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拾.别解文义
A1.序分 A2正宗分 A3流通分 A1分二 B1证信序 B2发起序 B1分二 C1先明五义 C2广列听众 今C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C2广列听众(分三) D1声闻众 D2缘觉众 D3菩萨众 D1分三 E1据迹标数 E2显本叹德 E3列上首名 今E1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E2显本叹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补讲、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三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编按】“二十五有”: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二十五有,总为颂曰:
四洲四恶趣 六欲并梵王 四禅四无色 无想五那含
E3列上首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月“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D2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五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D3菩萨众(分二) E1自恣先集众 E2闻音后至众 今E1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E2闻音后至众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三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B2发起序(分四) C1王臣设供 C2佛僧赴请 C3阿难示堕 C4如来垂救 今C1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编按】《未曾有因缘经》云:波斯匿王请问于佛,其父王在生时,奉侍外道,常行斋戒布施,求梵天福,不知以此功德,当生何天?佛告大王:“先王因六种罪,报在地狱,须罪毕方得受福。此六种罪:一者、憍慢垢蔽,事无大小,便起鞑罚,不忍辱故。二者、贪受宝货,断事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戏嬉猎,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受命故。四者、禁闭宫女,不得从意,受大苦故。五者、耽着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罗门,偷食酒肉、五辛葱蒜,恐被呵责,行谄伪故。”波斯匿王闻言,心甚悲伤,每于僧自恣日营斋办供,回向先王离苦得乐,以报深恩。
C2佛僧赴请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五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C3阿难示堕(分二) D1将堕之由 D2正堕之事 今D1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二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阿难尊者自己冒冒失失的,不听佛平时所教的,这就有一种攀缘的性质,所以他受别请。那么这一部《楞严经》,不是单单为阿难尊者说的,是为所有类似阿难的人说的,是为所有出家人犯类似阿难所犯的毛病而说的。如果单单是为阿难尊者说这一部经,那与我们现在的人都没有关系,我们也不需要讲这一部经,也不需要听这一部经,也不需要研究这部经。因为佛不是单给阿难说的,是要留下这一个方法,令我们后面的人有所遵循,知道怎样是对、不对,所以才说出这一部经典来。
为什么说阿难尊者有攀缘心呢?在佛教里,出家人都不受别请的;受别请,这是犯戒。那么他居然就冒冒失失地去受了别请,又一个人出去,没有把戒律看重了,因为“不慎于始”,所以就“遗害于终”。
我们出家人,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应该有两个人;这两个人,还要都懂得戒律。譬如,你或者带一个小孩子,他根本就什么也都不懂。或者你带一个在家人,他也不懂出家人的规矩和戒律。或者你一个比丘带一个沙弥,沙弥也不懂比丘戒律的道理。或者你一个比丘尼带着一个沙弥尼,这个沙弥尼根本连门还没入呢!她也不懂得出家人应守的戒律是什么。你这也叫想犯戒了,才走这么一个窟窿:“啊,我也是两个人!”可是你两个人,根本就不发生作用,你带这个,就是存心想要犯戒、不守规矩,所以你不带一个明白人,而带一个糊涂人,这样你犯什么戒律他不懂,这又可以蒙混其他人啦!我们修道的品行,就在这个地方,大家都要认识!
