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爾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為多不。】: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假如有人能以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行布施,做功德,他所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個世界包括一座須彌山、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一日、一月。這是一個小世界。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合起來就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叫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共有三個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 、瑪瑙等七種寶物。
三千大千世界本身就已經不可勝數,何況是以充滿了這麼多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有誰曾做過這麼大的布施呢?據經上記載,大梵天王就曾布施過這麼多的珍寶。在他尚未成為大梵天王前,歷劫所布施的珍寶,累積起來就有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大梵天王比我們熟知的天主或玉皇大帝的果位都高,他的功德當然是很大的了。
【須菩提。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所以須菩提回答說:「是的,這種人的福德很多。為什么呢?因為他所做的功德,是有相的財施,所以才能算出福德的多少。至於福德的「性」是無形無狀的,是不能算的。因為佛現在所說的是福德的相,所以我說他的福德很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釋迦牟尼佛又繼續說:「假如有人,不用說對整部金剛經都能受持,就是只要受持其中的四句偈,並為其他的人解說,他的功德就比用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功德還要多。」
四句偈,有人說是,「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人說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者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也是四句偈。我們不必執著於是那四句,只要是經上所說,而你覺得特別受用的,就是那四句。法無定法,不必強加指定。
我們即使不能對人講解全部的金剛經,但只要能受持四句偈,並為他人解說者,就比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大梵天王的功德還要大。什麼叫受持?受者,聽了以後心裏信受;持者,是躬行實踐,身體力行經上所講的道理。持要持久,不是今天持,明天就不持了。要不厭其煩的持久實踐才叫持。聽過經以後若不能受持,經還是經,你還是你,聽了等於沒聽,所以受持是很重要的。
或有人會生這樣的疑心,「我又沒有辯才,對金剛經也不太了解,怎么去為他人講解呢?」這不要緊,知道多少就說多少。即使只為他人提一遍「金剛般若波羅蜜」的經名,就已經替他種下了善根。又或你自己雖不會講經,但別人講經的時候,你帶他去聽,開開他的智慧,這也等於是你替他講解一樣。不必要又另生分別心,以為一定你自己講的才算。因為講解經意的目的,不是要人聽了以後,讚歎你說得多好,多好,而是要勸導他人了解佛法的道理。是你自己親口替他講解的也好,或勸他去聽別人講經也好,都能幫助他了解佛法的道理。所以不必生人相、我相的分別心。
有的人又會生這樣的疑心:「這部金剛經處處叫人離相,但又常常在經裏面比較功德。如這一段就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功德和受持金剛經的功德來比較,明明就有一個相,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佛不希望我們離了「有」相以後又著了「空」的相,而成頑空。又希望我們能布施以修福,誦經以修慧。為什麼要修福慧呢?因為發心度眾生,沒有福報是不成的。你看佛的三十二相好,是多麼的莊嚴美好,眾生見到佛的相,就生歡喜心,願意親近他。假如佛沒有大福報,沒有這麼好的相,眾生就不易對他生信心。假如一個人沒有福報,他說法就沒有人願意聽,要度眾生,也沒有人願意親近他,那要怎樣度眾生呢?所以佛、菩薩和一切發大悲心救眾生的人,都不是為自己求福報,不是為自己去求功德,而是為眾生而種福。所以大乘的佛教,處處都是為眾生著想,你不為自己的人天福報而行布施,不刻意去求,它反而自然就有了無量的福報。
又為什麼有形的財施,不及法施的功德大呢?因為財施是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度的,福報享盡了以後就沒有了。法施就不一樣了。聽了法的人明白了以後,他還會去勸別的人也來修道,這被勸的人又去勸其他的人,如此延綿下去,影響的力量永無止境,功德也無止境。財施只能助人於一時,法施則能令人終究成佛,是無漏的功德,所以即使只是四句偈的法施,其功德就已經比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還要大了。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切的諸佛,和他們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都是從這部經裏出來的。所以要修佛法,求佛果一定要從此經入手,深入經藏,把它仔細的研究一下,從文字般若而觀照般若,終究得實相般若。如果眞能明白經意,身體力行,就成佛有分了。否則沒有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而去修道,就像煮沙想讓它成飯一樣。不論煮多少大劫,沙也不可能變成飯的。
以成佛的法門來佈施,功德當然遠遠比財施的功德大了!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