个五阴山,还不要紧,又来了六贼。六贼在那儿就做土匪,土匪周围去打家劫舍,所以就把如来藏性给埋没到里边了。你若能把这个六贼、五阴都降伏了,那你如来藏性也就显现了。【注四O】

G2.详示五重妄想(分五)
H1.色阴妄想 H2.受阴妄想 H3.想阴妄想 H4.行阴妄想 H5.识阴妄想
H1(分三)
I1.示体因想 I2.引喻详释 I3.结名妄想
今I1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释迦牟尼佛说:阿难,“汝体先因父母想生”:为什么说是情呢?卵因想生,胎因情有,阿难也是胎生,并不是卵生。所以说想生,这个想就是个情字。

往粗了说,就是妄想;往深一层说,就是个想;再往深了一层说,就是个情。这先因父母这个情生,怎么说是情呢?父亲母亲因为有这种欲心、情欲,所以就发生一种男女的问题。于是乎就有了小孩子,这岂不是因情而有的呢?

“汝心非想”:虽然你父母因为有情想,而有这种男女的问题,那么你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一种爱父憎母,或者爱母憎父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你这个身体的。所以在你的中阴身的时候,也是有这种情想;有你这种情想,所以你这中阴身才来投胎。

“则不能来”:你要是没有情想的话,你就不会来投胎的,不会有你这个身体的。这是一定的道理,你想不承认也不可以的。则不能来,你看“则不能来”这个语气说得很决定,这是决定辞。就是你若没有情想,就绝对没有你这个身体,则不能来。这个是怎么样?“想中传命”:就是由这情想而传续──传承接续──你这个生命。

你有生命,都是由彼此的情想互相传递而有的,所以这叫想中传命。传命就是继续的意思,继续你的生命。你有这个想,才能继续你的生命;如果你没有这个想,你生死就了了。所以想阴断的时候,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梦想都没了;你若妄想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为什么你有生死呢?就因为你妄想太多了,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念又生,生生不已,如水波浪,川流不息。所以这川流不息,也就是想中传命的道理。

I2.引喻详释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楞严经》这个哲理,讲得是最彻底了,这是究竟的哲学,究竟的真理。可是究竟的真理也就是究竟的妄想,你不要把这个就说是究竟真理了。我说的这个真理,就是他讲就有这个情形。这个情形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那儿来的。所以,我说它具有究竟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那儿来的。你说出妄想,它就有了;没有妄想,就没有了。

“如我先言”:阿难,像我以前告诉你的,记得吗?告诉你什么?“心想醋味”:你心里这么想:噢!这个醋啊,真酸,啧!啧!真酸。这个酸梅呀,噢!酸哪!一吃我这牙都倒了,也软牙了。你这样一想的时候,这口里口水就出来了,这样一想酸哪,“口中涎生”:口里就流口水了,这个口水不是馋出来的,而是想这酸味想出来的。所以无论谁,不要妒忌人,妒忌人在中国话就叫吃醋,不要吃醋。一吃醋就有酸味了,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心里想登高,这足心这个酸味又起来了,足心就发酸了;发酸了,脚心也软了;脚心软了,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要跌到那个万丈悬崖里去了。你说危险不危险哪?“悬崖不有”:这个悬崖不是有的,只是心里这么想一想;心里这么想一想,这足就发酸了。以前想酸梅、想醋,是嘴酸;现在想悬崖,他腿酸了,足也酸了。你说这个足怎么也会酸呢?

有一个人就讲了:“我知道了,法师你不要讲这个道理了,我已经明白了,我已经开悟了。”

开了什么悟呢?“你前面所讲的那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根的作用,所以现在脚也会吃东西了,所以它就酸起来了。”真是这个样子?啊?我不相信你这个开悟。你开这个悟,为什么我不相信呢?我还没有开这个悟呢,你就开了这个悟?那没有这个道理的。这个道理,我不承认的。那怎么样子呢?因为这就是个妄想,这个脚并不会吃东西,也不会听东西,也不会看东西。六根互用说是眼、耳、鼻、舌、身、意,并没有一个脚,所以你开的这个悟,我绝对不承认的。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那么悬崖也不是有的,这个醋物也不是有的,只凭你一个妄想,嘴也流涎了,足也酸软了。“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如果你这个身体不是由这个虚无的妄想来的,和妄想做朋友,做同类,“口水如何因谈醋出”:如果你这个身体不是由妄想、由这个情想而有的话,那么你口里流的口涎、这个口水,为什么我和你一讲这个醋,它就会出来?讲这个醋,这只不过讲一讲,并不是真有这个东西。讲一讲,这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它酸味就出来了?就觉得口里也酸溜溜的,脚上也酸溜溜的。这么样子,你想不承认是妄想来的,可以吗?不可以的,那是从妄想来的。

