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典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
阿難尊者,和眾多菩薩,於佛滅後不久,在鐵圍山結集的。
阿難首先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
,與多少弟子,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等。阿
難是佛的堂弟,多聞第—。對於佛的教法既全
知又不忘,絲毫不錯。其次請優波離尊者,也
用口誦律藏。他是悉達多的理髮師,隨佛出家
,特別專精於戒律,一篇篇一條條都記在心,
在佛弟子中是持戒第一。大迦葉是頭陀第一,
由他三人擔此重任。
阿難首先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
,與多少弟子,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等。阿
難是佛的堂弟,多聞第—。對於佛的教法既全
知又不忘,絲毫不錯。其次請優波離尊者,也
用口誦律藏。他是悉達多的理髮師,隨佛出家
,特別專精於戒律,一篇篇一條條都記在心,
在佛弟子中是持戒第一。大迦葉是頭陀第一,
由他三人擔此重任。
此時富樓那尊者領數百人來,一則七葉窟再
難多容,二則,阿闍世王每日的供養已固定額
數,故富樓那尊者率眾到離七葉窟不遠的僧團
,另進行會誦結集,這就出現窟內、外兩個部
份的結集。而兩處所集結的三藏教法都原歸小
乘範圍,由此就稱窟內為上座部(具足戒二十
年以上者),窟外為大眾部。
上座部所結集的全是小乘法藏。而大眾部所
結集的經、律、論、雜、咒五種法藏中,屬於
大乘類者亦不少,並非純粹是小乘類。大乘教
法則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阿難尊者
,和眾多菩薩,在鐵圍山結集的,這都是在佛
滅後不久進行的。
第二次結集
佛滅百年之後,有一位耶舍長老召集了七百
位德學兼優的比丘,在毘
舍城一個僧團寺廟中(初
有寺廟),對於佛教戒律
上許多有爭議的問題,進
行一次評定,這就是十事
問題是否非法,這是第二
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佛滅後二百三十五年,
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國
師目犍連之子帝須長老為
首的一千多位比丘,在波
叱利弗城會誦了三藏教義。
第四次結集
佛滅後五百年左右,由迦膩色迦王發起,以
世友菩薩為首的五百羅漢,在大月氏國,大家
共同造論解釋經論,其中有大毘婆沙論,這是
第四次結集。
乃至近年緬甸的明頓王,邀了各國的比丘核
勘了一部巴利文三藏,今人亦稱之為結集。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