好像我们到office(办公室)去要两个人,一个女人不准到office去。可是带一个不懂得出家人规矩的人,这也是两个人,这也就存心不想守戒律,才这样专门找窟窿,找社会上讲的“法律窟窿”。那么戒律也是这样,你专门找戒律的窟窿,在表面上看,说也不犯戒。譬如比丘到什么地方去,也两个人,但带一个不懂得戒律的人,那你犯戒,他也不知道。尤其你一蒙混,你叫他:“你休息休息,我出去啦!”这都是犯戒的地方。
总而言之,“戒律”就是要守规矩;你若不想守戒律,那就谈不到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出家人。所以由此,知道阿难尊者大约就是犯这个毛病,欢喜孤身寡人,所以就又受别请。那么回来了,没有饭吃,又一个人跑到外边去化斋,没有上座,也没有阿阇黎跟着。这一化斋,就把路走错了,堕落到淫室!幸亏佛说〈楞严咒〉,把摩登伽这个先梵天咒给破了,饬命文殊菩萨把他救回来。如果不是这样子,阿难尊者恐怕也就会犯戒了!这一段文,就是要我们出家人,样样都要守规矩、守戒律,不能鬼鬼祟祟地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事情。懂得守规矩了,这就是懂得《楞严经》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这里这个“斋主”,是供斋的,不是荤的。“斋主”是个名,就是一个普通供养荤的、素的人,都可以叫“斋主”,尤其在小乘里。不错!他们去托钵乞食,不论供养荤的、素的,都叫供养食物的人“斋主”,并不是一定吃斋、供斋菜的,才叫“斋主”。这点,我们要认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D2正堕之事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如来垂救(分二) D1速归说咒 D2遣往救脱 今D1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D2遣往救脱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楞严咒〉是化身佛说出来的,必须要有大智慧、大德行、大慈悲的愿力,才能使用这个〈楞严咒〉。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道德也是最高的,他慈悲喜舍也是很圆满,所以佛就敕令文殊师利菩萨,以〈楞严咒〉去救护阿难。先梵天咒是一种迷人的咒,而〈楞严咒〉是一种教人觉悟的咒,也就令阿难反迷归觉,恢复定力,所以恶咒就消灭了。那么恶咒消灭了,阿难就明白过来,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提携阿难和摩登伽女,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就也要知道,持〈楞严咒〉必须要严持戒律,修般若的智慧,才能与这个咒相应,才能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如意吉祥。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A2正宗分(分二) B1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B2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B1分三 C1阿难请定 C2如来答定 C3当机获益 C1分二 D1悔闻请定 D2会众愿闻 今D1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D2会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C2如来答定(分二) D1正说妙定始终 D2通示全经名目 D1分四 E1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 E2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E3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E4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今E1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阿难尊者遭受黄发外道的先梵天咒来迷惑他,这一方面,是那个咒有一种邪魔的力量,能把阿难尊者的思想给颠倒了,没有正念。一方面,也是阿难尊者平时不好好修行,只贪多闻,把定力都忘了。因为他没有定力了,所以就受不了先梵天咒这种邪魔的咒术;因为他功力不够,所以就被这个邪咒所迷。那么回来,阿难尊者就大惭愧,要求怎样能修定力;佛就把“楞严王”这种的定力,来传授给阿难听。
楞严,就是“究竟坚固”;究竟坚固,就不会被外境所摇动。这种的定是最坚固的,可是也要由最坚固的心,来修这个坚固的定。你没有坚固的心,也得不到坚固定。所以要定坚固,先要你心坚固;你心不坚固,就没有定的坚固。坚固心先要从什么地方着手呢?要先从“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着手。你诸恶不作,就是善;众善奉行,就是没有恶了。我们人做事,就怕善恶夹杂,善里头藏着一点恶的因,恶里头又有点善的因。这善恶夹杂分不清,就没有坚固心,也没有坚固定了。
佛现在指示阿难,就是要他本着“四种清净明诲”,来修这坚固的定力;你若不依照“四种清净明诲”来修行,就得不到这究竟坚固的定力。那么佛先摩阿难的顶,用慈悲心来安慰阿难,令他不要着急,不要上火,不要后悔,现在修行还没有晚;因为这个,所以摩阿难顶,告诉他这种的定力。阿难听佛这样指示,所以他就顶礼,很诚恳地接受佛的教诲。
你们必须要“依教奉行”,然后才能得到感应道交这种力量。所以我们无论讲经也好,念经也好,还是研究经典也好,都要去躬行实践,不能尽在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这是不适用的。你口吐莲花空谈,难达佛国;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天天要除去自己的习气毛病,这种种黑暗的东西,都要把它收拾干净。这样,无论你研究什么经典,都会很快把经的意思明白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E2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分二) F1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 F2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F1分二 G1如来破妄显真 G2阿难明心生信 G1分二 H1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
H2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H1分三 I1取心定判 I2正与斥破 I3终归其判 I1分二 J1问取见相发心 J2普判众生误认 今J1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编按】在佛学大辞典上有: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