I3.结名妄想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因为上边所讲这个道理,所以你就应该知道,你现在这个色身,就是你这个身体,“名为坚固第一妄想”:虽给它起个名字说它坚固,只不过是个名而已,其实这就是由你第一个妄想,由这色阴而造成的。

H2.受阴妄想(分二)
I1.转想成受 I2.推广结名
今I1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即此所说”:就是上边我所说的这一段文。说的什么呢?“临高想心”:你做这么一个妄想,想自己站在那个万丈悬崖上,就是这个妄想的心,“能令汝形”:它就可以使令你自己这个身体,“真受酸涩”:就这么讲一讲,想一想,啊!你这个脚上就觉得酸,又觉得涩了。

什么叫涩呢?这个涩就是不光滑,就觉得很酸涩的,就觉得这个脚好像站不住了似的,要跌倒要跌倒那么样子。你走到那个万丈悬崖上去,往下一看,噢!看不见底,这个脚心就发软了,即刻就是不向下跌也要向下跌了。这什么道理?就因为你这个妄想做成的。你若没有这个妄想,同样的路,你在平地上走来走去,走多少路,这个脚心也不发软,也不发酸的。

你走一个独木桥,底下看着那个水流得清流湍急,噢!这一掉下去,就没命了,就会被水淹死了。不想,没有事;一想,这个脚就即刻迈不动步了,就软了。迈不动步,就跌下去了,这个就是你这一想的关系。你若没有这个妄想,闭着眼睛往前走,不知道有这么个独木桥的时候,反而没有事。那说我闭着眼睛走独木桥试一试,那也一样掉到里头去,因为什么呢?你看不着,一脚就踩不住那个独木桥了。所以你看见,你若一打妄想,一知道下边是清流急湍,这个水流得很急,你也就生恐惧心了;你要是闭着眼睛走独木桥,也一样掉到水里去。

所以不要睁着眼睛打妄想,也不要闭着眼睛死妄想。你若闭着眼睛死妄想,那也是行不通的,所以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你也不要闭着眼睛死妄想,怎么死妄想?把那个妄想死了。你睁着眼睛打妄想,生出这个妄想,也一样脚心发软;你闭着眼睛也一样掉到万丈悬崖里去,所以闭着眼睛,这也不是一个办法。因此,最难的就是在这个地方,怎么样呢?你最好就是不打妄想,那就没有事情了。

I2.推广结名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因受生”:因为你受这个生,才有这个身体,“能动色体”:你这个色身,有色质的这个形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你现在这个现前,顺着有益的事情,你就欢喜;有损害你的事情,你就不欢喜。“二现驱驰”:这两种的妄想互相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虚,是不实在的;明,就是光明。但是这个光明是不实在的光明,这就是你这个虚明,你第二种的妄想。

H3.想阴妄想(分二)
I1.身念相应 I2.推广结名
今I1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因为你这种的妄念,役使你的色身。“身非念伦”:身并不是这个念。身和这个念不是同类的,可是它们为什么互相有一种的感觉?“汝身何因,随念所使”:为什么你起一个念,你的身就随这个念来使用?被这个念来支配?

“种种取像”:在种种的取像里边,“心生形取,与念相应”:你心生一个念,形就想去取这个东西,身和念是相应的,是一致行动的。你的身为什么和念就会一致行动呢?什么叫做念?念是想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念?,这个念就是一念。

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上说,一念里边,就有九十个刹那。刹那是很短很短的一个时间。“在一刹那里边,就有九百个生死。”有九百个生死,也就是九百个生灭。所以才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你若能一念不生,就全体现。什么全体呢?就是全体大用,也就是如来藏性,你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风光,本来的面目现前了。六根忽动被云遮,你六根稍微一起的时候,就被云遮住了。所以才说修道的人能到一念不生,那时候鬼神都没有办法你了。

