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名山望名德
一個
雲海生涯的行者,他所嗜好的既不是名,自然更不是利,平時最親近的是高山流水,枕著松根,聽那「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往往「十年歸不得;忘却來時
道」。但天下事往往不如人願,用功的人,雖說不求聞達。有時門外的苔痕,竟也會被陌生的足跡印上,像縮在寒岩的寒山拾得,尚免不了給人打上閑岔。夀冶老法
師自亦不能例外。
一九四六年,福州
鼓山的湧泉寺,其方丈一席空著,沒有人接任住持,因為虛雲老和尚與圓瑛老法師,都是鼓山的退居方丈。他們都已各有接眾安居的丈席,所以鼓
山便需要另請一位住持(方丈)人。平時山上住有三四百比丘眾,是個十方道場,誰都可以住,不管是北方來的或南方來的,只要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眾,任你住十
年八年或一世都可以。山上風景佳,氣候好,蒼松怪石,滿山都是。宋朝的朱子在山上讀過書,文天祥也在石上題過宇,從五代到民國,歷朝題字的石刻甚多,且都
是好字。如要聽各位方言,南腔北調,冶於一爐,彼此相處日久,言傳意會,無不了然。鼓山自從虛雲老和尚住持後,道風高,規矩嚴,所以大家都認為必需請一位
行持謹嚴的耆宿來領導。
由於虛雲老和尚的
旨意,和兩序大眾的表決,禮請壽冶老法師為鼓山方丈。當時寺裏派出的兩位代表是福慧當家師和瑞法法師。他們到上海後,聽圓明講堂的住眾談
到,如先徵求夀冶老法師的意見,他是決不會答應的,所以他們只好來演一齣「逼上梁山」。一到普濟寺門口,就燃起鞭炮,再進到寺內,見到夀公,呈上請帖,長
跪合掌,並且說:「如夀冶老法師不允所請,則長跪不起」。這樣做,一般說來,很是冒昧,但在叢林上為了期頭的請職,被請的人也會原諒的。夀公只好同他們到
圓明講堂,面向圓瑛老法師說明他實在不能接受的苦衷。
人是怕出名的,鼓
山方丈之職雖辭去,南華又派一位吳國柱少將來請,同時天童也來請。夀冶老法師均以專究華嚴大法,以了生死為辭。
十
一、結夏安居話穹窿
一九
四七年的四月,夀冶老法師到蘇州的穹窿山結夏安居。穹窿是太湖邊七十二峰中最高的一峰。〔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明代姚光孝軍師的道場(據傳說是燕王的軍師)
由此從靈岩山下一路進去,有一條御道,用特製的磚鋪成,直達穹窿山麓。沿途五里一庵,三里一亭,路傍種植各種各色的樹木花卉,相映成蔭,尤以垂楊為最多,
因風輕舞,分外宜人。
相傳這個穹窿山
上,舊時有一個道士和出家人鬥法的故事:-說是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道士名叫史良生,其人很有道行,已具五通。當地的人和朝中做官的都很信
仰他,因他曾做皇帝的軍師,破白蓮教有功,來頭不小。在穹窿山建一所很大的道觀。其人事母至孝,可是他的母親却皈依一個玄目山的萬峰祖師,是個不修邊幅,
不講名利的修行人。一個叱咤風雲的北堂,竟皈依一個如是寒酸的窮僧人,對史良生來說,是件很不光彩的事,心裏很不愜意。
有一回他的母親六
秩大壽,做兒子的既是交遊廣闊,又有地位,自然要為母親大大的慶祝一番。因此他去徵求母親的意見,不料他的母親却說:「要為我做壽,須把
我的師父萬峰禪師請來應供,為我消災,才可以。」史良生只好硬著頭皮到玄目山去請萬峰禪師,禪師真的答應了。史良生是有神通的人,能呼風喚雨,心想藉此捉
弄一下禪師,出出心中的悶氣。到了那天,他知道禪師何時來,路經何處,他就在半途裏起法來,一時暴雨狂風,想把萬峰禪師淋成個落湯雞,沒趣早自回去。豈料
屆時進來的卻是一位容光煥發,身著黃袍,非常威儀的大德。萬峰禪師却身上見不到一滴雨漬,腳下也沒沾半點泥污。慚愧死了史良生。經過這次的教訓,始知自己
一向錯視高人。直至現在,穹窿山觀裏的道士們,每年元旦,一定要到玄目山向出家人拜年。
十
二、行腳名山的禪和子
壽冶
老法師在穹窿山結夏安居,是住在一位佛門耆宿道堅長老的地方,就是穹窟寺,亦名觀音閣。道堅禪師是虛雲老和尚的同參,曾住過金山、高旻和終南山。我們這些
過慣椰風蕉雨生活的人,對於國內什麼山,什麼寺,都沒有印象,以為和山窪的菜園屋一樣平常。殊不知在國內遇到住過金山、高旻,尤以住過終南茅蓬的出家人,
便會衷心的肅然起敬。因為金山、高旻是坐香門頭最嚴謹的地方,終南又是大得不見人煙,只聽到幾許鳥鳴。
終南山,亦稱秦
嶺,一山山脈蜿蜒甘肅、陝西、河南三省,橫亘八百里,故古稱地肺。在這山高嶺硬沒有人煙的荒山裏,蓋個茅蓬,除伴清風明月外,老虎狼群亦時
來親近,如無相當的道心,持得起,放得下,不是很容易住得自在的。這裏順便談一談「靜坐」,起初怕腿痛,過後又怕掉舉與昏沉,這都是靜坐用功的魔障。平時
盤起腿,坐上一個半鐘頭,並不會感到什么腿痛,可是在禪堂裏,每天十四炷香,坐了跑香,跑香後又坐,就這樣一連串的跑跑坐坐,初入禪堂的人,這時便覺腿痛
了,甚至一盤起腿,就痛得像要斷一樣,幸好像這種情形不會太長久,過一段時間就習慣了。隨之而來的便是掉舉與昏沉。掉舉就是妄想與雜念,心靜不下來。昏沉
就是打瞌睡。平時談天說地,心裏倒是曠暢無塵,初坐時沒有什麼進境,等到稍有進境時,便雜念叢生,越覺胡思亂想,連童年時一些可笑的事,不自覺的會在眼前
重演。以前有個禪師,當他靜坐時,忽然想起小時曾看見一隻貓把頭伸進甕裏偷吃鹹魚,被人一喊,伸進的貓頭一慌拔不出來,連甕挺在頭上亂衝亂撞的形態。想到
這裏,竟忘身在止靜的禪堂裏,失聲大笑。這個道理好比我們在暗室內,看不到灰塵紛飛,如有一縷陽光射進,便看到塵粒紛舞。靜功一到輕安,便渾身輕如無物,
心境特別安寧,呼吸似有似無,這時便沒有什麼雜念了。據說住在五台的出家人雜念少,住在終南的出家人靜坐不會昏沉。所以許多的修行人,不辭跋涉之苦老遠的
到這兒來參修。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