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兩知室隨筆

慈模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學佛旨在圓通,奈何觸途成滯。因以兩知名室,藉資警惕,偶有所感,隨筆記錄,備後日之省悟耳。

(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人皆知此二語乃諸葛武侯之名言。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此精神;所不同者,在其目的之為私為公而辨別其善惡耳。但公私兩字之分野,亦頗易混淆;論其究竟,即有公私,已非上乘。儒曰: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藏於密。然行遠必自邇,必能小而無內,方可大而無外。倘徒托空言以標榜,則不堪聞問矣。

(二)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此老氏之主張,古時無幣制,日中為市,各隨所需,交易有無。及後幣制興起,乃有度量衡之設,狡黠者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大小不齊,從中漁利,爭端以起;故有剖斗折衡而民不爭之言。其實老氏所欲剖折者,豈真有形之度量衡乎?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方為其真意之所求也 。

(三)忠臣義士,必出於孝子之門

得其本者,必有其末;根基厚者,不摇其本;此理之必然者也。遇艷婦於密室,值兼金於曠野,同為大丈夫之試金石。未有屈降於利欲而能特立於聲色者。此狄仁傑與管寗所同為人稱羨而流傳於千古。我國修齊治平,古聖之訓,允宜發揚而光大者矣。

(四)三十六着,走為上策

世人每以此為臨陣脫走之辯詞,是誠未解此語之真義。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佈;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悟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是真正的三十六着也 。

(五)朝聞道,夕死可矣

儒者之教人也:在父言慈,在子言孝;兄友弟恭,夫順妻賢,朋友以信。釋氏之言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其言性則同,但世人能其一者,未必能其全,抑又何故?須知山野之人,日事跋涉,行百里而無喘。雄辯之士,則口若懸河。技精之人,能巧奪天工。固舉世皆然,業習之有異也。夫同者性也本也,異者業也習也。盡一生之業習而如是,倘多生歷劫,業習愈久,即本性愈晦,而業習愈顯。故有生而智愚賢不肖之別。達爾文之進化論,及一般優生學改良學說者,竟執此以論。故科學愈進步,戰爭愈激烈,皆此捨本逐末為之厲階。我國昔儒主修身養性,而后可齊家治國。佛氏則曰,明心見性,方可度已度人;皆是教人先獲其本,然後治其末,即儒者曰自誠明,佛法曰悟後起修也。善財童子已入大智文殊之門,仍復五十三參方獲究竟圓通者,即屬此類。

一般之人,未獲根本大智,以衣食奔走,先事百工技術,以謀生計,日積月久,世智辯聰,愈積愈多,本性益見晦塞,終至利欲薰心,顛倒是非,倘執此不悟,則一旦身亡,勢必帶此業習而輪迴不已,良可憫憐。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者,聞此本性(根本大智),等於佛法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業習既除,即入涅槃之門,依此起修,乘願度生,圓滿福德,在儒者則曰自明誠,佛法曰先修後悟即是也。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心法雜誌