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孝的重要
中國古時之孝經一書中,曾子說:「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所謂天、地、人稱之為「三才」,天有晝夜,地有四時,「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說明人之孝行,要法天地自然運行之理,乃是當然之事。又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中國早在堯、舜時代,就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孟子一書中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謂「人倫」,第一便是教民父子有親的孝道,及至周代教育,教民以「三德」與「三行」,三德之中有「孝德」,三行之中有「孝行」,可知中國文化已有五千年歷史,自古代遞邅至今,以孝道為倫理道德第一要義,實為中國文化的特質。
二 孝的釋義
何謂「孝」,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孝,善事父母者,以從老省,子承老也。」其意為「孝」是由老字與子字構成,而老在上,子在下,即為人子者,應奉養父母,繼承先志便是「孝」,則教人盡孝的道理,便是「孝道」。在中國古史中傳說:虞舜就是一個典型的孝子,耕田於歷山,以奉養父母,感動天地,有動物相助耕田,堯以二女妻舜,並讓位於舜。另在詩經中蓼莪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歌詠孝子追思父母養育之恩,無已報答,這是中國記載子女應盡孝道,最感人的文獻。迨至孔子集中國古代文化之大成,繼承傳統思想,主張以「仁」為中心,以孝悌為基本,又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認為宇宙之中以人為最尊貴,而人以孝行為最重要,可見「孝」的偉大與精義。
三 如何行孝道
一般認為行孝道,就僅是奉養父母,如孝經中說:「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以盡子女的義務,但是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於是又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應知孝道的範圍,是如何的廣大?我們引證下列經書中的話,加以說明:
(一)孔子:「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二)曾子:「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其親,敢不敬乎。」
(三)孟子:「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我們由以上的內容,知道「孝道」的積極的行為與消極的行為,最重要是以「仁愛」的思想,貫徹其中,每個人的任何行為,終身都不能違「仁」,就是孝道,所以孝為「德之本」,也為「人之本」。古人說:「孝為百行之先」,又說古之明君「以孝治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四 現代社會的意義
人類社會的進步,已由農業社會演進為工商業社會,由於科學發達,促使社會發生變化,農村勞力生產,改變為都市機器生產,原有的大家庭制,改變為小家庭制,因此,現代社會是否實行「孝道」,成為討論的問題,吾人以為有下列四項理由,應當加強國民教育,實行「孝道」。
(一)孝為人類的天性—中國人說:「人為萬物之靈」,就依動物而言,皆具有感覺、情緒、欲望、記憶等。惟有人類獨有思維、判斷與理性,所以理性就是人性,也是人類的天性,而孝思與孝行都是來自天性,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四善端,則表現於外,即為「孝、悌、忠、信」等善行為,這是孝道出自天性的論證。
(二)人類進化互助的原則—人類之生存,有賴於互助,因為人類體能不及其他動物,自古代以來,人類之生存發展,皆由於人類群體的互相幫助,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其他動物。父母撫育子女,如果是一種義務,則子女奉養父母應是相對的享受權利,這是人類進化不可或缺的自然法則,否則將來人類必將遭致滅亡。
(三)基於道德與法律的理由—人類社會之組成,最重要的因素,是道德與法律,道德是人類社會所共同遵行之道,依據歷史的經驗,如果違背此「共由之道」,便無法生存,法律較道德更為重要,如果違背必須加以刑罰。世界各民族國家,均有其風俗習慣與法律,對於父母與子女的權利義務,有明文規定與保障,這就是教育人民推行孝道的基礎。
(四)實現世界大同與人類幸福的理想,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主張人類社會,由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乃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同理想,所以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精神,使世界各民族都能「養生喪死無憾」,斯為「王道」之始。近代社會主義思想,無論是激烈的或和平的,其目的都是促使社會經濟平等,主張人類由出生的搖籃到死亡的墳墓,都應當有合理與公平的生存保障,這些主義思想,應當說就是實行「孝道」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