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在五倫裏,兄弟屬仁。伯夷叔齊,是孤竹君之二子,周武王滅紂,二人恥食周粟,隱居首陽
山,卒餓死。孔子說他們兄弟倆是聖之清者。曾有弟子問:「伯夷、叔齊,他們遜國讓位,心裏會悔恨嗎?」孔子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們讓位是想求仁
德,而終於得到了,還有什麼悔恨呢?真欲修仁者,到必要時,能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
筋骨,饿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家看看:那有現成的佛?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苦行,日餐一麻一麥,後到菩提樹
下靜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飽受坎坷,在陳蔡絕糧,樂天知命,不畏不懼。颜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這都是仁德之至高表率。聖賢不是坐享其成的,靡不經過千錘百鍊,動心忍性,到最後才成就仁德。天降福是逆來的,若無逆境之磨練,你也不會成道。這等於
給你加肥料,令你的苗芽長得更茁壯。 欲發揮仁德,要低要矮,矮到極點,便生出智慧來。比喻一棵大樹,其根紮到深處,得著水源,樹才能長得高大。故云:「以德插底歸仁」。木性人要學低矮,柔和,根插到水裏便能蓬勃生長,這是水生木的原理。 康
德八年(一九四一),我到北安,東北在日本人統治之下,糧食短缺,自一九四O年至光復(一九四五),中國人不准吃大米飯。若吃了便加上「反滿抗日」的罪
名,認為國事犯,要坐牢的。道德會人數幾百,因為不夠糧餉,無法開會。當時有一位劉惠忱老師便說:「我們應該認賬,不要不服氣,這是天數來折磨我們,我們
別與西風紛爭,要矮要低,矮到極點就能生仁。」東北是過了農曆五月才長青綠,於是,大夥在五月十五便到山上採野菜。我們吃的是粗高粱米(碾過一次),油麥
麵、橡子麵等,又澀又苦,難以下嚥。現在將油麥麺撮成一團,再加上粗糧,用野菜包著吃,反而覺得很好。採了很多野菜,將之打包裏,運送到缺糧之分會,過年
時還有剩!我們就依照劉老師的話,不怨天,不尤人,不貪美味,吃的也樂融融,如是者平安渡過這個災劫。 因此,我常說:「鴨子嘴扁,是撮著草
來吃;雞的嘴尖,是啄食。各有各的功能,那有誰對誰不對之理?」這樣一想,就不會對人不服氣。一塊木縱是好材料,也要受磨,所謂「不受磨,不成佛」,偉人
聖哲都是飽受折磨,斷無一帆風順之理。人能低矮一點也無妨,互相忍讓,便能過得去。能讓、不爭,才能圓滿天性。根插到底,水生木,木的元性始能發揮,光明
磊落。這就是中庸之所謂「天命之謂性。」孔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道家話「修心炼性」,佛家謂「明心見性」,心裏頭不能有一分不服氣,否
則不能成真仁德。 欲歸復本性,可以按照五個步驟。①博學之:廣博的學習。②審問之:詳細的自我審查,找找自己的缺點。人都是看別人的不對
多,看自己的不對少。③慎思之。慎重的思考及歸納。④明辨之。明確分辨是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⑤篤行之。最後,還要切實去行,做人要豎立標
竿,有明析的目標,才知道如何去爭取。 ☆
☆
☆ ☆ 本
來,五行是人人所賦有的,但各有所偏。陰木性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服氣。愈比他強的,他愈要找他摔角,找人毛病,陰木性人直硬,誰也勸不過來。牛就有蠻牛
性:你愈打牠,牠愈往後退。木尅土的人,你罵他,他發呆不動彈,性多不孝。故云「木尅土,不孝祖,先去母」,把母親也尅死了。性是人的根,命是所結的果。
你有什麼性,就有什麼命。譬如,一個人多難,就是由陰木性招來的。一個人多累,就是陰土性招來的,欲反陰為陽,返回天性真靈,就要栽培德、行、戒殺護命。 木
性的優點:能為棟樑,這種人有學識,能幹,公平正直,寧死不屈,不肯變節投降。現在向大家介紹「硬脖子」縣令的故事:漢朝光武帝中興,是為賢君。幼年時由
其姐姐帶大,因此他對其姐湖陽公主非常敬愛,登位後把公主請到華麗的宮殿居住,可是湖陽公主有些狗奴僕,仗主人勢,在外面斂財欺民,姦淫婦女,無惡不作。
某次公主的大總管來到某縣裏,剝奪民財,該縣的縣官性情耿直,至正不偏,號稱「硬脖子」縣令,對權貴絕不阿諛奉承。他發覺公主的大總管,明目張膽的違犯國
法,遂把他請到縣政府廳裏談判,說:「你是否犯了如是如是國法?」大總管冷冷瞧他一眼,說:「我有沒有犯法,根本輪不到你管?你這個奴才有何資格管大人的
行政?」縣令也不動聲色,很和氣地說:「請大人到隔壁的廳堂裏,共議此事片刻可否?」大總管就隨他去,殊不知隔壁就是法庭。縣令一進去立刻穿上朝服,登上
正位,開堂審判,把大總管押下來,將其在縣內貪贓枉法的罪狀,一一宣讀,結果打他幾十大板,又將其隨從推出抄斬,法令嚴峻,絲毫不苟! 大總
管被打後,被隨從抬回京城,稟告公主。公主聽了很氣,立刻上訴光武帝。武帝把縣令傳到王宫裏問話:「你身為一個小縣令,豈可胆大包天,把公主的佣人毒打,
將其隨從斬首,你不知這是殺身之罪嗎?」縣令理直氣壯,振振有詞答曰:「臣只是執行法律。國法乃皇上所立,執行國法,乃是忠心於國家,若要把臣斬首,臣亦
無怨。」說完,正氣凜然,全無懼色。 光武帝聽了,知道這個縣令講得有理。可是湖陽公主還是不甘心,要求皇帝懲罰他。武帝乃對縣令說:「你就向公主叩頭賠禮
認錯就算啦!」縣令反對曰:「臣向公主頂禮示敬,乃禮所當然。但不能向公主賠禮認錯,因為臣沒做錯,云何賠禮耶!」好一個木性人,又剛又直又硬!武帝沒他
辦法,唯有教太監走到縣令後面,乘其不覺,用手推一推其脖子,頭往下一低,象徵式的當為低頭認錯,這件案子才平息下來。後來,這位「硬脖子」縣令不但沒有
被降級,反而昇級,做了知府。他就是陽木性的典型,臨大節時寧死不屈,不畏不懼。 自古以來的忠臣義士,都有這種陽木性,所以立得住。烈女節婦,能夠殉夫,或守孀堅貞不渝,都是這個木性支持,民族英雄,為保護國民而殉身,也是憑這個陽木立志。若是賣國奸臣,就缺乏陽木,所以才賣主求榮。現在講講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戰國時代,七雄割據,燕國太子丹曾在秦國作人質,後逃跑回國,重整江山,對秦王恨入骨髓,故欲報仇雪恨,當時有人推薦荊軻,謂:「荊軻是大忠大孝之士,惜有老母在堂,不然他能為燕國盡忠到底!」燕太子遂遣親信大(轉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