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著名物理學家梅森拍格,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科學真理與宗教真理」,論述宗教與科學對於人類社會
進化都有積極作用。因此,二者都具有真理性。爲了發展這一論點,作者現在提出「佛學真理與科學真理」。由於這個問題太大,所以只就佛學與科學有關的基本問
題,進行討論。
科學發展到今天,在可觀察的宇宙裏,事實證明:物理學的定律是可靠的。在物理學中,由於弱力與電力已經統一,
看來電力、弱力、強力、引力也將統一。那麼生物學與物理學是否能統一呢?答案是:二者也將趨向統一。事實證明:生命體的微觀結構與功能所遵守的規律,不能
獨立於物理學之外。例如與「意識場」有關的「腦電場」,其能量與信息雖然涉及到「生物化學」過程,但最終的基本理論不外物理學中的「量子效應」。
我們再看物理學與數學的關係。任何物理現象都在空間發生,所以幾何學是物理學的基礎,空間是物質的搖籃。例如
「廣義相對論」需要「黎曼幾何」,「規範場」需要「纖維空間」,「量子化」需要「無窮維空間」及其「分離」,基本粒子涉及到「真空的激化」。所有這些關鍵
性的物理問題,歸根結底都與「空間」及「真空」有關。在數學上,所有的「形」與「數」都來源於「空集」。例如一個「幾何點」在空間連續運動,可以形成一根
綫段。有關的線段在空間運動可以形成各種面或體。由此看出:粒子與真空的關係,形—數與空集的關係,反映了物理學與幾何學的「殊途同歸」。這種現象不禁令
人有神秘之感。
我們再從生命體與非生命體來看科學與佛學的基本關係。事實指出:在不同的形體裏充滿了粒子,組成不同的結構,
具有不同的功能與信息,形成了生命體與非生命體。按佛經指示,生命體又分有情與無情。有情就有識,有識就有煩惱與業力。「有情類」的業力與物理學中的四種
作用力正好對應。同時真空及空集又與佛學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對應。科學與佛學的這種内在關係並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因爲二者都涉及事
物的本來面目了。由此可知:佛學尚空,是有充分客觀性的,但卻又不住於空。
下面論述佛學的真理性。我們知道:判斷真理的標準,總括起來不外兩條:一是理論性,二是實踐性。
從理論上說,佛學尚空,教人自性了悟;既不着於空,也不住於有,這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按照上面的科學論證,無
論是生命體還是無生命體的結構,分解到最精細的粒子,都涉及到空。按照客觀規律,「空」與「有」,「存在」與「不存在」,「變」與「不變」,「生」與
「滅」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這是事物發展的基本法則,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因此,在「易經」中有「無極生太極」的論點,在「道德經」中談到「天下萬物生於
有,有生於無」,而在佛經中則概括成「空」與「色」,並演譯爲「成、住、壞、空」。佛經教人要識破這個規律,不受它的約束;要跳出生滅的圈子,達到不生不
滅的境界。根據以上的討論可知:佛學中蘊含了對立統一的法則,所以我們提出「佛學真理」這一論點。
我們再看佛學的實踐性,佛經特別教人重視修持,要歇盡萬緣,達到一性圓明的境界。具體說來,下手工夫是不住六
塵,不生愛憎、煩惱、業力,結果轉識成智。這是可以用現代科學原理,從局部上加以說明的。愛因斯坦曾經認爲:心理與生理現象,最終可以歸結爲腦神經系統中
的量子物理與量子化學過程,統一起來就是「生物量子過程」。根據目前研究的情況來看,不同的「意識活動」是腦細胞中的「能量子」所傳遞的不同「信息」。有
佛學修持的人,由於不住六塵,不生煩惱,他們的腦能量大部份潛存下來,到一定時間,在一定條件下,神經元沿著「短程線」,自發地傳遞超越六塵的信息。這種
現象稱爲「頓悟」或智慧。智慧有大小,視各人修持的工夫而不同。相反地,住於六塵、產生煩惱的人,腦能量耗散,只是傳遞與六塵有關的信息。
無數事實證明:在頓悟狀態下,會感到所經歷的時間比平常的時間消逝得更快,所觀察的空間比平常的空間縮小得更
多。關於這一現象,可用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所提到的「主觀世界的時空」,加以解釋。此外還有許多心理、生理現象,也可以用「生物量子效應」得到一些答
案,我們不一一枚舉。但佛經教人不要執着這些現象,而要勇猛精進,繼續修持,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同時還要發菩提大願,引導一切「有情類」脫離煩惱與業
力,讓所有社會變成莊嚴的淨土世界。所以佛學的實踐性是無法形容的。
通過以上簡單的討論與初步的分析,充分說明:佛學蘊含了科學真理,並融合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統一於「空」,
而又不住於「空」。同時對待四生六道的大慈大悲的態度是無限積極的。所有這些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爲這關係到人類的意識與行爲。特
別是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物質文明昌盛。如果讓六識泛濫,勢必釀成社會的災難,所以大力弘揚佛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