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Volume 2

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專集 In Memor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In Memory of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宣化老和尚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中文 Chinese 英文 English

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宣公上人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五日開示於夏威夷大學

這次到夏威夷這個大島是臨時才決定的,得到這個大會的主席和各部的幹事人員看得起,所以今天也到這兒來說幾句話。至於講這道德倫理,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在這個「道」裡邊。由道生,由德才能長,所以說:「道能生我,德能長我。」道德就是天地的一個正氣,道德就是人一個最優良的基礎,最優良品行的基礎,道德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性德。所以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啊!有人聽到我念這一段文就說:「哦!這是《道德經》五千言的頭一篇,原來你是個老道,哦!怎麼你又做了和尚了?真是莫名奇妙!」這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我們能說出來的,能做出來的,這不是個常道;那個常道是無名的,所以老子才說:「大道無名,大道無形,大道無情。」所以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它因為是萬物之母,所以你沒有法子給它起出個名子,這勉強給它起個名子就叫「道」,實際上,它根本連個「道」的名字也不可以有的。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這種人性,也是我們要修行成佛的一個佛性,也就是一切眾生的眾生性,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拿這個「道」字來講,這個上邊是「丷」;本來「道」字上面這個「丷」,可以說就是個「人」字。那麼人字,把它變了,於是乎就點成「丷」,這是倉頡先師造字的時候,他來造的這個字。把這個「人」字一變化,就變成「丷」,這「丷」呢,就是一陰一陽;一個向上調,一個向下調,這叫一陰一陽,也就是無極生太極那個太極圖,那個陰陽魚,不過把它變化不同了。那麼在人呢,這「丷」就等於人的二目;在天呢,就是日月,也就是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這個「道」,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因為這個陰陽變化、五行八卦,都是由「道」變出來的。

那麼在陰陽這「丷」下邊加一個「-」,這「-」是包羅萬有。這「-」,本來就是那個○字。說:「那個○字怎麼變成-了呢?」因為這個○字,它是個沒有數目,它是一個數目的本體,它是無大無小無內外,它是循環無端的,它是週而復始的。所以這個○字,你若加一個一,就變成十;你若加兩個○呢,就變成百;加三個○,就變成千;加四個○,就變萬。那麼你再加下去,百千萬億,無窮無盡的,你加多少○,那個數目就大一點;你加一點,就多一點,這叫一本散為萬殊,可是萬殊仍歸一本。這個○字加起來,越加越多,沒有完的時候;那你若不加呢,根本一個數目也不存在。你若一個數目不存在,那麼這就是無極,無極生太極。那麼不存在,可是這個○又斷了,這個○字一斷,把它不彎彎了,伸直了,就變成一個「一」字。

這個「-」字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人若得到這個「一」了,可以說就成聖人了。這個「一」是什麼呢?「一」就是「格物知至」格物那個「物」,把那個物欲革除了,這就能得到一了。所以佛經上也說:「得一萬事畢。」得到這個一了,萬事畢。可是得到這個一,你又把這個一要修成這個○字。這個○字,佛所放的光明,就是由這個○字放出來的。這也叫「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由這個○字來變化的。那麼怎麼樣會變化呢?就是要得到-。怎麼樣得到一呢?你就要先格物,這一點呢,各位要注意。

格物,革除什麼物?就革除一切的物欲。譬如我們人有財欲,你把財欲這個思想革除去了,這沒有財欲了。色欲,你把色欲的思想革除去,就沒有色欲了。名有名欲,你把這個名的思想革除去了,就沒有名欲了。人人都想吃好東西,所以會不會修行,有沒有修行,你不要看旁的,你就看他吃東西,他是不是每一用刀的時候,他用刀叉是不是盡向好吃的那個東西叉?是不是那不好吃的東西,他就不叉了?用筷子,是不是他每一筷子都夾那個好吃的東西,那不好吃的東西,他就不想吃;好吃的東西,他把它挪到他的旁邊去,那不好吃的東西,他把它推得遠遠的?由這一點,你就能看出這個人是不是一個修道的人。若修道的人,他一定不會在這個飲食之間用功夫。所以他是好的也可以吃,不好的也可以吃;那麼有味的、沒有味的,都可以吃,他不選擇,不擇食。這就看出,不論你是修道的人也好,是讀書的人也好,是幹什麼,研究學問的人也好,他若專門那麼很饞的,那一定沒有什麼真功夫的。有真功夫,對這些個東西都不動心了;這是食欲。睡欲,貪睡眠,不夠睡了,就不行了,受不了了。他革除這五欲了,這才能談到一個格物。