你若能一念不生,就能一念不死;若不能一念不生,也就不能一念不死。这个地方很要紧的,你若把这个地方明白了,一念不生,你全体现了;你六根再一动,就又被乌云遮上了。

I2.推广结名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寤即想心”:寤,就是醒着。前几天我不是讲过庄公寤生?他妈妈因为他寤生,遂恶之,就讨厌他。爱共叔段,她欢喜第二个儿子──共叔段。欲立之,她想立共叔段继承父位,所以武姜左一次右一次向武公请命,说是叫小儿子继位,不要大儿子继位。可是郑武公不准,所以还是庄公立了。庄公立,武姜就叫共叔段去造反,结果也失败了,这就是那个寤生的故事。这个寤就是没有睡觉。寤即想心,醒着的时候,就是想阴当权的时候。

“寐为诸梦”:你要是睡着了,这就是梦,这个想阴就会有梦,会变梦。以前讲到想阴的时候,不是说他这儿睡着了,旁边在捶衣服,捣衣舂米的,他就听这是撞钟,或者敲鼓?也就是这个想阴。他睡着了,就有这种错觉。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那么在梦的时候,你这个想念摇动,就知道撞钟击鼓的这种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这个名字就叫融通。融通就是融而通之,通而融之;就是互相合作。我告诉你,无论醒着,或睡着了,这想阴,现在的名词就叫互相合作。互相合作就是通融,这叫想阴的妄想,这是第三想阴。

H4.行阴妄想(分二)
I1.体迁不觉 I2.结名妄想
今I1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化理不住”:这就是行阴。行阴像水波浪似的,那么川流不息,它不停止的。也就是前念生,后念灭;后念灭,后念又生,这么互相生灭。化理不住,这种变化的道理不停止,总是这样地去工作,不停止、不休息。“运运密移”:运,就是运转的意思。运转运转就川流不息,密移是你看不见,它这个是很轻微的,在你不知不觉地,它就搬了家了;你不知不觉地,它就变了样了,这是运运密移。

什么运运密移呢?好像“甲长发生”:什么叫甲呢?甲就是指甲。指甲你两天不剪,它就长得有这么长;这三天不剪,它又长一点;四天不剪,它又长一点。它一天比一天长,一天比一天长,可是它怎么样长呢?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长多少?你知道不知道?它怎么长出来的?你知道不知道呢?这个甲长──长啊,就一天比一天长。发生,你我这个头发一个月不剪,大约就有四分长。一个月不剪有四分长,你知道它一天长得多少呢?也不知道!说那我可以统计一下,你统计,这不一定是正确的,你用电脑算术机算一算,看一看它知道不知道?

“气消容皱”:气一天比一天就衰败了,这叫气消。好像青年的人,天真活泼;壮年的人就壮;老年的人,这气就消了。消不是没有了,就是衰败了。容皱,这个容也鸡皮鹤发了,面貌也老得不得了了,再想装一个后生的人,装一个年轻的人,也做不到了。你就怎么样化妆,八十岁的人也不能变成二十岁的男子,所以这叫容皱。

“日夜相代”:这个甲长、发生、气消、容皱,白天晚间都一样工作的,它不停止它的工作,真是比钟表都勤力。钟表有的时候你不上链,它会停止呢;这个你不要给它上链,它也一样地工作。除非死了,死了就不工作了。“曾无觉悟”:它就这样日夜相代──日夜来摧你,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这叫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永远都不觉悟。永远在这里头迷迷糊糊地,糊涂而来,糊涂而去,这就是行阴的一种妄想。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你这个身体甲长发生,气消容皱,你若说这个指甲不是你的,它怎么在你身上长长呢?你说这个头发不是你的,它怎么在你头上长长呢?你说这个气不是你的,怎么你觉得气不足,就衰弱了呢?你这个面如果不是你的,它怎么会皱呢?你说这个容皱也不是你的,那么你的面怎么会自己皱呢?它怎么会在你身上变化呢?如果不是你的,怎么你这个身体会迁变呢?会由少年的时候就搬到中年的时候,由中年的时候又搬到老年的时候,由老年的时候又搬到死的时候。所以你不能说,不是你的。

如果这不是你的身体,汝必非真,那你就不是真的。“如必是真,汝何无觉”:若说一定是你的,你怎么不知道呢?你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甲长,你也没有感觉;发生,你也没有感觉;气消,也没有感觉;面皱,也没有感觉,你也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变了样了。

