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 ⑧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三寶弟子黃可泰講述.胡鄭果玉記錄

釋迦牟尼佛用的鉢是四天王供養的。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正好有一商人路過,就供養他麵食,但荒山野地遍找不到盛麵的容器。四天王突然一齊現身出來,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個鉢要來供養佛。佛一個人怎麼拿四個鉢來吃麵呢?佛於是就用他的神力,把四個鉢疊在一起,用力一壓,四個缽就合成一個,所以佛的鉢有四條痕跡。有說這鉢是鐵做的,有說這鉢是石頭做的。但我們不必生這種執著心,反正這鉢是天上來的,天上的東西也不一定是鐵,也不一定是石頭。

【入舍衛大城乞食】:佛持了這個鉢,就到舍衛城去乞食。當時的佛制,出家人不自己種田,也不置產,每天都要去沿門托缽乞食,連佛也不例外。

【入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就是挨家挨戶順著次序去乞食。為什麼要這樣呢?佛在楞嚴經上說過,須菩提專門喜歡到有錢的人家家裏去乞食,他並不是貪有錢人家的齋菜比較好吃,而是認為:「這些有錢人,今生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供養過三寶,種了很多功德,所以今生才會這麼富有。但假如他們今生不再繼續做功德的話,來生就不會再富有了。」所以他就去向他們乞食,給他們一個供養三寶的機會。大迦葉正好相反。大迦葉修的是頭陀苦行,專門挑貧窮的人家去乞食。他認為:「貧窮的人之所以會貧窮,就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不供養或沒有機會供養三寶,沒有功德,所以今生才會貧窮。我一定要給他們一點供養三寶的機會,來生他們就不會這麼窮了。」釋迦牟尼佛知道他們有這樣的分別心以後,就說他們不對:「這是阿羅漢小乘的做法,大乘的菩薩沒有這種貧富的分別心。應該平等一點,不管他是有錢人或是窮人,都要順著次序去乞食。」佛自己就以身作則,當他入舍衛城乞食時,就挨著次序來乞食。「已」,就是完的意思。

【還至本處】:乞食完了以後,佛就回到城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飯食訖】:回到園裏就開始吃飯,乞到什麼就吃什麼。次第乞食有一個規矩。如果乞第一家就乞到足夠的食物,就不再繼續乞討;若不夠,還可再向第二、第三家乞討,但最多不能超過七家。這時如果還不夠,或沒有人布施,也不能再繼續乞討,就餓一天。

【收衣缽】:吃完飯後,把大衣和鉢都收好。

【洗足已】:把腳洗乾淨。當時的印度人不穿鞋子。走了一趟城裏回來,腳一定髒了,所以要先把腳洗乾淨。

【敷座而坐】:稍為把座位整理了一下,鋪上坐墊,就坐了下來。坐下來可能是要打坐,也可能是要說法。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時】:當時。當佛敷座而坐那個時候。

【長老須菩提】:長老有三種:一、年高臘長長老。年歲高,出家受戒的時間﹙戒臘﹚很長者。二、法性長老。年紀不一定大,受戒的日子也不一定長,但很有智慧。如舍利弗八歲時與外道辯論,把他們辯得個個心服口服,尊稱他為長老。所以舍利弗八歲就做了法性長老。三、福德長老。福報大,德行高的長老。須菩提兼具以上三者。他年紀大,出家受戒的時間很久、智慧高,福報和德行也都大。

須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空生」。須菩提家中很富有,當他出生的時候,他家倉庫裏的財寶突然都不見了,所以叫他「空生」。過了七天,那些財寶又突然全部重現出來,所以他又叫「善現」。當他家的財寶不見的時候,他的父親嚇了一跳,趕緊請算命的人來卜卦。占卜一算,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

【在大眾中】:須菩提長老在一千兩百五十人中排眾而出。

【即從座起】:從他的座位上站起來。

【偏袒右肩】:把右肩露出來,是當時印度的最敬禮。

【右膝著地】:右邊膝蓋跪在地上。

【合掌恭敬】:把兩手合起來,表示一心,沒有雜念。

【而白佛言】:就對佛這樣說:

【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很少有。有四個意思。⑴時希有。遇到有佛住世已經很希有,又逢上法會,由佛親自說法,更是難得。⑵處希有。祇樹給孤獨園,莊嚴美麗,很難得有這樣的道場。⑶德希有。佛的德行是很希有的,不知多少劫才會這麼有德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出世。再者,法會中的聽眾,不是菩薩,就是大阿羅漢,他們的德行也很希有。⑷事希有。這件事很難得,很少有。

前三個意思容易了解,但第四個意思說事希有,是什麼事那麼希有呢?穿衣,入城乞食,吃完了飯敷座而坐,是佛每天都要做的例行公事,有什麼希有呢?佛在說其他經典的時候,都有種種瑞相顯現。如放白毫光、大地震動等。惟獨在這一部金剛經裏,一開始,佛就以很平常的態度出現;也沒有放光,也沒有動地,什麼都沒有,就現一個平常的比丘相。這表示什麼呢?表示佛已把我相空掉,他示現給眾生看的不但沒有我相,也沒有佛相、沒有法相。

為什麼說沒有我相呢?以佛的身份,當時他有很多弟子,穿衣,持鉢,到舍衛城去乞食的這些瑣碎的事,他大可以他是師父的資格,令他的弟子去替他辦就好了。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不像現在有些人說他自己是什麼法王,什麼法帝,很貢高我慢的。佛沒有我相,不自認為「我是佛,是特別的人,不做平常人做的事情。」所以他示現成一個普通比丘的樣子。你以為佛真的每天都吃人間的飯食嗎?佛其實是不必和我們凡夫一樣以食來療飢的。但佛每天都不異常人地乞食、吃飯,這就是空了佛相。

佛不但空了我相、空了佛相。他也離了法相,因為他沒有顯現他放光動地等神變。甚至他並沒有一登座就說法。但就在沒有說之中,他其實已經說了這許多的法,這叫空而不空。他說的是什麼法呢?乞食說的是持戒的法。佛制中的乞食、過午不食,那是在持戒。乞食也是在說修福的法、布施的法。佛到城中乞食,是叫人修福、行布施。金剛經上說持戒、布施是很重要的。假如不持戒、布施,就不能誦持金剛經。佛一開始就教我們如何誦持這金剛經。乞食也是叫人去掉貢高我慢的心。

佛也在默然無語中說了大悲的法,乞食就是要給眾生有修福的機會。佛也說了大智的法,因為能在無言中而說法就是大智,在大智裏面又有大悲,所以佛說的是大智、大悲、持戒的法。

﹙待續﹚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