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良小学.培德中学 创校三十周年特刊
Instilling Goodness & Developing Virtue Schools’ 30th Anniversary

一个名叫春风的家 A Family Called Spring Breeze

A Home Called Spring Breeze

中文 Chinese 英文 English

目录上一页下一页

第四单元 父母心

 

给孩子们的话──因为不完美,所以有改进

孙果秀.台湾省
家长.曾任义务教师多年

你可曾看过常圆的月、长艳的花?你可曾听过不静的声、不灭的响?就因为月缺花残,你才有花好月圆的喜乐和期待;就因为声止响绝,你才有寻声逐响的欲望与跋涉。所以,我们才遇会到一起,共同来为未臻完美的育良小学、培德中学,打造我们的理想国。

犹记得当年,我扛着行李跨进我将待四年的学府大门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哭还是笑?这所新成立的师资培训大学,竟然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所学校都简陋,规模小得可怜,规矩却多得吓人。就好像读军校似的,宿舍的舍监都由教官担任;我们一早在响亮的起床号中惊醒,十分钟刷洗穿戴完毕,再把清一色雪白的被褥折成“豆腐干”。

此外,我们要穿制服,不可以涂脂抹粉、戴首饰──当然也不可以穿高跟鞋;而最可笑的是:男生留平头,女生发中分、长不过肩。对真正来求知识的学子,这或者还可以忍受;而师资的不足、出国十二年之后,当我初次返回台湾时,竟惊喜地发现:我们头两届的“苦难同胞们”,有很多人已在教育界头角峥嵘,做了“年轻有为”的“长”字号人物;相对的,在设备优良、名师云集的自由环境里学毕“出师”的后期学弟、学妹们,就没有这么亮丽的成绩了。这说明了什么?我们这些老学长异口同声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确!严格的管理,建立了我们良好的道德意识;而苦难的磨炼,锻炼出我们灵活的头脑与能屈能伸的坚韧──这些便是永续生存的能力。

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我们学会废物利用,获得了“无中生有”的创造力,与“自有化无”的承受力;在严格管理下,我们学得品性端正、处事柔韧而善于沟通;我们使年轻而缺乏经验的几位师长掏出教学热忱,与压箱底绝技;我们与寥寥可数的全校同学,建立了合作互助的革命情感──这些,使大家在毕业后仍如兄弟姐妹般互相扶持。我在万佛圣城、在育良小学、培德中学,也看到同样的特质与迹象;所以当你们有人因为学校或宿舍生活的不尽完美而失望、愤恨或哭泣时,我总想告诉你们我大学时期所见闻、经历的一些又好笑又令人泪下的小插曲。

孩子们!这个社区、这所学校,凝聚的是 上人的慈悲、智慧,与所有师长的辛勤与关怀;它们已经给与你的,其实远超过我在“高雄师范大学”所获得的。千万不要错失了机会,入宝山而空手回啊!什么?你说这儿不是宝山,是冰山?你可知道?厚厚的寒冰底下,其实并不那么冷。每件事可以有多重的角度,就看你怎么去看它!你正面积极,所获得的就是成功和快乐;你负面消极,所收取的就是失败与创伤。

不久以前,美国有一家皮鞋制造商的老板想到非洲去开拓生意,便先派两位推销员分别去勘察市场。第一个推销员到了非洲之后,马上打电报回来报告:“遭透了!这里的人不穿鞋!”第二个推销员的电报紧接着来到:“棒极了!这里的人没有鞋穿!”老板采用了第二个推销员的想法,决定到非洲设厂制造皮鞋。

孩子们!因为有缺陷,所以有改进!生活就像个填字游戏,必须先有问题,才能逐步填上答案。假如你觉得在此受益匪浅,我祝福你:你的好运道已来临!请珍惜你的福报,我将为你欢唱。假如你觉得在此委屈难过,我恭贺你:你有好机会奋斗了!请磨拳擦掌吧!我将为你喝采。

感恩这一切

张果助.台湾省
家长.曾任义务教师一年.现任台湾明新大学服务院院长

我这一生中第一次接受佛法、第一次进入庙宇,是在一九八五年暑假来到万佛圣城参加观音法会。短短三日,在紧凑又令人感动的法会中度过,从此连结起与 师父上人的生生世世师徒之缘,及建立起与圣城的归属与护持关系。

