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水鏡回天錄

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81. 包龍圖                                                           一九八六年六月廿八日  

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合肥人。性剛直,不苟笑。所謂「包拯笑,黃河清。」面黑心赤,辦事嚴正。明鏡高懸,拯救民苦,故稱為包青天。曾有誓言:「若斷錯案,遠報兒女近報身。」進士出身,宋仁宗授龍圖閣直學士。立朝剛毅,不避權貴,鐵面無私,不徇人情,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故奸臣畏之,佞臣避之,忠臣敬之,直臣效之,古今之清官也。

贊曰

天地正氣    人民公心    四海稱頌    萬眾咸欽
黑面無私    赤瞻鞠躬    耿直不阿    氣貫古今

又說偈曰

明鏡高懸包青天    萬民愛戴解仇冤
聽訟無訟是非辨    審案有案曲直宣
防微杜漸彌禍亂    治國安邦法律全
宋代名臣居首位    政海賢達中外傳

82. 岳武穆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一日

姓岳,名飛,字鵬舉。北宋河南湯陰人。家貧力學,事母至孝。所謂「家貧出孝子,國亂有忠臣。」青年從軍,母於其背刺「精忠報國」四字。在軍中建立奇功,以寡敵眾,旗開得勝。故宋高宗賜旗,書「精忠岳飛」。稱為岳家軍,百戰百勝,令金人有「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一日,帝問:「如何能強國耶?」對曰:「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於朱仙鎮大破金兵,有直搗黃龍之志,惜奸臣當道,十二道金牌召返京,以「莫須有」被害於風波亭,時年三十有九。壯志未酬身先喪,葬於杭州西湖之畔,後諡武穆,追諡鄂王。

贊曰

照天照地    至孝至忠    古今未有    武穆英雄
直搗黃龍    誓滅敵兇    願雖未了    義沖天空

又說偈曰

同甘同苦共患難    身先士卒平敵叛
為國為民伸大義    殺賊殺寇了夙願
一念丹心拯眾苦    萬古紅血流江畔
中華豪傑多烈士    岳公正氣無涯岸

83. 文丞相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

姓文,名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南宋江西吉水人。宋理宗時,進士第一,曾知贛州。元兵南侵,變賣家產,號召郡中豪傑,敵抗元軍。奉旨入元軍議和,無理被執,行鎮江時,夜逃樊籠,輾轉至溫洲。益王立,召入福州為丞相。衛王立,封為信國公。反攻元軍,不幸被執,拘於燕京地窖中,威武不屈,名利不惑 ,視死如歸,無動於衷。三年後,慷慨成仁 。臨刑時,作正氣歌以明志,元世祖讚為真男子。曾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等雄壯之嘉言。萬古不朽,流傳後世,中國之完人,足為楷式。

贊曰

炎黃子孫    不屈不撓    百折不變    千古英豪
正氣凜然    志節彌高    蒙古欽服    稱曰奇男

又說偈曰

日月並明照世燈    金石操守鬼神驚
浩然正氣塞天地    仁義忠心冠古今
華夏突出豪傑士    宇宙同欽大英雄
人人能效文丞相    何愁世界不昇平

84. 王莽                                                               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

姓王字巨君,西漢東平陵人。性假端靜,偽作謙恭下士,騙得眾望,朝野擁護。王太后執政,皇親關係,國家大權落其手,對漢平帝表面效忠,以女為后,心懷異志。後弒平帝,立兩歲孺子嬰為帝,攝行天下事,自稱假皇帝。三年後,篡漢為新朝,竟成真皇帝。法令繁苛,朝令夕改,民不聊生,十室九空,盜賊蜂起,劉秀起義。滅莽復漢,永慶昇平,史稱東漢。

