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73)
(第四品)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 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子     釋恆頤   記錄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卽作 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 。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

爾 時,佛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卽知彼等小乘人 爲自已往昔曾敎化大法之衆生,故心大歡喜。蓋衆生得度 ,德行智庫法藏,有了所付托之人,佛之願力方可圓滿。 「財物庫藏」,卽法財、禪定藏,及無量解脫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十二因緣、四聖諦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雖然常思念流轉生死苦海之衆生,欲以救拔,唯獨彼等遠逃,離佛太遠,故無由見之。「而忽自來」,表示彼等現已廻小向大,漸發大菩提心,此爲我所願也。我雖年紀朽邁,將入涅槃,猶貪愛憐惜。卽將來誰是可度者,誰卽是有大乘根機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卽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佛 卽時派遣菩薩,「急追將還」,用頓敎大法來敎化小乘人,欲令其頓悟無上道。「疾走往捉者」,單刀直入 ,見性成佛。以此攝化衆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 習小法,突得聞此大法,心生驚愕。小乘以煩惱爲怨,生死爲苦。若對他劝說煩惱卽菩提,則大喚稱寃枉。若聞生死卽涅槃,則大喚稱苦痛,我無意求大乘法,爲何 要逼我?使者執之愈急,欲其速能識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無罪」,自謂無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願被大法所「囚執」。衆生業重,故感生死獄,菩薩以大慈悲 心,入獄救拔。小乘人自謂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轉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敎故言「 悶絕」。「躃地」,昏到地上,卽沉溺無明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 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爲子所難 。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趨。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佛見二乘人不受菩薩敎化,旣無大機,恐傷其善根, 故隨順其根性而敎菩薩用方便法敎化之。「以冷水灑面」 ,若人昏絕於地,以冷水灑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復合而甦醒過來。此表施以聲聞四諦法水,令彼等修行,漸得證果。

佛 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貴」,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徧法界,「報身」及「應身」殊絕尊貴, 而此爲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觀此因緣,審知彼等於二萬 億佛之悠久時期內,會發道心,實是佛子。「不語他人」,卽昔日爲實施權巧方便法,於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諦法,乃至說十二因緣。阿含、方等、般若經,從未提 及聲聞緣覺爲佛子。唯有在法華會上機緣成熟,爲舍利弗授記當成佛之時,方言彼等爲佛子。

「我今放汝」,卽是知大機薄弱,隨其意所趨,窮子歡喜,不爲大敎所逼,是故歡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 故言從地而起,再修正道與助道,如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 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 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 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 。亦共汝作。

「將 欲誘引其子」,佛觀其機緣而設方便法門。「密遣二人」派菩薩化作聲聞乘人來度化,於「敎法」而言, 卽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若於「人」而言,卽聲聞緣覺二乘人,又於「理」者,卽有作眞俗二諦。「密遣」,按照敎理,卽隱實爲「密」,開權爲「遣」。密敎卽 圓敎。滿字敎,如法華經是也。半字敎,卽遣敎,如三藏及通敎 。於人而言,內秘菩薩行爲密,外現聲聞身爲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說 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觀 ,偏於頑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無威德者」,卽不具十力四無所畏。義謂菩薩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卽現聲聞身而爲說法,徐徐敎化之。「此有作處」,見、 修兩道,卽二果三果羅漢位。外道苦行等,只能伏惑而不能斷盡惑。惑可分爲:粗惑和細惑。見思惑是粗惑,塵沙惑是細 惑,無明惑是微細惑。外道能伏惑者,可以到達色、無色界,却自以爲到了天國樂園,以爲究竟,實未出三界,猶處於火宅中。「倍與汝直」,今汝修四諦十二因緣 法,可斷無明惑,了生脫死,超出三界。「窮子若許」,卽有機可得者,則設敎化,若不對機者則不設敎化。「雇汝除糞 」,表示四諦中之苦、集二諦,除見思二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薩所現二乘之身,亦共同修小乘之行。

時二使人卽求窮子。旣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於時菩薩化成二乘人,到窮子處(衆生處),觀機逗敎,審知有機,故言得之。二乘爲彼等說小乘之事,卽除集、苦之糞與道滅。然窮子猶恐受騙,故先要領取工錢而後受僱,義謂要先慕滅而後方肯修道。其父見子,愍其取小乘果,而怪其不求佛道。

「先 取其價」,此「價」亦可喻爲法華經之不可思議微妙價值。講到這兒,忽然想起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時期有一位曇翼法師,前生是一隻山雞,今生却得以投生爲人 而修成正果。云何山雞能投生爲人?原來每當法智大師在演說法華經時,總是見到一隻山雞在旁聽法,七年如一日。後來此山雞死了,法智大師卻於當晚夢見一位童 子說:「我就是日日聽您說法之山雞,現憑聽法之力量,我已往生黃居士家,將來要跟著大師出家。」

幾年後,黃居士設齋恭請法智大師,其幼兒一見大師到來卽歡呼曰:「我的師父來了!」法智大師說:「哦!你就是那山雞!」他們脫下小孩之上衣,果見其身上有三(轉下期)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