几年前由于对台湾的政治、社会环境恶化,及对草率的教育改革感到忧心不安。由于亲近佛法的关系,自然地,也慢慢放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种虚荣的妄想,而学习尊重孩子的性向,及重视他们的身心清净健康,于是我们学习放下与不舍,而选择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离乡背井,远渡重洋来到万佛圣城就读育良小学及培德中学。

长子小学毕业后就送来读培德中学七年级,由于年纪小又初次离开父母身边学习独立,加上过去一直被过度保护,因此经历了很艰辛但又充满温情与回忆的一学期,而远在台湾的我也几乎天天流相思泪,于是我们把儿子接回来读国中,他除了开心外,还有对圣城的兄弟们浓浓的思念与承诺──我九年级要回来读。

二OO二年暑假,我利用“休假一年”的机会带着一对儿女回到圣城读书,自己也在女校教数学及初级中文。这里的宁静安抚了我们狂野不安的心,甘甜的水洗涤了我们的肠胃与自性。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地简单、自然、直爽、亲切,这种感觉比回到自己的娘家还要自在舒服,真是不可思议,好希望能永永远远住在这里,只是放不下年迈的父母,也不能不顾现实生活。虽然自己尘缘未了,无福继续住在圣城,但我们把一对儿女留下来了,因为我觉得培德中学、育良小学与外界学校很不一样。

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是有心做教育工作的义务老师,加上学生人数少的关系,许多外界睁一眼闭一眼,或教训记过一下就过去的学生辅导工作,在这里都是谨慎小心地被讨论与落实。同学之间也表现出同学爱、互相帮忙、安慰有困难的人等等温馨的传统。

学校还有不少节庆活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习为人服务的态度与精神,更重要的是可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巧思、善念与爱心。俗话说,经历过才会成长,这些与调养心性相关的善缘与机会,在其他学校是很难碰到的。

一年一年过去了,眼见儿子就要毕业,女儿也即将上十年级了,看着他们纯真的笑容让我们肯定当初的抉择。每年寒暑假儿女都会回来,当他们与以前的同学聚在一起时,从表情与言谈中真的可以看出很大的不同。我觉得自己的孩子思想比较简单、纯真、个性直爽,加上受孔孟思想、孝道、佛法的教化,使他们对事物的批判比较正直、厚道、善良,而这些特质正是我们所重视的。

师父的慈悲与大智慧,感召了许许多多的善知识投入教育工作,默默地耕耘,净化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与特质,在师父 上人所办的“真”教育的薰陶下,让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处事、明辨是非。他们的言行思想也会影响家人,无形中就形成一个善的循环圈,整个家都受到福泽。感恩 师父上人,感恩所有的法师、善知识对我们全家的照顾与帮助,祝福培德中学与育良小学的所有师长、学生与家长都福慧双修。

为孩子找到好学校

钟.葛林(Jon Green).美国籍
家长

几年前我们全家搬到瑜珈市时,当机要务是为小孩找所好学校。房地产仲介告诉我们区内的学校,包括位于达摩镇万佛圣城内的育良小学。

学校(男校与女校)提供非常好的以家庭价值为主导的教育基础。一天开始于对国家的宣誓,结束于向老师们表示敬意的道别;全体学生都要穿制服,而且这是严格执行的。

全体学生也依年龄分组共进午餐。学生们不准在校园内晃荡,老师谨慎而慈爱地教导他们尊敬与守规矩;这些教师,有很多是男、女法师和居士们。

这股良好的气氛,使得我和我太太相信:位于万佛圣城的学校,是本区最好的学校之一。

最佳抉择

陈果仑.台湾省
家长

几年前就有个心愿,希望大女儿能到万佛圣城上学。以前她不爱说话,有张严肃的脸,再加上是个吃素学佛的中国人,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为她最大的苦恼,进而影响她的睡眠和功课。小小年纪居然有失眠的问题。我常提醒她脸上要有点笑容,她说:“有什么好笑呢?”她真的不大快乐。前年她去圣城打了“观音七”和“佛七”后,开始感受到清净法喜。

