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五百尊者,於佛前得授已,非常歡喜,從座而起,到佛前頭面頂禮,懺悔自責。能知悔過自責者,是聖賢之所為,不知悔過者就是愚癡的行為。羅漢們自責以往得少為足,未得究竟涅槃,卻自謂已得。上不知有佛道可成,下不知有眾生可度。只知自在安樂,什麼也不管。現在方知以往全是錯的,都是無智者之所為,今乃知我等修行,合應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若人自以小乘四果為究竟涅槃,就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人」譬為自己,「親友家」譬為佛陀。醉酒而臥,「醉」表示為五欲之酒所迷,故昏迷愚蠢,得少為足。這時,佛於此世度完了眾生後就到他國。「官事當行」:觀此緣已盡,應到他方教化眾生,以實相妙理教化眾生,用大乘以教導之。然而其人無大智,只會沉迷於愚癡醉夢中,倒臥不起,不聞大乘法。在稍為清醒時,知道要求法,於是到他國去,行小乘法。為衣食故,求學小乘,如寒求衣,如飢求食,甚為艱難困苦,徧處乞索,不能自安,在小乘中,得少許境界,就自以為是,更不前進。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於是,「親友」重遇見之——喻為今靈鷲山中,師徒相遇,佛驚嘆言:你這大丈夫,為什麼為了求索衣食而枉受艱難?為什麼變得那麼窮?因為你們得少為足,不知上求佛果,下度眾生,只知做一個自了漢就算了。以前我想令你們得安樂,五欲自恣,即色聲香味觸皆圓滿,亦即五根五力的圓滿,故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只是你們不知「衣內繫有寶珠」,只知求小乘而枉受勤苦憂惱,好像一般人為生活而奔波勞碌,以求自活,便以為足,這是太愚癡。現應修大乘法,因為你們「衣內之寶珠」未曾失去,換言之,佛性仍舊存在,若修大乘法,可得應得之果位,常可如意,不再貧窮。佛亦如我們之親友,以往為妙光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慧之心,但是我們久不接近菩薩,不知不覺將大乘法遺忘,只知在五欲上用功夫,背覺合塵,還自謂已得無上道。阿羅漢之小乘果位,如生活窮困之人,得一點就很滿足。幸好以前曾發大願,一切智願猶在不失,現在得遇大覺世尊而覺悟我等之迷蒙。若人在往昔曾發過大願,今生因緣會遇時,亦會發大願,即種下大乘種子。一如現在之羅漢,往昔雖然曾發大願,但因時間太久,心性迷惑了,不知進退,自困其內,憂惱不已,幸遇良師——大覺如來,使彼等反迷歸覺自識家珍。諸比丘,你們現在所證無學之果,只是小乘,非實在滅度。我從久劫來令汝等種佛之善根,以方便權巧,示現有餘涅槃相,但是汝等卻誤以為是究竟寂滅。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世尊!我等今者乃知自身本是菩薩,得受無上正等正覺,得以傳授記別作佛因緣,是從所未有,故歡喜不已。當爾之時,憍陳如對佛言:「我等得聞無上菩提,念心安隱,授佛記聲,歡喜信受,得未曾有。現於佛前,生大懺悔心,自悔執小,迷昧大乘,引為自咎。得少分有餘涅槃就自以為足,與無智愚人無異。」
※(待續)
萬佛城
五言律詩 李超民
黎明入佛城 旭日照高林 千徑通神殿 禪房花木深 光影悅鳥性 佛聲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鐘磬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