格物然後才能知至,才能有智慧,觸類旁通,「事來則映,事去則淨。」這一種智慧,就像那個鏡子似的,什麼東西來了,它就現出來了,就照出來;去了,就沒有了。所以這是一個智慧的觀察力,你才能知至。

知至,然後要誠意;誠意,就是做任何的事情,都是畢恭畢敬,主敬存誠,絲毫不苟且,絲毫不馬虎,能以誠心誠意的這樣子。

誠意,過去就要正心;你心裡不要有邪念,不要今天想這一個五顏六色的東西,明天又想那個,總是在那兒想入非非。這個正心,心裡要有正知正見,要正念,《六祖壇經》上說:「正念之時,佛在室;邪念之時,魔在堂。」真正一個修道的人,不苟言笑,不能隨隨便便地這麼輕舉妄動,一定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要具足了。所以不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能做這個鄉愿,德中之賊,不能這樣子,所以要誠意正心。

你能正心了,然後才能齊家;你若不能正心,你做事情都是那麼偏私,不能大公無私,你家庭裡都不佩服,那焉能治國呢?所以就不能治國;不能治國,就不能令天下太平。

所以這個三綱領就是要明德,明德就是把我們本有的德行瞭解了;瞭解了,然後才新民;新民,然後再止於至善。這三綱領、八條目,這是要在上面下功夫,來用功。所以格物、知至、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是《大學》上所說的,清清楚楚的,不用東找西找的,喔!又這麼研究,那麼研究,研究來研究去,你不實行,一點也沒有用的。所以你若明白這三綱領、八條目,就照著去做去,要躬行實踐,身體力行,要以身作則,不能說食數寶,不能口裡說說就算了,所以這個要真下功夫;真下功夫,就是躬行實踐。躬行實踐,要先從我身上做起,所謂「要想天下好,先從我身上做起。」我是世間人類的一份子,我還沒好呢!那麼怎麼能叫人家好?所以常常能律己,常常摩訶薩不管他,不要盡做這個洗衣機、照相鏡子。洗衣機盡給旁人往乾淨了洗,那個衣服洗乾淨,結果自己那個洗衣機外邊,塵土落得有多厚,它也洗不掉。那照相機只能照人家的相,而不能照自己的相。那個照相機,本身它不會照它那個照相機的相,這只是一個機器,一個物質。所以我們人為萬物之靈,人要以身作則,人要做人的一個好榜樣。

那麼這個天得一以清,天之所以為天呢,它因為有這個一;地之所以為地啊!因為它得到這個一了;人若得到這個一,就是聖人。這個「一」是什麼呢?就是革除物欲。聖人就是以禮制欲,所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克己復禮就是律己,就是自己要常常把自己內裡頭的心性,不要有邪念;外面的身體,不要有邪行;口裡說的,也不要說邪話,不要盡說一些個騙人的話,又似是而非啊,令人模棱兩可呀,或者這一種迷信的彩色,這都是一種沒能以身作則,才有這種行為。那麼一定要律己,你能律己,才能服人;你不能律己,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正己而後教人,正己而後化人,正己而後助人。」你自己不正是不行的,所以說:「正念之時,佛在室;邪念之時,魔在堂。邪正具不立,常與白牛車。」