去年七月为她和妹妹报名圣城的夏令营,出发前和她谈申请到圣城读书之事。她哭了五分钟后说:“我想我是应该去那儿读书,诱惑就会断干净了。”去年秋天她进入培德中学读九年级,花了一段时间适应,但她快乐多了。今年暑假回来她经常“未语先笑”,整个人焕然一新。周末常和一群朋友玩,看她笑闹得像小时候一样,我很为她感到高兴。她也不再睡到日上三竿,早早就起床了,并说:“奇怪!一旦我决定去了,电脑网路、早起做早课,和背〈楞严咒〉都不成问题了。”她现在还负责家里除草、洗碗、洗厕所的工作,比以前勤快多了。她把以前订的漫画书都扔掉,也不要求我们载她去图书馆上网。讲究品质的她,现今也很自然地和我们去旧货店买东西。

明年她将参加中国文化常识比赛,在跟她讲解中国文化、历史、地理中,不仅是她,我也学习很多。她说若不是参加比赛,她可能不会如此努力了解中国的一切。这真是让她充实自己的大好机会。

今天是她生日,她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把〈楞严咒〉背会了。她认为烦恼和我执是自己苦恼的根源,需要楞严大定来帮助自己恢复清净心。我知道当她会背〈楞严咒〉,并持之以恒时,她的楼房已打好稳固的地基了。

小女儿能到育良小学读书,是个附加奖。她本无意愿,而我们也无此计划。前年我们全家去圣城打“观音七”,她喜欢那儿自然幽美的环境,而在法会期间也很少缺席。去年七月她参加圣城的夏令营,丰富的节目及新认识的好朋友,使她也要求留在圣城读书。这真是个意外的惊喜。法师和她面谈后决定让她试试。想不到她住校读六年级后相当独立,适应良好。

她在圣城很快乐,功课、人缘都不错,学会弹钢琴、拉二胡,然而最令我们高兴的是,她的中文进步神速。在她六岁时,我们举家搬到美国中部,她没有写读中文的基础,只有周末两小时去中文学校上课。上中文对她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常为此流眼泪。在我追问下终于说她不喜欢去,因为老师很严厉,再加上她朋友没有人说中文,学了也没有用,所以对中文有些抗拒。

到圣城几个月后,我们发现她的中文说得流利了,也会以中文写卡片给我们,渐渐会读有注音或拼音的中文书。她说老师对她们既慈悲又有耐心,并不规定用什么方式学,也常给她们看一些有趣的中文书,所以她现在觉得中文很好玩。昨天她告诉我:“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每个中英文都很棒哦!”以前我们很遗憾她是个中文“文盲”,如今看看她的表现,想想她也会是“很棒”中的一位,感到非常神奇。

美国友人问我,怎么舍得让两个女儿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我说:“万佛圣城有清净幽美的环境,注重道德教育,又有佛法、中文、打坐课程,这种完美的教育是别处找不到的。为了她们好,有些东西是须割舍的。中国人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们的小孩即使现在和我们在一起,上大学时不也多半要离开我们吗?她们不过是提早几年离开罢了。”他们虽不是佛教徒,看到这严重污染的世界,倒也能了解我的想法。

老师和义工们接过照顾和教育女儿的重担后,我开始有时间读较大部的经如《楞严经》、《法华经》。常常沉浸在法喜中。老师和义工们的辛劳不仅成就学生,也成就我。

记得去年夏天,法师决定接受她们入学申请时,我真是太高兴了。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像在做梦一样。当晚我同修梦见 上人对他说:“你们两个女儿能顺利地申请进万佛圣城读书,是佛菩萨加被。”然而我知道,除了佛菩萨,上人也帮了大忙,因为几年来我曾为此事多次祈求 上人。

两个女儿到圣城读了一年的书,各方面都有进步。她们感恩父母为她们做了最佳抉择,而我们蒙受佛菩萨、上人、法师、老师、义工们的深恩,亦有无尽的感谢。

一位母亲的惊喜与欣慰

孙素玲.上海市
家长

我是万佛圣城学校学生明明和子君的母亲。我的两个孩子在培德中学就读至今已有三年了!在这期间,孩子们在学习上的进步、生活上的独立能力,以及待人的礼貌、品格,真是让我感到惊喜与欣慰;因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学校、感谢各位法师、感谢各位老师!

