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漢時代,天竺(包括西域)僧侶各帶著本宗派的梵文佛教經典紛紛來華傳教,但因當時中國的社
會條件和天竺不同,有的能流行,有的不能被接受,比如小乘佛教的聲名不及大乘顯赫,所以修持者願學大乘,因此小乘的門徒冷落,到唐代歸於消失。大乘佛教三
論宗、淨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都是從天竺傳來的;華嚴宗和天台宗是中國僧侶自己開動腦筋,創造半自治性的二個宗派,它們都自稱是圓教,不同於天竺傳來
的偏教,此外禪宗南宗創始人慧能法師戰勝佛教各宗派,改造天竺式的佛教成爲中國式的禪宗。
歷代在
中國流行的佛教八個宗派,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四個宗派着重於教義的研究,用以明瞭佛法的真理,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四個宗派着重於修持的
實踐,用以體驗佛法的實效,下面分述各宗派的簡史。
一、三論宗
天竺龍
樹著「中論」及「十二門論」,其弟子提婆著「百論」,據此三論而立宗,故稱三論宗。鳩摩羅什來華,盡譯三論,他的門下弟子衆多,著名者有道生等,三論宗在
中國流傳最早,隋時嘉祥大師吉藏(五四九—六二三年)自稱繼承羅什正統,呼羅什爲三論宗之初祖。學者每分三論爲古三論與新三論,嘉祥以前爲古三論,嘉祥以
後爲新三論,古三論若將羅什和道生除外,則其教義頗難索解。
嘉祥大
師吉藏,俗姓安,爲安息國太子世高苗裔,世居揚州、金陵等地,吉藏家歷代奉佛至篤,其父出家名道諒,吉藏稍長,隨父入京,在興皇寺,從三論學宗法朗大師
(五O七—五八一年)出家,開皇八年(五八八年),隋軍南下,吉藏避難,東遊會稽秦望山,後歸嘉祥寺,因而有嘉祥大師的稱號。吉藏受晉王廣延入江都慧日道
場,未久,(五九九年)遷長安日嚴寺。武德三年(六二O年)被任爲銅維法務大德之一,後來又應齊王元吉邀請,移居延興寺。吉藏弘揚内典,不遺餘力,著有
「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爲三論重要典籍。他是中國佛教著述最爲豐富者之一,與天台智顗及淨影寺慧遠同爲隋代佛教思想界的典型人物,在
中國佛教史中占重要地位。
吉藏著
作達五十餘種之多,分爲:(一)佛教概論方面:有「二諦章」三卷,「大乘玄論」等五卷,(二)經典概述方面:有「三論玄義」等二十五卷,(三)經典注疏方
面:有「維摩經義疏」七十五卷。吉藏圓寂後,遺著近半散佚,其中真偽未詳者亦不少。日僧在這方面做了許多考證工作,隋時三論宗之興盛達到極點,至唐代玄奘
的法相宗興起,同時禪宗盛行,三論宗終爲所掩而名存實亡。至清代楊文會(仁山)創金陵刻經處,嘉祥三疏得由日本取來翻刻印行,供近世佛學者研究而已。
二、法相宗
法相宗
創始人玄奘(俗稱唐僧),是中國佛教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在印度搜集梵文佛書六百五十七部,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回到長安,唐太宗要他專心譯經,他在大
慈恩寺從事翻譯達十九年,先後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般若經」六百卷,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門下弟子三千,達者七十,其盛可
比孔子,其中窺基、圓測最爲傑出,亦有不少日本及高麗僧徒。
玄奘譯
唯識論時,由窺基助譯,並爲窺基講解唯識,玄奘門人中有新羅僧圓測,以重金賄賂看門人,潛入講室偷聽記錄。玄奘講完,圓測在西明寺集衆僧搶先開講唯識論,
窺基落後一步,引以爲憾。玄奘安慰窺基說:圓測雖講唯識,却不懂因明(即論理學),因而再傳授因明及瑜伽論給予窺基。圓測又賄看門人,潛入偷聽記錄,聽完
後又搶先開講。圓測與窺基爭名,玄奘門下大徒弟想獨占這一份產業。然而玄奘另授一些秘訣來貼補窺基。所以窺基的學業最爲出色。窺基造疏一百多種,號稱百本