(一)足安平相、(二)足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五)手足缦网相、(六)足跟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腨如鹿王相、(九)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十一)身纵广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隆满相、(十九)身如狮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圆满相、(二十二)四十齿相、(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净相、(二十五)面圆满相、(二十六)常得上味相、(二十七)广长舌相、(二十八)梵音深远相、(二十九)目绀青色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三十二)顶成肉髻相。
J2普判众生误认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白它的意思。这两句话是在《论语》上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人为什么不能成道?就因为有一个“欲速”的毛病;这个“欲速”,就是妄想。因为用这个妄想作为一种虚妄的尘境,结果就把自己“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都忘了,本有的智慧不能现前了。为什么这个样子?就因为想要快速。譬如读书,你小学没毕业,就想入大学;这是无有是处的,一定跟不上课程。你若贪吃一块糖,就把将来一生的幸福都忘了;这是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年轻小孩子贪吃糖,就把自己前途都忽略了,所以没有远大的眼光。
我们学佛法、学做人,一切一切的,都不要贪快,也不贪小的成就。我们要有大的成就,必须要用功夫。用功夫,不是说要摆上一个什么架子,挂上一个什么招牌说:“我做什么。”这要无形无相的。行、住、坐、卧都在学习,你学什么都专一。譬如我学写字,我走路也在写字──看那个字帖;我站那儿,还是想这个字帖;坐那儿,还是想字帖;躺着,也想这个字帖。这也就是观想,久而久之就成了。你若说你不用功就想写好字,这是办不到的。举这一个例子,其他可以类推。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要你行、住、坐、卧,念玆在玆,心里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清清净净的,这都是在用功呢!
参禅也是这样,学教也是这样,念佛也是这样子,无论修那一个法门,都要专一;你能专一则灵,分歧则弊。任何事情不要贪快,所以“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你想快,也不能了生死。“无见小利”,你不要贪小的成就;你若贪小的成就,那大的成就就没有了。今天这段经文,我给你们说说这个意思,你们明白这个意思,对这段经文的意思,也就能有一点契入的地方。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I2正与斥破(分二) J1如来备破三迷 J2大众知非无辩 J1分三 K1破妄识无处 K2斥妄识非心 K3推妄识无体 K1分四 L1教以直心应征 L2双征能见能爱 L3征诘心目所在 L4所执七处咸非 今L1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三点如星布 弯钩似月牙 披毛从此起 做佛也由它
L2双征能见能爱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L3征诘心目所在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讲经说法,义在文中;以义觅智,是谓得之。”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读经、看经、研究经,要知道经文的意思。譬如这句“如汝所说”,这并不是说“你说得对了”,这个“如”是“假如”,也就是“像你所说的这个话”,并不是一定说他说对了。这不是肯定词,是一个活动词;也就是再设一个比喻,用他所说的这种道理,来再往深的一层追究、研究下去。
因为他所说的,他自己一定明白;就“以其人之道,还化其人之心”,反问他,自己讲出的话,那个“根本”在什么地方?所以才指出来你所爱乐的,是“因于心目”。可是你所看见的,所用的这个心目,你真明白了吗?你真知道这个心目的根本所在吗?这也就是设这个辩论,和阿难来显这个真理,显这个见性;这叫“七处征心”──阿难在七个地方,找这个心,然后世尊“十番显见”。这个地方,我们人不要把它看得死死板板的,都要把这个理论看活起来,不能一定肯定说这句就是“你说的就对了。”这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一点要了解,这才是了解经义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L4所执七处咸非(分七) M1执心在身内 M2执心在身外 M3执心潜眼根 M4执心分明暗 M5执心则随有 M6执心在中间 M7执心乃无着 M1分二 N1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 N2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 今N1(七处征心1)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N2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分四) O1举例辩定 O2即例反难 O3就例攻破 O4正与结破 今O1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园林。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五月三十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现在这是讲“七处征心”。真心是无在、无所不在的,它没有一个处。所以你说它在内也不对,在外也不对,在中间也不对,在什么地方都不对;可是在什么地方都对。
有人说,这有点冤枉阿难了。佛对阿难这个问,只差一点点,就把阿难问得理短辞屈了,“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在这个时候,佛看来好像强辞夺理,可是你仔细研究,佛说的话里头有真理!我们这是显现真心,显现这个本有的智慧。阿难尊者一向多闻,而不在定力上、戒力上、慧力上用功夫,就善于博闻强记,所以佛在这个地方,就是追,所谓“赶尽杀绝”,教他:“你记得那么多,到时候看你有什么用?”就是在这一点!
