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涵養善法乃有幸福人生

心怡  文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的錯誤與否 ,就在於見解上的正確與否。人之所以為人, 乃至於其餘各道眾生,皆因念頭上之差別與執 著程度而成。念念之相續,而有行為的產生; 行為與念頭之複雜交纏、影響,而造成了習氣 ,若人未能盡力洗刷惡習,未能從心上努力, 則為陰陽所縛,氣稟所拘,而無奈地活下去。 故智者恪力修持一切所學,致力於變化氣質, 掙脫氣稟之束縛。一旦脫離了氣數,則在了生 脱死道上,踏實地走出了三界的桎梏。故言君 子有造命、立命之學。

身為凡流,過惡蝟集,一切得失,七情六欲 ,隨境映現,往往是順則喜樂,逆則憂苦,備 感人生之苦與無耐。故欲獲幸福人生,須以智 慧為基,照前境而不隨境轉。而智慧真知之顯 現,實繫於善根福德之足夠與否;善根福德之 具足,又繫於善法之涵養。今簡述十一善法, 作為幸福人生之依歸。

一曰信。 信者深信也。深信因果,須知從凡 夫地,至圓證佛果,悉皆不出因果。佛菩薩皆 深信自性清淨,本無染污。而凡人不信因果, 則必不畏惡道,敢於作惡;不信自懷無上清淨 珍寶,必定妄作非為,傷害本性,更落污染。 故吾人更須深信有願必成,一分努力,一分進 步,一念善願,十分成就。

二曰精進。 精進乃是針對人懈怠易、恆久難 之性。發精進心必先發信心、畏心;畏業力難 逃,畏惡道之苦,而發勇猛心,行持一切善法 。故精進亦普為一切善法之必備條件。

三曰慚。 慚乃發恥心,恥於己身之不正念, 不正行,而發「捨舊圖新」之願行。故恥心實 為改過之真機。

四曰愧。 愧乃發愧不如人之心,反躬内省, 不圖向外馳求。折服貢高我慢,自憐自卑之心 態。

五曰無貪。 雖曰無貪,更云無求。然此貪求 乃是對惡法而言。吾人今日致力於培福養德, 故於一切有中,廣造眾善,於一切善法,持「 當仁不讓」之精神行之。往後智慧真現,必能 於一切有中,悟出空無自性,中道了義之理。

六曰無瞋。 瞋乃因不合己意,由求不得而起 。故要知足,行有不得,當視為己之德未修; 謗譭之言,當視為磨鍊玉成之基。苟能如此, 則能常相敬愛,和氣致祥。

七曰無癡。 癡即無明,即不明白。因無智慧 ,故不明白真理,行事不得事理兼顧,以致自 惱惱他。故須深信聖人所言,深行善知識之教 誨,謙卑恭敬,聞智慧之言,行如法之事。

七曰無癡。 癡即無明,即不明白。因無智慧 ,故不明白真理,行事不得事理兼顧,以致自 惱惱他。故須深信聖人所言,深行善知識之教 誨,謙卑恭敬,聞智慧之言,行如法之事。

八曰不放逸。 放逸即隨己所欲而行,對一切 規矩,視為拘束。狂者謂守戒律為著相;愚者 則謂為渺茫,此皆為迴護己短。故不放逸,即 是守持此心,於一切善法,成就一切。

九曰不害。 去瞋自然無害,知過能改,謙虛 卑下,必能柔順,不嫉不恨。果能柔順無瞋, 自然和氣生萬物,利樂一切。

十曰行捨。 修行善法,於同時中,又修行不 執著,慢心也無從生起。

十一日輕安。 念念中,行持善法,自然化性 ,自然調柔不剛強,以是因,自然福德日增, 智慧漸現,煩惱也就相形日消。煩惱既不能束 縛吾心,則自然輕安。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又云:「永言配 命,自求多福。」幸福人生,完全操於己身之 認知與行持。若能開擴心胸,接納一切,日日 知非,日日改過,律己寬人。令所得一切法樂 充滿於心,自然溢出心清氣爽之感。雖業力不 可思議,然一念猛厲,足以洗滌百年之惡,從 前習氣如死卻,從後日新如重生。涵蘊善法, 也必能如此而見其功效,幸福人生即垂手可得。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