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75
(第四品)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子      釋恆頤  記錄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複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麪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卽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語諸作人」,卽佛為諸修行者宣說四念處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有許多人將自己的身體看得根重要,結果將本有的家珍都丟了,不能識自本性。這個「身體」本非眞我,只能說這是我的身體,但決不能說這個身體就是我。若人大愛戀貪著自己的身體,則會日漸沉淪墮落,益加愚癡。應知身如房子,乃暫宿之旅館,非常住眞性,何必對它愛戀不捨?

今將四念處淺釋如下:

(一)觀身不淨:身體乃最不淨物,活著時,九孔常流不淨:眼、耳、鼻皆有淚水、耳屎、鼻涕等穢物排洩,口內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為九孔不淨。然而人不但不視之為不淨,反而刻意裝飾外表,使它享盡美食,穿盡華服。殊不知人越貪愛享受,其自性越為染污。當人要死亡,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種善業者,將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縱欲,造惡者,必墮三塗。

世間上無論如何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後無一不是形像恐怖,身體腫脹腐爛,遍體生蛆,穿筋囓骨,最後成為白骨一堆,或焚燒後化成灰,你又在那裏?雖是父子夫婦,眼前骨肉已非眞,恩愛反成仇恨。富貴如春夢,功名似浮雲,當念無常,勿再執著臭皮囊!

(二)觀受是苦:能對治緣受執樂之顛倒妄見。

(三)觀心無常:則能由此觀照之慧力,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之過患。

(四)觀法無我:宇宙萬法,皆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的身體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身體便死亡。諸法本空,故言之觀法無我。修四念處,可以斷除染愛執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發暖位。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此四正勤,如人鑚木取火,非要繼續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則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卽暖、頂、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漸得與眞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後復告言」,譬喻四如意定。「咄」,是驚覺之辭句,令迷夢者醒覺。

「正勤」,屬智慧,如男子是陽性。四如意足是屬定,如女人是陰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無漏智。修道人本不應有男女之分,皆應同有頂天立地之志氣而勤修佛道,方能發揚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達致頂位,勿向外馳求,但需忍受一切橫逆境界,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勿復餘去」,卽告誡窮子勿再從邪或修外無益之法,應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為法)。「當加汝價」,表示得無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見思二惑,可得無學之位,卽世第一位。

「諸有所須」,卽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禪。「米」,表生空智慧,「生」,卽眾生,亦是人,故又可解為人空智。「麵」,表法空智。生空智較粗,而法空智較細。米麵亦能喻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執法執,故事事皆放不下,而處處自尋煩惱。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與諸大眾,接受齋主之應供,大眾皆到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彌看守給孤獨園。其時剛巧又有一檀越到來,就將此唯一之沙彌請去。當沙彌用過豐富之齋飯後,齋主卽跪在地上請法。誰知此沙彌可一點也不懂得說法,見此情形,竟嚇得偷偷的跑了。因為在印度當時,請法者為表恭敬,皆要五體投地,不可隨便抬頭張望,故小沙彌得以悄悄溜走,伏受聽法之齋主,良久不聞片言隻字,卽抬頭一看,哦!人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卽刻領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頓證初果。他立刻到給孤獨圍衹桓精舍,準備向小沙彌頂禮謝法。然而此沙彌早已自鎖門內,聽聞敲門聲,更是驚心不已,可是這麼一嚇,竟也開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時期,要開悟不是容易之事。

「鹽醋之屬」。鹽,譬喻無常,卽修無常觀。「醋」,卽觀一切是苦。因為正道食:米及麵,若無鹽醋等調味,則不易食用。換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緣相助。助道者卽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卽以思惟來修禪定,譬如參話頭:「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來面目」。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觀能發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放云老弊。「使人」,如意觀中,亦有此法,須此助於正道,卽成俱解脫人,故云須者相給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誑(二)精進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於正理,故不瞋(四)定力,有定者則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則能安固難壞,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眾生之慈父,但因眾生迷濛,不知本身將來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復憂慮。「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終,已圓滿具足智德與斷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斷二德,故言「而汝少壯」。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無有欺誑懈怠、瞋恨怨言等諸惡行,亦無有「如餘作人」,卽不修外道等無益苦行。自今以後,你就像我的親生兒子,「更與作字」,世第一位,名之為「兒」,卽轉凡成聖。阿含說五種佛子,謂四果及辟支佛。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卽此義也。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這時二乘人,雖得遇大乘法緣,但猶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紹隆佛種,放云自謂客作賤人,但修權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除見思二惑之糞,此可解為無礙解脫。思惟道中,無礙有九種,另解脫亦有九種,再加上見諦一及無礙一,合共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