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总会.DRBA Logo

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诲人不倦

你学了不用,那是等于不学一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第七》之二

默而识之:默,就是不讲话,在心里不打旁的妄想,背自己所学习的东西。识之,就是把所学习的东西像“勒碑刻铭”似的,在心里写出来、记录下来。这个记录是在自己心里,不是在外边,不是写到纸上,或写到本子上:“啊,我有note book,需要时,我翻来看看。”不是那样的,要写到自己心里那本note book,那才算!这样学什么,都能背得出、记得住,到要用的时候就左右逢源,随时要用都有。

学而不厌:可是单单记住,就自满说:“我背的书很多,不用再学了。”那也不对,因为“学无止境”,我们学东西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说到什么时候是最圆满、最通达?谈不到的。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总是要学习的,所以学什么东西也不要厌倦。不要说:“哎呀!华严经这么长,好像大海,这怎么学?大海的水怎么能饮尽呢?”这么地望洋兴叹。不是这样的,就是一点一点学习,一点一点地往前去,一天学一点,一天学一点。所谓: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我们学东西就像逆水行舟,若不往前进,就退步了。我们这个心就像野马在那儿乱跑、乱踢、乱咬的,不容易降伏,不容易抓住。它放开容易,但你想把它抓回来,就不容易;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生出妄想来,说:“我叫这个妄想没有了。”那不容易的。

孔子学而不厌,这个“厌”是厌足,“学而不厌”就是没有一个厌足的时候,也没有自满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没有学问,我是最有学问的。”一有这种态度就完了。所以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学了之后,才知道:“哦!我还差得太远了。”就像你们刚一听讲佛法,听了两天半:“啊!我都懂了。”等到现在才知道:“哎!我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懂呢!”这是一样的道理。

诲人不倦:我学了之后要做什么呢?学以致用。你若不用,学它又做什么?学了你不用,那是等于不学一样。你尽“怀其宝,而迷其邦”,自己在那个地方,没有尽上自己的责任,去令其他人明白,把人家都弄得很糊涂。所以要诲人不倦。

这个“学而不厌”,用佛教的精神来说,也可以说就是自觉,“诲人不倦”就是觉他。这是自觉觉他,可是没有觉行圆满。为什么说“诲人不倦”是觉他?也就是要自利利他去教化人,“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自己没能做出一些有功于世、有德于民的工作,那我们就教青年人,让他们知道做人的目标,将来可以利益一切世界上的人。所以“诲人不倦”的目的,也就是希望把我这种思想和学问,推而广之,扩而充之,令后世的人类都得到一点利益。

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除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种工作,旁的我就不太注意了,其它的对我有什么关系呢?“何有于我哉”,也可以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种,我都没有做到,这是孔子自谦之词。以上两种的意思都可以,就是孔老夫子把名闻这一类的东西看得很平淡,不注重人怎么赞叹他,或者说他怎么好。因为孔老夫子这样清高,这样与人不同,所以“游夏莫能赞一辞”,子游、子夏是最会讲话的两个人,连一句赞叹孔子的话也说不出来,何况多呢?多,更是说不出来了。

因为孔子太高妙了,所以连颜渊也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这是孔子的弟子赞叹老师:“仰之弥高”,越看他越高,越看他越高。“钻之弥坚”,想用锥来钻,像钻窟窿一样地研究研究他,啊!钻不进去。“瞻之在前”,你这么看着他,他是在前面,“忽焉在后”,但不知什么时候又到后边去了。所以这就是高深莫测。

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看法都是这样子,可是你们现在学了两天半,就说:“啊!我明白师父了。”你明白师父了?我不明白徒弟呢!


── 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四日.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