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此業能感未來生死,名「取緣有」;既造善惡諸業,並力牽引;受未來五蘊身心,名「有緣生」;五蘊之身,衰退名老,壞滅名死,種種因緣,逼惱身心,不得自在,名「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十二法,連環钩鎖,名「十二因緣流轉門」。一切凡夫都受這個因果律的支配,流轉生死,不得出離。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生死憂悲苦惱滅,無明滅,就是「無明盡」,老死憂悲苦惱滅,就是「老死盡」。滅與盡同一意義。學無明盡,和老死盡,攝行乃至生,十法都盡,一切煩惱消滅了,就不再造善惡諸業,名「無明滅則行滅」;不造善惡諸業,就不再托識母胎。名「行滅則識滅」;不托識母胎,就不再受胎中的身根和意識,名「識滅則名色滅」;不受胎中的身根和意根,就不再成為俱備六根的胎兒。名「名色滅則六入滅」,不作胎兒,不俱備六根,就不會再成為初出母胎時能運用六根與外境接觸的嬰兒,名「六入滅則觸滅」;不作初出母胎的嬰兒,不俱備六根,不與外境接觸,就不會有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名「觸滅則受滅」,無苦樂等感受,就不會產生愛與不愛的感情,名「受滅則愛滅」;無愛與不愛的感情,就不會對五欲諸境廣遍追求,名「愛滅則取滅」;不追求五欲諸境,就不會造善惡諸業,以致招感未來生死,名「取滅則有滅」,不造善惡諸業,就不會再受未來五蘊身心,名「有滅則生滅」;不受未來五蘊身心,就不會再有老死憂悲苦惱,名「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叫做「十二因緣還滅門」。緣覺乘人辟支佛,就是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而得開悟,因之出離生死,證得涅槃,這一段經文,先破十二因緣流轉門,再破十二因緣還滅門。諸法空相中,無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自然也無十二因緣,如無明,行屬行蘊,識屬識蘊,名色,六入屬色識二蘊,觸屬行蘊,受屬受蘊。愛、取、有、生、老死皆屬行蘊。既無五蘊,也無十二因緣。凡夫見無明,行,乃至老死為實有,所以流轉生死。其實此十二法,都不過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似有實無,所以說「無無明」乃至「無老死」。這是破十二因緣流轉門。諸法空中,無十二因緣,亦無還滅。緣覺乘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得以出離生死,證得涅槃,今觀此十二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似有實無,流轉尚無,何用還滅。所以說「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這是破十二因緣還滅門。這樣,既無凡夫之流轉,亦無緣覺之還滅,既空生死,亦空涅槃度諸苦厄,得大自在。
五、無四諦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名為「四諦」。苦,以逼惱為義,一切凡夫,常為三苦、五苦、八苦等逼惱身心。不得解脫,名為「苦諦」;集,以招集為義,一切凡夫,具足貧瞋癡等煩惱,由於被這些煩惱驅使,造作善惡諸業,這些煩惱業行,能招集生死,名為「集諦」;滅,以滅無為義,就是涅槃,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斷除一切煩惱結業,身心寂滅,永離眾苦,名「滅諦」;道,以能通為義,一切修學人,修習戒定慧等道品,這些道品,能令行人通入涅槃之門,名為「道諦」。諦是審實不虛之意,這四種法,都審實不虛,所以名「諦」。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道二諦是出世間因果,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聲聞乘人依四諦法修學,知苦諦真實是苦;集諦是苦因,更無異因;戒、定、慧等道品,能通向涅槃之門;以修道故,則能解脫生死,永離眾苦,證得涅槃,諸法空相中,無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自然也無四諦、五蘊身心,即是苦集二諦,既無五蘊,即無苦集,苦集既無,亦無滅道。凡夫見苦集為實有,有世間因果,即是煩惱生死。其實,此苦集二諦,也只是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似有實無,故無苦集。聲聞乘人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有出世間因果,即是菩提涅槃,今既觀苦集二諦,似有實無,苦集尚無,滅道何有,所以說「無苦集滅道」。這樣既無凡夫之苦集,亦無羅漢之滅道,既空生死,亦空涅槃,度諸苦厄,得大自在。
六、無智得
無智亦無得。
「智」、即般若之智;「得」、即菩提之果。下文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裏卻講無般若之智,無菩提之果,這是什麼意思呢?上面已經講過,般若之智,無知無慮,無有形相,這就是「無智」。「金剛經」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嚴經」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就是「無得」。諸法空相中,不但無凡夫法,無二乘法,就連佛智、佛果也不可得。所以說:「無智亦無得。」下文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無得之得,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果,為喻眾生,假名為得。
講到這裏,有人要提出疑問了:你講般若空義,最後甚至講佛的般若之智,菩提之果也沒有,這不成了「斷滅空」嗎?而「斷滅空」是最大的邪見。答:我現在是依據大乘了義經說,決非邪見。何以故?須知此中說空。目的是在破眾生的實有之執。眾生的實有之執破除以後,亦不立空見。所以「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焰,四邊不可取,無取亦不取。」「四邊不可取」者,就是不可取之為「有」,不可取之為「無」,不可取之為「亦有亦無」,不可取之為「非有非無」。亦不可取「無取」。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者皆不可說,不可取,不取亦不取。而「斷滅空」則是執一切法為斷滅。这和般苦空義,毫無共同之處。
又有人提出疑問:般若講空,淨土講有,兩個法門是否有矛盾?答:沒有矛盾。道理有三點:①般若空義,不是一般淺智人所知。有些人執一切法為實有,不承認是空,不能得入般若法門,這樣的人,就不能斷煩惱,出生死。於是世尊特開方便法門,說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只要俱足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就可以往生。往生以後,就可以見佛闻法。到這時候,自然會理解一切法空,悟人般若法門。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正是此意.②般若空義,此空是不思議空。此不思議空,俱足一切佛法。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從不思議空中顯現出來的。而這些依正莊嚴,性相俱空,皆不可得。所以說:「水鳥樹林彰實相,瓊樓玉沼顯真源。」須知般若之空,正是為淨土之有,作了最好的解釋;淨土之有,也正是為般若之空,作了最好的解釋。般若淨土兩種法門,相得益彰,有什麼矛盾之可言!有人談般若則謗淨土,信淨土則毀般若,功德未修,罪過彌深,淺智劣慧,足以為戒。③、淨土經中說,上品往生者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要解第(轉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