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師群英譜
◎ 陳心平 文
楊富森教授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宣公上人在萬佛聖城,以「楊校尊,授洋文,楊洋同音不同字」為上聯,叫大家對下聯。這楊校尊就是法界大學中文課程主任楊富森教授,因為上人請楊教授擔任法界大學校長,楊教授加以推辭,因此上人給他取了這個一校之尊的稱號。宣公上人和楊教授第一次見面,就是從中國的對聯詩詞談起。兩人一見如故,暢談了四個半鐘頭。
楊教授幼年在鄉塾念書,二十歲考入燕京大學主修新聞學系。這段求學歷程為他奠下紮實的中文底子,無論古文或白話文,他都有深厚的基礎。抗戰期間,在各大報社新聞單位等,歷任編輯、編譯、記者的工作,更訓練出他對文字運用的敏感度。
一九四八年起,楊教授進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並同時擔任中文助教。七年後,拿到哲學博士。一九六○年起,楊教授先後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賓州匹茲堡大學、德國雨堡大學等校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並曾任匹茲堡大學東亞語文系的系主任。一九八三年退休成為榮休教授。在這段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楊教授開創出一套「漢字拼聲法」。這個方法有效地將華語推廣於西方,嘉惠西方的學子。這套「漢聲拼聲法」,楊教授所著,由法界佛教大學印行再版的《大學中文》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楊教授幼年見母親長齋禮佛,自己也隨著吃了近二十年的長素。在宣化上人的推介下,他閱讀了《華嚴經》、《六祖法寶壇經》、《地藏經》。看過艱深的經文,他有感而發地說,佛教為什麼不普及?就是因為缺乏一般人易了解的讀物。多年來,萬佛聖城致力於英文佛經的翻譯,楊教授認為這是很好的做法,有助佛教的普及。
楊校尊為人幽默風趣,妙語如珠,帶動了大家的學習興趣。老當益壯的楊教授,來到萬佛聖城,將中國文化介紹給一群中、美後學,為大眾貢獻所長。以一顆赤子之心,加上人生歷練,所涵養出的長者風範與智慧,使得他有一個更灑脫,悠然自得的人生,雖然他自謙不懂佛法,但觀其生平事蹟,實在是一位仁義可風,老而彌堅的行者。
易象乾博士
易象乾博士曾與多位飽學之士,及時下知名心理學家、宗教人士,共同工作,吸取彼等專業知識。又廣遊歐洲、北非,曾求學於巴黎大學,後獲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心理組榮譽畢業生。因任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助理,而在精神病院研究個案,也主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參與多項心理單位工作。為了解中國哲學與宗教方面的文字而學中文,並對坐禪發生興趣。遇宣公上人後更受教往臺灣深入學習中文,並尋訪善知識,瞭解佛法。
一九六七年回美後皈依上人,先後獲中國文學碩士、博士,並鑽研佛法,參與譯經委員會多項翻譯工作,同時也擔任口譯、講解經典,幫助許多西方人士認識佛法。在一九六八年,上人開始九十六天楞嚴法會就是因為易博士帶著三十多位美國大學生由西雅圖來向上人請法而開演大法的。
易博士有一兒一女,女兒瑞華是第一位畢業於萬佛聖城中小學,接受佛教教育的學生。後畢業於史丹佛同時拿到亞洲研究的大學文學與碩士學位。易博士目前任教於三籓市州立大學哲學與宗教課程。
萬佛聖城太極拳老師 ─ 潘柔世先生
位於北加州達摩鎮的法界佛教大學今年秋季班開設太極拳課程,由來自臺灣的七十二歲老先生潘柔世任教。潘柔世先生曾獲國際武術比賽老年組冠軍,他以太極拳面對一切快慢招式,以柔克剛,以慢制快,深獲太極拳精髓。
潘先生自三十九歲起練習太極拳,當時他的健康狀況很差。所幸他是極有恆心毅力的人,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因此四十餘年來,在忙於成衣生意的同時,他每天都利用清晨三個小時,勤習太極拳不輟。潘先生認為,太極拳也是一種「道」,人生最終的真理之一,因此由練習太極拳中,他練到無比平和安寧的心境。在練太極拳以前,他很容易動怒。學了太極拳之後,他現在已成了一個沒脾氣的人。潘先生很喜歡太極拳,當他練拳時,總感到身上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使他覺得身心輕快健康。他常說,太極拳是免費的萬靈丹,足以治療絕大部份的疾病,甚至癌症。他相信練太極拳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最難能可貴的是,潘先生自四十歲起便斷欲,精氣神不外洩,自然元神飽滿,活力充沛。他說在學習太極拳一年以後,他發現若不斷欲,則練太極拳時,腳不易站穩。此外,煙、酒容易擾亂心神,他也決定一起斷除。四十歲這年,可以是潘柔世先生一生的轉折點,放下煙、酒、色,又得到太座全力的支持配合,體會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的道理。他指出,練太極拳練得好時,體內熱騰騰,皮膚卻是涼的,因為毛孔全部鎖住,全身像是被一層鐵膜覆蓋,不但不畏寒冷,甚至感覺外來的細菌無法入侵。自那時起,他便不曾感冒過。
