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課餘隨筆

鄭頌英

(五)

淺賞輒止,得少為足、洩露術弄、驕慢自滿、耽着於詩文詞賦,不屑習行勤勞操作,這些都是學道的障礙,亦是修行人的通病,有了這些毛病,便不能深造大成;而古來大修行大成就人,都是深厚隱藏、恆久精進,從善如流、遠離驕慢和我見、自動地樂於做卑勞服務的工作。看明代妙峰大師的高行,可為我們後學的針砭!

妙峰大師一名福登,山西平陽人。俗姓續氏,原是貧苦人家的孩子,七歲就父母雙亡,為里人牧羊。十二歲時自己投近地一個寺院裏出家,不料寺僧非常虐待他,他又逃到蒲坂的地方,乞食過夜,到夜裏就在郡東的文昌閣地上睡過夜。當時有一位明朝宗室的大善知識山陰王,文昌閣就是他所建的,有一天,山陰王遇見了他,見他生相奇醜,唇掀、齒露、鼻昂、喉結,就說:「這孩子五官齊露,而神凝骨堅,生的奇相,將來必成大器。」就叫當家師收他為徒。不久,遇到地震,房屋全部倒塌,妙峰師壓在下面竟毫無損傷;山陰王更覺驚異,乃修中條山的「栖霞蘭若」請他在那裏閉關用功,專修禪觀。

孤苦零仃未嘗學問的妙峰師,入關修習,沒有好多天,便有所省悟,隨手寫成偈子,托人帶送給山陰王,王見了驚道:「這小子剛才開始用功,見地已經如此!但這樣下去,將會妨礙進修,驕傲自大起來,必落狂妄,當使挫之,便成大器。」於是,就截取一片舊鞋底,寫上一首偈,封好寄給他。妙師接到,打開來一看,寫的是:「者片臭鞋底,(者即這)封將寄與汝,並不為別事,專打作詩嘴。」妙峰讀了,默然禮佛再拜,把這片鞋底用線穿了掛在自己的頭上,晝夜用功,一心辦道,從此就不發片言隻字了。等到三年關滿,果然,本分的大事已明,具大人作略,言動舉措都不凡了。山陰王更加對他歡喜與尊敬,就送他受具足戒,聽楞嚴經。

有一次,妙峰大師在寧波患時疫症幾瀕於危,夜宿旅邸中,求不到茶水止渴,就用手掬浴盆中剩餘的水來喝,覺得很甘美;到次日天明,見這水非常穢濁,不覺嘔吐起來,正在這時,忽然悟了,覺知「飲之甚甘,視之甚穢,淨穢由心,非關外物。」就通身出汗,病也就痊愈了。

這時候,無極大師在南京大報恩寺講華嚴經,憨山大師為副講。古來叢林的規模,凡庫房執事、殿主香燈、挑水砍柴、出糞淨廁……一切寺務,都是由眾僧們推選和自願承擔,從來不用俗人作茶房和廚師的(這種勤勞自給的優良傳統是應該保持和發揚的),當時,大報恩寺就是這樣的規制。從有一天起,憨山大師覺得厠所收拾得特別整潔,以後天天如此,而且在大眾起身時,早就收拾清潔了;憨師心知這個「淨頭」(打掃厠所者)必是高人,就暗中留心訪問,才知道原來就是妙峰大師。妙師為著聽經和養病,來此掛單,自己要求做這個清潔厠所的工作的。憨山大師就和他約為同參,發願一同朝禮五台山。後來憨師見厠所又不潔了,知妙師已經去了,訪之果然。妙師囘去後在中條山的最深處結茅靜修,大有悟處。此後與憨山大師在五台山隱居潛修,三年中各寫華嚴經一部,憨師刺血和泥金寫成,妙師則剌血和硃砂寫成;五台山大雪封山時,茅庵被雪堆沒了,兩位大師入定十多天,身心不動。雪止,外面掘雪來救,大師方從定起,若無其事。由此可知菩薩萬行,歷劫累功,悟後有修,決非一悟便了的。

妙峰大師發願造文殊普賢菩薩觀音三大士像,並募建銅殿,送五台、峨媚、普陀三處菩薩的應化道場供養,後來都圓成所願。以後二十年中,興建叢林,修橋梁,鋪山路,凡是大的工程,別人不能成的,一經妙師發心料理,不久就告成功,這都是由於他的刻苦勤勞與福德智慧的表現於事功者。平生所興建的大的叢林道場有十多處,全都立為十方叢林制,各選賢能者為住持,而向來助理他興建的自己的弟子們,統令囘到在一個萬固寺裏居住,不留一個弟子在外作當家住持,妙師的大公無私的作風又如此!

大師在萬歷四十年七十三歲的時候,十二月十九日,端坐而逝。

當我看了妙峰大師的崇德高行,惟覺感佩無言。修行人已得心地開朗,妙偈涌出的時候,而肯將臭鞋底懸掛頸上,默然深修,這是何等功夫與作略!一般人懂一些經教,連打掃佛堂也不肯做了,而大師在通宗通教大悟之後,仍同尋常一樣掛單聽經,還要討一個打掃厠所的差使來做,這又是何等的修養與作風!中條靜修,五台寫經,精進不倦。建大叢林十餘處,悉歸十方,功成身去,不留一個弟子近屬在外當方丈,更是何等的襟懷與操履!這樣令人神往的普賢行海,正是我們四眾佛子所應贊嘆隨學的呀!

閱讀古德的傳記,應當在刻苦用功和平實修學處着眼,不當只在智慧神通處嘆仰;因為用功修學是因,智慧神通是果,只有積累平實刻苦的學修的正因,才能得到智慧神通的道果與力用。所以學行古來賢德的存心用功處,才是我們善於隨學得益的地方。

佛教界通常有這樣的一種偏執,認為深居自修是有功德的,是能增長道力的,而其餘的事都是虛耗光陰,沒有功德的,這是錯誤的。殊不知菩薩萬行,要從多方面積集功德的,離開了眾生,就沒有菩薩修行成佛之處了,勤勞自己的身心,為人民服務,替社會國家做事,做利益眾生的事,都是菩薩實踐菩提心願,積集廣大功德的地方,他所不同於一般的世間善人的地方,就在於能以純潔無私(沒有我見我執)的菩提心願,不為名利,不求恩報地來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不厭不倦地攝受眾生覺悟眾生。惟願自他同成佛道。並可在服務工作中,同時作戒定慧功夫的薰修,這「歷事薰修」是從動的一面策修,也是修養功夫的活用,正是修行中緊要的一環,否則將變成「死功夫」。一動一歷境就打失了,遇事就全不相應了,這種功夫要它何用?所以,佛教徒要多做服務社會利益眾生的事,其不同於世間的善人善事者,就在於更有菩提心願與內心的修養;相反的,如果沒有這兩點。那就是世間善人,而不能名為「菩薩行」了。

小乘阿含經中詳明地勸說打掃一次佛殿,收拾一次僧堂。有多麼大的功德……妙峰大師就在打掃厠所為大眾服務,溈山大師與法海禪師就在好多年的一天到晚為大眾挑水培養功德和默默地自修。(就在工作中綿密地用心修)終於得到了大成就。於此可見勤勞為眾是修行的方向,決沒有現成茶飯,養尊處優,取給於大眾,而不為大眾服務,這樣的人能夠成道成佛的。在優婆塞戒經中更到處倡導着布施利群勤勞為眾的精神,如:「捨身、命、財、為利眾生」。「願為眾生,趨走給使」等等。這裏真是「菩薩學處」!

(下期待續)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