我們要克己復禮,才為「仁」。何謂克己復禮?孔子就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要合禮,不合禮的都不要去做去,這就是個「仁」。所以我們想修德行仁,就先要正己,然後才能有「仁」的表現。所謂「仁義禮智根於心」,那個仁義禮智它是在人的心裡頭生出來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謂「仁義禮智根於心」,它的根在心裡頭。「其生色也」,他有這種光澤的顏色,「睟然現於面」,睟然,「富潤屋,德潤身」,你真有德行了,你那是德光滿面,德潤身了。就是仁義禮智你充足了,你就有一種德光,對人人都有一種緣,所以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不但面上可以現出來,你那個形態,四肢百骸,都能現出來,盎於背。「施於四體」,那麼四體都能表露出來。表露出來,所以那德光照人,你有一種德光。所謂「有德人人欽,有道便為尊。」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你真若有道了,那個龍,是龍要盤起來,是虎要臥起來。這不是講迷信的話,你那個德行、道德的感應,那是「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都是道德的充沛表現,所以說「根於心,睟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用說,人人都知道了。

所謂「充實之謂美」,仁義禮智信根於心,你若充實了,「之謂美」,這是個美人,因為人人都覺得和你有緣,有德人人欽嘛!有道便為尊嘛!這個人人都親近你,都歡喜接近你,所以這個德行是這樣的,這叫一個美人。這個美並不是擦擦胭粉,擦擦口紅,扮得那麼很美麗的,不是那樣;這天然的,有一種德光普照。那麼「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這是個大人,就超過這個美人了。「大而化之之謂聖」,你大,又能變化;變化,這就是個聖人。「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這就是個神人。所以美、大、聖、神,這就是仁義禮智充滿了,才有這種的表現。我們為什麼有敵人?就因為我們仁義禮智沒有充滿。在佛教裡沒有敵人,佛教裡頭,都是有緣的人,和誰,你罵我,我不罵你;你打我,我不打你;你殺我,我不殺你;總而言之,不和人爭。「不爭不貪,福祿無邊;爭貪攪擾,罪孽不少。」所以,也不向外馳求,也不自私,也不自利,也不打妄語,什麼時候都是言而有信,這個是修行、做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所以這個「一」字,就是那個○字的變化。○字的變化,你要修行呢,還要把它修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無欠無餘,也沒有缺少的了,也沒有多的了,無欠無餘。這個境界要返本還原,就要返回到這個自性上來。能以返本還原,這是真正明白修道了,這就是那個「道」。

那麼「道」這個「一」字下邊,又有自己的「自」,那麼這個「道」在什麼地方呢?這個道在自己這兒呢!不要到外邊去找去。你花錢,也買不來這個道,無論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用什麼計策,都沒有用的,這個要「鐵匠對石匠,實打實著的。」要真正修行去,真正用功的,你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所以要修這個道,這個道是在自己這兒。那麼合起來,這是個「首」字,這個「首者,頭也」,說是修行,這是人生頭一件重要的事情。那麼頭一件重要的事情,可是人人都把它忘了,所謂「清淨是福人不享,煩惱是罪個個貪。」天天都在求名、求利;求名的,就死到名上;求利的,就死到利上。死後了,也不後悔,還是覺得:「啊!我這一生啊,還沒有做好,等到來生我再努力,再接再勵。」那麼他就把修道都忘了,這個頭一件事忘了。

這頭一件事,你要修道,要怎麼樣呢?這所以用個「走」字,這要自己去修行去,自己去走去。這個「道」要自己去走出來的,所以說:「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作的,不作那有德?」你一天到晚叫:「欸!你要修行啊!你要修道。」叫旁人修道,自己把自己都忘了。叫旁人,說:「你作點功德啦!」盡叫旁人作功德,自己不做。這真是捨己為人,這個真是菩薩發心。所以你若不去做去,不行何用道?德是作的,不作那有德?什麼叫「德」?德就是利人;什麼是「道」?道就是不害人。你利人就是德,不害人就是道;你不要損人利己,這就是道德。你盡做一些個事情,損人利己,對人家有傷害,對自己有利益,這就沒有道德了,就缺道缺德了。所以這個道,要自己去行去,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作的,不作那有德啊?這個要躬行實踐,要實實在在去做去。我不懂得旁的,我只知道講一些個老老實實的話,這是「道德」兩個字,是要這樣的。「富潤屋,德潤身」,你有德行了,美大聖神那種光輝發外,那才是真正修道的一個人了。

所以我所說這個「道德」兩個字,不知道有什麼出入沒有?我想先請問請問大家有什麼意見?我若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指教。

▲Top

 

目錄上一頁下一頁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