疏主,晚年在慈恩寺講「法華經」,故有慈恩宗之名。
法相宗
以闡明「萬物唯識」,「心外無法」爲宗旨,亦名唯識宗,依唯識論所說,以爲宇宙萬物,都不過是由心識之動搖所現出之影像,内界外界,物質非物質,無一非唯
識所變,而所謂能變識,計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意爲自我本體的顯現),阿賴耶識(即心識),除唯識教義外,研究「俱舍
論」者亦不少,玄奘門人普光,法寶,神泰皆撰注疏,即世稱「俱舍」三大家。玄奘入寂後,窺基等諸大弟子在世時代,法相宗盛極一時。迨唐玄宗開元時代及安史
亂後,法相宗不振,唐武宗會昌滅佛,窺基等所著論疏皆遭焚燬殆盡,繼以五代之戰禍,佛教頻受打擊而氣運大衰。
宋初,
太祖提倡文化,佛教再興,汴京中央諸寺流傳禪、淨、法相、天台、律宗等而法相藉玄奘的聲望,雖一時盛行於京師,但缺乏學德兼備者傳於後世,且宋以後,禪宗
流傳頗廣,法相宗極衰微。清代楊文會創設金陵刻經處,法相宗各論疏均自日本取回刊行流通,使學者得重見玄奘本旨。近代南
京内學院歐陽漸居士專研法相,對玄奘以來學說整理流通,不遺餘力。歐陽著有「唯識抉擇談」,「唯識講義」行世,北京三時學會,由韓德清居士開講「成唯識
論」,聽者頗多。德清著有「唯識三十頌略解」等書行世,民國以來法相宗得以重興,亦由於此。
三、律宗
佛經
說,戒爲平地,衆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佛教修持方法,不外戒定慧三種,因此學佛首先要守戒律,最重要的有五戒,即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
語、不飲酒。據說奉行這五戒,可以轉生人天勝處,離鬼(餓鬼)畜諸苦。
佛教傳
入中土,戒律也逐漸傳來,鳩摩羅什譯「十誦律」,佛陀耶金譯「四分律」,佛陀跋多羅譯「僧祇律」。唐初,終南山白泉寺道宣大師著述甚富,着重提倡「四分
律」(即信分、解分、行分及證分),律學成爲專門學問,因此成立律宗;又稱南山宗。道宣學問淵博,著有「續高僧傳」及其後集。「廣弘明集」,「古今佛道論
衡」,「大唐内典錄」等書。他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門下弟子多至千人,影響及於全國。南山宗之外,尚有懷素律師的東塔宗,法礪律師的相部宗,但南山宗
獨占勢力。
唐代盛
行大乘,而四分律本屬小乘,但道宣解釋四分律是大乘,道宣以後,繼以義淨大師往印度,經二十五年考察戒律,作傳四十條寄回,他回洛陽後,譯著甚多,包括一
切戒律共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廣爲流傳。然而唐代開元以後禪宗得勢,律宗頗衰,至宋代,允堪律師早年依天台大師出家,精通律部,著有「會正記」等十二部,
呼四分律爲「會正宗」,而居杭州靈芝寺的元照律師,用天台教義,解釋四分律,並倡導律禪一致論作「資持記」與允堪之「會正記」相對抗,從此律宗分爲兩派,律宗面目一新,號稱重興,但元明兩代,律宗
雖未中絕,但典型盡失。
清代有
古心律師感於律宗不振,徒步五台山求見文殊,受戒後回金陵於靈谷寺開戒說法,重興律宗,其嗣法子孫三昧,見月兩律師繼起,三昧於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規
模宏偉,甲於東南。三昧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弟子多至千人,著名者有香雪,見月兩律師,香雪去常州天寧寺大弘律宗,著有「楞嚴經貫珠」十卷行世,見月
主持寶華山,以教授兼掌院務。清康熙十八年圓寂後,其弟子定庵爲法嗣,杭州昭慶寺昔爲道宣的道場,定庵在此開戒壇,後以衣鉢付其弟子松隱,再傳閔緣,及至
文海律師時,寶華山律宗分支於京師文海奉世宗詔,入京主大法源寺席,凡三十載,學徒多至千人徧天下。近世律宗出了弘一律師,他晚年多病,仍堅持寫經數十
種,他是近世律學宗師的一個典型人物。
(下期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