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啓請分第二
前期經文提要: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能夠明白實相的般若,就會生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安住了以後,妄想的心就不降而降;把妄想的心降伏了,菩提心就不住而住,所以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也是兩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須菩提才會一開始就代我們眾生向佛請教。
【佛言。善哉善哉】:以下是佛回答須菩提的話。善哉善哉,意思為很好!很好。
第一個很好是說:你在我寂然之中,就看出了我的法相,在我沒有起心動念要說法的時候,你也已經看出這裏面有實相般若,這是很好的。第二個善哉是說:你能為眾生發這樣的慈悲心,來請問問題,也是很好的。第一個善哉,是稱讚須菩提的大智;第二個善哉,是稱讚須菩提的大悲。
【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如來我很善於護念發菩提心的菩薩,發自覺、覺他心的眾生。我心裏常常護念著他們,加持他們。我也善於說他們應該聽的法。
【汝今諦聽】:「諦」,專一心志。「諦聽」,用心的聽。你現在要仔細的聽著。
我們一般人的毛病,在研究了幾年的佛法以後,就自以為很通了。有時候在聽法師或居士講經時,不免生出這樣的心:「這些我都聽過了,知道了。不必再太用心聽。」這是用貢高我慢的心來聽法,自然不能得到法的益處。又有另外一種人,雖然沒有生我慢心,但卻生出一種自卑感:「金剛經是大乘的經典,講的是佛的智慧,我怎麼聽得懂?反正是聽不懂,也就不必太用心了,隨喜就好了。」
這兩種心都不合中道。佛叫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不偏不倚,用中道來做,才不會有偏差。沒有貢高我慢心,沒有自卑感,沒有雜念,一心一意的用心聽,就叫諦聽。
【當為汝說】:旣然你問我,我就仔細的解說給你聽。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這樣的意思。
你所說的那種善男子、善女人,若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應該這樣子的住,就應該這樣的來降伏他們的心。
佛雖然還未詳盡的解答須菩提的問題,但事實上已經答了,而答案就在「如是」這兩個字裏面。不動、不變叫「如」;不非叫「是」。假如一個人能時時如如不動,不被外境、外緣所影響,心裹不生是非分別心而去行一切善法;做了善事,也不生「我有功德」的心。日常生活中,時時行佛道,行了佛道,心裏又能不著相,達到「做而不做,不做而做」的境界,菩提心就不會亡失了,妄想的心也就打不起來了。
金剛經的全部道理,就在這「如是」二字裏面,佛其實已經回答須菩提了。但我們一般眾生,沒有須菩提那麼高的智慧,一時還不能明白,所以佛還要講下去。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應諾之詞。是的,佛,您說得很對。我很願意聽佛講一講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心的法。請佛為我們這一般愚癡的眾生,說說這個法吧!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佛告訴須菩提說:「所有一切發自覺,覺他心的大菩薩,應該照這樣來降伏他們的妄心。」
菩薩是梵文,全文為「菩提薩埵」。「菩提」,覺也。「薩埵」,有情也。菩提薩埵意為覺有倩,是發自覺,覺他心的有情眾生。「摩訶」,大也。摩訶薩,指大菩薩。
大菩薩須具備七個條件。
第一、具大根。大菩薩的善根,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種的善根而已,而是在千萬億佛所都種過善根,所以善根特別大。
第二、具大智。大菩薩的智慧雖然還沒有到達佛的妙覺境界,但也差不多了。
第三、信大法。大菩薩對佛所說的大乘法,都能信解受持,心裏沒有一點疑惑。不像小乘人,只信小乘法,對於大乘法,不能信受奉行。
第四、解大理。大菩薩對於佛所說的法,完全了然於心,而且能夠為人解說。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信受。
第五、修大行。大菩薩修的都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大行。如佛在過去生中,曾將他的頭、目、腦、髓布施給眾生,我們做得到嗎?就是因為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還是凡夫。佛菩薩和凡夫的分別,就在這裏。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