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八識規矩頌講義

陳少英講述
蘇月里抄錄

第二章:頌第六識及轉智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

第六意識緣境範圍,甚為廣闊,其體性俱備善、惡、無記三 性。識量即通現量、比量、非量三量。所緣的境界通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境。唯意識在此三境中,以帶質境和獨影境為多,性境很少。因意識平時觀察事物,多 在比量或非量範圍。

第六意識造五趣雜業,即落欲界,造四禪定業,即落色界,造 四空定業,即落無色界,鑑因知果,事先便可尋出三界輪迴的跡象,故說三界輪時易可知。

備註:

1.第六意識的內容,可分五俱意識及獨頭意識二類:

①五俱意識:﹙意識與前五識俱時同起作用﹚

A 眼俱意識「意識」與「眼識」俱時同起作用。

B 耳俱意識「意識」與「耳識」俱時同起作用。

C 鼻俱意識「意識」與「鼻識」俱時同起作用。

D 舌俱意識「意識」與「舌識」俱時同起作用。

E 身俱意識「意識」與「身識」俱時同起作用。

②獨頭意識﹙獨行意識﹚:

A 夢中獨頭﹙夢位獨行﹚—睡時做夢,即睡時前五識不起現行,第六意識獨自緣夢境。

B 散亂獨頭﹙散位獨行﹚—平時散心位,作種種妄想,或回憶過去,憧憬未來等。

C 定中獨頭﹙定位獨行﹚緣定中之境界,如觀佛像、蓮花等,色界,無色界多現此定境,人間少有。

D 狂亂獨頭—神經錯亂。

2.意識作業的範圍很廣,通於三界,而在作用上說, 在三 界輪迴受生死的情況:是造上中下三品惡業,隨三惡道,造三品善業,則生善道,造三界十善業,兼修四禪八定,則生色,無色界,故根據意識強大活動力的造業, 在三界輪迴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第 六意識相應心所有:徧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共五十一個心所都俱備。自此三界九地造業善惡,皆以意識為轉移,意識起一淨 念,即與十一個善心所相連而起,起一雜念,即與根、隨、二十六個煩惱相應而起,以其本無定性,可善可惡,忽善忽惡,故臨時與心所配合,無一定標準。其五徧 行、五別境、四不定心所,亦皆不相離,隨類分隸,臨時看其情形、性質、環境如何,自然配合之,故說善惡臨時別配之。

備註:   

五十一心所簡標列下:

 1.徧行五個:

⑴觸⑵作意⑶受⑷想⑸思。

2.別境五個:

⑴欲⑵勝解⑶念⑷定⑸慧。

3. 善十一個:

⑴信⑵慚⑶愧⑷無貪⑸無瞋⑹無癡⑺勤⑻輕安⑼不放逸⑽行捨⑾不害。

                                ┌貪┐

                            ├瞋┤  三毒,障破戒定慧三德。

                            ├癡┘

⒋根本煩惱六個 ┼慢—恃己才能,於他高舉。   

                           ├  疑—於諸諦理,猶豫不決。

                        │              ┌身見—執身為我。

                         │             ├邊見—執斷常空等。

         └不正見———————— ├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 忿—對現在不饒益境,憤發為性。

                                                         ├  恨—由忿而先,懷惡不捨。

                                                         ├覆—恐失利譽,隱藏自 惡。

                                                         ├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

                                                         ├嫉—不耐他 榮,妒忌為性。

                                   ┌小隨十個 ├慳—鄙吝財法,不能惠施。

                                │                  ├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

                                │                  ├諂—矯設異儀,虛偽承順。

                                │                  ├害—損害有情,心無慈悲。

                                │                  └憍—於自盛事,染著傲慢。

⒌隨煩惱二十個 │     ┌無慚—不知自短,輕拒賢善。

        ├中隨二個┼ 

        │    └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

        │    ┌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能障止及行捨

        │    ├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障觀反輕安。

        │    ├不信—於實德業不忍樂欲,障淨信。

        └大隨八個├懈怠—惰於修善斷惡,障精進。

             ├放逸—不能防染修善,障不放逸。

             ├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

             ├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

             └不正知—於所觀境,起錯謬知。

                            ┌ 悔—追悔往事,障止。

                            ├眠—令身昧略,不自在,障觀。

 ⒍不定四個      ┼尋—於法推求,未審細察,令心粗轉。

                            └ 伺—於所尋法,數數推求,令心細轉。 
補充八識心王與心所相應數目:

             ┌①偏行五

             ├②別境五

             ├③善十一

1.    前五識相應心所三十四個 ├④ 中隨二

             ├⑤大隨八

             └⑥根本煩惱貪、瞋、癡。

             ┌①偏行五

             ├②別境五

             ├③善十一

2.     第六識相應 心所 五十一個├④根本煩惱六

             ├⑤隨煩惱二十(小隨十、中隨二、大隨八)

             └ ⑥不定四個

             ┌①四惑—貪、癡、慢、見。

3.        第七識相應心所十八個├②八大隨

             ├③五偏行

             └ ④別境之慧心所—固執我見之惡慧。

4.       第八識相應心所五個—即偏行五個心所,各一部份而已。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第 六意識所緣的範圍很廣,通於善、惡、無記三性,欲、色、無色三界,苦、樂、捨、憂、喜五受。這性、界、受三者,恆常轉變而更易:有時起善念造善業,有時生 惡念造惡業,有時非善惡無記業。有時業報在欲界,有時業報在色界,有時業報在無色界,而所受苦樂皆與所造善惡業,恆常為轉易。

第六意識起惡念時,則與六根本煩惱及二十隨煩惱相應,起善念時,則與信十一善心 所相 應,而偏行五,別境五,不定四,與意識亦不相離,總是互相牽連,使思想 轉變不常,想念起滅無定,忽善忽惡忽無記,影響到性、界、受三者,亦恆時轉易不定,互相牽連而相應。

備註:

1、無明有「相應無明」和「不共無明」,不共無明又分二類,列表如下:

  ┌①   相應無明——與貪瞋等煩惱相應

無明│      ┌獨行不共無明——是同十小隨煩惱,各別而起的,與第六識

  └②不共無明 │        相應。  

         └恒行不共無明——前六識沒有,唯與第七識相應,使第七識恆

                  常現行。

2、恒常不共無明影響第六意識—即無論第六意識作善、作 惡、乃至無記,第七識的恆行無明,都恆常現行,使第六識布施、持戒、行善、不能忘相,而起我執,就是受 第七識的恆行不共無明的影響。

3、等覺菩薩破除最後一分無明,即破除恆行不共無明。

(下期待續)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