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無實無虛說

劉景符

無實無虛一語,金剛經中凡兩見,讀了數年金剛經似乎仍不 甚瞭解這句經文的真實義。古德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例如這句經譯成英文是 neither true nor false。若以這句經文對任何中外人士說,我想他們也無法瞭解是什麼意思。

談 到翻譯問題,我實在不敢表示什麼意見,因為我的英文程度膚淺,不應班門弄斧,而為了研究學間也不妨在孔子門前賣三字經。例如無實無虛譯為neither true nor false,如此譯法是否尚有商榷之必要。true字應作真假的真解釋,若是改為existence,就表示實在、實存、實體的意思。又false應作真 假的假字解釋,若是改為emptiness就表示空虛、空無的意思,所以無實無虛也可譯為neither existence nor emptiness。如比譯法是否更與原經文的意義接近,這是題外的話,略述拙見而已。

要說明這一句經文,就應當先將其全句經文寫出來,其全句 經文在金剛經第十四分是這樣說的。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這 是佛告訴須菩提的話,佛說:「須菩提呀!如來所得的法,這個法無實無虛。」先說如來這個名稱,這裏為什麼不說佛所得法,而說如來所得法。因為如來是性德之 稱,如者無差別之義,也是不異的意思,法性沒有差異(諸法所依的本體是為法性,在有情方面名為佛性,在無情方面名為法性。)法性是空寂的,名為如來者,以 其證空寂之性,所以經文又說,如來者即诸法如義。

上句經文中之「所得法,此法」之兩個法字是指的一個 東西,就是說如來所證得之法,然而這個法究竟指的是什麼?正是指的性而言,說此法無實無虛是說明性是無實無虛。如來所證的性,叫不出一個什麼名堂,姑且稱 之為無實無虛,就是說如來證得無實無虛之性。無實者是說如來雖得而實無所得,無虛者是說如來以無所得故而得證性。法字是指性而言,得字是指證性而言。並不 是說成如來後還有所得,還有法,若是如來還有能得所得,他四相尚未破,還能稱之為如來嗎?心經上說到最高境界是無智亦無得,此句可以印證。

無 實無虛與空有同時之義可以互通,無實是說不是實在的、實存的,雖然是有,而是幻有,所謂有即是空。無虛是說雖然是虛幻不實的,但他仍然有個假相,所謂空即 是有。說到空有同時,則空有均不可說,無實無虛也是虛實俱遣。虛實俱遣即心經上所說以無所得故,諸佛依之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句話說,如來所得法即 如來所證之性,此性虛實俱不可說。

無實無處又可與無相無不相之義相通。無相無不相是實相的 定義,實相是性體之別名,性體本是空寂、無相、一絲一毫都沾不上,故必須遣蕩情執,方顯性體。性體本不是相,故曰無相,但是雖不是相,而一切相都是緣性而 現起,故曰無不相。

金剛經第十七分又有一段經文提到無實無虛,其文曰: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 虛。」

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漢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指如來之無上覺心,亦即真如覺性之異名。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究竟清淨義,清淨覺中,一塵不染,什麼都加不上,所以說 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是無實無虛,因為如來已證真如覺性,這個真如覺性的意義是離一切法差別之相,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所以佛不見有差別之相,佛看我們 眾生都是佛,是之謂如,佛亦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故謂之諸法如。「如」是如常不變,無差別之義,這是說法性沒有差別,所以經文又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稱之為如來者,因其已證空寂之性。雖然說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所得之中,因其覺性空寂,故曰無實,但是真如覺性是常恆不變,俱足萬德,故曰 無虛。

諸法緣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諸法之相,雖是緣生而無 實,諸法之性,則同一真如而無虛,所以說於是中無實無虛。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諸法之一,也是緣生,故實無有法,亦無所得。

無 實無虛又是兩邊不著之義,兩邊不著乃是佛境界,我們的處境雖然比佛境界差的很遠,如果能夠向這個目標去做,漸漸進入情況,已經是了不起了。兩邊不著是不著 有也不著空。大乘佛法,千言萬語就是破執著,一有執著必落兩邊,不著有便著空,不是中道。這種境界要在實行中才看得出來。例如佈施是著有,不佈施又著了 空,必須要不著相佈施,不著相卻不著法,亦即不著有。佈施就是不住非法,也就是不著空。不著相而佈施,佈施又不著相,如此兩邊不著,乃真是無實無虛,無實 無虛即如來所得法,這個道理若仔細揣摩,與空有同時是一樣的。

無實無虛又與不一不異之意義相通,以法 身報身言,佛的法身報身也是不一不異。佛的報身,光明相好,乃是多劫無量功德修成。法身是性,報身是相,性相從來不離。報身既是相,他也就是虛幻不實的假 相,不過是法身的光影而已,若不著報身之相,便見法身之性,兩不相礙。換言之,不觀相而觀性,則報身即是法身。法身與報身如此,其他一切法皆是如此,所以 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總而言之,說無法、說離相、說遣相、說不住法不住相等 等,並不是說絕對無法無相, 又說無法可得者,是說得而不存得想,並不是絕對沒有得。性相的關係因為性是性、相是相,所以安兩個名字,因其不一,所以成諸法而無實,但是性相又是一表一 裏是一物之兩面,從來不離,因其不異,故為一如而無虛。如經文中曾有「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如是世尊 兩句是長老答辭。佛問須吾提,恆河中所有沙,是不是沙呀?照以前佛所說法,須菩提應當答:「如來說非沙,是名為沙。」如今須菩提卻直接了當的答說是沙,他 的意思是,若不著相,則見相即見性,何必說不是沙呢?這與前面所說的法身報身之理相同,也可以解釋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意義。有如河沙,言性固非,言相何嘗不 是。相者就是性的相,何必廢相以明性,所以如來教導我們不可執一,亦不可執異,有所執,即有所立,不偏於此,即偏於彼。法相變化無常,為世俗所共見,法性 常恆不變,為諸法之本體。

金剛經全經宗趣即是無住二字,無住就是不住於相,因為住 相是妄心,若要降伏妄心,必須無住。妄心就是分別心,分別心是第六識起作用,若能障伏妄心,則真心自現,古人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無 實無虛就是無住,就是般若智慧,所謂大乘最上乘者,唯一般若而已。般若顯明空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什麼都沒有是外道的頑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 緣的關係下存在的,其存在與生起稱為緣起。凡是緣起的都是受種種條件而決定其自身的存在,所以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即謂之空。這裏所說的自性是自有 或自成或有自體存在。但是緣起都是因為種種關係而存在的,並不是自成自有的。緣起性空是中觀大乘最基本的理論,這個空是超越一切有無、對待、分別,而內證 於寂滅,並超越了紛亂的、束縛的、煩惱的一切,而達到寧靜、和平、解脫的自在境界。這種境界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具足萬德莊嚴遠離生死而得到徹底的解脫。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