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回天录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5. 业感交织因果递偿
法界非大,微尘非小。何以故?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然更有微妙难思议者,其惟业感交织如网,因果递偿似轮乎。举凡国与国之间,业感交织,因果递偿,战争不止,杀戮难停,有增无已,乃至亡国灭种,同归于尽而后已。语云:“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诚哉其言也。家与家之间,亦是业感交织,因果递偿,逢恩则和,遇冤则报,自不明了。甚至终日咻咻,一生哓哓,有谁觉晓?经云:“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吾人所作所为,岂可不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哉!
6.佛教为什么未能普及
我们佛教是具足圆满真理的宗教人类旅程中必经之途径的宗教,然而为什么这样久远的时间,未能普及于社会群众方面呢?原因有二:其弘法方式古老笨拙,不能圆融无碍生动活泼,使听者沉沉欲睡,格格不明。其二,佛教徒本身缺乏团结精神,各自为政,互相攻讦,彼彼皆非,我我自是,伤若不及早,改进不末何待。
7. 人以类聚
云何人以类聚?所谓“善一伙,恶一群。什么人找什么人。”士人与士人为友,农人与农人为友,工人与工人为友,商人与商人为友,官人与官人为友,佛教徒与佛教徒为友,道教徒与道教徒为友,耶教徒与耶教徒为友,回教徒与回教徒为友,军人与军人为友,匪人与匪人为友,正人与正人为友,邪人与邪人为友。各从其类,结为党羽。同行妒嫉,又成冤家,互相敌视,势如水火,各不相容。初则友善,继则仇怨,久则吞食。以强凌弱,以众欺寡;有强权无公理,造成今日之惨局。业报循环,轮回不已,羊复为人,人复为羊。
楞严明训,即所谓羊有羊国,马有马国,牛有牛国,猪有猪国,狗有狗国,乃至蜂有蜂国,蚁有蚁国,蚊有蚊国,虫有虫国,各从其类。力大者为王,众多者为国,宿业相寻,丝毫不错。以佛眼观之,颠颠倒倒,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人,忽然而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修罗,忽然而蜎飞蠕动,依业受生还报而不自知,甚可怜悯。
古人云:“脱马腹,入驴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门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由此观之,头出头没,倏死倏生。如微尘之无定,随业风而浮沉。流转六道之中,而无止息。
8. 中道了义
何谓“中道了义”?“不偏”谓之中,“修行”谓之道,“尽矣”谓之了,“宜乎”谓之义。夫中者乃无太过、无不及也。太过者当损之,不及者当益之。既不落空,更不着有,斯名中道。真空理体,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自性,亦名佛性。和盘托出,亦即等于○字。惟此○字,实乃天地之祖,诸佛之父,万物之母,微妙之源。生生化化,无不从此出,亦无不还归于此,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明乎此,方可称为无心道人,超出数外,永脱轮回之苦,逍遥自在,了脱生死之活死人也。
9. 乐是苦因
娑婆世界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所谓苦者,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言之不尽,语焉难穷。三苦者何?即苦苦、坏苦、即行苦也。八苦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最乐莫如着华服,然而新衣着体, 犹如桎梏加身,尘染汤沾,动生懊恼,你说是乐是苦?最乐莫如食善味,然而珍馐百味,日食衹是三餐,多则百病丛生,呕泻随之,你说是乐是苦?最乐莫如住华屋,然而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经营管理,费尽心机,你说是乐是苦?