这是两边都给破了。你说是你的,也不对;说不是你的,又不对,这都不对了。那么你说这怎么办?就是妄想!就是在这个地方,由妄想造成的。

I2.结名妄想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你的行阴,它也是念念不停的。“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这一种念念不停,不容易觉察得到的,它有微细的动相。幽隐,你不容易觉察得到的这种变化。变化密移,毫无感觉,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第四种行阴的妄想。

H5.识阴妄想(分四)
I1.纵夺真妄 I2.正申喻示 I3.的指灭时 I4.推广结名 I1(分二)
J1.约性纵真 J2.验忆夺妄
今J1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在你这个精明的时候,湛清而不摇动这个地方,这个名字如果叫它恒常的话,“于身不出”:那么在你身上不会有“见闻觉知”。“若实精真”:假设若真是精真的话,“不容习妄”:就不会有这个习气和妄想发生了。

J2.验忆夺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有什么原因呢?你在以前看见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经历不知道多少年岁,这个忆也没有了,忘也没有了。你若有个忘,说我把什么事情给忘了,那还有个记忆呢。你现在忆忘俱无,也没有记,也没有忘了。

“于后忽然,覆睹前异”:以后,忽然又看见以前所看过那种奇怪的东西,“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在这时候,你就想起来了,啊!以前怎么样记忆的,怎么样遇到这个奇怪的东西,那时候怎么样见的,一点都不会忘的。

“则此精了”:这个能回忆以前的这种精了,“湛不摇中”:在湛清不摇的里边,“念念受熏”:在这里边念念有这种熏习的情形,“有何筹算”:怎么样子算计算计呢?怎么样想一想啊?怎么就已经忘了这个事情,然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又想起来了?那么没有再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已经忘了,想不起来了;遇到了之后,又随着就想起来了。

这是有何筹算呢?谁给记的账呢?谁给算计的呢?由这个证明,在你八识田里边记得,不过你说忘了,于是乎就想不起来了。那么你几时再见着它,就又回忆起来。这并没有一个人给记上账,就是在八识田里边,天然地在那儿存在着。

I2.正申喻示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知道,“此湛非真”:前边湛不摇中,这个湛不是真的,“如急流水”:怎么说它不是真的呢?就好像急流水,它那个水流,“望如恬静”:你看着它好像没有波浪似的,没有流。可是“流急不见”:它那个水流因为没有波浪,它流你也看不见。“非是无流”:不是没有流,它是流,你看不见,只是它没有波浪而已。前边是行阴,现在是识阴,这个识阴里边,“若非想元”:假设不是妄想的话,“宁受妄习”:没有妄想,就不会受妄的习气来熏它了。

I3.的指灭时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如果不是到你六根能互用开合这种境界,这种程度,“此之妄想,无时得灭”:这个妄想,没有时候可以灭的;除非你到六根互用的境界上,这个妄想就消灭了。

I4.推广结名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所以你现在这见、闻、嗅、尝、觉、知,这种六根的知觉性里边,“中串习几”:中间串合着习几,就好像用绳串起来一样。习,是习气;几,是几微,最微细的这个地方,就是你不容易觉察得到,不容易看得见的。“则湛了内”:就在你湛了这种性内,“罔象虚无”:罔,你说它有嘛,它又没有;象,你说它没有嘛,它又有。这一种虚无飘渺的情形,“第五颠倒”:这就是第五种的颠倒“微细精想”:这个微细不容易觉察得到的境界。精想,这种妄想也是很细的,也是很不容易觉察到的。

G3.总结妄想所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阿难”,“是五受阴”:这五种的受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的阴,你都有领受的这种情形。“五妄想成”:所以五种的妄想,也就发生出来了。

F2.答因界浅深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你现在想要知道五阴这种妄想,每一个阴它的界限是浅?是深?是怎么个样子?它的边际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告诉你。“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色而对空,就是色的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这个触尘和离,就是受的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这个记和忘,是想的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惟灭和生,是行的边际。“湛入合湛”:你清净又合清净,“归识边际”:这就是归八识的边际。

F3.答灭除顿渐(分三)
G1.生灭次第 G2.顿渐始终 G3.责忘前教
今G1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此五阴元”:这五种阴的根本,“重叠生起”:它重复而重复地叠生,生了又生,这样地互相循环,互相帮助。