因为是可敬的法师与可敬的老师们,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期间,给予孩子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与为人处世的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们有今天的健康成长。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这三年期间,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变化、年复一年地进步,这期间包含着各位老师与各位法师的无数心血。是的,回想起三年来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时在朋友的介绍下,把两个孩子送进万佛圣城就读的那种情景,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当时由于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对学生们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有独立性与自觉性,使得我的两个孩子很难适应。确实,在母亲怀中长大、处处都要依赖于母亲的孩子,突然一切都要自己做、自己安排,让孩子们真有点不知所措。由于对学校的制度一时不太适应,思想有着一定的压力,所以孩子们在学习上就不理想。当时我很着急,为了让孩子们能安心地坚持学习,能尽早地适应学校的环境,我不得不每星期去学校与孩子们沟通,以及实地地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困难所在;然而真正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对生活环境能有所适应,仅靠我一个做母亲的一点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此刻,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很多法师与好心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对于那些一时不太适应环境的孩子,总是给予耐心的帮助,不惜花自己业余的时间,也不顾自己的劳累,经常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做长时间的个别辅导,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培育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以及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令我感动、令我难忘。

应该说:孩子们今天的健康成长,是与学校分不开的。它是各位法师与各位老师在所有孩子们身上注入心血的表现,更是各位法师与老师功德的体现。在此我要再次感谢万佛圣城的学校,感谢各位值得尊敬的法师和老师。

妈妈的感恩

陈曼亿.台湾省
家长

看着只剩最后一张的月历,才豁然惊觉,嘉凡还有五个多月就毕业了。四年就马上要这样飞逝,叫人唏嘘惶恐,也顿生许多的不舍。

百感交集中,最多的是感恩;两个女儿芷仪、嘉凡,都有缘在培德女中接受人文道德,以及学术科目的教育。

我最记得,当亲友们知道我决定让女儿们来万佛圣城念书时,都不约而同地问:“你怎么舍得?”结果,“能舍才能得”的不变真理印证在她们身上。我舍出去两个孩子,得回了两个好人。

善的磁场总能让人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美化心灵、改变气质。我永远忘不了芷仪第一次从宿舍回家的第一句话:“妈,我现在才知道你有多爱我。”那是一句可以溶化每个母亲心的柔言软语;似乎再多的辛苦,在那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虽然因缘牵引,她在别处完成了高中学业,但是她最大的改变,开始在这青青校园,而她寄情最多的,仍是这里的师长校友和一草一木。

三年多前,嘉凡带着勉强、彷徨和许多的不踏实,第一次穿上裙子校服,忐忑地走向正在参加升旗典礼的同学们。我远远目送她,心中突然不由自主地生起送她上幼稚园的第一天那样的不舍。只有求菩萨给她加持和定力。好不容易下课回来,她的第一句话竟是:“我蛮喜欢三皈依的,我已经会唱了。”我悬了一天的心终于轻轻地放了下来。

是同学对她的爱,让重感情的嘉凡决定留了下来。事实上,这一群纯真的女孩似乎早就约定,要在这片清净道场和教育园地,重续好缘。她们互相砥砺,合作无间,像家人,像姊妹,一起筹划活动、研究功课、为社区服务,不但感情融洽,而且互为善知识。所以虽然学校的许多物质条件非常基本,多年前甚至可以说十分欠缺,但是从不曾影响孩子们的向上心和同学爱,反而让她们磨练心性、感情紧密。

中国文化的薰陶,是我和许多家长送孩子来圣城求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她们有许多是第一次触摸中国乐器,第一次学习中国舞蹈。看着这些孩子渐渐地在优质的传统文化洗礼下,越来越有属于中国女性的典雅气质,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感动。

