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門】部類品會
◎ 唐清涼國師沙門澄觀造疏
◎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七二年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七日
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禪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A7. 部類品會 分二
B1. 總辨來意 B2. 開章別釋
今B1.
第七,部類品會者。既知旨趣沖深,未審能詮文言廣狹 [1]。
B2. 開章別釋 分二
C1. 開章 C2. 解釋
今C1.
於中有四: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2]論釋。
C2. 解釋 分四
D1. 彰本部 D2. 顯品會 D3. 明支類 D4. 辨論釋
D1. 分二 E1. 總明 E2. 別釋
今E1.
初中,性海之詮,常說遍說;言窮法界,難可限量。今自狹[3]之寬,略為十類。
E2. 別釋 分十
F1. 略本經 F2. 下本經 F3. 中本經 F4. 上本經
F5. 普眼經 F6. 同說經 F7. 異說經 F8. 主伴經
F9. 眷屬經 F10. 圓滿經
今F1.
(一)略本經。即今所傳八十卷本,及舊譯六十卷,皆是十萬偈中之略;譯未盡故。
F2. 下本經
(二)下本經。謂摩訶衍藏。是文殊師利與[4]
阿難海於鐵圍山間結集此經,收入龍宮。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誦得,流傳於世。故《智度論》名此為「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梁攝論》中名「百千經」。《西域記》說遮拘槃[5]
國,有此具本。
F3. 中本經
(三)中本經。即彼所見,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F4. 上本經
(四)上本經。即彼所見,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上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
F5. 普眼經
(五)普眼經。即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但是入深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已下諸經,並非凡力能受。
F6. 同說經
(六)同說經。謂約一類須彌山形世界,遍於虛空容毛端處,以言聲說,無有窮盡。
如〈不思議法品〉云:「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虛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法界等。」
又,〈阿僧祇品〉云:「光中現 [6]
佛不可說,佛所說法不可說,乃至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等。」此意但約一類音聲說法,已不可結集,豈下位能持?
F7. 異說經
(七)異說經。謂樹形等,世界既異,其中眾生報類亦別;如來於彼現身立教,施設不同,不可定其色與非色、言非言等,則部類難量。
F8. 主伴經
(八)主伴經。謂遮那所說,雖遍法界,然與諸佛互為主伴。如說十住時,十方來證,皆言「我國皆說」等。則前七經皆有主伴。
F9. 眷屬經
(九)眷屬經。謂餘根器不能聞此通方之說,隨宜說教,令入此門;皆為此經勝方便故,名為眷屬。故下經[7]云:「普眼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為眷屬等。」則前八皆有眷屬。
F10. 圓滿經
(十)圓滿經。謂此上諸本,總融為一無盡大修多羅海。隨一會一品,一句一文,皆攝一切,無有分限。故〈現相品〉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等。」故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此之謂也。
D2. 顯品會 分二
E1. 總明 E2. 別辨
今E1.
第二,品會差別者。即顯今經與晉譯同異。
E2. 別辨 分二
F1. 明會不同 F2. 彰品不同
今F1.
今經九會,以《晉經》第七會初,闕〈十定品〉「重會普光」,故唯八會。
F2. 彰品不同
今[8]
有三十九品,初會有六品。彼經唯三十四,由初會中,唯有二品:一、〈世間淨眼品〉,即今〈世主品〉;二、〈盧舍那品〉,即今〈現相〉已下五品。初會闕四,兼闕〈十定〉,故唯三十四品;餘諸品會大同,名有小異,至文當顯。
D3. 明支類 分二
E1. 顯支流 E2. 明流類
今E1.
第三,明支類者。於中復二。先顯支流,即別行經。藏中,《兜沙經》一卷,是〈名號品〉;《菩薩本業經》一卷,是〈淨行品〉;《小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經》四卷,及《漸備一切智德經》四卷,並是〈十地品〉;《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二卷,是〈十定品〉;《無邊功德經》一卷,是〈壽量品〉;《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9]
卷,是〈出現品〉;《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品〉;《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此等並是隨器受持,大本支出。
E2. 明流類
二、明流類。謂《修慈經》一卷、《金剛鬘經》一[10]
卷、《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並是華嚴流類,而非本部別行。或是別行來未盡者,未敢詳定,餘如《纂靈記》辨[11]
。
D4. 辨論釋 分二
E1. 總標 E2. 別釋
今E1.
【第四,論釋者。略舉其四。】
E2. 別釋 分四
F1. 龍樹菩薩 F2. 世親菩薩
F3. 北齊劉謙之 F4. 後魏僧靈辨
今F1.
一、龍樹,既得下本,遂造《大不思議論》,亦十萬頌,備傳西域。此方《十住毗婆沙論》十六卷,即是彼論釋〈十地〉中初之二地。
F2. 世親菩薩
二、世親菩薩,造《十地論》釋〈十地品〉。魏朝勒那三藏,及[12]
菩提流支,各翻一本;光統奏請,令二三藏參成一本,為十二卷,即今現[13] 傳。
F3. 北齊劉謙之
三、北齊劉謙之,於清涼山,感通造論六百卷,備釋一經。
F4. 後魏僧靈辨
四、後魏僧靈辨[14],於五臺山,頂戴[15]
此經;行道一載,遂悟玄旨。造論一百卷,亦傳於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