評曰

歷史罪人    干怒鬼神    奸狡嫉妒    粗而無文
漢時王莽    取代劉君    光武中興    偽者沈淪

又說偈曰

皇親國戚弒平君    陰謀篡位殃子孫
殺主欺幼真假帝    早令夕改顛倒民
奪權竊國無慚愧    殘暴亂邦百姓窮
大奸果報不思議    世人戒之莫胡云

85. 董卓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日

姓董名卓字仲穎,東漢末年臨洮人。性粗暴而有謀,漢靈帝時為并州牧。帝崩,少帝立,外戚與宦官相爭。何進召董卓進京誅宦官。卓未至,進被殺。此時,袁紹殺宦官,洛陽大亂。卓軍至,平定內亂,稱為相國。廢少帝,立獻帝,集權一身, 婬亂凶暴,毒流朝野。故袁紹號召各州牧共討之,推紹為盟主。卓見大勢已去,焚燒洛陽,挾獻帝西遷長安,自為太師,有篡國之意。王允用美人計,誘呂布刺殺董卓。從此,群雄各據一方,逐鹿中原,你爭我奪,無有寧日矣!

評曰

東漢末年    輩出大奸    各顯其能    一手遮天
董卓乘機    奪取政權    廢帝謀位    不得死然

又說偈曰

僥倖成功只一時    殃及子孫受凌遲
老奸巨滑陰毒類    狐群狗黨共一池
禍國殃民罪難赦    喪心病狂業同歸
愚者顛倒貪無厭    因果循環嘆自失

86. 曹操                                                                一九八六年八月五日

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沛國譙人。有狡才,為人機警,討黃巾賊有功,出人頭地。董卓之亂,迎漢獻帝至許昌,從此掌握大權,帝成傀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手段,平定黃河流域群雄割據之勢力,受封為魏公。征蜀伐吳,處處失利,赤壁一戰,險葬火海,棄甲曳兵而逃,至華容道而遇關羽,魂飛天外,苦苦哀求,九死一生,逃回洛陽。一世奸雄,古今鮮有。其子曹丕篡漢,稱為魏文帝,三國鼎立之勢定矣!

評曰

古今大奸    莫如魏武    陰險狡詐    鬼神難卜
瞞上欺下    志吞秦楚    亂世梟雄    欲滅吳蜀

又說偈曰

如鬼如蛇老阿瞞    神機妙算想登天
殺生待客呂伯奢    恩將仇報曹孟德
華客道中僅身免    赤壁船上獨眾活
自命英雄唯操耳    誰能識此妙裏玄

87. 秦檜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日

姓秦名檜字會之,北宋江寧人,狀元出身,徽欽二帝被金人所執,隨二帝至金。高宗時,南歸為相,主張與金和談,故害死岳飛於風波亭。執政十九年,誅鋤忠臣良將,尤其晚年為甚。死後,夫婦二人被鑄鐵人跪岳飛墓前,其妻王氏,裸光上體,供人唾罵,為後人之警惕,所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啟示後人學習岳飛之忠,流芳千古;戒效秦檜之奸,遺臭萬年。歷代奸臣,皆無好下場,因果報應也。

評曰

賣國求榮    害忠謀位    宋朝間諜    千古犯罪
地藏慈悲    難度秦檜    萬人皆誅    菩薩流淚

又說偈曰

大奸偽裝若忠臣    魚目混珠欺鬼神
斯文掃地真敗類    罪業彌天惹禍根
宋朝末運生妖孽    金人初侵起寇氛
太祖不慎錯因果    後世子孫冒亡魂

88. 至聖先師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四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曲阜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是位學而不厭,誨而不倦之教育家。創立平民教育,提倡文武合一,故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材,後人尊為萬世師表。曾為魯國大司寇,攝行相事,三月大治,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德政。齊國妒之,獻女樂與魯公,三日不朝。 遂辭官遊列國,未實現政治抱負。六十八歲返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著春秋。春秋有寓褒貶、別善惡之作用,當時亂臣賊子懼。政治主張忠君愛國,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宗教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學術主張仁民愛物。麒麟現而絕筆,享年七十有三。

贊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神不可測    大不可及    聖中之至    更無二三

