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
「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智。」念就是念頭,念頭就是分別心,世間一切現象,無非是對待相形而有,如黑白、長短、上下、大小、左右、善惡、老少、生死等,我
們的分別心,一天到晚不停的分辨這些事情,因此產生無量無邊的得失憂喜種種煩惱,若是沒有這些念頭,心中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就能夠慢慢傾向證入佛的智
慧,佛的智慧就是實相般若。
有念就落在對待上面,不是得就是失,不是憂就是喜,煩惱
叢生,心不清淨,
所以必須要作到無念,無念就是心裏沒有念頭。在這種心裏什麼都不想的情況之下,若是心中還存有「我心裏什麼都不想」的觀念,仍然是妄念,一定要把無念的念
頭也去掉,才算是眞正作到了無念。但是要作到一點念頭都沒有,空無所有,又入了無想境界,也不是正道。色界第四禪天有無想天處,若生於此天,五百大劫的長
時間内,心與心所都息滅不發生作用,如枯木死灰,而他的一期果報終了後,仍然依其宿業墮落,不能永脫輪迴。所以對於觀無念之解釋要剖析的清楚,差之毫厘,
謬以千里。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有云:
問:「上說無念,由未盡決。」(學人問)
答:「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
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無念者是名眞念也。若以(無)①念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大珠答)
問:「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云何是淨
心?」
答:「以畢竟淨為淨。」
問:「云何是畢竟淨為淨?」
答:「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問:「云何是無淨無無淨?」
答:「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即名無淨
也。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即是無無淨也。」
問:「修道者以何為證?」
答:「畢竟證為證。」
問:「云何是畢竟證?」
答:「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問:「云何是無證,云何是無無證?」
答:「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為
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②,即名無無證也。」
根
據上面大珠和尚的解釋,無念就是一切處無心。換句話說,遇到任何境界都要把心保持清淨不沾染六塵,對任何事情,不起心,也不動念,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
達到無念的境界,但是心裏若仍存有無念的觀念,仍舊是邪念,而不是無念。照大珠和尚上面的解釋,我再倣效他的話解釋無念:
「一切處無心是無念,得此無念之時,不得作無念想,即是
無無念也。」
再說得通俗一點,心裏不想任何事情,一點念頭都沒有,正
在這個時候,心裏頭也不存有「一點念頭都沒有」的印象,這才是眞正作到了無念。
無
念即是解脫,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有云:「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味,即是無念。何名
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
在解脫,名無念行。」所謂識自本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佛。這樣說起來,心無念就是佛。大珠和尚又說:「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亦名了了見性也。只箇不住一切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③。經云:『證無生法忍』④是也。」以此說法,佛心即是不
住一切處心,即是無念。無念的話,心中一動也不動,不動就沒有我人四相,沒有我人四相還有什麼可取,既無能取,亦無所取,能所皆亡。這一段解釋正可以作為
金剛經最後最要緊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作注解。何以故?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
眾
生因何而取,因為有分別執著,為何分別執著,因有我相,我相之禍根即是我見,我見之來源就是無明,無明之起因就是一念不覺的念頭。歸根詰底還是要修無念,
才能見性,見性即成佛。但是修無念又不能完全修無念,若是完全修無念就恐怕變成偏空、頑空、或惡取空,什麼都沒有了,流入前面所說的無想天,也不是好去
處,所以不但要無念,還要無無念。再說的徹底一點,無念是不著有,無無念是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就是佛境界。這種境界極其高深玄妙,說也難說,必須先
了解到,然後才可以說得到、做得到。從前中國的大叢林天天都有講經法會,造就宏法人才。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要續佛慧命,還須由研教起,這是打閒岔的
話。
圓覺經上有一段經文可以引用來作為無念無無念的補充說
明。圓覺經曰: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塵鏡,垢盡明現。」
彼
眾生是指修圓覺⑤的人,應當先觀自身乃四大五蘊假合,虛幻不實,明瞭此義,就不執著這個臭皮囊,則幻身自滅,幻身滅了之後,幻心是依靠幻身而存在的,身滅
則心無所依,自然也就滅了。六塵境界是因為幻心而現,心滅則塵無所托,所以幻塵亦滅,幻塵既然都沒有了,幻滅這個東西也用不著了,所以幻滅也滅了。到此地
步,還有一個非幻在,這個非幻就是本來面目、自性清淨心,它是不生不滅實實在在的東西。本來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是一個大圓鏡,光明清澈,因為幻身、幻心、幻
塵、幻滅種種污染蓋覆其上,如鏡上之垢,不能顯現大圓鏡之光明面,若是身滅心滅乃至幻滅亦滅,如鏡垢去盡,非幻的清淨心自然顯現出來了。
將
這一段圓覺經經文的意思歸結到最後有最要緊的兩句話是:「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幻滅滅故就是無無念,所以幻滅滅與無無念中間可以劃一個等號,讀者如果了
解這個意思,對於以上大珠和尚與六祖的語錄以及圓覺經的經文內容,一定能夠融會貫通,徹底了解,因其文字雖然不同,而意義都是一樣。
附註
①此無字係筆者所加,因加一個無字,才講得通。設沒有無
字,殊為費解。惟對於古德著述,不敢增删一宇,特加附註,供讀者參攷。
②統觀全句,此「是名無證」四字諒係衍文,應予刪去,或
許是古時抄傳之誤,亦未可知,特加註於此供讀者參閱。
③色性空者卻是萬緣俱絕,亦謂自然解脫,即見好事不起愛
心,見惡事不起僧心,是名色性空。
④忍字是安住不動之意,學道人修諸法本不生觀,能夠妄念
不起,是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是名無生法忍,亦名證無生或悟無生。大智度論曰:「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名無生忍。」
⑤圓覺者、圓是圓滿周徧,無欠無餘,覺是虛明靈照,無有
分別想念,所謂絕思絕慮,這就是法界、法身、本性、或清淨心,所謂修圓覺的人也就是修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