佛对阿难说,你说你先见我如来,次观堂外;那么你应该把你心、肝、脾、胃也都看见了,可是你不能看见。那么不能看见,外边的事情,你也应该知道。现在又提出这个发怎样长的,指甲怎样生的,筋络──这血脉怎么样跳动,怎么样流转,为什么你也不知道呢?
所以这就是追!追他干什么?这就是要追得他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到这个时候,就“绝处逢生”,这也叫“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就逼得他“理穷辞尽”,理论也没有了,辞也没有了,说不出来了!就用这个方法,来逼着阿难开悟。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M2执心在身外(分二.七处征心2) N1阿难引灯喻自决同佛 N2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 今N1
阿难稽首, 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人在世界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阿难尊者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博闻强记,记忆力非常强。从书上,他看得多,也记得很多;听人家讲的,他也记得很多。因为记得多了,他就无所适从了,于是就用他这个心意识,来揣测佛所说的这个“心”。
他现在支吾搪塞的,有的时候又说在里边,有的时候又说在外边,有的时候又说在中间,各处这么追寻这个心。他不知道这个心不用追求,无处不是;他没有见性,所以也不明心。这并不是他的邪见,也并不是他用逻辑学怎么样;他就是这样,就是用心意识用惯了。所以他一开口、一想,都是在心意识上做功夫呢!他没有到真正法的本源那个地方。所以这个不能说他不合乎逻辑学,也不能说他合乎逻辑学,不能说他是正见,也不能说他是邪见。只可以说是妄测、妄见的一个偏执,他生大执着了。
他因为生大执着,过不去这个关,所以处处都是荆棘,处处碰壁,处处都不合法的本源这个道理。所谓:“识心达本源,大地无寸土。”又在禅宗里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若认识这个心了,那遍地都不是土所成就的。是什么呢?七宝所庄严的。可惜就是你没有能识得心,所以到处就收拾垃圾!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N2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分三) O1喻明无干 O2验非无干 O3正与结破 今O1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P2验非无干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O3正与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七处征心”破阿难的执着;那么这不是单单破阿难的执着,也破我们所有人的执着。我们现在看见这一段经文,也自己应该回光返照,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这个“能知觉了的心”在什么地方?你若能认识这个心,就明白佛法了;若没认识这个心,那还是没有明白佛法。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M3执心潜眼根(分二.七处征心3) N1阿难以琉璃合眼为喻 N2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 今N1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N2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分三) O1正辨不齐 O2双开两破 O3正为结破 今O1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八月二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我们今天这段经文,主要就是破阿难那个妄见。他说以琉璃笼眼,他用这个理论,说心潜在根内。“潜在根内”,大概就是说眼睛的瞳仁;这个瞳仁能看见外边,就像玻璃似的。他觉得他提出这个理论是很妙的、很多旁人不懂的,可是佛又把他这个理论给破了。他又生出这种邪知邪见──这叫“邪”,不是正知正见。这种邪知邪见,对人是没有害的;可是对人的思想上,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为佛不愿我们误入歧途──在这个地方上,用这不正当的见解,来揣测本妙明心。所以又问阿难:“你说如果像琉璃笼眼,那么应该能看见这个琉璃。你看不看见这个琉璃呢?”阿难说:“看见了!”那么佛就以他这个理论,来破他的理论。佛若不问这么一声,阿难或者另有旁的辩论发挥出来。所以佛就以他这个矛盾,来破他的矛盾。为什么叫“矛盾”呢?因为他要是说潜在根里,像琉璃笼眼能看见琉璃,那么他为何不能自己看见自己的眼睛?如果可以看到眼睛,这个眼睛就变成外边的东西,是外边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如果看不见,那究竟潜在什么地方呢?所以佛说他这“心如琉璃笼眼”,是无有是处。
这是很简单、很平常的,没有什么很奥妙的道理在里头,这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很浅显的。你若把它讲得很妙,很高深,这你永远都不会懂的。佛说这部经典,就是当时和一些门人(弟子)在那儿互相讨论道理;弟子把它记载下来了,这就是经典。所以这个道理,并不需要想得怎样高深,怎样奥妙!
