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孔夫子所讲的道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之十三
万佛圣城的课程都是一些老古董的理论,虽然是老古董,可是在现代科学时代,放在化学工厂里化验,老古董就变成新理论。各位很幸运遇着于教授,法名果空,究竟空没空,要问他自己。空和不空是一样的,这都是个名词;老古董与新理论也都是一样。那么为什么有老古董,又有新理论呢?就是我们人的思想陈旧了,时间久了,觉得它是古董,于是又把它改成新的名词,变成新的理论;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一新耳目而已。我们要把人的思想转变,扩大一点,不要境界那么小,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古为今用,今为古评。
四书是教我们做人的根本道理,孔老夫子是水月童子的化身,他是来做佛教的一个开路先锋,到震旦国(中国)把大乘的因给揭发出来,耕耘这一些大乘的根性。如果孔子(水月童子)突然把佛教介绍到中国来,人们不易接受,所以循序渐进,先把儒教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介绍给震旦的有缘众生。所以佛教能传到中国来开花结果,得到很圆满的果实,在中国出了很多祖师大善知识,未尝不归功于水月童子。
孔夫子所讲的道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当时他不敢说真正修道的道理,真正修道的道理是什么?就是断欲去爱。孔子只可以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而没说要断欲去爱,出家成佛;因为一讲这个,就会把人都吓跑,不敢听了。好像空教授(指于果空)一说:“最后,人都应该出家!”你说这些教授,他们怎么干得起!你叫他出家,莫如拿把刀把他杀了,总比叫他出家好一点。杀了他,他不怕,你叫他出家,他就想:“这回我完了!没啥意思,出家是消极的。”这就是各有所见,各有所行。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是有为法。当时你讲有为法,人人都可以接受,其实本来也不容易接受,因为当时那些列国时代,也是很不守规矩的,和现在西方的风气是不是一样,这个我不知道,但是你读诗经就知道那时的风气了。因为诗经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人人都唱这个东西,其中有些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赞叹淫欲,赞叹男女淫风奔放的行为。
孔子看这个东西太坏了,所以就删诗经,把这些流行歌曲集中在一起,太不像话的删去,留下那一点点还有生气,还可以救的歌曲给大家,因为大家都读惯了,养成那种风气,所以就留一点点给大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留着的有两方面,往好方面走也可以,往不好的方面走也可以。删去的呢?就都只是会往不好的方面走,不会往好的方面去的。所以当时讲的道理,不能说孔子不知道,因为孔子是水月童子乘愿再来的,如果不是一个菩萨再来,也没那么大的智慧,他就不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这种功夫,已经到了不犯一切戒律的程度,如果没有真功夫,怎么会不犯戒律呢!不犯戒律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的。你看孔子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财色名食睡想过,所以到处周游列国,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舍己田而耘人田。他因为自己得道了,所以“以此道觉此民”,愿意把他所知道的道理,令一般人也都知道。那么这种开路先锋的工作,也是非常艰钜的。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不过那个时候不能说有佛,因为一说有佛,把人都吓坏了,那时候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佛”,所以只能说个“性”。“天道”是无形的、自然的,你看不见,听不到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你说,这说了谁会相信?现在的人都说:“我没看见,我不相信;我没听见,更不相信。”当时也是如此。所以子贡说:夫子讲性和天道,我们不可得而闻也:这句话不是没听到的意思,是听到了,却不明白;因为太高深了,一般人不懂。文章是有形有相的,天道是无形的,所以“不可得而闻”,就是我不懂,I don't know,无为法。
── 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