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萬佛城宣化上人講述·法大佛經翻譯會記錄

卷四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裹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裹
有無價寶珠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貧窮人譬如為眾生;大富親友譬如為佛陀。眾生皈依佛,如同窮人到富厚親友家。其家人甚大富有,具設諸餚膳——譬如禪悅食、法喜食。後來親友因事外出而以無價大乘法給予窮人,就捨之而去,教化其他眾生。但「窮人」一向不知自求上進,不知大乘為無價之寶,而「臥不覺知」。醉醒後,稍為有知覺時,發心修行,名為「起」。但是忘大乘而修習小乘,如遊他國。小乘阿羅漢果,非究竟涅槃,如彼窮人,乞食自濟,資生之具,甚是艱難。不求佛道,得少為足,不知自性內本已有大乘之種子。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減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眞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徧歡喜

佛為眾生說無上甚深大乘法門,但眾生因根機鈍而不會意。譬如一人,為了使他開大智而說成佛之法門,但此人未能全信也不明瞭深義,時間一久,漸漸背道而馳,捨大乘而求小乘法,或者去印度,或者到泰國、緬甸、錫蘭、尼泊爾及巴基斯坦等地,找來找去,倍復窮困。此為捨本逐末,捨近求遠。幸重遇良師,苦口婆心,深切責此貧人。「呵責」,乃佛菩薩慈悲之表現。目的令其發迴小向大之心,捨權就實,入一佛乘。

佛陀悟道後,本應先說法華等大乘法,唯獨眾生蠢鈍,不能接受,故先說三藏、方等經,續而說般若,漸次入圓頓教,呵小歎大。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此即「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繫珠」:示以本已具有之佛性,使之明瞭應修大乘法門,如聲聞人,得見佛性,如貧得寶,歡喜信受。若人能明瞭及實踐大乘法,即是最富裕之人,有佛法於心中。「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色聲香味觸,無非三昧,隨緣應用,廣大自在,得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如人要色就有色,要聲就有聲,乃至於香、味、觸,亦復如是。這不是很妙嗎?「財色名食睡」悉皆圓滿具足,好像初祖摩訶迦葉入定於雞足山內,這不是「長睡」嗎?「睡」幾千年不算長,幾萬年也一眨眼而過。「食」,法界內有最美好的食物。「名」,能得人所不能得之名。要「財」時,只要隨意伸手一抓,就能得到。

我等亦如貧人無異,背覺合塵,如在長夜。世尊愍見,常起教化,令我等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但我等無智慧,不知往昔曾發之願,亦不覺知本有之佛性,得少許不生不滅之樂,而自滿足不求大乘法門。現在聽聞佛言,方覺悟此非究竟,只是中道之「化城」,非真實滅度。唯有得佛智,才是究竟寂滅。佛給我們授記成佛後,方知大乘為無上正徧知覺,此國土之莊嚴,非凡非濁、殊勝之事,及轉次授記,使我們身心徧體歡喜。

求佛者,需要具備忍耐,不畏艱難困苦之條件所阻,方能有所成就。

有人說「五欲自恣」太微妙,我為了得此「境界」而發心。你錯了!若人為了五欲而發此心,不久以後將會墮入地獄。這是錯用心,求五欲者,其心不正,必入魔道,做魔王眷屬。大乘法乃為捨欲、斷欲、無欲而發菩提心,以上所說之「五欲自恣」,只不過是一種比喻,形容一種大權菩薩自在神通力之表現。凡有大乘根性的菩提薩埵都不會稀罕這種「安樂」,不執此境,名為善境,若執此境,則為魔境。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要成就佛道者,則必須先斷淫欲,欲是苦根,否則是顛倒眾生相。

卷四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當爾之時,阿難和羅睺兩位尊者就生出了一個念頭。他們在大眾中說:「我們常常會自我思惟,假使我們也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世尊給我們授記,那不是很快樂嗎?」雖然這兩位尊者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位,但是他們在定中還會生出一念,這一念是和凡夫的念頭不同的。凡夫所生出來的許多妄念都是不真實,而他們這一念是真念。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