又說偈曰

麟吐玉書兆吉祥    龍噴甘泉浴英奇
從政三月魯大治    罷朝數晨孔子行
周遊列國倡教化    杏壇設塾度群萌
水月童子生震旦    預為佛教奠宏基

89. 太上老君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五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國苦縣人。曾為周室守藏吏。提倡無為,輕視有為。故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政治提倡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教育提倡清心寡欲,恢復自然。後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所請,留五千言之道德經。上卷言道:道可道,非常道。下卷言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稱為道德經。出關後,不知所終。後人尊為道教之始祖。

贊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名    強名曰道

又說偈曰

清淨無為守本真    谷神不死天地根
同出異名觀徼妙    寡欲斷愛保元明
上善若水利萬物    至仁似木蔭群倫
青牛西去泯蹤跡    紫氣東來永長春

90. 孟子                                                            一九八六年八月廿二日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子思之弟子,以繼孔子之道為志,提倡王道,低貶霸權。主張「民為貴,君為輕」之民主政治,故不受諸侯之歡迎。極力提倡性善之說,故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又云:「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實行仁義之道,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仁愛之思想。以「富貴不能 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正義之表現。當時天下言,不歸墨則歸楊,為維持儒家之正統,乃斥曰:「楊氏無君,墨子無父,無君無父是禽獸也。」晚年設教立說,有孟子七篇。享年八十有四,世人尊為 「亞聖」。

贊曰

善養浩然    書寶七篇    胸襟如海    志氣比天
追隨孔聖    不讓先賢    亙古無有    德滿大千

又說偈曰

予豈好辯非得已    楊墨不息孔不彰
邪說橫行滿天下    禽獸作怪充四方
仁義禮智挽狂瀾    孝悌忠信解倒懸
明並日月照今古    破除黑暗保安康

91. 莊子                                                            一九八六年八月廿三日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宋人,是議論家,曾為蒙縣漆園小吏,繼承老子之學說,故稱老莊。莊子項瘦,面枯,憔悴之相。家甚貧,靴敝,衣破,住茅廬,編草鞋 ,維持生活。雖貧困,但楚聘為相,謝絕不就,清高可風。主張自由,無拘無束,何等逍遙!將終時,對門人曰:「吾以天地當棺槨,日月當連璧,星辰當珠璣,萬物 當齎品。」又曰:「在野為鳥食,在土為蟲吞,又有何分別」。何等達觀!著書五十二篇,分內外雜三篇。唐時稱為南華經。多屬寓言,其理深妙,會者鮮少。雖有多家註疏,並未窺其堂奧。

贊曰

達人知命    窮且益堅    不屈不撓    無掛無牽
上天為廬    大地床氈    超然忘我    那有大千

又說偈曰

生也有涯知無涯    捨本逐末遠離家
南華經文露端倪    蝴蝶夢裏通消息
眼前骨肉非真境    身後名聲更假迷
自在逍遙離諸執    何分四方與邇遐

92. 顏回                                                            一九八六年八月廿九日

顏子名回,字子淵。春秋魯人。敏而好學,聞一知十,絕頂聰明,大智若愚。終身不遷怒,不貳過。孔子入室弟子,家甚貧,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 有安貧樂道之精神。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孔子讚曰:「賢哉回也。」顏回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日,顏淵與子路侍孔子側,子曰:「盍各言爾志。」 季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惜早喪,年三十二,後人稱為復聖。

贊曰

安貧樂道    三月居仁    真智若愚    美大聖神
住於陋巷    火煉精金    人不堪憂    讀書殷勤

又說偈曰

簞食瓢飲志求仁    雖居陋巷學耕耘
孔門弟子為表率    儒教士人冠群倫
仲尼悲慟呼天喪    朋友哭泣猶地崩
杏壇三千尊復聖    高山流水照古今

93. 曾參                                                                一九八六年九月五日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魯人。事親至孝,受業於孔門,為子思師,傳孔道為己任。一日三省而律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日,孔子對曾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之後,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盡己為忠,忠於事;推己為恕,恕於人。著大學,提出三綱八目,為求學之程序。又著孝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謂之孝。」又云:「生不養,死不葬,謂之不孝。」注重慎終追遠之倫理觀念。後人稱為「宗聖」。

