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美國萬佛聖城法界佛敎大學畢業典禮致詞
法界大學校長宣公上座、各位副校長、敎授、講師、各位
貴賓、各位同學:
法界大學是一所佛敎的大學,宣公上人爲了要培植佛
敎的人材而創設這所佛敎高等的學府;今天擧行畢業典禮
,蒙校長宣公上座慈悲,頒授榮譽佛學博士學位給我,並
邀我爲這一屆的畢業同學頒發畢業證書,銘感無旣!也就
由於這個殊勝的因緣,我有機會在這隆重的的畢業禮上,
跟大家來說幾句話,更使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各位!佛敎的敎主釋迦牟尼佛陀,是一位人生宇宙最
高眞理的發現者;但是,我們從敎育觀點來看,佛陀却是
一位實施正覺敎育的敎育家。
A.敎育的目標
佛陀出生於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印度是世界四
大文明古國之一;他從小就接受當時印度的五明敎育,到
了他覺悟成道時,發現一切衆生,都有和佛陀一樣的智慧
,不過因爲給煩惱妄想蒙蔽著,不能顯現而已;這個發現
,從人類文化史上說,是個大突破!佛陀是一位大覺大悟
的敎育家,他是內本其所證悟的眞知灼見,外冶印度古代
各種的學術思想,來實施他的敎育。
法華經上說:「佛以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
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什麼叫「大事因緣」呢?就是
救度衆生,也就是施與衆生正覺的敎育;其目的是要世間
一切衆生獲得像佛陀一樣的智慧,解黏去縛,了生脫死。
衆生聽聞了佛法,接受佛陀正覺的敎育,如果能夠依照佛
陀指示的修養方法去實行,最後獲得了覺悟,便能斷惑證
眞,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敎育最大的目標。
B.敎育的分類
大覺悟者佛陀敎育的目標,雖然祗有一個,但是衆生
的個性與志趣,卻是千差萬別的,佛陀爲了要「隨機施敎
,應病與藥」,也就開示了各種不同的法門,把個性與志
趣不同的衆生,分門別類地施以適當的敎育。這些個性與
志趣不同的衆生,大概分爲五類,所以佛陀一生所施的敎
育,可以總攝爲五乘敎法:
一、人乘敎法——有一些人乘根機的衆生,佛陀
施以
五戒的敎育;這些人依敎奉行,後來得生人間。這好像現
在幼稚園的敎育。
二、天乘敎法——有些天乘根機的衆生,佛陀施
以十
善的敎育;這些人依敎奉行,後來得生天上。這好像現在
的小學敎育。
三、聲聞乘敎法——有些聲聞乘根機的衆生,佛
陀施
以四諦法的敎育;這些人依敎修行,後來證得阿羅漢道。
這好像現在初中的敎育。
四、緣覺乘敎法——有一些緣覺乘根機的衆生,
佛陀
施以十二因緣的敎育;這些人依敎修行,後來證得辟支佛
道。這好像現在高中的敎育。
五、菩薩乘敎法——有一些菩薩乘根機的衆生,
佛陀
施以六度的敎育,這些人依敎修行,後來證得菩提佛果。
這好像現在大學的敎育。
┍
⒈人乘敎法 :五戒———幼稚園 ┑
┝ ⒉天乘敎法 :十善———小 學 ┥
佛
陀的敎育 ┝ ⒊聲聞乘敎法:四諦法——初 中 ┿ 現在的敎育
┝ ⒋緣覺乘教法:十二因緣—高
中┥
┕ ⒌菩薩乘教法:六度———大 學 ┙
佛陀從成道到涅槃四十多年之間,到處傳播覺音,推
行教育;接受他教育的學生,包括國王、后妃、大臣、平
民、乞丐和奴隸,遍佈於當時社會上的每一階層。至於他
實施教育的場所,概括地說,也可分爲三類:
一、精舍說法——這是比較大規模和較長時間的
說法
,包括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衛城的祗園精舍以及其他各
處精舍。
二、應供開示——佛陀在世時,常常接受信徒們
的邀
請,到他們的家裏應供,飯後隨機開示佛法,令他們的日
常生活,循著佛法的正規而行。
三、民間佈教——佛陀於四十多年施行教育期
間,除
在精舍說法之外,也常深入民間,向社會各階層人士,普
遍施行正覺的教育。
佛陀的精舍說法,應供開示和民間佈教的教育措施,
剛好和現在的教育家所說的三種教育相類似:精舍說法,
類似現代的學校教育;應供開示,類似現代的家庭教育;
而民間佈教,也就是現代社會教育。
┍⒈精舍說法——學校教育 ┑
佛
陀 ┝⒉應供開示——家庭教育 ┿ 現代三種教育
┕⒊民間佈教——社會教育 ┙
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他所推行的教育,已經注
意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必須兼行並重,我們不能不
說佛陀是一位先知先覺的大教育家了。
