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妙法蓮華經淺釋  70
(第四品)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譯
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弟   子    釋恆頤 記錄

信解品第四

法華經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經之因緣,方便品第二,示以權巧方便,教化衆生。爲了讓衆生進一步明瞭教義,佛陀繼而說譬喻品第三。而現在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增強衆生之信念。所謂「信爲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見信念之重要性,可說是入佛法之門。

這個「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個人在說話,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說,就算他的話本來對你有益處,你也得不到這益處。同理,若人能信解經中之義理,繼而躬行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氣很大,但讀了經文後,了解瞋恨是可以避免的,於是立志除此惡習。在「不知不覺」的修行中,有一天你會發覺往昔的壞脾氣已全消失,縱使有人無理取鬧,你亦視爲等閒,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對經典起了疑惑,認爲脾氣人人本俱,不發脾氣是不可能的事,於是就不能與佛法相應,更不要說獲得法益了。

總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議之大乘法者,方能實踐而證得無上甚深微妙法,故這一品以「信解」爲名。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卽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爾時」,卽釋迦牟尼佛演說譬喻品之時。在此品佛陀只對當機者傳授,非對大衆宣說,因爲避免衆生起疑惑。摩訶須菩提亦稱爲「慧命」須菩提,皆因他續佛慧命,推廣祖師一脈心傳;亦因爲他是奉命於大覺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稱之。在般若法會上,佛教須菩提教化一切衆生及菩薩而繼承如來家業,須菩提有三個名字:( 一)善吉( 二)善現( 三)空生。

當須菩提出生時,曾有奇異之事情發生。他父親家裹之財寶忽然完全不見了。在相師之卜卦下,認爲他的出生是「善吉」,財物的盡失無非是解空之表現,故又得名爲「空生」。七天後,所失之財物重現,爲此又得名爲「善現」。尊者是佛衆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問:「什麼是空?需要了解空嗎?」當然需要了解「空」,否則不能了解佛法,更談不上成佛。又問:「空卽然什麽也沒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爲什麽也沒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領悟此義者,方能獲益無窮。

什麼是虛空?它是抓不到,丟不掉,也無所得。有所得者,不謂之虛空。當須菩提明瞭無所取、無所捨、無所受之義理後,頓時覺悟「空」之妙義。雖說處空内無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於其中,有與無乃相對,若人能將虛空粉碎,則能明佛性、見本源。故虛雲老和尚云:「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虛雲老和尚在揚州高旻寺的禪堂内,第六枝香開靜時,護七 (禪七之工作人負) 照例爲禪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將虛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發出清脆的聲音,頓時將虛老從無量劫的迷夢中驚醒過來。茶杯墜地,一聲乍響,虛空粉碎,狂心頓歇。(狂心卽指攀緣、煩惱、執著之心)。故釋迦牟尼佛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楞嚴經亦云:「狂心頓歇,歇卽菩提。」義謂狂心卽菩提,當狂心歇止,菩提就會顯現。

摩訶迦旃延尊者。摩訶卽大之義;迦旃延譯文飾。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繩」及「勝思」。在佛之衆徒中,他是論議第一,辯才無礙。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絕的辯才,折服許多斷見之外道。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這位善巧說法的尊者?」他就在法華會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却見不著!

摩訶迦葉是第一代祖師。他仍在世上,現在中國雲南雞足山内打坐入定,旣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才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授於彌勒佛。

「迦葉」,譯飲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隱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飲光。他身現金光,是因爲在往昔曾與其妻 (紫金光比丘厄) 共同爲毘婆尸佛之佛像修補裝金。「迦葉」又譯爲大龜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時,曾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故由此得名。大迦葉名叫庇缽羅,是樹名,因爲他父母向這樹神祈禱而生了他,就以樹爲名。

摩訶迦葉會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認爲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後,認爲機緣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國中一位名聲煊赫的長者—摩訶迦葉,那時他已一百零二歲的高齡。當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與神力後,就五體投地,皈依佛教,實行苦修,成爲頭陀第一。頭陀行門有十二種,佛見尊者已年邁,故勸他不必過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棄苦行。故佛陀讚歎曰:「我佛法能久住於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大關係。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會久住於世。」