现在这一段,是在“七处征心”的经文。说是“征心”,实际上是“显见”。在我们眼睛看见的这个“见”,有见境,它怎么就能见呢?耳朵怎么能听声,鼻子怎么能嗅香,舌怎么样尝味,身怎么样觉触,意怎么样知道这个法?这里面,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作用;这六种作用,都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都叫“佛性”。在眼睛就叫“见”,在耳朵就叫“闻”,在鼻子就叫“嗅”,在舌头叫“尝”,在身上叫“觉”,在意里边就叫“知”。这是一个佛性(也就是我们真心)的变化,已经不是那个本体了。那么佛现在就是叫阿难明白那个本体,明白本体,就不向外驰求了!也就是如此而已。所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都是这个道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M4执心分明暗(分二.七处征心4) N1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N2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今N1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八月“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阿难尊者对佛说,他又有了意见,他想:前面又说内,又说外,又说根里,这都说得不对。他现在一想,大概就是这个心目也在内,也在外。所以他说闭上眼睛,脏腑看起来是黑暗的,这就叫“见内”,这足以证明这个见、这个心在内。身上又有窍穴,睁开眼睛看见外边光明,所以这个睛目在外边,它是活动的,这就叫“见外”。所以,心也在内,也在外。
前面已经说,“不是在内,也不是在外”,他现在说“也在内,也在外”,用心意识来估计心王的作用。前边他立的论,都是决定的意义;说是“就是这样”,却都被佛批评了,不成立了。这论立不住了,现在他就说模棱两可的话,所以说“也在内,也在外”。最后他不敢说决定的,就说“是义云何”,这个意思是:“你看怎么样?”这是请问佛,如果佛给印证是这样的,那就证明他这个对的。可是佛在后面的经文,就有一种批评。
阿难尊者尽在外边用功夫,而没有真达到这个宝所,没有真正开大智慧,就因为他欢喜多闻,把定力疏忽了。定力疏忽,戒力也就不坚固;戒力不坚固,定力也就不够了,所以真正的智慧也不能开,说来说去,都是说不到究竟处。所以我们研究这一部《楞严经》之后,就知道阿难犯了什么毛病,我们也犯了什么病。所有一切法,都是为治一切病,我们把这个病治好了,就真正明白佛法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N2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分三) O1破所见非内 O2破能见非实 O3正与结破 今O1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八月三十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这经文,是佛在和阿难在那儿拌嘴呢!这是辩论──阿难说这样子,佛就要想个方法说那样子,说你说得不对。所以说来说去,这经文都是无有定法,不一定是说这个,也不一定是说那个。所以不要执着,也就是不要执着在内,也不要执着在外,也不要执着在根;在内这个理论也不成立,外也立不住,在中间更无有是处。讲来讲去,就是讲这个!
你若研究,佛设这个论,也是虚妄的,是不存在的理论。不过因为阿难的理论是虚妄的,佛还是用一个虚妄的理论、虚妄的境界,来破阿难虚妄的理论。这境界都是譬喻,譬喻都是没有实体的。就是一切法,也没有一个本体;所以都是在那儿辩论。
现在阿难说:“闭着眼睛见暗,就是见内了;睁着眼睛看明,就是看外。”他说闭着眼睛就是见内,可是也没有真正见内;见内,就应该看见自己的心、肝、脾、肺、肾,可是也没有见,只有黑暗。并不是闭着眼睛,里面就什么都看见。
那么睁眼看明──佛主要是在这一句,说你要是睁开眼睛看明就是看外,也就是说你又能看内,又能看外。那你睁着眼睛可以看外,你怎么不能回光返照看见自己的脸?你若看到自己的脸,那你的见和心应该在虚空里边。
既然你在外边不能往里看;那你在里边,也不能往外看。你闭上眼睛就黑暗,说是“见暗”;睁开眼睛见明,就说是“见外”。你既然是能见暗、能见明,那你应该眼睛也可以回来看自己的脸。可是你看不见!还有,你能看见眼睛和心跑到虚空去吗?你看不见。那你怎么可以说在内呢?在内也不成立,在外也不成立。
头先翻译的人说“挂在虚空”,这要往什么地方挂?我请问你,这虚空是要往那里挂着眼睛和心?你说挂在虚空,是不是虚空有钉子?你若往那地方挂,没有钉子,那你怎么可以说挂?没有的!心也不在虚空,眼也不在虚空;既然没有,怎么可以挂?
