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78
(第四品)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子      釋恆頤  記錄

﹙接上期﹚

已得之。聲聞、緣覺、菩薩乃三乘,現於此法會中,滙三歸一,歸囘佛乘,謂自然而得。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硨渠碼碯 眞珠瑠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徧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我等聲聞乘人,今日得佛授記,故喜歡踴躍,歎未曾有,無上妙法,不求自得。譬如無知童子,捨父而逃,「周流諸國」,譬喻輪廻三界火宅。「五十餘年」,表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阿修羅則在此五道中。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卽觀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覓可度之機。「頓止一城」,譬喻佛於此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復在餘國而示現方便寂靜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娛」,受用勝妙五塵,稱性法樂,良由佛居方便,是實報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徧照一切諸有情,覓機而度。「王」,譬喻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為法王,故常為諸佛之所護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來者眾」,譬喻十方菩薩來往聽法。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而年朽邁」,喻佛年事已高,將終教化群生之事,更加憂念窮子,日夜思量化事將畢,而癡子,卽二乘人,猶遠隔佛地五十餘年,住於五道,我之所有法財寶藏,如何得以付託?

人人皆有生死,又懼於生死,但卻不知修習佛法,乃出離生死之道,實為可惜矣!從前,有三位老年人,甚為投機,故常相聚首。最年長者已屆八十歲,下來的是七十歲高齡,另一位則是六十來歲。年終時三位又聚首,難免欷噓慨嘆時光易逝,而年屬朽邁。其中六十歲者說:「今年我們一起用飯吃菜,可是不知明年誰已不在了!」言中之義,深嘆歲月不待人,難以預測他們之中,誰會先撒手塵寰。七十歲者聽後說:「嗨!老同伴,你說得太遠了!今晚在上床前,我們脫下鞋襪後,明早不曉得還能再親自穿上啊?」八十高齡者卻說:「你說得也太遠。當我這一口氣吸進去,也不知下一口氣可否呼它出來!」在這三人中,年紀最長者為最聰明,了解人命無常,僅在呼吸之間。但是最明智者莫過於卽時念佛修道人。你或許會懷疑:「這樣做就不會死了嗎?」不一定不死。「那麼念佛有何用呢?」

雖然,修道念佛者不可避免死亡,但卻妙在如何了死。未修道時,生命僅在呼吸之間,在修道上勤加用功有成果後,呼吸自如,來去自由,雖有生死而無生死。若要往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一切十方法界,無不應念而至。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爾時窮子,為求正道衣助道食而流離奔走,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此表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染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及十八界(六根、六塵及六識。)眼見色時,眼識卽起好壞之分別;耳聞聲時,耳識亦起分別作用,如此類推,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亦復如是,遇事分別,對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無所得」,表無漏之善根,卽已斷除生死而入涅槃。然則眞如涅槃,本無所得,生死卽涅槃,涅槃卽生死,故云無所得。

無大乘法喜為「饑餓」,無大力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迷於諦理而起見惑者為「體生瘡癬」。何謂見惑?所謂「對境生貪愛」,對境不識,常被境界所轉。見惑乃由無明所起,若不破除無明,則不待蠲除貪愛等執著。使汝等流轉者,心目為咎,由目所見而心起分別計度好、壞、是、非、長、短,儘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眞,故有顛倒。然而一般人皆以此為心性,由是捨本逐末,迷於本性。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時窮子以其勞力,四處幹活而養其命,輾轉遂至父舍。前文言,父於窗牖中,不立於中門,而今言長者於其門內,表示兼得大乘二乘兩處。爾時窮子見父於大寶屏帳內,坐於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諸菩薩等皆圍繞左右。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菩薩行願,多明事數,故云計算。「出內財產,注記券疏」,以廣、顯、略為「注」,授決為「記」。四宏誓為「券」,修行為「疏」。四宏誓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若人能發此四宏誓願,則已注記成佛之道。

窮子見父,豪邁高貴,尊嚴無比,故作思惟,是國王耶?抑或同等於國王地位之人?由是驚怖疑惑而自責不應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馳走而去,往貧里處修二乘法。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