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座落在今洛陽老城東二十五華里處。北依邙山,南
望洛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建的第一所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自東漢以來,歷代曾有不少名僧大師來此譯經傳教,成為中國佛教活動的中
心,亦為中國佛教之源(釋源)和「祖庭」。北魏楊衢著文,稱「白馬寺……佛入中國之始」。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有一天晚間,漢明帝劉莊夢
見一位金神,身高六丈,頭部有光環,在宫殿上空環繞飛行。劉莊受驚而醒。第二天,便召集群臣,詢問夢者何神?大臣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
『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其神也。」明帝聞言大喜,便派遺中郎將蔡愔,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一行十八人,前往天竺國(今印度)取經。明帝選
擇吉日良辰,在京都雒陽(即洛陽)北宮,為他們餞行。蔡、秦諸人從洛陽出發,經西安到敦煌,越天山過葱嶺,再翻過泊米爾高原。先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學
習語言文字,佛教典籍,得釋迦牟尼像,抄錄「四十二章經」。又巧遇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並邀請二位高僧,用白馬馱著經像,於永平十年
(公元六七年)返回京都。這就是有名的「永平求法」。
蔡、秦諸人把二位高僧安排在鴻日盧寺住下,向漢明帝呈上佛像
和佛經。漢明帝傳旨召見騰、蘭二增,並經常到鴻日盧寺詢問佛發源流,對佛教益加欽敬,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雍門外三里御道南,依天竺官,塔樣式興建寺
院。為紀念白馬馱經,故取名「白馬寺」。白馬寺建成後,騰、竺二僧在這裏翻譯佛經,先後譯出「四十二章經」、「十地斷結經」等。所譚經典,珍芷在蘭台石
室。漢明帝還令圖寫佛像,懸掛在清涼台,和顯節陵上供奉,從此,金光流照,法輪東轉。
白馬寺的興建,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座顯赫的聿碑。隨著歷史
的滄桑巨變,千年古剎自然也有興衰與沿革。
東漢時,明帝雖已派人取經建寺,可是,當時法律規定:「只許
胡人傳教,不許漢人出家」。白馬寺院只是西域佛徒禮佛的場所。到曹魏時,才有第一個漢人出家的和尚——朱士行。(洛陽人)。西晉時,洛陽佛寺已發展到四十
二所。北魏王朝「極崇,伽藍」,洛陽城內外佛寺林立,多至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僅洛陽的西域僧人就有三千餘人。佛經已有四百一十五部,一千九百一十九卷。唐
朝李姓皇帝自稱是李耳後裔,自然崇尚老子。到武則天時,又演變為崇佛高潮。她下令把攻擊佛教的道教「化胡經」,一概焚燒,立佛教於道教之上,並指派薛懷義
為白馬寺主持和尚,修殿堂、築高閣、建長廊、造庭院、廣植楊柳梧桐、遍栽梅、蘭、竹、菊。詎料,「安史之亂」,使白馬寺毀於兵火之災。唐武宗會昌五年(公
元八四五年)又下令滅佛,僅洛陽、長安各留寺院四所,諸郡各留寺一所,其餘寺院均被摧毀,勒令僧尼還俗達幾十萬人。五代時期,後唐莊宗(公元九二三—九二
六)又在白馬寺東建寺,號曰「束白馬寺」,並在寺前建「齊雲塔」。到宋代,崇尚佛教。宋太宗趙光義下牒文敕修白馬寺。大文豪蘇易簡撰寫「重修西京白馬寺
記」,立碑於山門內西側。至真宗天禧年間,白馬寺僧眾又逾千人。元代,元世祖,和元成宗又先後下詔兩修白馬寺。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八九年)
再次重修。嘉靖年間,由司禮掌印太監黃錦主持修建,使白馬寺更加壯觀,立碑於殿前。清代也有修繕。而今,又先後三次修建,設立專門保護機構。
朝拜洛陽白馬寺
漢帝劉莊有佛緣,求經遣使感騰竺;①
白馬萬里馱經卷,首創寺院依邙山。
千年古剎幾興廢,法輪東轉歷磨難;
忍辱慈悲皆精進,我佛神光照大千。
註①:騰竺,乃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