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五位百法簡表

(一) 心法八  (有主動支配能力)

1. 眼識(能觀)

2. 耳識(能聽)

3. 鼻識(能嗅)

4. 舌識(能嚐)

5. 身識(能觸)

6. 意識(能知諸法)

7. 末那識(又名傳送識、染污識、染淨依,即根本意識能分析諸法)

8. 阿賴耶識 (又名無沒識、含藏識、能藏諸法,永為種子)

(二) 心所有法五十一  (受心王指揮)

1. 遍行五(通善性、惡性、無記性)

1. 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

2. 觸(由境生心)

3. 受(由觸生受)

4. 想(由受生想)

5. 思(想生思,籌謀支配著心)

2. 別境五(個別境界)

1. 欲(欲望)

2. 勝解(審解後之決定)

3. 念(銘記不忘)

4. 定(專注)

5. 慧(揀擇性)

3. 善法十一(助於修行)

1. 信(信心)

2. 精進(勇猛心)

3. 慚(慚於過錯)

4. 愧(愧不如人)

5. 無貪(不貪)

6. 無嗔(不恨)

7. 無癡(不昏暗)

8. 輕安(身心自在)

9. 不放逸(守規矩)

10. 行捨(捨行蘊中與道不相應之念)

11. 不害(克己不損於人)

4. 根本煩惱六(五鈍使和五利使)

1. 貪

2. 嗔

3. 癡

4. 慢

5. 疑

6. 不正見

a. 身見(執身是我)

b. 邊見(不合中道)

c. 見取見(非果計果)

d. 戒禁取見(守牛狗戒、非因計因)

e. 邪見(染污法、邪知邪見)

5. 隨煩惱二十

小隨十種

1. 忿(嗔心遽發)

2. 恨(嗔藏心內)

3. 惱(恨之極點,惱怒形於外)

4. 覆(忿恨藏於心,待時暗害人)

5. 誑(假仁假義)

6. 諂(諂媚)

7. 憍(自負)

8. 害(損害於人)

9. 嫉(妬忌)

10. 慳(慳吝)

中隨

11. 無慚(不知慚,自視太高)

12. 無愧(不知愧不如人)

大隨八種

 

13. 不信(無信心)

 

14. 懈怠(懶惰)

 

15. 放逸(不守規矩)

 

16. 昏沉(常睡懵懂)

 

17. 掉舉(煩燥不安)

 

18. 失念(失正念,存邪念)

19. 不正知(所知皆邪見)

20. 散亂(心不在焉)

6. 不定四

1. 睡眠(闇昧、無智慧)

2. 惡作(後悔)

3. 尋(粗思惑)

4. 伺(微細思惑)

(三) 色法十一

1. 眼

2. 耳

3. 鼻

4. 舌

5. 身

6. 色

7. 聲

8. 香

9. 味

10. 觸

11. 法處所攝色(五塵落於意識之影子)

(四) 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1. 得(由貪心起)

2. 命根(生命)

3. 眾同分(同類)

4. 異生性(類同報異)

5. 無想定(外道外執未破)

6. 滅盡定(外道法執未破)

7. 無想報(生第四禪非想非非想處天)

8. 名身(名顯用)

9. 句身(句顯法)

10. 文身(字顯體)

11. 生(成)

12. 住(住)

13. 老(壞)

14. 無常(空)

15. 流轉(輪迴)

16. 定異(因果定理與報之差別)

17. 相應(相應於定異之間)

18. 勢速(遷變不停)

19. 次第(法之次第)

20. 時(時間性)

21. 方(方位性)

22. 數(數目性)

23. 和合性(二乘執著於因緣和合)

24. 不和合性(外道執著於自然)

(五) 無為法六

1. 虛空無為(空於四相)

2. 擇滅無為(權教菩薩所證涅槃境界)

3. 非擇滅無為(有為緣缺,實教菩薩所說)

4. 不動無為(定不動,生有色界天)

5. 想受滅無為(苦樂不動心,生無色界天)

6. 真如無為(如來藏,圓成實性)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