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如何離苦
以上這六項是一個跟著一個來的,佛說十二緣起是如環無端,形容人的生死輪廻是循環的,永無了期。但是要想了斷,須在根上斷,它的根就是六粗中之第一個智相。智相是我們的第六識分別心,心境相遇,起了分別,前面已說得很詳細。佛成道後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無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前」。妄想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要想不分別,只有打斷念頭。在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時候,心中清淨,一點雜念都沒有,一動也不動。金剛經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到了這種程度就是不起念,不起念就能把智相消滅於無形。智相消滅,其後邊的五個相就不會跟著來,自然也不會有生與老死的業繫苦了。再進一步研究,智相是由三細相而來,求其根源乃是三細中第一個無明業相,不覺故心動,若心不動就沒有無明業相,沒有無明業相,則其餘能見相境界相自然不會發生。歸根結蒂,欲想離苦就應叫心不動,心不動即成佛,豈只了生死而已。
六、打斷妄念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善念惡念都是染,明白此理,在日常生活中,不值得操心的地方就不必操心,無論什麼境界現前要保持心中清淨。一般人不大了解起念的重要性,以為打個妄想沒有什麼多大關係,其實關係太大了,這一粒種子將來可能成為一個大禍根。與其令阿賴耶識中種其他的種子,就不如種念佛的種子。凡夫執有,錯了。二乘執空,墜在但空,有體無用,也錯了。必須照金剛經所說,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兩邊不著就對了。或有人問我,你前面引用六祖的句子說不思善,為什麼還要修一切善呢?我說六祖叫你不思善,不是叫你不行善,如不行善又著了空。不思善惡是叫你心中保持清淨,不起妄念,也就是心不動。
寫到此地或者有人發生疑問,你先說要斷念須由六粗中之第一個智相上斷,後來又說求其根源應由三細中第一個無明業相上斷,究竟如何作法,實在把我搞糊塗了。我說不難,在我們凡夫位上只能說由智相上斷,因為智相即第六識,只要心不分別就好。若談到三細的行相,雖然看起來有三個步驟,其實幾乎是同時的,如果說有先後次序,則其間之時差只有百分之一秒,如同我上面所舉出的一覺醒來,看天氣很好就想出去走走一樣。因其行相非常細微,故稱為三細,凡夫不易察覺。所以我主張先把粗相的分別心控制好,叫它安定下來,不思善,不思惡,保持惺惺寂寂就行了。
七、結論
總而言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禪淨密律,大小十宗,無論那一法門都要保持心之清淨,斷其妄念,這是基本條件,若心中胡思亂想,滿肚子人我是非,不但一句佛念不好,學那一門都白費,又如何能捨生死根株呢?
茲有補充說明者,十二緣起又稱為十二因緣,為緣覺乘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廻六道之次第緣起也。其排列次第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以三世論則無明與行屬前生,由識至有屬今生,生與老死屬來生。又識指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名色指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六入指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觸指二三歲時情況。受指六七歲以後能感受苦樂。愛指十四五歲以後對事物有強烈愛欲。取指成人以後取求所欲。有指因愛取而造業。生與老死指來世因業而再受生。此亦是一種說法,但與起信論略有不同。
(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