C.教育的方式
佛陀是一位大覺悟者,他施行教育,有兩個大原則:
一、契眞理;二、協時機。契眞理是所施的教育,必須符
合諸法的實相,這是佛陀教育的本質;協時機是所施的教
育,還要適合學生的根機,這是佛陀教育的作用。佛陀爲
了要應機施教,他常在說法之前,入定觀察聽眾的根性,
然後決定要施行那一種的教育。最奇特的是佛陀說法時,
他所用的巧妙言詞,能使出身不同和知識高低的人,都能
夠了解;每個人都覺得佛陀的這些話,好像是專爲自己說
的,因之而感到歡喜與滿足。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
生隨類而得解」,就是指此。
佛陀的教育方式,除了能夠契理與契機以外,還有很
多特點,這裏擧出兩點:
一、言教與身教並重——言教,是用語言傳授的教育
;身教,就是以身作則的教育。現在的教育,大都注重言
教,而忽略了身教;佛陀的教育,則言教與身教並重。
在言教方面,佛陀常常接受學生的提問,而從解答問題中,發揮精警的言論,藉以灌輸學生們的智識;例如金
剛經裏面解答:「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在現代
的教學法上,類似注入式教法中的演講式教法;但是佛陀
的講述,能夠深入淺出,娓娓動聽,令人不會厭倦。有些
會上,則由佛陀發問,叫學生解答,然後隨其所答,作適
當的評判與指正;例如楞嚴經裏面的「七處徵心,十處辨
見」;這在現處的教法中,屬於啟發式教學中的課題式教
法。還有一些會上,都是佛陀跟學生相互盤詰,在問答中
,揭出人生宇宙的眞理實相;例如在大寶積經裏面,佛陀
與妙慧童女一連串的問答,揭出了十項世間的和出世間的
妙諦;這在現代的教學法中,又像是啟發式教學法中的問
答式教法。
說到身教,這可以說是佛教教育的特點,佛陀教導學
生要慈悲,他自己的行爲,就是實行慈悲的示範;這些事
實,散見於許多佛典中,這裏隨便擧出幾點:有個老比丘
眼睛有毛病,縫衣服時要穿針看不見,佛陀替他穿針。有
個比丘平時不肯爲病人服務,到了自己生病時,沒有人照
顧他,佛陀就替他洗身體,照顧他的飲食。釋迦族跟拘利
族的人爭水,吵起架來,佛陀不辭勞苦,從遙遠的地方趕去,替他們調解。毗舍鄰城疫症流行,佛陀不怕傳染,特
地進城去安慰病人,敎導病人。這些行動,都是慈悲救世
的示範敎育。其實,佛陀身爲王子,養尊處優,也能夠看
王位如敝屣,視富貴若浮雲,出家過著三衣一缽的清淡生
活,就這種難捨能捨、難行能行的偉大人格,已夠做學生
們的榜樣,這是最好的實踐示範敎育了。
二、戒定慧三學兼施——佛陀的敎育,著重於戒、定
、慧三學兼施。他先敎戒字,令學生修養品德;次敎定學
,給學生鍛鍊身心;然後再敎慧學,使學生啟發智慧。因
爲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佛陀施敎的次序。
佛敎的經、律、論三藏,所以成爲千百年來佛敎徒信
受奉行的聖典,就是因爲經藏能詮定學,律藏能詮戒學,
論藏能詮慧學。佛陀這戒、定、慧三學的敎育,可通現代
德、智、體的三育。
┍⒈戒學——德 育
┑ 佛
陀的三學 — ┝⒉定學——體 育┿現代的三育
┕⒊慧學——智
育┙
雖然,如果詳細加以分析與比較,則有下列三點的不
同:⒈三學是一貫性的,先後次序分明;三育則沒有連繫
,各別施行。⒉現在的體育,只注重身體的鍛鍊,而定學
乃包括身體與心靈的鍛鍊,尤其注意心靈的修養。⒊德、
智、體三育,只是世間的敎育;而戒、定、慧三學,卻是
通於世間與出世間的敎育。
三
育——世間的敎育
三學——出世間的敎育
再說,現在有人在德、智、體三育下面,再加了美育
和群育,成爲五育;這在佛陀的敎育中,早就具備了;因
爲美育的訓練,目的在陶冶性靈,使人的性情,進趨眞善
美的境地;而佛陀敎導學生靜坐,收攝心猿意馬,摒除妄
想雜念,使人精神統一,心靈寧靜,以期證悟本性;這對
於性靈的陶冶,心性的鍛鍊,實在是更有效而更高超的美
育。至於群育的訓練,目的在使人親愛互助,合群和諧;
佛陀捨己爲人,恒順衆生,無條件爲人群社會服務的敎育
,顯然是更積極而更完善的群育。
D.敎育的境界
佛陀是大覺悟者,他自己所覺悟的境界雖然很高,但
由於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陀的敎育不得不由低而
高,由權而實。在五乘敎法中,說五戒、十善的人乘法和
天乘法,這是學佛做人的基礎,也是出世三乘的階梯;因
爲沒有這下兩層的階梯,也就爬不到上三層——出世間三
乘的樓上去;所以五戒和十善,被稱爲「五乘共法」。再
高上去說四諦、十二因緣的聲聞乘法和緣覺乘法,這是斷
除煩惱、解脫生死的要道,被稱爲「三乘共法」;這雖是
出世間法,但還沒有達到最高的頂層。從此再高上去說六
度的菩薩乘法,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是所謂「欲窮千