摩訶目犍連尊者。目犍連是梵語,譯爲萊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運用神通從東方出發,達無量無邊世界,但無論走多遠,都無法達到一個沒有佛聲音所在的地方,因爲佛之法身是無處不徧,無處不在,佛是盡虛空徧法界。

目犍連是一位大孝子,當他證得五眼六通,得羅漢果後,徧觀世界,找他母親,見到他母親在地獄做餓鬼,受大痛苦。目犍連尊者悲痛欲絕,卽時托一缽飯給他母親食用,她趕忙用袖子將食物掩蓋,唯恐其他餓鬼看見來搶。誰知食物才一進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嚥。這是因爲她罪業深重所得之果報,目犍連尊者雖有大神通,却不能拯救他的母親,於是卽刻去求佛相救。佛說因爲他的母親生前誹謗三寶及輕慢僧人,又愛吃魚子,故墮入餓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時,設孟蘭盆 (解倒懸) 供。先供十方佛、法、僧,十方僧未用齋時,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衆之清淨功德,其母卽能出離苦海。

佛制比丘從三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爲期三個月。在這幾個月内,夏天炎熱,路上蟲多,爲養成愛護一切衆生的慈悲心,故僧人們都不到處跑,以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爲僧人們結夏圓滿,自恣之日,亦叫佛歡喜日。是日,衆僧人共同來檢學彼此的過錯,或要恣任僧擧,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懺悔。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共同改進。

這一天是出家衆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連於此日供養十方僧衆。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間寺廟都設孟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孟蘭盆」,譯解倒懸。地獄衆生,所受痛苦,如被繩綁而將彼倒掛。這一天,藉著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及賢聖僧之功德,他們可以解除餓鬼及惡趣倒懸之苦。

目犍連尊者名叫庇利缽,是樹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這棵樹祈禱求子而生下他,情形與大迦葉相同。

當須菩提等人,聽聞佛言,授記舍利弗無上正等正覺後,歡喜踴躍此未曾聽過之法,卽從座起。此表示身業清淨。「發希有心」,表意業清淨。「偏袒右肩」,是表示他們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義謂開權顯實,昔日未開權,如右肩被覆;今已開權,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實法、實智。「一心合掌」,權實不二,權法即實法,實法卽權法,開權顯實,爲實施權。合掌表示權實不二,不二卽是非權非實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實法,曲表權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表示彼等以「權」趣向佛之實法。「而白佛言」,卽口業清淨。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及摩訶目犍連。他們是衆僧之首,但是爲什麼他們不習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爲他們出家已久,法臘既高,後輩者皆以他們爲模範,若改途棄小乘而求大乘,恐爲後人所嫌。爲了保護別人對他們的信念,固執着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們不願捨棄小乘,皆因未識開三權乘而顯實乘法。三權卽聲聞、緣覺、菩薩乘。由於小執未移,護持己見,故不能開權顯實,廢權立實,而構成第一個過失。

第二過失是自以爲年邁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薩道而廣度一切衆生。他們太看輕自己,執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於精進而求佛道。

第三,他們自以爲已證得涅槃,此是未證言證,故又犯了過錯。在他們測度下,認爲蓮華不生於高地,只長於水中低處,故斷言自己已入無爲正位,得涅槃,不堪復發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爲菩薩道,但因迷實法而不解其義,徒然校計正位之功德,不復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浄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說法時間甚長,我等久坐於此,漸感疲倦懈怠,因爲只思念小乘人偏空、無人我相。既然是空無所有,則不需行菩薩道或修功德,故不喜樂於菩薩法之遊戲神通、教化成就一切衆生,乃至對於嚴淨佛國土,也不生一念歡喜心。這是得少爲足,懈怠不精進之過。

「所以者何」,爲什麼我們不求大乘微妙法?因爲佛陀曾說令我等出三界,得證涅槃。又現時我們已年老力衰,故於佛所開示大乘菩薩法之無上正等正覺,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