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漫談「六根互相為用」

陳孟奎

《楞嚴經》中,有關「六根互相為用」的記載,什麼叫六根互相 為用?就是耳、眼、鼻、舌、身、意等各個功能,互換作用,這與現在人們稱為「人體特異功能」意思一樣,近幾年來,從報刊上報導的事例很多,如耳朵辨字、肉 眼透視、遙感、意念折枝、摧花等,這些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得到科學界的重視,成為人類「生命科學」的新課題,對它進行認真地研究和探索,我 們現在讀到這段經文,深深感到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精深,博大,經久常新的。

《楞嚴經》卷四:「佛告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 無眼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 ……等」。按平常人,都是以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的。為什麼這些人不是如此,甚至可以互相替用呢?

當我們看不見眼前的東西,聽不見聲音的時,就認為沒有「見」 和沒有聞。可是佛陀揭示:「見性」和「聞性」是不以外界的明暗、動靜而存在的。為什麼呢?

佛說:「若說無明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 云何無見……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卷二)

佛對阿難說:「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 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你聞性為 有為無,汝今顛倒惑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從以上兩段經文看,「聞性」與「見性」既不因外界動靜,明暗諸相而存在,豈不是圓融 一體了嗎?要知道,我們的感覺器官,有時是有誤差的。弘一法師有兩首歌詞,就是很好的說明。第一首《山色》,詞中:

近觀山色蒼然青,其色如藍,遠視山色鬱然翠,如藍成錠。山色非變,山色如 故,目力有長短。

另一首《花香》:

庭間百合花開,晝有香,香淡如,入夜來香乃烈,鼻觀是一,何以晝夜濃淡有殊 別?白晝眾喧動,紛紛俗繁,目視色、耳聽聲、鼻觀之力,分於耳目喪其靈。

錯覺的事例,要舉的是很多的,如果我們相信那些錯覺那就成為笑話,甚至造成不良的後 果。所以佛陀揭示「見性」和「聞性」,是要我們認清「常」與「斷」的問題不要顛倒,這是應當詳細審察的。

所以佛對阿難說:「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 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 為用。」就是說只要不隨著客觀中的,明暗、動靜、生滅等引起作用狀態,任選一門感官(如耳覺)沒有牽掛地守伏,直至回原本具的「真性」煥發出本來的明確, 這耀性一發明,其餘的各感官也相應地圓脫,這樣不再是由客觀所起的知見「明性」不循根奔逸,不過是借著感官發出明照。因此六根互相為用。正如宣化法師心經 頌偈所示:三障銷融圓三德,六根無礙顯六通。

現在作個比喻:人的肉眼像玻璃顯微鏡的性能是有限的,而電子 顯微鏡,和射電望遠鏡,其效率就超過幾千萬倍了。大家都知道,電子除了有正負電荷之分以外,所有的電子都是同一家族的。談到佛經中所說的「真性」或「耀 性」也是沒有差別。現科學家發現人體中有生物電流、有電磁波,甚至有激光的存在。根據新聞資料,美國科學家柯根等人,利用超導量子干涉儀和超導強磁針,已 測到人體的磁場,從而證實了磁場的存在,人體的電場和磁場,它的變化產生電磁波,而光波也是電磁波的一種,因此它經過激發,可以轉變成為可見的彩色輝光。 能用照相術將它攝下或者在螢光屏上顯示出來。有人認為這就是激光。

我國近年來加強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對一些氣功大師進行測 定,結果表明:當氣功師手掌發功時,不但會使電流計的指針偏轉,使近處灰塵飛揚,而且也有淡黃色光環出現,從而證實了人體激光的存在。

雖然尚不可以為電子、粒子就等於佛說的「常光」,不過可以說 它和科學道理是吻合的。且就氣功一項來說,練靜功的人,必須息慮忘緣,使心窩下降,然後才能使氣運行全身,由此看來,若要達到六根互相為用,就更須一心不 亂,脫黏內伏才能回原「真性」。或許有人要問:現在發現有「特異功能」的人,大多出於少年兒童,他們何曾經過佛教的修持呀?這正因為少年人賦性天真,雜念 少或者是先天性的,如果隨著年紀的漸漸長大,雜念增加那不一定持久的。佛教中一些高僧大德有此功能者不乏其人,有書可考。

總之佛經中有不少名目已逐步被科學所證實,關於「六根互用」 將來也會為科學證實的。

一九八一年九月六 日 陳孟奎

▲Top

法界佛教總會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