这只是个比喻,是说“乃在虚空”;这“乃”字,是说假设你能看见你的面的话,那你的心和眼睛就跑到虚空去啦!你不跑到虚空,怎能看到自己的面呢?你看不到自己的面,那么心和眼睛就没有到虚空去。懂了吗?那你往什么地方挂?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你挂什么?这是无挂碍、无有恐怖。你在虚空里挂,真是头上安头!
你的心要是跑到虚空去,你怎么说“心在内”呢?“在内不成”,就这个嘛!你这个地方那样翻译,整个经文的意思就没有了!所以虚空不可以“挂”,它是无挂碍的嘛!你往什么地方挂?“乃在虚空”,这个“乃”,是说明了这不是真的这个样子。这是说,若能看见面,他的心和眼睛必须跑到虚空,才能往回看。所以“乃在虚空”,是用这句话来证明心和眼睛不在虚空。谁的心、眼在虚空里?眼根显见,见亦无见。你看不见自己的“见”,你的“见”就无所见了嘛!所谓“见不能及”,见也看不到自己。你看那个“见”是什么样子?那个“见”是没有的东西。所以这整个经典没有“挂”,不可以“挂”,是无挂碍的嘛!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九月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这是谁见谁的面?你们都弄错了!我来给你们讲解讲解。这是根据前面一段经文所说的,前面说是“乃在虚空”──你们前面不是翻译成“挂在虚空”吗?我还问你们往什么“虚空”挂呢?这是接着那儿来的。
“若在虚空”:假设你这个身、你这个心、你这个见,是在虚空里头,“自非汝体”:这就不是你的身体。它在虚空里,与你有什么关系呢?这说得很明显的嘛!假如你一定说不是这样的话,“即应如来”:就应该如来──就是佛,“今见汝面,亦是汝身”:佛现在能看见你的面,佛就是你的身体吗?这是如来见了阿难的面,不是阿难自己见自己的面。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你眼睛知道佛看见你了,你心里知道,你身体有没有什么感觉呢?没有什么感觉!
“必汝执言”:若你必定这样子执着,必定强词夺理,一定拿不是当理讲,一定要说“身眼两觉”:身也有一种知觉,眼也有一种知觉。“应有二知”:那你一个身体,就有两个知了。但是你的身体只有一个知,没有两个知。若你一定说有两个知,“即汝一身”:那么就在你现在这一个身,“应成两佛”:到你将来成佛的时候,应该成两个佛,不应该成一个佛;因为你有两个知──两种智慧嘛!所以应该成两个佛。这都是虚谈、空谈,不是真是这样子的!你们不要弄得简直在头上安头都安不上呢!
“是故应知”:因为这个,所以你应该知道──这是很决定的词。“汝言见暗”:前边你说见暗,“名见内者”:这个叫见内,“无有是处”:是不对的!
