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眞妄之別

劉承符

我們這個心,在佛法上同義的名詞太多了,又叫作 眞如、實相、如來藏等等,前於談性一文中已列舉了七十二個之多,還不算完全。我們凡夫雖然有一個心,但是這個心是眞妄和合的,又稱為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者。 世尊成道時,詫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無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卽時現前。」如來智慧覺性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原來是自性清淨心,但是被妄想執著蓋覆著了,所以成為黑漆一團,俱足了貪瞋癡煩惱,妄想執著的禍根就是無明。大乘起信論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我們從無始來就受了無明的害,必須設法把無明去掉,所謂去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我們的本性清淨無比,古人常以太陽為喻,太陽本來是光明澈照大千,若是有 一片烏雲遮著就變成陰天,假如有一陣大風把烏雲吹散,太陽馬上顯出。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本來是自性清淨心,因有無明遮蓋,變為黑漆一團,若把無明去掉,我 們的自性清淨心自然顯露,這個道理與佛成道時所說的是一樣。

前面說過,我們凡夫的心是眞妄和合之體,眞就是本性,妄就是無明,這兩個東西和 合在一起,故又稱為如來藏,形容我們有一個清淨心,但是他含藏在無明壳裏。這個眞妄和合的東西很奇怪,眞心是不生滅的,而妄心是生滅的,這兩個東西雖然說 是和合而是假和合,不是眞和合。眞和合就是兩個混合在一起分不開,一眞一假根本無法混合在一起,它們是貌合心不合,表合裏不合,這樣我們才有辦法修行證 果,否則修也白修。

這樣就好辦了,因有無明才有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有了第六七兩識,連帶的生出煩惱所知二 障,於是起惑 造業受報,流轉六道,苦海無邊,這禍根就是無明。然而無明並不是實在的東西,它是一個虛幻相,沒有實體,如果是實在的就無法去掉,我們就不必學佛了。我們 對待無明可以把它當作一位壞朋友看待,這位朋友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又奸又滑,總想拉我同他一道去作下流事,我與他相交有年,知其底細,無法改變,唯有敬 而遠之,與其保持距離,我一心在家閉門讀書,不與他糾纏,不理他,不睬他,時時提高警覺,不與他接觸,天長日久,他自然不會再來找我的麻煩。對待無明也要 採取這種態度,須知無明就是我見,金剛經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卽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卽非的意思是約性說,在我們自性清淨心中絕沒有一點我見 的幻相,凡言卽非,明其不可執有,本非實體,故曰卽非,應當與其遠離。應知無明我見乃是眞心變現出來的幻相,幻相是緣生法,緣生卽空,心若攀緣,我見便隨 緣而起,若心不生,我見卽無從生。圓覺經說:知幻卽離,離幻卽覺,就是這個道理。覺者菩提義,也就是我們如如不動的本性,可見我們知道妄想是虛幻不實的, 就能夠與它保持距離,不要取它、著它、惹它、注意它,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就覺悟了。

離字是離開的意思,卽是對於任何事物不起念,不起念就是無 念,不必專心想著「我現在注意不要起念」,如果心裏還想我現在不起念是否已經做到不向外攀緣,有這麼一個念頭又是起了念,這樣仍是無明當家,仍然是我見熾 然。在不起念的時候,心中偶爾又似乎有一點妄念,但不必去管它,不必深究,隨他去,不去辨別,假如再想想這種情況是否眞的妄念不起,又是庸人自擾,頭上安 頭,反而增加了妄念。應當知道我們的眞心又叫眞如,眞是眞實不虛妄,如是不變易,永遠是這個樣子,妄念是由眞心隨緣變現出來的幻相,若心中妄緣不起,不起 就成了,不必再想了,也沒有所離的一切相,也沒有我的能離的心,我的清淨心中,本來什麼都沒有,就不必再去想我是否眞正能夠離開妄念。所以圓覺經有幾句經 文說的最透澈,其文曰: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眞實。」

這幾句經 文,要把它念熟了,存養於心中,微密觀照,日子久了,就可以揣摩出來它的含義,對於不起念或無念才有個入處。在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心裏胡思亂想,人我是 非,接踵而來,同看電影一樣,越想越睡不著,這時想起如何能使妄念不起,試試用圓覺經這幾句話以對治之,背誦這幾句經文,細細揣摩它的意思,試了以後,還 是不行,沒有背誦一兩遍,妄念又來了,於是又想經文太複雜,不如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慢慢的念,一個字一個宇的念,不用什么心思,這樣慢慢的心裏也安靜了 就睡著啦。不只一次,很有效驗。由此可知,斷除妄念不容易,要用念佛的正念以排除妄念。古來許多禪宗祖師到了晚年總是叫人念佛,確有道理。再往深裏說,念 佛之念亦是幻,這叫作以幻除幻,念佛之念雖是幻,乃是隨順眞如之正念,而不是隨順煩惱之妄念,因心不同,結果也不同。須知念佛也是入手方便,雖稱正念,但 是能念的我與所念的佛亦要慢慢遠離,漸漸能達到無能念無所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情況才算是不落在對待之相而證入絕待之性。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若得解脫,卽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卽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 為無念。用卽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卽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云: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問:云何為邪念,云何為正念?

答:念有念無,卽名邪念,不念有無,卽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 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名為正念。

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旣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卽無有念。只箇無念是名眞念。菩提無所念,無 所念者卽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卽是無念也。

前面六祖壇經的一段開示,與大珠和尚的語錄,都把無念的意義說的很清楚,所謂無念者卽一切處無心是,一切處無 心就是不要把心住在六塵上,就是無住的意思。

金 剛經修行的宗旨就是無住二字,無住就是離一切諸相,離一切諸相就是空有不著,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因為諸相離,則實相卽現前。金剛經前半部是 約境明無住,後半部是約心明無住。前邊說的不應住六慶布施,不應住六慶生心,應離一切相種種開示是教人不要在外境上生分別心,到了後半部則是教人於起心動 念時便不應住,如無有法發菩提,無有法名菩薩,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前半部是兩邊不著,後半部是兩邊不著亦不著,前半部是遣所離的 境,後半部是遣能離的心,把一切能所全部遣蕩淨盡。

金剛經要旨是理顯三空,三空是我空、法空、空空。所以有的學者怕談般若,因為般若所談的 全是空,全是遣蕩。修行人若不細心觀察,很容易偏向於空的境界,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其實般若講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有同時,空卽 是有,有卽是空,這種情況,最難形容,最難表達,說也說不清楚,所謂無住,所謂妄念不起,所謂兩邊不著等等,並不是如同死灰槁木,形同息滅,而是對於一切 境界妄念不起,妄念不起之後,我們的本來面目乃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如果不是空有同時,我們的靈光也獨耀不起來,有這個靈光就是還有一個不空的所在,這 個不空就是我們的眞心。總而言之,整個佛法就是去妄顯眞。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