里目,更上一層樓」,才被稱爲「大乘不共法」或「大乘
特法」。
菩薩乘法修到成功,就是圓成佛果;佛果是登峰造極
的境界;好像爬上了最高的頂層,視野擴大了,一望無垠
,廣濶到沒有邊際了。這種境界,在華嚴經裏面稱爲「一
眞法界」。這是佛陀敎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有史以來
所有敎育的最高境界。
中國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根據華嚴經「一眞法界」的
精神,成立了四種法界。清涼國師在他所著的「華嚴經疏
」裏面說:「統唯一眞法界,謂總該萬有,卽是一心;然
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
四種法界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
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這四種法界,不但是華嚴經
裏面極重要的義理,同時也綜括了全部佛敎的哲理系統。
現在略述其要旨如次:
一、事法界——這是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物質現象和
物質作用;這些千差萬別的事物現象,都是由於因緣所生
起的。
二、理法界——這是指我們的精神現象和精神作用,
統攝萬物的理體。雖然物質世界森羅萬象,光怪陸離,眩
人眼目,但其理體不變。也卽是說事法界旣是由於因緣生
起的差別現象,它的生滅變化,都歸於空;而就事物的本
體來說,本來是沒有生滅沒有增減,永久不變的絕對理體
。
三、理事無礙法界——理是事物抽象的理體,事是理
體統攝的事相;理好像水、事好像波;水能變波,波卽是
水,水和波本來是同一物的;所以心經說:「色卽是空,
空卽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水和波是同一物,理體和現象也是同一物,離開
了理體便沒有現象,離開了現象也沒有理體。說得更清楚
一點,就是差別的事相和不變的理體,本來是一物的兩面
,我們能從生滅無常的事相中,體認到亙古不變的理體,
這就是性相交融、心物一如的理事無礙境界了。
四、事事無礙法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
由於事物的理體顯現的,因此,理體所顯現的各種事物現
象,也應該是融通無礙的;這好像離水無波,離波無水,
這是水波無礙;水波旣然無礙,那麼進一步說水和水、波
和波,也應該是無礙的。再說,事事旣皆依於理體,則事
無大小,完全都具有理體,理體旣周徧於每一事物,則事
事周徧而不相妨礙,這叫事事無礙。
華嚴經說:「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剎土,能於一念中
,一一塵中現。」這萬物顯現在事事無礙法界上,正像天
空的一輪明月,映現在千江萬水之中;一切法都不孤起,
都是相互圓融無礙的。
這事事無礙法界,是根據萬物一體和萬物相關的兩種
原理來說明的:因爲萬物旣同一體,就好像水波相攝,萬
物可以相卽;又因爲萬物互有相關,就好像兩鐘相應,萬
物可以相入;萬物可以相卽相入,一卽一切,一切卽一,
重重無盡了。
事事無礙相卽相入的道理,不但一般人很難理會,就
是西洋的哲學家也搞不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大家對
於佛敎「空」的道理摸不清楚。
E.結 語
一眞法界是佛陀的境界,是大覺悟者最高的境界,廣
大甚深,不可思議!
宣公上座以佛陀的心爲心,以佛陀的志爲志,創立這
一所法界佛敎大學。法界佛敎大學訂有四項的敎育方針:
第一、詮釋佛理,宏揚佛敎,俾使衆生分享法喜;
第二、發展正直的心智;第三、利益社會;第四、鼓
勵衆生趣向菩提。這是本著大覺悟者佛陀敎育的精神,而
施行適應時代機宜的敎育。
法界佛敎大學設在佛敎聖地萬佛城,氣候溫和,空氣
新鮮,林木圍繞,環境幽靜,同學們處身在這個優美的環
境裏,大有「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之概!各位同學
在這良好的環境裏讀書,一定進步得很快。特別是各位同
學在這裏,能夠朝夕親近到精通佛法而解行相應的宣公上
座和各位法師,聽聞佛法,智慧與日俱增,眞令人羨慕不
已!
今天畢業的同學,我希望大家能夠本著佛陀慈悲救世
的精神,出而爲國家服務,爲社會服務,爲人群服務。
最後,我祝禱三寶慈光加被,大家身心健康,學業進
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