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都是講因緣,若無此因,則無此果。萬事萬物都是仗緣方生。故佛教裡云:諸法從緣起,諸佛從緣減,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万億恆河沙等眾主。從我聞法。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众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諸比丘!當我們為沙彌時,各人已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這些眾生從我們那裡聞法,便趣向無上正等正覺。隨其根性各別,遲速不同,但皆會到達究竟之圓滿大覺。
這些眾生,其中有些已住於聲聞地位,我也常教化他們趣向無上正等正覺,令他們輾轉皆入佛道。何以故?因為如來的智慧,是難信難解。難信,故不容易修,難解,故不容易證果。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當時我們所教化無量如恆河沙數的眾生,就是你們等諸比丘,以及我入滅後,在未來世中的聲聞乘,他們也將會證得阿羅漢果。
佛法都是講因緣,若無此因,則無此果。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已教化無量眾生。每次出世時,現比丘身,到處去弘揚佛法,講經說法,博得這些信眾的信仰,他們覺得佛比他們的父母還要親切,便發願常隨這位「法身父母」。釋迦牟尼佛用平等大慈悲心,攝受眾生,他的法緣,日益增廣,果位日益高大,直至功成德就終於今天,他成佛道,他的弟子與他的宿緣很深。他們生生世世都隨從佛轉法輪,擁護佛法。當佛成佛那一生,他的弟子咸來擁護。當然,有些也趕不上,這些人就是經典上所說「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萬事萬物都是仗緣方生。故佛教裡云:「諸法從緣起,諸佛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繼續說,我滅度後,還有弟子不聽聞這部法華經,因為他們好樂小乘法,故對於大乘菩薩法,均不知不覺。可是,從他們「所行功德」,或從坐禪等得來的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他們或會證得權巧方便的果位,即有餘涅槃,而認為此是究竟解脫。屆時,「我於餘國作佛」,更有其他的名稱。這些聲聞人雖然生滅度之想,認為自己已入於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但由於他們在其他國土求佛智,也會聽聞這部經。「唯以一佛乘,而能得滅度。更無餘乘法。」唯一佛乘才是真正的涅槃,而不是聲聞乘著於一邊之空理。「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有時,佛也會用方便法門來覺悟眾生,但歸於根本,乃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諸位比丘!假使佛知道自己將要入涅槃,所有座下的大眾們都得到清淨,信心和解悟,得到通達一切諸法空相,入甚深的禪定,便能召集一切菩薩及聲聞眾,為佛說此部法華經。因為世間上所有欲修佛乘的人,是不能以修二乘法,而得滅度。二乘人所謂的滅度並不是真正的滅度,唯有修佛乘,才真能得到佛的滅度和果位。
比丘當知。如来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闻。則便信受。
佛又說:「您們一切的比丘應該要徹底了解,如來所說的法是權巧方便法,因為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利根的,也有鈍根的。若一開始就跟鈍根人說真實法,他們是不會接受和相信的,所以我用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因為佛的方便法門本來是與一切眾生合而為一,所以一切眾生有這種方便的機緣,他們的心志只知道小小的方法和道理,若說宇宙間深奧的道理,給他們聽,那就不懂了。
二乘人往往都執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即財、色、名、食、睡。⑴財能購買一切物,所以人人都放不下錢財。若能把錢當作毒蛇一樣,不去貪求它,人就不會為錢財而發生鬥爭。有一首偈頌,形容「錢」字很恰當:「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嘮叨。若會用者出三界,不會用者孽難逃。」試看「錢」字有兩個「戈」,就像兩個人拿著戈在那裡挖掘金子,又可以說二人動干戈爭著金子。錢可帶給人許多麻煩苦惱,但是一般人卻視錢如命,貪而無厭,若會用錢者即可超出三界,不會用者就造下了許多的罪惡。⑵色欲,就是住著在美好的色物上。⑶名欲,貪一個好的名譽,歡喜人讚歎。若受人毀辱如三百矛刺心,把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⑷食欲,歡喜吃些好東西,滿足口腹。尤其是修道人,不應該把食物看得那麼重要,應該把食物當作良藥來維持血肉殘身以療乾枯成就道業。⑸睡眠,有人歡喜睡覺,覺得睡得越多越好,可是愈睡愈迷,變成愚昧昏暗,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二乘人就是受到這五種欲念的支配,故還未到不生不滅的地位,我為他們說二乘法(四聖諦)及十二因緣法的原因,只不過令他們心生歡喜而精進修行。實際上,證到二乘法的果位,還未得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何異望梅止渴,要知畫餅不能充飢啊!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譬如有一段五百由旬(四萬哩)的路,凡是要經過此路的人,將會遇到許多危險和困難。如受到強盜的搶劫,蛇狼虎豹的攻擊。所以,要經過這路的人都心生恐怖,但是唯有這條路才能達到一切珍寶所藏之處,因此,他們只好冒險的向前開步走,就在這時候,其中有一位導師,他非常聰明能幹,具足智慧圓滿,知道如何行走這條險道,才不會被種種險境困擾,於是他發心指引所有的人經過此路,但是這些人走到半途中,卻生出懈怠心,而不想再往前走。於是他們就對導師說:「現在我等已疲倦到極點,在這怖畏的道路上,實在不想再向前走了,而且,前面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路,故我們還是不要再向前走好了。
(待續)
佛言 人從愛欲生憂 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 何憂何怖 ——佛說四十二章經·我空怖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