“生因识有”:那么这生就因为识才有的。“灭从色除”:灭就从色除。怎么会灭呢?因为有色。若灭色,它就归空,这所以灭。生,就由识生出来的;灭,就由形色而灭。

G2.顿渐始终

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则顿悟”:在理上来讲,这个道理你很明白了,可是“乘悟并销”:乘(同“秤”音),就是这种乘除的方法。你悟了,也没有这个乘,也没有悟了。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你若明白这个理了,那么你就连悟都消了。“事非顿除”:在理上讲,你是悟了;在事相上讲,你还要“因次第尽”:你要好像脱衣服似的──脱了第一层,又到第二层,然后脱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 【注四一】你 在事相上要由次第而尽──次第没有了。这个理你是明白了,但是你还没有修呢。还要修,才能把这五阴都破了。

G3.责忘前教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我已示汝”:我以前已经告诉过你,“劫波巾结”:我用那个巾结了六个结。

“何所不明,再此询问”:你怎么还不明白呢?还来这么向我多问,又这么啰啰嗦嗦的。

E3.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汝应将此”:阿难,你应该将这种的“妄想根元”:这个妄想生出来的根本来源,“心得开通”:令一切的众生都明白、了悟这个道理。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你再把这个道理,传给将来末法的时候,这一切修道的人。“令识虚妄,深厌自生”:令他们也都知道这虚妄的妄想,是他自己生出来的,令他很明白、很了悟,知道这种妄想的来源和它的脉络,而生一种厌恶的心。“知有涅槃,不恋三界”:令一切的众生知道有涅槃可证,不留恋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火宅了。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莲池大师是中国很有名的一位法师,他出家了,还总想回家看看他太太。左一次、右一次,看了很多次。他太太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一想自己的丈夫出家也不修行,还有这一种的情爱放不下,老回到家里来,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乎她就在进门的地方,挖了一个坑,上边用席子之类的东西遮上。这个坑里边放的什么呢?就放它一些个火。

那么莲池大师有一次又回来了,一迈步,就掉进这个火坑里了,他说:“啊!你这儿怎么弄个火坑呢?”

他太太说:“你知道是火坑,为什么你还回来?”这一句话,他开悟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了。

这也就表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都不是安乐的地方,就好像火宅那么样子。

A3.流通分(分五)
B1.较供佛之福 B2.答获福之多 B3.叹灭恶之功 B4.举两利之胜 B5.结大众法喜
今B1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在十方世界所有的虚空里,装满了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的宝物,“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拿它来奉上供养无量无边微尘那么多的佛。

“承事供养,心无虚度”:又叩头、又礼拜、又供养,这个心没有一时一刻空过了。

“于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呀?“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这个人用这么多的七宝来供养佛,把他的七宝都供养给佛了。这种因缘,他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啊?你讲一讲。

B2.答获福之多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答言”:阿难答覆佛这个问,就说了,“虚空无尽,珍宝无边”:虚空是无尽的,没有穷尽的,珍宝是无边的。

“昔有众生,施佛七钱”:以前有一个众生,就只布施佛七个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在他死后,尚且得到转轮圣王位。这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那有几多个太太?没有讲。总而言之,有一千个儿子。这个转轮圣王有大威德,他有一种车,在一个时辰里头,可以周游四大部洲,比现在的火箭大约都还快,他有这种宝物。

“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那么布施给佛七个钱,都得到转轮圣王这么大的果位,况复现生,在虚空也穷尽了,所有佛的国土都充满了,他皆施珍宝,不只七个钱,他布施尽虚空、遍法界这么多的七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这一种的功德,就是穷尽无量不可思议那么多的劫数,也是算不过来,算不尽他这个福德。“是福云何,更有边际”:这个福,你怎么可以说它再有一种边际呢?它没有边际的。

B3.叹灭恶之功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佛告阿难”:佛告诉阿难说,“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诸佛不打妄语,不撒谎的,不讲假话的。

“若复有人”:假设若有人,“身具四重”:四重是什么呢?就是杀、盗、淫、妄,这叫四重罪。在《楞严经》上,这叫〈四种清净明诲〉,前边你们都听过了。“十波罗夷”:十种波罗夷,就是你受菩萨戒,那不有十重吗?就是那十种。犯波罗夷就是弃罪──撇弃到佛法大海之外,不通忏悔的这十种罪。这十种罪,若是你想明白,就看看菩萨戒前边那十重──就是十种波罗夷罪。

