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對於衆生的心理分析得非常透徹,把無量無邊的
煩惱歸納為二十六種,其中有二十種隨煩惱,六種根本煩惱,這六種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邪見,再把這六種歸納起來卽變為貪瞋癡三毒。人之所以有生
死流轉,就是因為有三毒,這三毒是最主要的禍首,修道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沒有貪瞋癡卽可成為小乘阿羅漢。除去這三毒之外,就輪到慢,慢也是最
大的煩惱之一,任何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驕慢之心。
慢是貢高我慢,僅次於三毒,乃修行人之大忌,必須除掉,方能順利進修。慢的定義是恃己才能,
於他高擧。自己有才幹,目中無人,不但佛法中講求去慢,儒家禮記也說傲不可長。小乘人要證到人我空,把我執打破,才能滅除驕慢。我執卽第七識,第七識中有
四煩惱,這四煩惱是:①我癡、卽無明,②我見、卽我執,③我慢、卽倨傲,④我愛、卽貪欲。我執未破不能證到小乘阿羅漢的境界。破慢的方法要用禮敬,普賢菩
薩十大願王之第一願卽是禮敬諸佛,用意卽在破慢。易經六十四卦,每卦均是吉凶參差,只有謙卦,六爻均吉,謙的反面就是慢。
如果有人說:「我
待人非常謙虛,自己覺得什麼都不行,人人都比我強,我絕沒有驕慢之心。」我聽了這話還是半信半疑,因為任何人如果沒有修到阿羅漢,他多多少少還有驕慢之
心,必須修到沒有我執,慢心自然退失,所以說驕慢之心,人人有之。曾文正公致其四弟國荃書中有云:「弟求兄隨時訓示申誡,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
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
載,與四十歲以前逈不相同,大約以能立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曾國藩是前清中興名臣,一代大儒,道
德文章,四方景仰,為了削平洪楊之亂,宦途多艱,幾經波蕩,方悟得自己全無本領,始泯除驕慢之心,已經難能可貴,允稱世間大賢。
世間法不可
有驕慢,學佛更不能有驕慢,假如學佛的人自己覺得我的名譽地位比人高,我的學問道德比人好,我研究教理比人家透徹,任何人我都沒有看在眼裏。這位先生一定
沒有學問,更沒有搞通佛法,他的煩惱比俗人更重。學佛必須保持清淨心,心中毫無罣礙,一塵不染,方有成就,稍有得意之想,貢高之心,卽墮入煩惱之中,而且
危險殊甚,玆舉例說明之:
「昔唐懿宗朝,有悟達國師知玄者,未顯時,嘗與一僧,邂逅於京師,同住一寺。其僧,乃患迦摩羅疾,衆皆惡之;
而知玄與之為鄰,時時顧問,略無厭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風義,祝之曰:『子向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九龍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為誌。』
後悟達國師居安國寺,道德昭著。懿宗親臨法席,賜沉香為法座,恩渥甚厚。自爾忽生人面瘡於膝上,眉目口齒俱
備。每日飲食餧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偏召名醫,皆拱手默默。
因記昔日同住僧之語,竟入山相尋,値天色已晚,徬徨四顧,乃見二松,於煙雲間,信期約之不誣,卽趨其所,崇樓
廣殿,金碧交輝。其僧立於門首,顧接甚歡。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無傷也,巖下有泉,明旦濯之卽癒。』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其人面瘡遂大呼:『未可洗,公、識達深遠,考究古今,曾讀西漢書,袁盎晁錯傳
否?』曰:『曾讀。』『既曾讀之,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公卽袁盎,吾卽晁錯也。錯、腰斬東市,其寃為何如哉?累世求報於公,而公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報不得其
便。今汝受人主寵遇過奢,名利心起,於德有損,故能害之。』
『今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復與汝為寃矣。』悟達聞之凜然,魂不住體,連忙掬水洗之,其
痛徹髓,絕而復甦。覺來,其瘡不見。乃知聖賢渾跡,非凡情所測。再欲瞻敬,回顧寺宇,不可復見。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
這
一段就是佛教中有名的慈悲三味水懺前面發起序的引言,後面是禮懺全文甚長。由此可以看出,雖十世為高僧,一旦驕慢心起,生得意想,寃家乃得其便,遂有人面
瘡之厄。驕慢兩個字世俗上常常連起來說,其實這兩個字的意義並不一樣。在佛法中,慢比較嚴重,是大煩惱之一,卽自己學問道德不如人家,而總覺得比旁人強,
又有七慢九慢之別,名相繁多,不及列擧。驕是小隨煩惱,比較輕一點,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對於自己一時際會世間隆盛之事,得意忘形。懂得佛法的
人知道這是煩惱心所起現行。沉醉於驕傲的人,便會生起一切雜染之法,欲求心之清淨,不可得也。但這種驕慢之起因還是由於貪愛,離了貪,也找不到驕傲了,所
以貪列為三毒之首,確是一點都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