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印度佛經,最早的是漢代桓帝時代。彼時,安息王子出家為比丘的安清(字世高),到達洛陽,在二十餘年
內,譯出了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長阿含經的一部份),道地經等三十餘部佛經。安世高的譯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
在讀書者,皆被吸引而不致厭倦。當時其他譯者的謬濫粗譯,都不及安世高的譯文正確優雅。安世高的譯經皆為小乘經典。
差不多同時,月氏國比丘支婁迦讖亦抵中國,在洛陽譯出大乘經典十餘部,包括般若道行經,般若三昧經,首楞嚴
經,兜沙經,阿閦佛國經,阿闍世王經,寶積經等。高僧傳說支讖譯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
但是安世高與支讖兩人所譯大小乘經典均非完整全篇,多為節譯本或零章斷篇。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吳國比丘支謙在公元二二二年至二五二年間,三十多年,譯出四十九種大小乘經典,包括維摩
經,大明度經,大般若經,泥洹經等等。其譯文被高僧傳評為「曲得聖義,辭旨文雅。」並非如其師支讖的直譯。不過,支謙的意譯諸經,除大明度及維摩經之外,
都是小乘經典,而且都不是完整全譯,只是簡譯。
西晉秦始二年,即公元二二二年,月氏國(在今新疆境內)比丘竺法護,到達長安駐錫,譯出大小乘經論一百五十六
部之多,包括:大般若經的光讚般若品,維摩經,正法華經,方等般若泥洹經,修行道地經,持心經,菩薩十住行道品等等,範圍及於般若,法華,華嚴,涅槃,方
等,阿含各經。其中正法華十卷經,是初次譯出的法華經。
到了東晉,譯經事業突飛猛進,在道安法師的襄助提倡之下,有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僧伽跋澄等外僧來華譯出阿含
經與阿毗曇論等一百多萬字,由道安潤飾及鑑定。
公元四OO年,即姚秦弘始三年,天竺比丘鳩摩羅什抵長安,秦王姚興供養鳩摩羅什於皇宮中西昭閣,請其主持翻譯
佛經,並派沙門僧叡,僧肇等八百比丘助譯。這是國立譯經院的開始。
鳩摩羅什精通天竺梵文及中國漢文,而且是空宗龍樹菩薩一支的弟子,所譯多為空宗經典,包括:成實論,小品般若
經、大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均為新譯。又有重譯及全譯法華經、維摩經、遺教經、無量壽經、持世經、梵網經、十誦律……合計三
十五種經論,三百餘卷,範圍廣泛,包含法華、華嚴、般若、方等、大小乘律論,譯文兼重梵文原義韻律與漢文簡潔典雅,態度慎重。
同時代,有天竺比丘佛馱跋陀羅(覺賢)來華,至長安會見鳩摩羅什,成為鳩摩羅什的譯經顧問,後來南下至廬山皈慧遠大師。慧遠請佛馱跋陀羅翻譯佛經。於公元四一八年(東晉義熙十四年)開始與廬山沙門百人合力譯出於于闐取得之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即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一共三十四品,(後世稱為晉譯六十華嚴經)後來又譯出觀佛三昧論經,修行方便論,大般泥洹經。摩訶僧衹律(法顯從西域取回)等十五部一百餘卷。
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六十卷,雖非華嚴經全部,但啟肇後世隋代杜順和尚開宗華嚴。至唐代武后時代,智儼和尚光大華
嚴一宗。其時,天竺比丘實叉難陀來華,重譯華嚴經,以取代上述之六十卷,是為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兩種譯本均流傳至今。
同時代有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法豐)來華,受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口譯大般涅槃經上半部,由慧嵩與道朗等比丘
筆錄。後來,曇無讖三藏法師再赴于闐(新疆境內)取回下半部。返姑藏(甘肅)譯之,前後八年,譯出四十卷,稱為北本涅槃經。後被蒙遜所害。
四十卷涅槃經流通到南朝劉宋的建業(南京)。宋文帝覺得該經文法辭句有不通順之處,又兼品數疎簡,令沙門慧
嚴、慧觀、謝靈運再治。參照六卷泥洹經(法顯法師譯),刪改增補為三十六卷,稱為南本涅槃經。即今日流通本。
曇無讖另外又譯有大集經,大雲經,菩薩地持經,金光明經等大乘經論,與優婆塞戒,菩薩戒本諸律等律藏,一共六
十多萬字,貢獻很大,不下於鳩摩羅什及佛馱跋陀羅。
由於初期譯經不完整,每有欠缺。東晉時代起,就有不少比丘西行往印度或西域各國取經。西遊取經並非從唐三藏玄
奘開始,早在晉代,就有高僧多人西遊取經了。
晉代西遊取經最出名的是法顯和尚,他從印度取囘的佛經計有:長阿合經、雜阿含經、方等經、涅槃經、薩婆多律、雜阿毗曇心論、摩訶僧衹律等等。法顯又參加佛馱跋陀羅的廬山譯經,譯出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論,摩阿僧祇律等。法顯後來又曾渡太平洋到達墨西哥傳宏佛教,為中國佛教比丘往今日美洲宏法的第一人。
此外,智嚴和尚西行取囘普曜經,廣博嚴淨經,四天王經。法勇和尚(原名曇無竭)西行取囘觀世音授記經,並且譯
成漢文。智猛和尚西行取囘大般涅槃經與摩訶僧祇律。支法領和尚取囘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歸於廬山,由佛馱跋陀羅口譯,各沙門筆錄。
到了公元四三一年,即劉宋元嘉八年,有西域罽賓比丘求那跋摩到達建業,譯出菩薩善戒經三十品。
公元四三五年,中天竺比丘求那跋陀羅到荊州,譯出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相續解脫如來所出隨順處了義經,又
譯出楞伽經,此各經皆是法相宗經典。
元魏宣武帝時代(公元五O八至五一一年)中天竺比丘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合譯世親菩薩所作十地經論十二卷,
開「地論宗」。又譯十卷入楞伽經,深密解脫經及世親菩薩著楞伽唯識論,寶積經,涅槃經。
同一時代,西天竺比丘真諦三藏來華,在二十三年中,譯出佛經論六十四部,合計二百七十八卷,大部份是世親菩薩
及無著菩薩所作經論,最重要者為攝大乘論,俱舍論三十卷,決定藏論三卷,中邊分別論三卷,大乘唯識論一卷,佛性論四卷,如實論一卷,無相思塵論等,開唯識
宗。
以上歷代譯經,均由外僧口譯,漢僧執筆及潤飾,難免雅有餘而信則不足。
公元六二九,即大唐貞觀三年八月,玄奘法師從長安西行,前往西域,目的為往天竺取經,當時唐朝不准出關,玄奘
乃潛行出國,歷盡千辛萬苦,越過沙漠,帕米爾高原險峻雪山,才到達印度,學習梵文多年,於十六年後,即貞觀十九年正月(公元六四五年),取經囘到長安,受
太宗皇帝之命,居於弘福寺開始譯經。
玄奘三藏法師取囘經典,為有史以來最豐富之一次,合計六百五十七部,用馬二十匹裝載,根據其弟慧立所作大慈恩
寺三臧法師傳的記載,計取囘下列各經典:
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論一百九十二部。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