10. 火宅无安
我们现处之境地,终日惶惶,苦难重重。今天地震,明朝山崩,后日海啸。种种灾劫,般般痛楚,无有已时。故古人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昔莲池大施舍俗出家,然仍返室探视眷属者再,其 妻具大智慧,有大善根,思有以助之,乃设大方便于其室内,挖一土坑,蓄以火种。大师又返,甫入室则足落火中,大惊曰:“此乃火坑乎?”其妻曰:“既知是火坑,幸勿复返。”师大悟,卒为佛教翘楚焉。
11. 悌敬之道
昔汉朝时,孔融年方四岁,有友人送梨一筐,诸兄皆拣取大者,而融则取其最小者。人或怪而问之,对曰:“诸兄年长于我,故应食其大者。余年最幼,故宜食其小者耳。”如孔融者,其年虽幼,深明悌敬推让之道,诚足以讽世矣。
12. 忠于职守
吾人处事接物,必须有责任感,克尽职守,切勿因循敷衍了事,苟且塞责,自误前程,遗憾无穷焉。故待人以忠,人待己亦必以忠;待人以伪,人待己亦必以伪。所谓欺人者自欺也,害人者自害也。货悖而出,亦悖而入也。岂可不慎之哉。
13. 信之重要
信为修道之源,功德之母,能长养一切诸善根力故。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故信之一字,即了脱死之要诀,返本还原之奇方;烦恼流中之宝筏,无明窟里之火炬;歧路险途之导者,苦海波涛之南针;三途八难之圣师,六道四生知觉愿。故信,人必不可忽者也。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昔有二比丘,往见释迦牟尼世尊,途中渴甚,觅水不得。见一人头骨内有少水,但小虫游泳,似极快乐。一比丘取水而饮,并让同伴饮之。同伴曰:“此水有虫,戒不许饮。我虽因渴而死,亦不愿犯戒以生。”其后果然乾渴亡于途。其饮水比丘得见佛面,顶礼佛足白佛言:“弟子同行某比丘,途中渴死,望佛慈悲救度。”佛告饮水比丘:“彼因谨守戒律,信心坚固,至死亡相逼,亦不违尸罗。已承佛威神,先汝而至见佛闻法。”彼乃真信比丘也。
14. 礼仪
礼者立也,故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也。”又云:“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曰:“何谓克己复礼?”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物动。”
15. 廉洁
昔帝尧求贤以让天下,闻有巢父、许由二贤者,清廉自持,亲往访之。见巢父而致来意,欲让其帝位与巢父,父闻之急掩耳而避,就水洗耳。适许由亦牵牛饮水,怪而问之。父云:“方才帝尧欲以天下相让,污吾耳,是以洗之。”由云:“今汝洗耳水,吾牛岂可饮此浊水乎?”于是引牛至上流而饮。此二人之廉洁尚矣乎。
16. 耻躬不逮
伯夷、叔齐兄第二人生于纣王之时,周武王吊民伐罪,兄弟并马而谏,谓不可以臣伐君,致天下祸乱。武王曰:“纣王宠妲己,斫朝涉之胫,剖孕妇之腹,荒 淫无道,残贱百姓,天下共弃,诚乃独夫。吾诛此一夫拯民于水火之中,何祸乱之有?”遂灭纣而改国号曰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乃于首阳山忍饿而死,民至今称其义,其知耻者焉。
17. 品德
人类所以为万物之灵者,因人能修其品德也,故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待人以诚,教人以切,待人以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去私守公,上体十方诸佛无缘大慈,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轮,皆成佛道。下念三途眷属,无间罪报,速应救拔亲友,共离鬼狱,齐证菩提。常存此心,坚固行愿。若此目的未达,誓不休息。 敦品立德,必满斯愿。
18. 倭奴侵华
脚踏须弥头顶天,单手敢把太阳换。 东方西方成极乐,南京北京共团圆。 澄清宇内刀兵息,造福人群德政宽。 法界同伦身康健,齐赴菩提觉果筵。
19. 修菩萨道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谓修诸利益众生行门,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屈己待人,慈心接物,正大光明。凡一举一动皆为救济众生,所以名觉有情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贵在坚固永恒,不变誓愿。披精进铠,持般若剑,斩杀六根之狂贼,捉拿六识之阴鬼,扫除六尘之染魔,勤耕六度之法田,灌溉六道之芳园,栽培万行之华实,涵养不坏之金躯,成就难思之佳果。万德圆足,灵光独耀。八相成道,百界作佛。至此大丈夫之能事毕矣。
20. 报父母恩
为人子者,首先当知父母恩比天更高,比海更深。若不思报恩,实应生大惭愧,枉自为人矣。欲思图报,必先敦品立德,务本修道,所谓“一子得道,九祖超生。”岂可懈怠乎?谚曰:“百善孝为先。”真能修道者,才是真孝。真孝者,即是真报父母恩。故应认真脚踏实地,向前迈进。切不可躲懒偷安,虚掷岁月。非但难报父母恩,亦难于自救自度也。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