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回天錄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5. 業感交織因果遞償
法界非大,微塵非小。何以故?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然更有微妙難思議者,其惟業感交織如網,因果遞償似輪乎。舉凡國與國之間,業感交織,因果遞償,戰爭不止,殺戮難停,有增無已,乃至亡國滅種,同歸於盡而後已。語云:「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誠哉其言也。家與家之間,亦是業感交織,因果遞償,逢恩則和,遇冤則報,自不明瞭。甚至終日咻咻,一生嘵嘵,有誰覺曉?經云:「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吾人所作所為,豈可不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哉!
6.佛教為什麼未能普及
我們佛教是具足圓滿真理的宗教人類旅程中必經之途徑的宗教,然而為什麼這樣久遠的時間,未能普及於社會群眾方面呢?原因有二:其弘法方式古老笨拙,不能圓融無礙生動活潑,使聽者沉沉欲睡,格格不明。其二,佛教徒本身缺乏團結精神,各自為政,互相攻訐,彼彼皆非,我我自是,傷若不及早改進,不末何待。
7. 人以類聚
云何人以類聚?所謂「善一夥,惡一群。什麼人找什麼人。」士人與士人為友,農人與農人為友,工人與工人為友,商人與商人為友,官人與官人為友,佛教徒與佛教徒為友,道教徒與道教徒為友,耶教徒與耶教徒為友,回教徒與回教徒為友,軍人與軍人為友,匪人與匪人為友,正人與正人為友,邪人與邪人為友。各從其類,結為黨羽。同行妒嫉,又成冤家,互相敵視,勢如水火,各不相容。初則友善,繼則仇怨,久則吞食。以強凌弱,以眾欺寡;有強權無公理,造成今日之慘局。業報循環,輪迴不已,羊復為人,人復為羊。
楞嚴明訓,即所謂羊有羊國,馬有馬國,牛有牛國,豬有豬國,狗有狗國,乃至蜂有蜂國,蟻有蟻國,蚊有蚊國,蟲有蟲國,各從其類。力大者為王,眾多者為國,宿業相尋,絲毫不錯。以佛眼觀之,顛顛倒倒,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人,忽然而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修羅,忽然而蜎飛蠕動,依業受生還報而不自知,甚可憐憫。
古人云:「脫馬腹,入驢胎,閻王殿前幾度回?始從帝釋門前過,又到閻君鍋裡來。」由此觀之,頭出頭沒,倏死倏生。如微塵之無定,隨業風而浮沈。流轉六道之中,而無止息。
8. 中道了義
何謂「中道了義」?「不偏」謂之中,「修行」謂之道,「盡矣」謂之了,「宜乎」謂之義。夫中者乃無太過、無不及也。太過者當損之,不及者當益之。既不落空,更不著有,斯名中道。真空理體,亦名實相,亦名真如,亦名自性,亦名佛性。和盤托出,亦即等於○字。惟此○字,實乃天地之祖,諸佛之父,萬物之母,微妙之源。生生化化,無不從此出,亦無不還歸於此,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明乎此,方可稱為無心道人,超出數外,永脫輪迴之苦,逍遙自在,了脫生死之活死人也。
9. 樂是苦因
娑婆世界是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所謂苦者,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言之不盡,語焉難窮。三苦者何?即苦苦、壞苦、行苦也。八苦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也。最樂莫如著華服,然而新衣著體, 猶如桎梏加身,塵染湯沾,動生懊惱,你說是樂是苦?最樂莫如食善味,然而珍饈百味,日食衹是三餐,多則百病叢生,嘔瀉隨之,你說是樂是苦?最樂莫如住華屋,然而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經營管理,費盡心機,你說是樂是苦?
