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台宗
隋代智顗法師入寂於天台山,因稱天台大師,是天台宗的創始人。他出身士族,父親做梁朝益陽侯,梁亡,親屬離
散,智顗出家,投南岳禪師慧思門下,後來成為慧思的法嗣,當時朝廷大臣很多是他的學徒,居住天台山,陳宣帝割讓始豐縣的租稅給智顗作為經費,他造寺三十六
所,其中棲霞、靈岩、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絕,他又造大藏十五處,旃檀、金、銅、畫像八十萬軀,著書三十餘卷,親度僧一萬四千人,他的弟子灌頂記錄師說凡百
有餘卷,他在佛教中的聲望很高。
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本經,以智度論為指南,以涅槃經為扶疏,以大品經為觀法,因而明白「一心三觀」的法理,所謂
「一心三觀」、「圓融三諦」就是調和的一種說法。三觀三諦之外,又有所謂「五時八教」的判教,五時是佛陀說教五十年,分為五個時期;八教是化儀四教與化法
四教的總稱,化儀有頓、漸、秘密、不定四教,化法有藏(小乘)、通、別、圓四教,法華、涅槃在八教之上,乃是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之教,是圓滿完全
之教,天台宗提倡止觀,說是涅槃的要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定慧雙修,可見佛性入涅槃。
宋初,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二派的爭論,山家為四明尊者,名知明法師,居四明山,弘揚天台為正統。山外以慈光之
悟思法師為祖,由於雙方觀點不同,加以種種之名而其性本來無二,而山外派之說法與華嚴宗所說教義,觀法大體相近。四明既顯揚山家的正宗而受之者為廣智、神
照、南屏等源源不絕,且傳至日本,流布頗廣,而山外一派不久湮滅。元明兩代天台宗頗衰,清代康熙年間,則有運遐與全彰兩法師,其著述中皆自稱嗣興天台。乾
隆年間性權法師及咸豐年間智詮法師皆弘揚天台教觀。清末、民國以來,諦閑法師住持寧波觀宗寺,規模宏大,寺中有禪堂,有念佛堂,有觀宗講舍,可知法師雖秉
承台宗而於教、禪、淨三宗乃融會貫通,不分立門戶,近世台宗得以重興,法脉綿延不絕如縷。
七、賢首宗
華嚴經為龍樹菩薩所造。東晉時代譯出六十卷。南北朝時,佛教界很多人講華嚴經外,作疏者亦不少。魏孝文帝太和
年間,北方有劉謙之在五台山清涼寺造華嚴論六百卷,以解釋華嚴經。唐太宗時,終南山高僧杜順法師創華嚴宗為始祖,著「法界觀門」一卷,其弟子智儼法師為二
祖,著「搜玄記」五卷,闡明本宗觀法。他的弟子法藏法師為三祖,他參加玄奘譯館,充任證義,潤文工作,卒與玄奘意見不合而退出,武則天命法藏開講華威經,
很得她的信任,得皇帝門師的地位,王公貴族都對他恭順,法藏聲勢極盛。唐中宗給他造大華嚴寺五所。他的弟子澄觀為四祖。唐德宗詔授鎮國大師稱號,任天下大
僧錄。唐憲宗給他金印,賜清涼國師稱號,主持全國佛教。唐穆宗,敬宗,文宗相繼加封,至此華嚴宗大大發達起來,弟子宗密獨得澄觀秘傳為五祖。這時唐武宗當
政,會昌五年滅佛,華嚴宗一蹶不振。
華嚴宗是依華嚴經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以此為宗旨的宗派。杜順提出三種觀法:一是真空觀,二為理事無礙觀,
三為周徧含容觀,總意是在調和各宗派,企圖貫通佛經諸矛盾,標榜事事無礙,以圓教自居。它和天台都看出天竺佛教思想的偏僻性,批判各宗派為徧教。所以天
台、華嚴兩宗都想立圓教來補教偏教。但禪宗南宗出現,徧教與圓教同樣走上被人遺棄的一條道路。
宋初,佛教復興,華嚴宗有長水大師,學徒多至千人,知名於世,長水之後有淨源法師,弘華嚴於五台山,後居杭州
南山慧因寺。其時華嚴宗經典多數散佚,適有高麗僧義天攜來華嚴經典一百八十卷贈予淨源。為此,慧因寺內則建華嚴閣珍藏之。迨至明末,
圓鏡法師亦弘華嚴知名於世。清初有柏亭法師,名成法,別號灌頂,拜杭城慈雲寺明源為師,注釋經典頗多。康熙年間廣度法師主京都旃檀寺,自稱賢首二十八世,
弘華嚴於北方,至於南方則有雪浪法師的門人巢松,一雨於三吳,蘊璞於金陵,昧智於江西,以光於淮北。華嚴大振,盛極一時。清末,月霞法師亦以弘揚華嚴聞
名,他在江蘇,湖北創辦僧立師範學堂及佛教會,到處講經說法,足跡遠至日本、緬、泰、錫蘭等地,曾至印度禮「祗樹給孤獨園,」跪誦「金剛經」一晝夜。晚年
在杭州海潮寺,創華嚴大學,近世中興華嚴宗,功名顯赫。