“瞬息即经”:这么一转眼就经过了,经过什么呢?“此方他方阿鼻地狱”:经过这一方,又他一方的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乃至于到十方国土的无间地狱,“靡不经历”:就是任何地方的地狱,他都游遍了,受遍了这些罪,这叫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能以一念”:你能以一念这么短暂的时间,“将此法门”:将楞严大定这个法门,“于末劫中”:在末法的时代,“开示未学”:开示没有学过佛法这些个人。

“是人罪障,应念消灭”:你能以一念这么短的时间,将《楞严经》这个法门,开示那些没有学过佛法的人,这个人的罪业,应你的念,就消灭了。也就是很短的时间,罪业就消灭了。“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变他所受这个地狱的苦因,成安乐国了,不会再有痛苦了。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得福超越”:这个讲《楞严经》的人,他所得的福报超越“前之施人”:就是前面用尽虚空、遍法界的七宝,来布施给微尘数的如来、诸佛,供养承事。可是你能讲《楞严经》,能给不懂佛法的人说这种的法门,你所得的福报,就超越过这个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像这样子,重重加起来,乃至“算数譬喻”:算数和这个譬喻“所不能及”:也算不出来究竟是多少,没有法子算得出来。

B4.举两利之胜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将来若有众生,能读诵这部《楞严经》,能持诵这〈楞严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假设我要是广说,详详细细地说,多少个大劫也说不完这种好处。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你们各位要依照我所教诲你们的这个话,照着这个方法去修行,直接就可以成就无上的菩提觉果,不会再有一切的魔业。【注四二 】

B5.结大众法喜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此经已”:佛说完了这部经,这一切的大“比丘”,和一切的“比丘尼”,“优婆塞”:就是男居士。是梵语,翻译过来是“近事男”,就是近事佛的男人。“优婆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所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天,天上的天人;人,人间的人;和阿修罗。阿修罗你们也都认识了,他是脾气最大,好打架。

我的一个弟子说他的狗是阿修罗,或者他那个人也是个阿修罗。我相信听过《楞严经》,就会变菩萨了,不会再有阿修罗的气了。

“及诸他方菩萨”:你看这菩萨就来了。他方的菩萨和“二乘、圣仙童子”:二乘,就是二乘的圣人──声闻、缘觉;童子,就是童真入道的。“并初发心大力鬼神”:方才发心的这个最大力的鬼神,“皆大欢喜”:一起都高兴了,“作礼而去”。

                                   卍                                   卍                               卍

现在我们听完了这部经,无论是谁,是天上的人、人间的人、是阿修罗、是地狱、饿鬼、畜生,无论哪一类的众生,都要发菩萨心,都要行菩萨道了,都要做一个菩萨。不要再去做那些其他因的众生,要种佛因,种菩萨因,结菩萨果,结佛果,将来是成佛的。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我们授记了,说是“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不要说念多了,就说“南无佛”,将来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定会成佛的。

我们现在听了这部《楞严经》,你明白了很多的佛法,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说你就用满十方虚空的七宝来供养佛,都没有你讲《楞严经》这个功德大。所以我们这次把这部《楞严经》也讲完了,你们苦也都了了,我的苦也没有了。为什么呢?不必这么辛苦了。那么将来去行菩萨道,或者那时候还有苦;不过那时你自己愿意受了,不是人家勉强叫你受的。那时候你自己就愿意去接受这种的问题了。

在这个法会圆满之后,要休息二个礼拜,再继续讲〈普门品〉。〈普门品〉讲完了,如果有人真心想要听,就可以讲《法华经》。在这两个礼拜期间,无论谁想要到这佛堂来研究佛法,还可以照常来,现在果前在这儿,大家也可以和果前来互相研究,只要愿意学佛法,随时都可以来的。我或者还有一些事情没办的,要处理处理。再过两个礼拜之后,我想叫果地也辛苦辛苦,请他为大家研究一点佛法,不过现在还没有决定研究什么。

果璞也发发菩萨心,为大家再把这《楞严经》再往深的来研究一层,因为他会中文,他都懂。中文既然懂,那中文的意思就要翻译成英文。这是很难的一件事,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他明白了,就很容易;他若不明白,就很难的。

所以要发发菩萨心,行行菩萨道,我希望我们听过这《楞严经》之后,每一个人都发菩萨心。现在我再说一遍,无论是什么,是天上的人,人间的人,是阿修罗和地狱、饿鬼、畜生,都要发这觉悟的心,不要再迷了。觉者就是佛,迷者就是众生,我们现在都希望快一点觉悟。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