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任何事都是變化無常的,沒有絕對的,語言文字也不例外。宋朝朱子與歷代禪宗祖師的語錄,都應當是當時的白話文,但
其遣詞吐語,比我們今天的白話文有很大的差別,這就表示語言有變化。至於文字更有顯著的不同,遠了不談,卽以清末民初時代的報章雜誌比今天報紙上的文章格
調就不一樣,何況現在又增加了許多新名詞新術語,如今的靑年若是看到民初政府文告或滿清時代的奏章,一定不會瞭解。這才不過數十年的光景,再往上推,推到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若沒有詳細注解很難看得懂。小時候讀古文觀止,現在還能背得出來的有桃花源記、秋聲賦、蘭亭記序、祭十二郎文等十幾篇。至於五經,只會
念,不會講,幾千年前的文字到今天眞可以說,詰屈聱牙,有如天書,但是五經以及諸子百家是中國的國粹,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寶貴的文化遺
產,可惜不肖的炎黃子孫不知愛護,任意糟蹋,吳稚暉說:「把線裝書丟到毛廁坑裏」,胡適說:「打倒孔家店」。這一來就把我們的古籍棄之如敝屣,實中華民族
之羞。 清末民初國學大師首推王國維先生,他在與友人論詩書中說:「詩書爲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闇,於書所不能解者殆十有五,
於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爲之說,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傅斯年先生以前在天津大公報上曾發表一篇
星期論文,討論讀經問題,他提到:「我們今天應該充分感覺六經(詩、書、易、禮、春秋爲五經,加上樂爲六經)之難讀,漢儒之師說旣不可恃,宋儒的臆想又不
可憑,在今天只有妄人才敢說詩書全能了解,有聲音文字訓詁學訓練的人是深知多聞闕疑,不知爲不知之重要性的。那麼,今日學校讀經,無異於拿些敎師自己半懂
不懂的東西給學生。」現代靑年學科技容易找工作,學文史沒出路,所以五經更沒人讀了,再過幾十年可能把五經放在故宮博物院當擺設。 至於五經何以稱爲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國學術史上有如此的重要性,讀者可參考當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所著中國學術通義中第一篇四部概論,說的最詳細,茲摘要抄錄數節,他說: 「中
國古代經籍,最先分爲詩、書、禮、易、春秋五種,謂之五經。其實此五經之結集時代並不早,或當在秦末漢初之際。若把近代西方學術分類眼光加以分析,詩經應
屬文學,尚書春秋應屬史學,易經應屬哲學,儀禮是一部記載有關古代社會風俗的書,應屬史學與社會學範圍。把中國古代五經如是分析了,便不該再有所謂經學之
獨立存在。中國傳統文化,以人文精神爲中心。遠在殷商時代,中國人對天或上帝的信仰,本極重要,此乃中國古代的宗敎信仰,與其他民族實無大異。但到周初開
國,周公把以前的宗敎信仰移轉重心落實到人生實務上來,主要是在政治運用上。周公認爲天心只隨人心而轉移,而文學最是喚發人心溝通人心的一個主要工具,因
此詩經遂成爲周公治國平天下的一部大經典。周公制禮作樂的一切大綱目都表現在詩經裏。其次乃是尚書西周書中的大部份,都是有關當時實際政治的,尤其在誥令
方面,都是有關政治思想與理論方面的。因此經學中詩和書兩種,都保留着周公當時許多在政治和敎育上的主張和措施。孔子最崇拜周公,把周公當時的種種思想和
實際措施,加以一番極深密的探討和發揮,而完成了一種純學術性的組織圓密的思想體系,此下才有所謂中國的儒家」。 (在下無意抄錄這麼長一大段話是爲了擴充篇幅,實有其重要性,因佛敎雜誌一向都沒有稿費的。) 錢穆大師年高,我實在不敢奢求,否則擬請大師將詩經書經二部著作公開講述一遍,弟子們依錄音寫成講記,傳至後世硏讀,這是今天最切要的工作,也是關乎後世衆生莫大的福祉,花錢都買不到的。 再
談佛經。主要的經典是姚秦時代的作品,姚秦建國在西曆三八四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零五年之久,其文體之古老尤在唐宋之前,而佛經文字比新唐書的文字還容易
看,歷代高僧均能解說精詳,剖析入微,這是什麼道理?據我想有兩種原因:(一)當時參加譯經者均係飽學之士,對翻譯文字非常愼重,力求暢達,不尚詞藻,期
能符合佛敎原典之眞實義。例如阿彌陀經、藥師經、地藏經的文字均甚淺顯,我猜想就是當時的白話文。有的經典談到眞如理體直指本性者,例如金剛經,也是意義
深而文字並不深。(二)佛經含義深邃,歷代祖師多有注疏,各有其獨到之見解,千百年來流傳於世且納入藏經者,爲數頗多,後世學者參考硏習,有路可循。中國
各大叢林又長期開講座,講經說法,代代傳授。到了今天出版書籍更方便,法師講經時均有錄音,事後印行講記,更爲逼眞。雖然講演一千數百年前的古老文獻,看
到法師的講記,猶能心領神會,與諸菩薩同止共歡,這也是中國人的福報。 今天各大寺廟常擧行大法會,或打佛七禪七,早晚課不斷,這都是必要的。然而
眞正修持還要靠講經,解與行應當並重,不解如何行,佛法是要行的,不是空口說的。我建議盡量把講經的時間拉長,把經懺的時間縮短,參禪也是必要的,要照六
祖所說的禪不是坐的,若是把坐禪的時間當作休息的時間或打妄想的時間,倒不如把坐禪的時間改硏經敎。因爲在今天硏究佛法有很多方便,已如上述,不像硏究五
經找不到師承。況且欲續佛慧命只有大開講席,使人人都能了解如來眞實義,切實遵行,不但可使衆生了脫生死之苦,而且能令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台灣近數年來佛敎大德先後往生者,高僧有南亭、廣欽、道源、慧三、煑雲、樂觀、靈源,居士有李炳南、朱鏡宙、方倫等,若說衆生福薄,固然不錯,我最擔心的是後繼無人,假如不於此時培植人才,深入經藏,又如何能荷擔如來,紹隆佛種呢。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