一般人很難自動斷欲,潘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他說:「就像師父常講的:觀一切男子是我父,觀一切女子是我母,對父母要尊敬、孝順,自然不起欲念了。」談到孝順,潘先生表示,他十歲負笈日本留學時,聽到老師說,真正的孝順,是不讓父母煩惱。他當時一聽,如醍醐灌頂,大受感動。想了好幾天之後,他終於想出一個不教父母煩惱的好方法,他開始每天寫一封信回家,不但報告自己的生活、學習狀況,也附上每日開支會計報告,沒有任何隱瞞。每天一封家書的習慣維持了十年,直到返回臺灣為止。這份恆心毅力,促使他對人生的每一件事都全力以赴。
在日本留學十年,潘先生受過完整的日本中、大學教育,因此他的日文說、寫都很流暢。目前他正將宣化上人的法語翻譯成日文,即將譯出的「春日蓮華」﹝宣化上人法語摘錄,目前僅有中文版﹞日文版。他也在法界佛教大學新設的日文課程任教。今年法界大學秋季班結束後,他計劃返臺一行,明年再來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
來自馬來西亞的物理老師 ─ 顏亞日
來聖城以前,持有物理文憑、教育文憑、醫學文憑的顏亞日,教高中物理已十七年餘。他認為,物理只能解釋物質及時空的自然規律。超越物理現象的心靈世界,及眾生心靈對世界現象所產生的影響,是科學無法求證的。佛法可以說明科學,但是科學只能有限地印證佛法。
本著對佛法的誠心與信念,顏亞日決心辭去教職,來聖城當學生,也擔任義務教師。他的同修丘韻宜,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毫無異議地帶著四個孩子同來聖城。他解釋說:「我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生命已過了三分之二,真要為佛教做事也只剩三分之一的生命。」
「上人育良培德的教育目標,及艱苦辦學的精神,使我非常的感動。」他認為從教育下手,是奠定正法佛教住世的基礎。自小學、中學以迄於大學,是銜接往聖先賢,並培養佛教接班人的一道橋樑。所以他很欣慰自己的孩子都很歡喜在聖城受教育,並接受佛法的薰陶,並希望他們將來能為佛教出點力量。
全家素食已六年的顏老師表示,七年前他的同修首先提議由十齋期改為全素,他卻擔心孩子營養不足而未答應。次年他來到萬佛聖城參加水陸空大法會,親身體會了諸多的感應。他認為感應道交是由心境體現,而非心理的幻象。當年返回馬來西亞後,立即同意全家素食。
目前他在萬佛聖城的中、小學教自然科學和數學。他希望能將學校的科學室逐漸充實,提供學生理想的科學訓練。
開闢正命的新天地 ─ 王青楠博士
我出生在北京,來美前從未接觸過佛教。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來美國攻讀物理博士學位,畢業於普度大學。
一九八○年代中起,中國大陸社會風氣動盪多變,改變我對利益人群的許多理念,我的思想也很難定型。生命目標的喪失,在我心中形成一股力量,促使我去開闢新天地。我開始閱讀課外書籍─攝影、歷史、宗教等等。一九九一年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禪」,感到很好奇。從此我開始留心佛教典籍,結識了不少善友,我心裡充滿了對法的喜悅,並於同年年底皈依了三寶。
一九九三年,我們佛學社有位同學在跟宣公上人通話時提到我。事後他告訴我說:「上人不要我學你,因為你是小乘根性。」這讓我很驚奇。年底,我終於拜見了上人。那次我問上人:「羅漢不也是可以了生死嗎?」「那是自了漢。」「菩薩生生世世度眾生不是很苦嗎」「俺們雖不是菩薩,但願生生世世學菩薩道。證道以後就不苦了,人就如同一張照片裡的形象。」
那時我看周圍的人都不守五戒,可也找不出改變的辦法。雖然我的菩提心還在,但在實踐上我對六度是完全麻木的。
我學佛幾年,深感在道場修行的重要性;外面的世界,難以維持正命。我開始認真地考慮來萬佛聖城道場修行。今年﹝一九九七年﹞九月,我來到嚮往已久的萬佛聖城當義務老師。在這裡可共修,又可以自修,深入上人無盡的法藏。上人曾說:「發展佛教必須要從教育入手。」在心與學校這樣複雜的目標之間取中道,從這個法門中,我可以學到許多。我也真誠地祈盼更多的善友能投入,大家共同來莊嚴這法界的一角。
由絢爛歸於平淡 ─ 記陳運璞居士
每當有法會或特殊人物、團體來訪,你都會看到一個手捧紙筆、身揹相機的俐落人影,穿梭於萬佛聖城的人群間。一口標準而沉穩動聽的京片子,更是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力。她就是萬佛聖城的「無冕王」陳運璞居士。
曾是臺灣電視臺記者的她,同修又在外交部工作,生活一向是相當多采多姿的。而她自身,也擁有臺灣和美國兩個碩士學位。不消說,採訪播報及寫稿,在她是看家本領;對於環境生態的保護,她也是見解獨到又躬親推行。她目前除了聖城記者的工作外,還是聖城內中、小學的義務教師,擔任演講、環境及中國語文等課程,又是本刊的編輯。雖然每天忙碌於教學和稿件中,她還抽出時間做資源回收的工作。對於與那些紙張、瓶瓶罐罐為伍,她絲毫不以為忤。
儘管她常謙虛地自嘲是聖城裡「吊車尾」的一員,最不精進用功了;但觀察她所言所行,豈不正朝著菩薩道而行!
一九八八年八月初地藏法會時,她懷著好奇,初次來聖城,想瞭解那位能讓她同修如此誠心皈依的師父,究竟是怎樣一位大德?他的道場又是怎樣的?結果她深深為宣化上人的正義精神所感召,旋即皈依並受五戒。接著又受了六天八關齋戒。身心的轉變,使她對「清淨」是「心不動」之意,略有體會。這也種下了往後他們放下萬緣,於一九九一五月,攜女遷居萬佛聖城的因。如今,由絢爛歸於平淡,她不但毫無留戀和後悔,還深覺慶幸、感恩。她說:「我們都要勇猛精進,放下萬緣,不留絲毫執著,才能不誤入歧途,萬劫難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