嘉凡最大的收获之一,是代表学校参加中国文化常识比赛。这个宝贵的经验让她常常津津乐道,反覆回味:法师培训的练习过程,参赛的紧张和刺激,团队默契带来的荣誉,以及到美东参加总决赛的点点滴滴。她从毫无信心,到勇敢地承接挑战和重担,至最后信心十足和成就感满满。这个经验已为她的人生写下丰富的一页,也把她的中文和中国文化常识,带进了另一个让她无比欣慰的层次和领域。

所以我们每每谈到这个话题,她总会真心地对我说:“谢谢你,妈妈,把我带来圣城,让我有这么多的成长和收获。”我也会由衷地赞叹:“你现在有许多方面,懂的真地好像比我还多了。”

曾经也有朋友善意地提醒,圣城清净是否会有让孩子成为温室花朵之虞?但是看着嘉凡一路走来,这层疑虑早不复存在。她在这个社会的缩影里,感受到人的习性、考验和冲击,学到如果善解,便可包容,学会知足,便能感恩;进而从中体悟出这都是成就她人格,启发她佛性的好因缘。

嘉凡也常常发抒感叹,她在这三年中有太多的改变.她以前喜欢打扮,偏好荤食,不吃水果。但是现在,她已经脱胎换骨;素食和水果成了她生活中的主食,朴素成了她的新主张。她不由自主地对我说:“如果我留在旧金山念高中,也许我会是个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可能让你有些担心和失望的女儿。”她的这番挚诚表白,让我不禁更加地感恩这份因缘,这份成就了嘉凡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巩固了她明辨是非、诚正信实品德的好因缘。

相信嘉凡和我,以及其他家长校友一样,会永远怀念和感恩这个像家的学校。

“育良”、“培德”这两个教育园地很快将届满三十周岁。我们感恩所有无私付出的师长们,如默默耕耘、爱心灌溉的农夫,树木树人,赋予五浊社会许多希望。谨以此文做为贺礼,祝福良校,欣欣向荣,与学子教学相长,英才满天下。

给孩子一段无悔的人生

梁玉棋.台湾省
家长兼义务老师

当我与“万佛圣城”有一面之缘后,回去总想着它,开始问它的种种,知道它还有学校,更是雀跃,也才相信世上是有一见钟情的,只缘还没遇到。

眼见台湾的教育与环境,对孩子来说弊多于利;加上本身因工作关系,均将孩子放在安亲班,亲子关系愈加疏离,在家庭与工作之煎熬下,无力感日增;而二个男孩,正值青春期,若继续发展下去,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未来吗?于是毅然决定,让孩子在圣城这样环境的学校展开一段求学过程,当然前提得征得孩子的爹,及孩子们自己的同意。

来到圣城学校就读,初时,觉得物资不如想像中丰盛,生活方式亦大不如从前,没有报纸、电视、交际应酬…,我们好像失去很多。实际上,我们得到更多,就像返璞归真,我们不需追求外在的种种,来满足永远无法填满的空虚心灵。

在台湾,我们没有学佛,只是有民间信仰,会烧香拜拜、祭祖等,偶尔吃素。孩子不爱大鱼大肉,常为了要他们吃块鱼或肉,在餐桌上泪眼汪汪,惹得大人不高兴,说“孩子都像妈,三比八,拍起(台语音,意为很瘦,难养)!”孩子几年来停滞未长。来此读书,如回归山林的鸟儿,离开束缚,心胸开阔,日日告知:“今天吃得好饱!”或“某样东西很好吃,你有没有吃到?”日复一日,结果当然是年年得添置新衣。

在圣城,我们常驻足观赏:孔雀曼妙展屏、小松鼠追逐嬉戏、鹿群悠游于青青草原、蔚蓝的天空与千变万化的白云、四季迁迭的景色、聆听松涛声…,而我们更可随时亲近庄严肃穆的佛殿,殷殷诉说我们的种种,然而佛、菩萨们总是垂首低眉地微笑,如慈母般安抚着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孩子们在此成长,真是快乐得不得了!

