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 16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述.胡鄭果玉記錄

妙行無住分第四

前期經文提要: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提但應如所教住。

行布施當然是有福報,若無福報就沒有因果。但我們不要貪求福報,而要求福德。有福德就有福報。因為福德不像福報一樣,享用一生、二生,或百千生就沒有了,而且福德本身又可以生其他的功德。因為有福德的人,本性善良,善良的人會不停的做功德,行無住相布施,他的福德最後就大到不可思量,沒有一個盡頭。這是福德和福報不同的地方。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佛又說了一個譬喻:「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以你看,東方的虛空有多大?有沒有盡頭呢?」須菩提回答佛說:「據我所知道,東方的虛空是沒有盡頭,是不能想像的那麼大。」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世尊又說:「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的虛空,你可以想像他們有多大嗎?」須菩提回答道:「更是不能想像了。」

「四維」就是東、南、西、北四方,與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合成八方,再加上、下,就成十方。

佛在提出東方虛空後,又說四維、上下十方的虛空,是不是重復了?不是的。佛提出四維、上下十方是有用意的。十方的法界,不離當前一念。「思量」就是當前的一念。佛要須菩提想想十方虛空,就是要須菩提,也就是要我們想一想十方法界可不可以思量?十方法界是無窮無盡的,但當你思量它的時候,它又沒有離開我們的方寸之心,才是真正不可思量。佛又有另外一個意思。虛空根本沒有東、西、南、北之分。原來你認定的東方,當你往右走一點,再回頭來看它時,它就變成西方了。因此東、西、南、北等方向的名稱 都是假名;同理十法界的一切相也都是假相。要知它是假相,才能離相。更深一層講,既然東、西、南、北等都是假相,你稱它東,也是這個虛空;你稱它西,也是這個虛空。東、西、南、北,上、下、四維都是這個虛空,名雖不同,相雖有異,但其實體本來沒有兩個。一切的法界,一切的境界也都是這樣的。心、佛、眾生原是一體,都是一真法界。我們不應妄生分別心,說:這是東,那是西;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那是餓鬼、畜生的境界。十法界裏的眾生雖然很多,但究竟說起來只有一個本體,佛與眾生也是無二無別,都是一體的,所以佛才以虛空為譬喻。還有虛空雖然是空,但並不妨礙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存在。再者,虛空也不妨礙著有。以太空為例,太空里有無數的太陽系,有各種的星球。可知虛空不是頑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不但有,而且森羅萬象,無所不包。所以說:「真空不礙萬有,萬有不礙真空」。空才能生有(物質),而有的本質卻是空。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無住相的布施,它的功德,你想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你這一念的心,你想它成佛,它就可以成佛;你想發心做菩薩,它就是菩薩;你用它來做眾生,它就是眾生。如這心能 無住,它就能脫離一切的限制。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是如此。你要它多大,它就有多大,所以世尊才說:「不可思量。」

一般人行布施,所施者都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不是用好的東西,就是用好的聲音、好的香來布施。行了六塵的布施以後,他想得到的福報也不外這六塵,或想得錢財,或想得好名聲。佛要菩薩行布施時,不但要空六 塵,而且要做到「三輪體空」——見不到能布施的人(菩薩自己),也見不到所布施的對象。中間也見不到布施的物(或法)。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執著所布施的東西,不執著誰是你布施的對象,也不以為自己布施了很多。「輪」就像車輪一樣,不停的轉來轉去。不是布施一次、兩次就沒有了,而是要像車輪一樣,繼續不停的轉大法輪。無論財施、法施、無畏施,都要精進不懈。「輪」又有輾碎東西的作用,輾碎我們的妄想。

為什麼佛說度眾生的第一個方法是布施呢?布施又叫「施捨」。一般眾生都有我見,有個「我」字捨不得放下。布施是把原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去給別人,是放下我執的第一步。假如有我相,以為我的東西就是我的,就不能行大布施。中國有句話說:「為道日消,為學日長。」修道要一天、一天減少(捨棄)自己的妄想。把我見、貪心消除掉,捨掉。消到什麼程度呢?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法執未消,到了佛的境界才能說什麼都空了,這是為日消。但求學則剛好相反,多讀一點書,多看一點經,知識就多一點。學問越多越好,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一消、一長是不同的。但其目的卻又是一樣,學一切的法門,目的也就是為了要消一切的妄想。兩者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礙。

佛在頭一個下手的地方,就提出布施的修行方法,他的意思是要我們「慈悲喜捨」,要有度眾生的慈悲心,以歡喜心去行布施,一方面可以利益眾生,一方面也可以把我執、我見去掉。修道成佛都是靠這四個字。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一切的菩薩都應該照我剛才所說的無住相布施的方法來住心。「如所教住」的「住」,意為「應照這樣來發菩提心」,和「無住相布施」的「住」意思不同。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