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漢為佛教初傳時代 佛教傳
入中國,最早文獻記載,見於公元前二年,西域大月支國使臣伊存携浮圖經來華,漢哀帝作為讖諱而流傳,迨公元六五年牟融作「理惑論」,敘述漢明帝夢見神人,
飛行於殿前。次晨詢問朝臣,始知為佛,於是遣蔡愔至大月支國求佛,二年後,蔡偕西域高僧歸來,寫經多篇向民間傳教,並在洛陽建白馬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
朝廷提倡佛教,作為安定人心的一種助力。因此佛教在全國各地流傳很快,民間拜佛求福消災,當時洛陽佛寺多至數十,也有不少人出家修行。三國時,士族中朱士
行就是最早出家的一人,他去西域求經,在外二十餘年,歸國後譯出「放光般若經」直到公元二九一年完成。嗣後大乘經典陸續傳入而盛行。漢桓帝時(公元一六O
年)西域安息國人(今伊朗)安清來洛陽譯經(詳見下章)。 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大致與孔子同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早在春秋
時代儒、道、墨等諸子,各抒己見,諸子爭鳴,百花齊放,盛極一時,但儒學缺乏鬼神的威力,所以只管人類生前,不管人類死後。而佛教對於人類生前死後都有所
兼顧,比如布施得福,許願免罪,淨土地獄,因果報應,精神不滅,六道輪迴等。西漢時,以董仲舒為首曾力圖改造儒學為宗教,著書立說,但其結果無所成就。至
於道教雖然是漢族自創的宗教,抬出黃帝、老子為教主,宣揚道德經五千言,但其內容沿襲佛書,「蕭規曹隨」,相形見拙,因此佛教在有利情勢下,朝廷大力提
倡,所以迅速地發展起來了。 (二)魏晉南北朝為譯經時代 漢桓帝時,安息國人安清(字世高),身為太子,出家修道,來洛陽住二
十多年,譯經三十九部,譯法:安清口說,漢人嚴浮調筆記,照原來直譯,均為小乘佛經。西晉初大月支國人竺法護世居敦煌,遊學西域諸國,通曉西域各種語言,
求得佛經回來,他在長安譯經一百多部,在佛教界聲名很高。東晉(公元三一八年)後,秦王苻堅信佛,他的秘書趙整禮聘名僧道安居長安譯經,先後譯出經、律、
論一百多萬字。道安親自潤飾及校定並編撰「綜理經目錄」等,對佛教貢獻很大。 公元四O一年西涼建國秦王姚興迎西域佛教大師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年)來長安,尊為國師,設立國立譯經院,並以道安法師門下眾多名僧為助。鳩摩羅什佛學深湛,精通梵文並擅長漢文,在他主持下的譯經事業大興。前後
譯出經論凡三百餘卷,提供中國佛教中「成實宗」、「三論宗」、「天台宗」,及「淨土宗」以理論基礎。他的譯經態度忠實和嚴謹,他手執梵本,口讀漢語,其中
義旨要經過數百人詳細討論才寫成初稿。晉書記載說:「今之新經皆羅什所譯,以前譯本稱舊經或古經。東晉以後譯本,羅什首創意譯派,對佛教文化大為提高和進
步。 南北朝著名譯經家有法顯大師,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三九九年)他偕同慧景、道整等法師去印度求經。四一三年歸國,帶回佛經多卷並譯出戒
律七部,又寫成「佛國記」一本,他又參加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在廬山譯經,共同譯出經典一百餘卷,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後世稱為晉譯本。同時扶南國人眞諦
法師譯出經論二百餘卷,開唯識宗的門徑,又有中天竺人曇無讖於公元四二一年前後在北涼譯出北本涅槃經四十卷,另外又譯大乘經論六十多萬字,對佛學贡獻巨
大,公元五O八年北天竺人菩提流支譯出經論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其中有世親菩薩著楞伽唯識論等,南北朝譯經成熟程度達到高峰。 (三)隋唐為佛教的黃金時代 佛
教從隋唐起開始極盛階段,隋文帝統一南北,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年的戰亂,隋朝雖然短促,但文化上却有值得重視的成就,宗教方面尤為顯著。隋文帝幼年因避
難,寄養在智仙的尼寺,十三歲才回家。智仙預言隋文帝日後會做皇帝,而終於實現。公元五八一年隋文帝即帝位,他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因而大力提倡佛教,成為
國教,所以從隋朝起佛教極盛。文帝令人民任便出家,並令計口出錢,營造佛像、佛寺。京師設譯經館,共寫經四十六藏,凡十三萬卷,修治舊經四百部。當時民間
流通的佛經比儒經多數十倍。隋煬帝時,學士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另大藏經等,凡天竺和其他諸佛教國的大部份作品都介紹到中國來了。 唐代流
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為佛教,當時佛教有二個著名人物:一為玄奘大師(俗稱唐僧),一為六祖慧能,他們的功績,玄奘是戰勝五天竺大小乘的論敵,而慧能是
戰勝佛教各宗派,轉變天竺式佛教為中國化。玄奘於公元六二九年西行,經歷西域十六國,學佛法十六年,携回梵文經典六百多部。唐太宗允許他專心譯經凡十九
年,前後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般若經」六百卷,綜合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精通漢、梵文。譯經出語成章,再沒有譯經家能超過他。公
元六六四年積勞去世。玄奘之外,尚有義淨、金剛智、不空等名僧法師前後數十人,譯出前所未有的新經典,或捨棄舊本,重出新譯本,使唐代譯經事業達到超越前
代的新境界。 慧能是禪宗南宗創始人。他原在寺內服工役,據說他不識字。可是五祖弘忍選慧能為嗣法人,並為他講金剛經。慧能即刻帶着袈裟回廣
東原籍傳教,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宗。慧能傳頓教,被稱為南宗。禪宗是佛教裏比較簡易的學派,尤其是南宗,離開文句,放下經典,以心傳心,見性成佛。慧能的
弟子們記錄師說,寫成「壇經」,成為南宗傳法的經典。它教人:「一時端坐,但無動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坦然寂靜,即是大道。」南
宗宗旨,不外「淨心自悟」四字。南宗迅速發展,壓倒一切宗派,就是因為在口味上幾乎與儒學少有區別,適合中國士大夫的要求,因此佛教大大發達起來了。 唐
代佛教中國化,對外影響最大的是日本。不少日本名僧先後來長安在玄奘門下為弟子。唐玄宗(公元七五四年)中國著名的鑒眞法師東渡日本,帶去華嚴經八十卷。
他在日本建唐昭提寺傳授戒律,影響極大。日本天皇詔「自今以後,授戒傳律,一任和尚。」中國特色最為濃厚的禪宗,唐高宗時,日本高僧道昭來長安,又在相州
隆化寺從慧滿(二祖慧可的弟子)習禪。道昭回國後建禪寺傳佛法,為日本禪宗的始祖。唐代末年來中國求法的日本高僧圓仁先住揚州,後遊五台山,歸國時帶回經
典八百餘部和佛像多種,寫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是一部珍貴的歷史記錄。唐代日本佛教傳佈主要是依據漢譯佛典,特別是唐代的譯本,使日本佛教成為帶
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的佛教。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