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
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
心清靜。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
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
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
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
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
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長老從請法至深解義趣。由淺而深。由生淨信。而實受奉持。故下文云。得聞是經。信解受持。則為第一希有。乃至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由行解行證而證性。此為開佛如見。斷惑證眞。卽開金剛智眼。觀照一切。不著兩邊。惟一中道。故至此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也。但若解義不
介趣。非深解也。介義數他家寶。趣向則知所歸。若徒解義。非深解也。爾時長老。深解義趣。涕淚悲泣。喜極生悲。喜者得聞希有之法。悲者悲眾生尚在夢中。而
長夜不覺也。長老說希有難逢之世尊。說如是甚深之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經中五眼。肉眼凡夫見地。天眼天人見地。亦屬凡夫。不過超於
人道。慧眼見人空。羅漢見地。法眼是法空。人法兩空。菩薩地也。今得聞大眾之法。所以感動涕零而嘆希有也。
此一聞字。不是耳聞。可知眼見。乃是內之見地耳。聞乃是聞性內聞。所聞道也。道非聲音之可聞。是內心領會貫
通。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非虛幻之相。眞如實見。離一切相。而歸一眞法界。無相無不相之實相。不著幻色之污染。不墮偏空之斷滅。長老雖
得慧眼之人空。而未見法空之大乘。入道之深淺。不能躐等也。所以看經聞法。必將胸中成見掃除清淨。始有契入之機。毋生成見以障道眼也。從緣而起者是生滅
心。離緣而生者是清淨心也。信為入道之源。功德之母。信解行證。全貴重在信字。道以信為基。若無基則不能建立一切也。法與般若相對。智度論云。諸法不生。
而般若生也。言是人成就希有功德。上言福德。今言功德。福德從事言。是有為也。功德從性言。是無為也。故言是實相者。卽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旣不著
相。亦不壞相。是名實相也。
長老言我今值佛之世。聞經受持。不足為難。若來世五百歲後。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時去佛漸遙。至道淩夷。於
末世中。得聞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能離四相。觀智圓明。卽般若之境現前也。所以者何。更推原其故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卽是非相。亦卽
無相而無無相也。故云非相。非相者。不變之義也。諸相者隨緣之義也。應知隨緣不變。性之顯也。一切諸相。不外識情分別。總括不出四句。所謂有相無相。亦有
亦無相。非有非無相。能盡離此四句相。不僅離其所離之相。而能離之離亦離。如是性相兩融。心境不二。卽是中道實相境界。顯前。所謂離一切諸相。卽名諸佛
也。
須菩提陳上所說。深解佛旨。佛乃印可曰。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能不驚奇怖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以其不僅不驚怖。猶能信解受持。是入道之程序。由淨信而入初住不退。由不退而登初地。歷十地而復本覺。以至妙覺四十一位。圓成佛果初住。雖見上弦之月。猶
被雲遮。登初地初住。差勝相似耳。如見水中月。非眞月也。已證初地。雖是雲遮模糊。猶勝相似而為眞月也。離一切相。卽名諸佛。性旣未相。故名實相。六祖
云。成一切相卽心。離一切相卽佛。諸相皆幻。惟性是實。諸相紛然。惟性能顯。空有同時並用。不趨兩頭也。大般若論說實相偈云:「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
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此偈不說相而說實。不說性而說法。以發人深省。言一切實與非實。(相對也)一切實亦非實。(實亦不實)。一
切非實非不實。(不實亦實)離四相。絕百非。本來面目。當能領悟矣。所謂人空法空。連空之空亦空。三空到底。遣蕩清淨。此是學般若之途徑。而至心相圓融
也。慧澈三空圓融。中道離一切諸相。卽名諸佛也。故佛告之。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能信而不驚。能解而不怖。能行則不畏。故為希有第一。卽般若之法船。能度
眾生到彼岸。忍辱無我相。以及人相、眾生壽者、人空法空。而登彼岸也。而卽非是名。諄諄告誡。離相而不壞相也。心住相卽障而不明。離相則心明而性見。如來
說二度波羅蜜。六度以賅萬行也。隨用一法。都能度一切眾生出苦海以登彼岸。我佛大悲。憫世度眾。六度波羅蜜。故稱般若為第一般若之法,空有同時並行。餘五
度即持戒、精進、布施、忍辱、禪定。法法離相。即法法不離般若也。然五度中獨標忍辱者。能離相忘我也。安其心而不動。在忍字著手。忍不是刻苦。忍耐。應忘
我安忍也。故佛又引其前事。歌利王割截身體之事以明之。此時長老已通達一真法界。不但無我相。亦無壽者相。已了生死矣。若有我人眾生壽者。即生瞋恨。並又
引說於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彼時已無我人生壽者。故告須菩提曰。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內不見己受辱。外不見人加辱。故能忍。能忍即名忍辱波羅
蜜。而達彼岸也。然六度都要離相。才能到彼岸。然後歸結到離一切相。而發菩提心。能發平等無我之覺心。著相則不平等。不平等心則不覺矣。此乃總結長老啟請
發菩提心之要義也。
如來又將前點睛無住生心之處。恐人分成二截。無住是無。生心是有。今則連成一句讀。應生無所住心。前言不住兩
邊。而歸中道。恐人執著中道。既有執著。便是意識分別。仍落四相。故今融成一片。應生無所住心。心無所住。便是發菩提心時。心無住即無障。無障即明。明即
覺。應如是知。如是學。世人之清淨心。久為人我物慾障蔽。本來面目不得顯現。本覺不得受用耳。必依法修持。信解行證。由始覺而復本覺也。永嘉頌云。恰恰用
心時。無心怡恰用。常用恰恰無。簡而言之。有心無事。有事無心也。說無事時。心同太虛。說有事時。應運不動。故曰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此兩句更宜著眼。佛
旨高深。不宜曲解。既應生無所住心。然後若心有所住者。住於般若也。先德云。世人之心都住境。難能住於般若之上。既常住般若。雖住亦即為非住也。此即須菩
提啟請開頭就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住字有置心一處。不使散亂之意。故佛告之心如虛空。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亦不可思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此住字
非是住相之住。教住般若之住。江居士言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以為住非所住之意。余則不敢苟同。非標異也。識者諒之。
實相之生。當由於心之清淨。則無虛。當由無實以成就之。苟有所執。虛亦成實。若一切不執。則虛實俱遣矣。若俱
遣。則無實無虛。與空色同時圓融同一義也。心無兩用。只在繫念正念。正念分明。提起佛號。自他不二。心佛不二。境智不二。妄念自息。若到念佛三昧。則一心
不亂。心體清淨。寂照同時。何有禪淨之分哉。故說不住色布施。則忘能施所施之相。若行菩薩道。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故應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遣執破
我。端藉布施忍辱持戒一切行門。故佛告善現。如來是佛表性德而言。故說是真實。如不誑不異之語者。又如來所得之法。無實亦無虛也。總歸不二第一義也。
佛又告之曰。若菩薩心住法而行布施。則為所障。故有入暗之喻。若不住法。心不遮障。則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又告以當來之世。若有皈依三寶之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能生淨信。則讀誦。能解經義。則受持。則為如來性中。以佛法身之智慧。悉知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
量無邊功德。此顯菩薩心不住法而悟實相布施。則其心心念念。住於無住。即是觀照般若之鏡界現前。不僅無邊生死可以解脫。無上菩提之佛果亦由是成就。故取譬
曰。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已除住法之翳障故也。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