10. 火宅無安
我們現處之境地,終日惶惶,苦難重重。今天地震,明朝山崩,後日海嘯。種種災劫,般般痛楚,無有已時。故古人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昔蓮池大師捨俗出家,然仍返室探視眷屬者再,其 妻具大智慧,有大善根,思有以助之,乃設大方便於其室內,挖一土坑,蓄以火種。大師又返,甫入室則足落火中,大驚曰:「此乃火坑乎?」其妻曰:「既知是火坑,幸勿復返。」師大悟,卒為佛教翹楚焉。
11. 悌敬之道
昔漢朝時,孔融年方四歲,有友人送梨一筐,諸兄皆揀取大者,而融則取其最小者。人或怪而問之,對曰:「諸兄年長於我,故應食其大者。余年最幼,故宜食其小者耳。」如孔融者,其年雖幼,深明悌敬推讓之道,誠足以諷世矣。
12. 忠於職守
吾人處事接物,必須有責任感,克盡職守,切勿因循敷衍了事,苟且塞責,自誤前程,遺憾無窮焉。故待人以忠,人待己亦必以忠;待人以偽,人待己亦必以偽。所謂欺人者自欺也,害人者自害也。貨悖而出,亦悖而入也。豈可不慎之哉。
13. 信之重要
信為修道之源,功德之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力故。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故信之一字,即了脫死之要訣,返本還原之奇方;煩惱流中之寶筏,無明窟裡之火炬;歧路險途之導者,苦海波濤之南針;三途八難之聖師,六道四生之覺願。故信,人必不可忽者也。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昔有二比丘,往見釋迦牟尼世尊,途中渴甚,覓水不得。見一人頭骨內有少水,但小蟲游泳,似極快樂。一比丘取水而飲,並讓同伴飲之。同伴曰:「此水有蟲,戒不許飲。我雖因渴而死,亦不願犯戒以生。」其後果然乾渴亡於途。其飲水比丘得見佛面,頂禮佛足白佛言:「弟子同行某比丘,途中渴死,望佛慈悲救度。」佛告飲水比丘:「彼因謹守戒律,信心堅固,至死亡相逼,亦不違尸羅。已承佛威神,先汝而至見佛聞法。」彼乃真信比丘也。
14. 禮儀
禮者立也,故孔子云:「不知禮,無以立也。」又云:「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曰:「何謂克己復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5. 廉潔
昔帝堯求賢以讓天下,聞有巢父、許由二賢者,清廉自持,親往訪之。見巢父而致來意,欲讓其帝位與巢父,父聞之急掩耳而避,就水洗耳。適許由亦牽牛飲水,怪而問之。父云:「方才帝堯欲以天下相讓,污吾耳,是以洗之。」由云:「今汝洗耳水,吾牛豈可飲此濁水乎?」於是引牛至上流而飲。此二人之廉潔尚矣乎。
16. 恥躬不逮
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生於紂王之時,周武王弔民伐罪,兄弟並馬而諫,謂不可以臣伐君,致天下禍亂。武王曰:「紂王寵妲己,斫朝涉之脛,剖孕婦之腹,荒 婬無道,殘賊百姓,天下共棄,誠乃獨夫。吾誅此一夫拯民於水火之中,何禍亂之有?」遂滅紂而改國號曰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乃於首陽山忍餓而死,民至今稱其義,其知恥者焉。
17. 品德
人類所以為萬物之靈者,因人能修其品德也,故言必忠信,行必篤敬,待人以誠,教人以切,待人以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去私守公,上體十方諸佛無緣大慈,普度一切眾生同出苦輪,皆成佛道。下念三途眷屬,無間罪報,速應救拔親友,共離鬼獄,齊證菩提。常存此心,堅固行願。若此目的未達,誓不休息。 敦品立德,必滿斯願。
18. 倭奴侵華
腳踏須彌頭頂天,單手敢把太陽換。 東方西方成極樂,南京北京共團圓。 澄清宇內刀兵息,造福人群德政寬。 法界同倫身康健,齊赴菩提覺果筵。
19. 修菩薩道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漢譯覺有情。謂修諸利益眾生行門,自覺覺他,自度度他,屈己待人,慈心接物,正大光明。凡一舉一動皆為救濟眾生,所以名覺有情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貴在堅固永恆,不變誓願。披精進鎧,持般若劍,斬殺六根之狂賊,捉拿六識之陰鬼,掃除六塵之染魔,勤耕六度之法田,灌溉六道之芳園,栽培萬行之華實,涵養不壞之金軀,成就難思之佳果。萬德圓足,靈光獨耀。八相成道,百界作佛。至此大丈夫之能事畢矣。
20. 報父母恩
為人子者,首先當知父母恩比天更高,比海更深。若不思報恩,實應生大慚愧,枉自為人矣。欲思圖報,必先敦品立德,務本修道,所謂「一子得道,九祖超生。」豈可懈怠乎?諺曰:「百善孝為先。」真能修道者,纔是真孝。真孝者,即是真報父母恩。故應認真腳踏實地,向前邁進。切不可躲懶偷安,虛擲歲月。非但難報父母恩,亦難於自救自度也。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