初来圣城,曾填写一份问卷,有一个问题是:你来此之目的?记得曾有片段写道:“人生的每一阶段,一生只有一次,给孩子也给自己,一段无悔的人生。”几年下来,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我可说:如果您曾经尝试,将永不后悔;若踌躇不前,必将遗憾终生。

三十年,可让一个人从小婴儿茁长成一个壮年人。但对于学校而言,也许还只是个初学步的孩子;而回首前尘,定是筚路蓝缕,从没有到有,是何等艰辛!没有前人的脚步可依循、没有物资、教材、设备、人力、学生…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前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一步一脚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感谢 上人、历任校长、老师们、同学们及曾经为学校付出点点滴滴的参与者、或在旁加油打气的观众,因为有每一位的参与,而成就了今天的学校,让我的孩子得以在此环境徜徉、学习。“三十而立”,走过三十年岁月的学校,更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因为守成更不易,以后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下去。希望我们都能尽棉薄之力,回馈学校,更希望将有更多人来参与此“百年树人”的教育盛举,让后人都能享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快乐丰收。

您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加入这个行列了呢?众志成城,心动不如行动,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让我们共同参与、努力、投入。我们现在与未来的点点滴滴,将转化为学校的过去与历史,也会因有您的参与,而使这场盛筵更出色!

吾家有女初成长

朱建和、陈运璞.台湾省
家长兼义务老师

小女果凡两岁十个月的时候,我们全家从五月初春光明媚的华府开车横越全美,经过高山、平原、大川、小溪,以及四季气候的变换,终于在九天之后抵达万佛圣城。当时有好几位跟果凡同样年龄的小朋友,所以在一年多之后,育良小学女校特别开设托儿班,让几位四岁的小朋友都可以上学,从此开始了果凡在女校的求学生涯。

果凡从小爱书,一岁以前的方式是将书本的一角咬下吞到肚子里,后来是爸爸妈妈念故事书给她听。小学一年级跟着妈妈在万佛圣城的资源回收中心劳动,当时有很多旧的教科书要回收,她懒得劳动,就在旁边翻那些书;翻了一个暑假,竟然就学会自己看书(包括中英文),育良小学女校从此多了一位小书虫。连全班到校园里户外活动时,果凡都带着一本书边走边看,还得劳驾老师来提醒爸妈,千万要帮朱同学戒掉走路不专心的习惯。

还记得 师父涅槃后,有一天,果凡忽然担心万佛圣城的法师们,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供养,因此她就将自己全部的积蓄八块半美金,都捐到功德箱里,让我们看到育良小学的环境培养出她那份可贵的布施心。不过果凡后来又跑来向爸妈要零用钱,理由就是她的存款全捐出去了。

育良小学规定学生必须背诵《弟子规》,这点对我们做父母的很有好处,因为果凡在五、六岁时,有一段时间喜欢“离家出走”,心情不好时,就决定出走到万佛圣城的山门附近,不肯回家。多亏学校教他们有关为人子女与学生的道理,因此果凡的个性逐渐改变。我们常常觉得果凡的叛逆期当时已经度过,所以长到十几岁时,反而是一个贴心可爱的女儿(除了凡事爱拖之外)。

育良小学和培德中学有很多有爱心的老师,最记得果凡感冒生病时,老师会拿中药药粉给她吃,让她很快复原;而她将老师的药吃了,老师自己反而不够吃。其次,在这里求学的孩子都轮流到斋堂帮忙,果凡因此学会了不少下厨的手艺,这对一个厨艺不精的妈妈而言,真是一大喜讯。

培德中学每年毕业班的学生人数不多,都有机会担任课外活动各项社团的负责人,提供学生担负责任的经验,并培养与人相处共事的能力。学校里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果凡和她的同学从小就习惯接触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她们也都拥有双语、三语甚至多重语文的能力。

每一位育良小学和培德中学学生都是最幸运的天之骄子,因为他们能够在最清净、最重视品德的环境之中,培养完整的人格并接受优良的学术教育。回顾这十四年(从托儿班起)果凡在育良小学和培德中学的求学生涯,她不仅学到尊师重道、戒杀护生、与人分享等为人处事的观念与良好习惯,也度过了没有毒品暴力种种染污的青少年时期。我们经常听到人家说,果凡小时候总是锁着眉头,现在可是常带微笑的开朗女孩了。谨此感谢教过果凡的老师、校长,以及所有万佛圣城的法师、居士们的关心、照顾与指导。

不要让孩子走冤枉路

刘德福、郑玉玲.马来西亚籍
学生家长.万佛圣城及男校行政义工

“你业障深重!”这是一九八三年 宣公上人到马来西亚弘法时对我说的话。当时我很不服气,我自认没有杀人放火,又不偷不抢,为什么说我业障深重?