贊曰

勤學老誠    日有三省    孝悌忠恕    時刻自警
孔門心法    一肩荷承    千古之下    景仰高風

又說偈曰

三綱五常冠群倫    宗聖曾子道德純
傳授心法闡儒教    謹遵師命紹大成
為人服務存忠信    與友往來不欺神
篤行明辨慎思考    不忘母訓一偉人

94. 梁武帝                                                             一九八六年九月六日

南朝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蘭陵人。篡齊為梁,建都於建康,在位四十八年,勤政愛民,提倡學術,國勢大盛。曾受道法,後信佛教,十分虔誠,捨身同泰寺三次。為超荐亡后郗氏,而作梁皇寶懺,流傳至今。達摩祖師東來,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計,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不悅。祖北去少林寺,面壁九年,傳法與二祖慧可大師,創立禪宗。一日,帝問誌公國師:「朕壽有幾何?」公曰:「吾塔何時倒塌,帝何時往生。」初造木塔,後改建石塔。拆塔之日,侯景反叛,囚帝於臺城,無食而崩,此是前因後果之定業。

評曰

因果分明    餓死臺城    雖為帝王    難逃法繩
自作自受    莫怨天公    死人說法    生者聽經

又說偈曰

差之絲毫謬千里    善惡循環由自己
餓死猴精遭惡報    救活螞蟻培善根
貴為天子仍飢斃    貧如范丹樂壽增
寄語世人醒迷夢    臨渴掘井太嫌遲

95. 武則天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二日

武則天名曌。唐文水人。小有才華,善於用人。狄仁傑為相,忠心事之,故作十六年大周則天皇帝。十三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高宗立,宮廷爭寵,乘機而起。所謂「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頗得高宗之寵。為目的不擇手段,計害王皇后,取而代之。高宗患風濕,代批奏章,決定國事。帝崩,立中宗及睿宗,旋而廢之,自立為帝。篤信佛教,貶斥異道。請賢首國師講華嚴經,覺不圓滿,故遣使西域求梵本。實叉難陀法師譯出八十卷,特撰其序及開經偈。享年八十二,中宗復位,唐室中興。

評曰

出身寒微    偽裝慈悲    深謀遠慮    笑臉媚堆
惑主求榮    爭權幸遂    才智過人    垂簾廷帷

又說偈曰

雖具才智多虛偽    口甜心苦奸如鬼
古今皇帝受此害    昏庸人主被色累
周幽褒姒諸侯戲    殷紂姮己孕婦劈
歷史說法君知否    差之絲毫謬千里

96. 金山活佛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三日

活佛法名妙善,俗姓董,陝西終南山人。家甚富,父早喪。感人生無常,二十歲出家,次年受戒,即住金山。勇猛精進,禪淨雙修,奇異甚多,不勝枚舉。寮中無一物,冬夏一衲衣。行路飄然,而無音聲。毒蟲不侵,眾苦不畏。有物便捨,為善最樂。不愛名,不喜功,與人無爭,忍辱第一。見僧便拜,具常不輕菩薩之精神。每夜深之際,山頂念佛,聲達雲霄。以般若湯,醫治諸病,有緣者皆愈。光緒八年生,民國二十四年圓寂於仰光大金塔,僧臘三十四,世壽五十四。為真修實證之聖僧也。