很简单的嘛!七扯八拉的,还说讲得不错!其实,讲的也糊涂,批评的也糊涂!说什么“心和物都在空中”?怎么搞的?什么物在空中?这里也不是讲什么科学、化学、四大什么的,不是讲那个。这就是说这个理论,说得很明显、很清楚的,再也没有那么清楚了。不用钻窟窿,不用钻牛角尖!这个讲法,谁也不需要讲九次,就讲这个文就够了!顺好了,那就已经pass(通过);如果你往多的讲,那是讲不完的。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M5执心则随有(分二.七处征心5) N1阿难计心随合随有 N2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今N1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N2如来破其无体无定(分三) O1约无体破 O2约有体破 O3正与结破 今O1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阿难用招架之功,所以想一想,就用佛所说的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见解。佛所说的道理,是要显露真心和见性。而阿难以妄想心、分别心来找真心和见性,所以之前说过很多次,都没有说对。现在就越跑越远,跑到所有处去──这“所有处”,就是哪一个地方都可以。
“随所合处”,他就说这是他的心和他的见。这未免越跑越远,越说越不合理!他自己还解释说,不是内、外、中间三处,是随所合处。那么“随所合处”这个“所合处”,也包括内、外、中间;这个“所”,就是“所有”。他以前指出一个内、外、中间来,佛批评说不对;现在他把所有的处都包括了,这还是和那个三处是一样的,这是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彻本来面目。讲这个“心”、“见”和这个“法”,都是“借它”来做一种比喻,并不是指定有一个什么实体,所以阿难用缘虑心,来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他是永远也找不着的。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M6执心在中间(分二.七处征心6) N1阿难执心在根尘之中 N2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 N1分三 O1引教泛计中间 O2如来确定中相 O3阿难别出己见 今O1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N2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分三) O1双开两途 O2两途俱非 O3正与决破 今O1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O2两途俱非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O3正与决破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M7执心乃无着(分二.七处征心7) N1阿难以不着一切为心 N2如来以心相有无为破 今N1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N2如来以心相有无为破(分三) O1双征有无 O2双示不成 O3正与决破 今O1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O2双示不成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O3正与决破
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K2斥妄识非心(分二) L1阿难折躬请教 L2如来显发非心 今L1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L2如来显发非心(分三) M1光表破显诸相(1破妄诸相) M2发明真妄二本(2二种根本) M3正斥妄识非心(3举拳辨见) 今M1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M2发明真妄二本(分二.2二种根本) N1举过出由喻显 N2征释二本名体 今N1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N2征释二本名体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M3正斥妄识非心(分三.举拳辨见) N1如来重征直呵 N2阿难惊索名目 N3如来指名出过 今N1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N2阿难惊索名目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N3如来指名出过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出马腹 入牛胎 阎王殿前几度回 始从帝释殿前过 又到阎君锅里来
K3推妄识无体(分二) L1阿难述怖求示 L2如来安慰显发 今L1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L2如来安慰显发(分四) M1标垂教深意 M2示常说妙心 M3况真心有体 M4显妄识无体 今M1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M2示常说妙心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M3况真心有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M4显妄识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编按】以下节自上人八○年代补述
“独头意识”这个“独头”,就是单独的,它独来独往,独做主张,所以叫独头意识。这个“独”,就是一个孤独;这个“头”呢,就是头意,头一样识意,也就是一个领袖的意思。那么怎么不说眼识是独头意识,也不说耳识是独头意识,而说这个意是独头意识呢?因为意,它在这儿是个独裁者,虽然是它可以代表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可是它自己单独去,不和它们一起去;那么它这种情形也没有告诉第七识;所以它就前边和五识也脱离了关系,后面和第七识也没有什么来往。在这个时候它自己就像土匪头子似的,土匪头子有的时候单独地就出去做案,或者抢,或者做什么事情。他有一班人,但是他有的时候想自己独吞这个财产,就自己偷偷去。
在明白的时候,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什么都要听第六识来指挥。譬如,你这个眼睛要看,那个第六识说可以,它预先就打了招呼说:“你去看看!”眼就去看了!它又打耳识一个招呼说:“你去听听!”耳就去听听。打鼻识的招呼,说:“你闻一闻!”鼻就去闻一闻。如果第六识不发号施令,眼睛也不会看,耳朵也不会听,鼻子也不会闻的。
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贼,不过这个六贼,意是个头子,五识就归它管;可是五识管不了它,所以它在梦中,自己就偷偷摸摸跑出去干事情了,这叫独头意识。它没有一个侣伴跟着它,是独行飞侠,就像个侠客自己单独去,所以叫独头意识。就在你梦中,做梦吃好东西,自己在那儿吃,哦,吃得很香很香的!那时候虽然都是意识作用,吃可是吃,但是这五识根本就没有份,不过它自己在这个地方有个妄的境界现出来了,所以它的名字就叫独头意识。
它独来独往,独闯天下,你看在那儿有些个幻境出来!你想要吃东西,就现出来一些好吃的东西;你想要穿好衣服,就会现出一些好衣服来。这都是在那儿以妄制妄,制造出来一些个妄念。若按着字义来讲,因为它和前五识也没有连带关系,和第七识也没有去商量,所以叫“独头意识”。它自己先去探险,又可以说是探险家,就是单独的要做领袖,一个人要做皇帝;你们若这样一想,对明白“独头意识”会有帮助的。
──上人八○年代补述至此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J2大众知非无辩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I3结归其判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第二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