当时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直销公司,是个很竞争、热门的行业。为了在商场上出人头地,我卯足了劲,拼命地冲刺,每天忙着交际应酬和客人周旋,吃喝玩乐的场所都成了我的办公室。公司的业务因而蒸蒸日上,它就像一只会生金鸡蛋的母鸡。但有得必有失,虽然事业上给我带来些财富,然而精神体力却早已透支过度。

一九八八年,我到万佛圣城拜万佛宝忏,到了山门前,我不愿意进去,心里一直呐喊:“回去吧!回去吧!”挣扎了很久,为了不让同修失望,我勉强住了进去。

拜忏时,我这一生所做所为,就像演电影似地,一幕幕清清楚楚地在眼前浮现,看得我心惊肉跳,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 上人要说我业障深重了。我开始反观我自己,每天追名求利、吃喝玩乐,不断造业,以为这就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在拜忏期间,我注意到在万佛圣城求学的孩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生活在这块纯净土地上的孩子,都是这么地天真快乐。我不禁要反问自己:“我要给我的孩子什么呢?难道也要重蹈我的覆辙吗?”我想搬到万佛圣城长住的种子就这样萌芽。

可是回到马来西亚,我还是得过老生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来我是骑虎难下。我挣扎在既得利益和给孩子一条向善之路的十字路口,举棋不定。徘徊了六年,终于在一九九四年下定决心,毅然决然放弃一切,举家迁居万佛圣城。

我们开始了新生活,在圣城内做义工,学习佛法,给自己有一个培福培慧的机会。同修除了照顾家庭外,也到男校帮忙行政工作。这时女儿晓慧才六岁,儿子亲智四岁,他们都到育良小学读书,从幼稚园到高中,受圣城一系列的完整教育。

美国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到处都有诱惑。但是我们住在万佛圣城,少了这层顾虑。在这里的学生,除了因适应不良而离开者外,不用担心会变坏。因为在这个环境里,人心都是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薰陶,自然有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氛。

孟母三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是那时候的环境没有像现在这么险恶。宣公上人高瞻远瞩,为我们创办这么好的环境和学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完全信赖地把孩子交给学校。这并不代表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都像圣人一样不犯错,他们还是凡夫,还会做错事,但至少在犯错后,他们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不会一错再错,遗憾终生。

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以身作则,我们不看电视节目,远离一些暴力色情的染污。儿子每天晚上跟着我到佛殿听经、写功课;女儿则跟着妈妈。几年下来,他们学会了独立照顾自己,把书读好,不让父母操心;并在课余体谅父母的辛劳,帮忙做家事。

这两年,女儿上了大学,儿子也即将高中毕业,我们开始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正好全家都申请到绿卡,同修找了一份送报的工作,孩子在星期假日都争着为妈妈分忧解劳。我自己也蠢蠢欲动,想去兼个差,多赚点钱让孩子上大学,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二OO六年十二月一日,儿子接到普林斯顿大学的通知,学校已经通过了他的入学申请,这个大学给他全额奖学金,四年都是完全免费的,我们真是松了一口气。儿子可以到第一流的大学读书,我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只期望他记得自己是一个佛教徒,肩负着身为佛教徒的使命,把在万佛圣城所受的良好道德教育,到外面去做个好榜样,影响更多人走上向善之路。

宣公上人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名利。”我们希望孩子们真真实实地朝这个方向走。我已经虚度了大半辈子的功夫,不希望孩子们再步着我的后尘,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想到这里,不禁为自己在一九九四年所做的抉择而庆幸。因为我们对 宣公上人有绝对的信心,也相信冥冥中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Top

 
 

目录上一页下一页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