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要講一個眞實的故事:在佛陀時代一位富有的婦人懷了第二胎,印度當時的風俗習慣是女人必須回娘家生產。於是,這位婦人就帶著大兒子和僕人回娘家。在路途中,因為駕車的僕人感到疲倦,所以他們就在路邊的樹蔭下歇息。就在僕人小睡時,婦人忽然產痛,不知如何是好,急需僕人的幫助。不幸地是,僕人在睡眠中,被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因而毒發身亡。在沒有任何的援助下,她獨力把孩子生下。可是,因為沒有車夫了,她只好一手抱著剛出世的嬰兒,另一手牽著大兒子,拖著疲憊的身軀,慢步的回家。不久,突然來了一陣大的暴風雨,摧山毀樹,她連忙找個避身之所。在風平雨歇之後,她又帶著二個小孩繼續前進,途中要過河,可是剛才的那場暴風雨早已把河上的橋颳走了,暴雨之後,河水瀑漲,水流特別湍急,所以她先把小兒子抱過岸,然後再回過頭來帶大兒子過河,當她把小兒子放在對岸後,準備回頭去帶大兒子,就在她走到河中央時,對岸那邊忽然來了一隻狼要吃她的小兒,因此她趕快轉身想去救他,大兒子看到母親轉身而去,以為母親拋棄他,於是很緊張的叫道:「媽媽!媽媽!」一急就掉到河裏去。婦人一看,心急如焚,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她想:或許大兒子應該能夠自救,而小兒子根本沒有能力。於是她就往小兒子那邊跑去。當她追上岸時,發現小兒子已經被狼咬死了。她只好快回頭去救大兒子,然而大兒子早已被急流沖得不知去向。我們可想而知,她那時心裹的悲痛。喪失了愛子的她,及一連串的打擊使她變得有點失常,精神恍忽的走回去。到了離家不遠的地方,就看到家裏的僕人迎面走來並哭著對她說:「太太您不必回去了,剛才在大暴風雨中,一道閃電打中家裏,把先生、家人和所有的僕人都燒死了,房子也燒光了,只有我一人逃出來。」這個噩耗猶如晴天霹靂!於是,她整個神智頓時都空了。她沒命地狂奔亂跑,好像野獸般看到什麼就吃什麼,衣服破了也不管,又骯髒又污穢,茫茫然地到處流浪有二年之久。
有一天,她到了一個鄉村,遇到一位替人做衣服的老婦人,老婦人憐憫她於是就收養了她。慢慢地她就比較正常些。老婦人的兒子覺得她長得蠻動人的,於是就娶她為妻,可是老婦人的兒子是一個酒鬼,婚後常常喝酒,喝醉後就非常殘忍暴躁。由於這個女人以前是富裕人家的女兒,受過一些教育,所以對於丈夫的行為很不滿而常常跟丈夫辯白,丈夫發怒就打她。後來,她生了一個兒子,兒子的出世,讓她對未來有了希望與寄託,兒子成為她心裏依靠的力量。丈夫嫉妬她疼愛兒子,覺得她偏向兒子那邊。有一天又喝醉酒回來,就把門鎖上,要她到廚房生火把油倒進鍋裏燒熱,然後叫她把兒子丟到鍋裏面煮。她不肯,丈夫就用木棍打她,死命要她這樣做。最後,她忍受不了這種痛苦,就把兒子丟進鍋裏。過後丈夫又叫她要把兒子的肉吃下去,她反對後又被毒打一頓,她只好吃一口兒子的肉,就在那時她精神又失常。等丈夫睡著了,她跑出去,又像瘋人一樣了。跑了一些時候,碰到一群強盜,強盜的首領覺得她長得還不錯,雖然是瘋了,於是她就跟著這些強盜走。後來這群強盜被該國的軍隊逮捕歸案,這國的王子看到這個婦人,覺得她很漂亮,雖然是強盜夫人,可是願意娶她,於是把她納為王妃。她終於又回到富貴幸福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長,王子在一年之內過世,在當時,按照印度的傳統,王族死去的話,眷屬必須陪葬,所以在王子死後,她的妃子們,包括這個婦人在內也跟著王子一起被活埋。正在被活埋時,這個婦人剛好用東西蓋住她的頭部,有些許空氣可以呼吸,所以沒有立刻死去。埋到地下之後,通常都會有強盜或小偷等待這機會來偷挖墳墓,以便盜取金銀珠寶等陪葬物。這次也不例外,早有一群強盜伺機而動,在王子及其眷屬下葬後,他們立刻動手挖墳,這時婦人正面臨半生半死,掙扎痛苦之際,強盜挖墳的泥土掉到她的口、鼻上,她呼吸困難就咳嗽了,強盜一聽,以為鬼來了,立時全部嚇跑了。這時,她從地裏爬了出來,然後,她再度失去理智,又變成一個瘋人般地東跑、西跑,就這樣瘋狂地一直跑到祇陀林(祇園精舍),然後她停了下來。她感受到那裏安詳的氣氛,令她不自覺地向祇園精舍走去,之後,她從精舍邊看到佛陀在那兒走,然後,坐下來結雙跏趺坐,開始說法,當她聆聽到佛陀的法音之後,忽然間清醒了,神智恢復過來。於是她走進去,以很虔敬之心禮敬佛陀。有些人看她那邋遢的樣子,還不知道是不是要把她趕走,可是佛陀瞭解是怎麼一回事。而後,她請求出家,在幾天之內,她就證得初果阿羅漢,並且還不斷的進步中。
佛陀的弟子感到奇怪,就請問佛陀是何因緣?佛陀告訴大家,她之所以能這麼快成就,是因為她的經驗讓她把這世間的一切都看得太清楚了,就在她短短的一生就經歷這種種慘痛的波折與經驗,所以,她,看透了人生實相,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對於世間的一切,她已不再執著,因此她能夠完全看破、放下,專心修行,開悟證果。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在於他能不能看破、放下。我們坐禪也是如此,開悟與否,完全決定於你對於禪坐中所遭遇及面臨的任何境界、考驗,能不能看透而如如不動;對於一切你所喜愛而執著的萬事萬物,能不能放下,不再執著。若能如此,那麼,才能與六祖大師所說:「一念覺,念念佛;念念覺,念念佛。」相應,也才可能達到我們坐禪的目的——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