贊曰

富貴浮雲    拔類超群    已冠出家    投身空門
一塵不染    火裡精金    緇流翹楚    末法聖人

又說偈曰

能除百病般若湯    真誠親近法中王
感應道交靈異現    仁慈德化痛苦瘡
江天法海波濤湧    緬甸僧林芬芳香
躬行實踐好榜樣    金塔矗立放毫光

97. 福慧尼師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九日

福慧比丘尼,台灣苗栗人。俗姓陳,家道小康,受中等教育。二十歲結婚,生一男一女,二十五歲喪夫,感人生苦多樂少,毅然出家,勤修梵行,著衲赤足,終身止語。自動到各寺清掃,不受酬勞。晝夜禮拜觀音,虔誦大悲神咒。凡來求大悲水者,皆獲滿願。不受供養,不受訪問,終身止語。最初不食五穀熟食。最後僅飲流汁而已。時常入定,多日出定。於一九八五年春節後,又入禪定,弟子認為常事,不料往生。火化後,獲舍利千餘粒。世壽五十六,僧臘三十。可為末法佛門之明燈也。

贊曰

女中丈夫    名利不圖    萬緣放下    志趨孤獨
法門龍象    宇宙賢淑    應當效法    鬼神敬服

又說偈曰

結婚生子與人同    鸞鳳斷羽各西東
頓悟人生無常理    覺了佛法有道風
關閉六門習般若    普度大悲誓願宏
不爭不貪淡名利    躬行實踐震華中

98.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四日

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為助佛揚化,故乘願再來。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駕青獅,表威猛。持寶劍,表智慧。注重一切般若,為智慧第一。侍佛之左,為華嚴三聖。啟發善財童子南參善知識,教化龍女八歲成佛,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行,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贊曰

大智文殊    般若洪爐    煉出諸佛    及歷代祖
無量聖僧    皆從此出    清涼妙藥    洗滌糊塗

又說偈曰

古佛乘願度娑婆    文殊大智演摩訶
五台接引恆沙眾    九華化導稻麻多
百城煙火善財過    千祥雲集龍女佛
妙德普現師子吼    華嚴常作不說說

99. 大行普賢菩薩                                              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六日

普賢菩薩,從東方世界來娑婆世界,作影響眾,為大菩薩中之上首。觀諸法實相之理,懺悔六根罪障,發十大願王: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乘六牙白象,手持經典,侍佛之右,為佛二脇士。深入一切三昧,為善財廣說普賢行願品。文殊之智,普賢之行,二者相配,象徵大乘之精神。曾示現於峨嵋山,有普賢寺及洗象池之聖跡,迄今仍在。古剎林立,約有數十寺,山峰有金頂,可瞻仰佛光,所謂「世間真理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贊曰

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充滿法界    遍入微塵
處處示現    剎剎化身    皆證菩提    圓大覺尊

又說偈曰

眾生界盡願無窮    煩惱斷時行更深 
禮敬諸佛誠懇切    稱讚如來誓尤伸
廣修供養培福德    懺悔業障除罪根 
普賢菩薩歎難盡    倒駕慈航轉法輪

100. 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九八六年十月三日

觀自在菩薩,在無量劫前,已成佛果,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倒駕慈航,重返娑婆,尋聲救苦,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故能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菩薩在初地(歡喜地)時,遇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大悲神咒,紫金光手摩頂,頓超八地(不動地),踴躍歡喜,而發誓言:「若我未來能利益眾生,令我即生千手千眼。」誓畢,大地六種震動,十方諸佛放光照觸其身,千手千眼俱生。乃對佛言:「若眾生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名為大悲心陀羅尼也。」五代後梁時,日僧請大士銅像回國供奉,船至普陀山,駐錫該山,有種種靈異,常常示現,成為佛教聖地。聯曰:「觀音菩薩何倒坐?皆因眾生不回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眾生為何不回頭,被名利與情愛所迷,若 能看破放下,即獲自在。

贊曰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切望眾生    同登彼岸 
不辭跋涉    無處不現    普度有情    攝受貴賤

又說偈曰

普陀常現海潮音    娑婆眾生緣最深
千手護持有情者    慧眼照見不幸人
苦海波濤望永息    地獄痛楚願填平
稱名能解一切難    禮拜自獲福慧臻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