八、禪 宗
禪為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意卽坐禪或靜慮。因以禪為宗,故稱禪宗。先是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家都不
明其用意,只有大迦葉破顏微笑,表示會心。釋尊認為佛心傳給大迦葉為始祖。中國梁武帝時(五○二
年);達磨大師自海道來華,在嵩山少
林寺終日面壁而坐長達九年。他的禪學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他的弟子慧可得其心印,達磨認為堪當法嗣為二祖。師徒代代相傳,僧璨為三祖,道
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弘忍之後,有慧能與神秀分為南北二宗,慧能去嶺南,傳頓教,稱南宗;神秀在北方,傳漸教,稱北宗。南宗宗旨淨心、自悟,能淨能悟,
頓時成佛。修行方法,極不簡便。慧能門徒眾多,其中神會冒險到北方,得朝廷的助力,頓教盛行。唐德宗立神會為禪宗七祖,最後南宗的正統地位獲得公認。
慧能允許門下十大弟子,各自立門戶,因而產生南岳與青原兩大派系。懷讓是慧能的大弟子之一(唐天寶三年寂),
居南岳觀音院為南岳系的創始人。道一禪師姓馬,棄北投南岳,成為懷讓的法嗣,時稱馬祖。其後洪州懷海禪師(八一四年入寂),參馬祖得法,居百丈山,別創禪
律,以忠孝思想為基礎,號稱「百丈清規」。原天竺傳來戒律,經過懷海改造,成為中國化的戒律。當時禪宗馬祖勢力獨盛。此外青原系傳于希遷禪師(八五七年入
寂),居衡山南寺,寺右有石台,築庵其上,號稱石頭和尚。唐武宗滅佛以後,佛教各宗派大體歸於消滅,只有禪宗在南方依然興旺,相繼成立五個宗派如下:
(一)臨濟宗——唐末,南岳系法流義玄禪師(八六七年入寂),由南方北來,居鎮州臨濟院,後移大名府興化寺,
創臨濟宗,盛行於河北。宋時臨濟宗下又分楊岐、黃龍二派。袁州楊岐山方會與黃龍山慧南皆為臨濟六世慈明圓禪師的法嗣,各立一派,成為五宗七派。自宋以來,
臨濟宗最盛。天下叢林殆無非臨濟門徒。
(二)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再傳藥山、雲岩、良价等。瑞州洞山良价禪師(八六九年入寂),與
其弟子撫州曹山本寂禪師(九O三
年入寂),合創曹洞宗。宋代盛行於河北。其地方金、遼、元交侵,北方成為戰場;寺廟多遭災禍。明末清初,福州鼓山賢永覺禪
師,門徒道霈為霖禪師繼之。宗風頗振。至今此宗法脉尚能維持不衰。太平天國亂後,一蹶不振。近代有古月禪師出力,曹洞又得重興。
(三)雲門宗——五代後期,文偃禪師(九四九年入寂),住韶州雲門山光泰院,其地為南漢主劉龔所轄,故受南漢
主賜號匡真禪師,門風甚盛,因取山名,而名其宗,文偃的法嗣以天衣、義懷為最著名。圓通法秀,慧林宗本均出其門下,宋以後,臨濟、雲門並盛於天下。蒙古北
入,宋都南遷,雲門遂致衰落。入元以後終於消失。
(四)溈仰宗——潭州溈山靈祐禪師,嗣法於百丈海禪師,弘揚禪宗四十餘年(八五三年入寂),著有「溈山警策」
一卷及注釋數種。其弟子江西仰山慧寂禪師(八八九年入寂),合創溈仰宗,師資相承,別為一流,一度盛於唐末,法脉僅存四、五代漸衰,其後遂絕。
(五)法眼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五傳而至雪峰,再傳文益禪師,創法眼宗,文益為五代時人(九五七年入),
受南唐王李昂迎自金陵報恩院,後遷居建康清涼寺,賜號淨慧禪師,卒後溢為大法眼禪師。法眼宗僅歷二三代,當時高麗王慕名承其法,因而法眼宗弘布於高
麗,卻在中國反而衰落。
宋明以來佛教各宗無大變動。近世禪宗獨盛,尤以臨濟宗最占勢力,天下叢林幾乎所有寺院都變成禪寺,而其禪師殆
無非臨濟門生。至於其他各宗如天台、華嚴、清初盛而復衰。法相宗唯居士研究之。三論宗極衰微。密宗則盛行於日本或西藏。清初律宗成為戒學的中心,與淨土宗
皆普及於一般社會,民國以來,不論禪、天台、華嚴各宗皆兼事念佛守戒,因此律宗、淨土宗與諸宗融合,由此促成佛教各宗派互相融合,即與儒教及道教亦皆有融
合的傾向,佛教前途,發揚光大,不可限量。
(續完)
————————————————————————————
長夏幽居 翁松安
結廬江左屋三椽 夏日晝長好放船
花送夕陽蘋映水 柳迎朝霧草含煙
從來隱士多栽菊 我自幽居獨愛蓮
顧影低吟黃昏後 流螢點點過窗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